(4.1)--第四章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PPT.pdf
《(4.1)--第四章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PPT.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1)--第四章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PPT.pdf(14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公共危机治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现实背景稳评的现实背景经济发展1我国GDP总量排名跃居世界第二社会稳定2任何成功的改革都会带来其他风险甚至引发危机社会阶层分化加剧、社会越轨和社会矛盾等问题网络社会、信息社会的崛起催生了日益多元的公共服务需求经济新常态,极易发生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公众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123互联网科技的突飞猛进与广泛应用稳评的现实背景风险社会下的国家治理稳评的现实背景风险社会下的国家治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稳评的现实背景十三届四中全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十二大关系”十五大报告:“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十
2、七大报告:“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十八届三中全会:“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十八届四中全会:“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稳评的现实背景“凡是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且涉及面广、容易引发社会稳定问题的重大决策事项,包括涉及征地拆迁、农民负担、国有企业改制、环境影响、社会保障、公益事业等方面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重大政策制定以及其他对社会稳定有较大影响的重大决策事项,党政机关作出决策前都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2012年的中办发20122号文件规定:
3、重大决策事项稳评的现实背景重大工程项目建设1重大政策制定巨大的经济效益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矛盾、风险和挑战社会结构分化、利益多元化,财富、权力、风险分配不均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意义稳评的现实背景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出发,为源头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和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意义稳评的现实背景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维护广大群众根本利益重大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公共危机治理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刘莹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理论基础稳评的理论基础一、风险感知理论风险感知(risk per
4、ception):人们对社会上风险事物、风险事件和风险特征的主观感受、认识和理解稳评的理论基础一、风险感知理论风险的心理测量 代表性学者包括保罗斯洛维奇、罗杰E卡斯帕森等 主要采用心理学范式研究风险问题,侧重从主观层面来测量风险特征与感受。1风险文化 代表学者为玛丽道格拉斯、迈克汤姆森等 从人们的生活方式出发来解释其风险感知、以及与风险相关行为2一、风险感知理论(1)风险的心理测量 科学专家和社会公众对于风险有着不同的理解 相对于科学专家,外行公众对风险的判断更容易受到诸多其他因素(如恐惧、可控、致命、熟悉、公平等)的影响 对于核能、农药等技术,公众估计的死亡率远高于真实风险的死亡率,而专家做
5、出了与真实风险死亡率相接近的较精确的估计 不熟悉的、可致命的、不可控的、会带来恐惧的稳评的理论基础(2)风险文化道格拉斯、怀尔达夫斯基:风险与文化“等级主义者”:威胁社会秩序的各种风险;信任权威,接受专家拟定的风险标准和风险管理战略;一、风险感知理论稳评的理论基础“平等主义者”:由制度本身所引发的风险;对权威抱有怀疑态度,主张采取开放式决策;“宿命论者”:把风险事件视为命运的安排;对于既定的风险后果,人类的任何努力都是徒劳;“个人主义者”:主张根据个人选择积极应对,并基于经济因素,特别是成本-收益分析做出决策。二、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稳评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卡斯帕森等提出了“风险的
6、社会放大框架”当危机发生时,心理、社会、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会与风险事件发生相互作用反馈与巡回风险与风险事件放大与弱化涟漪效应影响财政损失组织变化管制行动社区关切对公众机构丧失信心个人经验信息源个体感觉信息渠道意见领袖社会站注意力过滤器个体站态度及变化机构与社会行为文化与社会群体解码政治与社会行动直接传播非正式网络政府机构直觉启发法组织反应自愿组织评估与解读间接传播职业信息中间人新闻媒体社会环境中的认知社会抗议受到直接影响者社会利益相关者专业群体公司行业社会公共危机发生后的风险是可传递的二、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稳评的理论基础信息系统和公众反应是决定社会风险放大(或缩小)的核心环节加强风险源的信
7、息管控,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技术专家对事件后果的讨论政府部门对风险信息的发布社会媒体对危机的宣传报道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西方社会学流派马克思:阶级和阶级冲突存在于阶级社会的整个过程中,并且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齐美尔:社会冲突是社会互动交往的一种形式,是普遍存在和不可避免的马克斯韦伯:社会不同群体以及个人利益都能够形成人类社会的冲突关系三、社会冲突理论稳评的理论基础三、社会冲突理论稳评的理论基础马克霍华德罗斯:冲突的文化 社会冲突既与冲突双方所追求的具体利益有关,同时也与他们对争端中的风险的解读有关 冲突之所以会变得激烈,不是因为所争斗之事本身的价值,而是由于得与失在心理上的意义四、社会
8、影响评价与风险评估理论稳评的理论基础社会影响评价:西方社会公共部门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创新性措施1.具有共享的价值与规范2.方法流程完整4.坚实的法律基础3.强调全程的公众参与和协商四、社会影响评价与风险评估理论稳评的理论基础特点四、社会影响评价与风险评估理论稳评的理论基础在公众中收集与社会影响评价有关变量的信息将成果呈献给社区,并获得社区及时反馈(咨询小组或社区讨论会等)社会影响评价过程明确项目:描述预计行动社区概况图范围界定预测影响形成备选方案评价备选方案评估备选方案减缓措施监测公众参与内容制定公众参与项目,包括收益和受影响公众参与的规划描述受影响群体可能受到的影响采用社区讨论会等方式
9、根据受影响社区代表意见列出备选方案确定变化对社区的影响,得到社区对预测的反馈利用公众参与方法制定减缓措施,增强社区认同意识提供反馈信息,监测社区和个人如何适应变化进行社区需求评估,识别潜在的受影响公众,以及他们关注的问题五、合作治理理论稳评的理论基础20世纪后期,整个社会始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管理机制多方参与协同解决治理理念民主参与社会正义政治诉求共同参与共同管理(1)构建多中心的利益主体互动体系 没有任何一个机构拥有充足资源和知识来独自解决所有问题 相互依存的行动者需要交换资源、共享知识、谈判目标等五、合作治理理论稳评的理论基础(2)促成资源/信息互补的互动方式 相关主体利害相关,信息共享 更有
10、动机和条件采取深入合作行动,实现“多赢”(3)实现共同学习的政策过程 相关主体通过对话和协商交流信息、谈判目标、共享资源、减少分歧 在改善互动关系的同时达成共识启示稳评的理论基础(1)树立新型国家安全观建立符合当代风险特征和现实国情的政府风险治理体系(2)构建多主体协同的治理模式风险治理本质是以社会公众能够接受的方式制定决策(3)重视社会风险感知立足社会的视角,重点考虑不同群体公众对于特定决策风险的隐性感知(4)构建风险沟通机制开放性的沟通态度,对话式的沟通方式,有策略的沟通技巧,多元化的沟通手段公共危机治理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刘莹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实践进展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11、的建立从遂宁等地的试验到中央肯定1从部分区域和领域的实施到全面推广2稳评的实践进展从被动执行到主动创新3稳评的实践进展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时时 间间部门或文件部门或文件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主要进程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主要进程2007年4月中央维稳办派出调研组深入到四川遂宁进行了实地调研和经验总结,并决定在全国推广“遂宁经验”。2009年12月中央政法委提出“作决策上项目,不仅要进行经济效益评估,看要不要干,而且还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根据中央部署,许多省份开始推广社会稳定风险评估。2011年3月“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
12、评估机制”。2012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开展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对于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执政党首次在其政治报告中提出要“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2013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稳评的实践进展一、社会稳定风险
13、评估机制的建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指导意见(试行)2012年年国家发改委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2012年年关于贯彻中办发20122号文件的具体意见2014年年二、基本要求评估范围应评尽评 凡是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且涉及面广、容易引发社会稳定的重大决策事项,包括涉及征地拆迁、农民负担、国有企业改制、环境影响、社会保障、公益事业等方面的重大工程建设、重大政策制定以及其他对社会稳定有效大影响的重大决策事项,党政机关作出决策前都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1稳评的实践进展二、基本要求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涉农利益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
14、品药品安全城乡建设劳动保障社会管理疆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苏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渝是是是是/是/是是是云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豫是是是/是/是是是稳评的实践进展二、基本要求(2)评估内容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其他重大决策事项稳评的实践进展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二、基本要求(3)评估主体谁决策、谁评估、谁负责稳评的实践进展谁决策谁评估谁负责二、基本要求(4)评估流程五步工作法第三步第二步第一步第五步第四步确定评估对象,制定评估方案收集社情民意,进行重点论证汇总分析论证,编制评估报告运用评估结论,落实维稳措施跟踪评估事项,做好后续评估畅通渠道、倾听民意:稳评工作的核心要点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
15、根本依据稳评的实践进展三、实践探索与发展遂宁经验淮安经验北京经验上海经验陕西经验地方经验稳评的实践进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评评估估流流程程评估主体评估主体 统一领导、多元参与、协调联动、全程问责评估范围评估范围评估方向评估方向 稳定风险源识别与判定,预控评估重心及着力点 评估工具评估工具 *定性(听证、专家)*定量(指数、概率)依据风险序列做出研判决策应急保障协同应对突发不测重大决策重大改革重大项目重大活动敏感事件重大决策重大改革重大项目重大活动敏感事件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安全性可控性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安全性可控性三、实践探索与发展各地在建立健全“稳评”的过程中积极创新,形成了多种
16、模式和经验1作为政府重大决策的前置程序,“稳评”成为了维权与维稳的重要抓手2稳评的实践进展许多地方和部门已经将“稳评”列为年度综合考核或目标责任制的重要内容3三、实践探索与发展稳评的实践进展“稳评”由重大工程项目类向重大政策类延伸,分类和分级评估在探索4“稳评”中第三方机构的作用和多元主体参与评估模式日益受到重视5从中央到地方都正在积极推动“稳评”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6四、有待深入研究与解决的问题稳评的实践进展(1)“好项目”与“不答应”的悖论重大工程建设项目风险分配利益分配可接受性利益风险匹配政府公众企业衡量公平感不公平感社会动员社会冲突风险感知利益诉求四、有待深入研究与解决的问题合
17、法性?稳评的实践进展(2)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重点是什么?可行性?合理性?可控性?与环评的关系?与可研报告的关系?四、有待深入研究与解决的问题稳评的实践进展(3)如何确定评估主体及各主体之间的权责关系?谁决策谁评估谁负责谁是谁?其一、投资管理体制与属地管理的矛盾;其二、自己评自己?如何防止利益集团的操控?四、有待深入研究与解决的问题稳评的实践进展(4)如何理解和引入“第三方”?谁是“第三方”?工程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研究机构1责任主体与“第三方”的关系?独立“第三方”、委托代理2四、有待深入研究与解决的问题高风险中风险稳评的实践进展(5)风险等级如何确定?低风险公共危机治理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
18、与管理学院石佳利益主体风险感知差异及互动当前,与我国社会大转型相伴随的结构分化与利益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多元利益主体成为了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日益重要的力量和因素。就近年来各地在进行重大决策、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而言,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风险感知差异是明显的:地方政府认为是造福当地的好项目、要积极推动。而当地民众认为自身利益会收到损害、要进行补偿或进行抵制。如果这种差异性较大且得不到有效的弥合,在一些时候就会成为诱发社会冲突的重要心理根源。利益主体风险感知差异一以A综合改造项目为例,对城市化背景下拆迁征地过程中的多元主体风险感知情况进行分析。对公众的风险感知进行测度研究,找出影响公众风险认知的主要因
19、素,并就显著性风险因子对冲突行为的影响机理深入发掘则较为重要。通过文献梳理和调研访谈,将重大工程项目可能产生的风险首先整理为地质灾害、生态环境恶化、原居住区宗教和文化被破坏、社会网络破坏社会公正、社会性别等多种风险。而后,依据重大工程项目可能产生的风险,设计了公众感知风险量表。2014年,对A改造区域进行了实地调研,问卷发放采取随机抽样方式,地点包括小区、企业、超市、行政单位等。本研究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0份,回收率达到96%。其中无效问卷14份,有效问卷466份,有效回收率93.2。问卷经审核、编码、整理录入,形成原始数据库。公众感知风险可以简化为四个公共因子(累计解释的总方差65.
20、356%)。成份F1F2F3F4A1家庭收入减少.778A2就业的不利影响.793A3生活成本提高.635A4生活水平下降.671A5社会保障水平降低.671A6生活设施难以满足需求.705A7出行环境变差.698A8陌生的居住环境.703A9小孩上学收到不利影响.684A10项目建设中的污染问题.459.433A11当地生活方式和习俗遭到破坏.697A12当地人文景观遭到破坏.803A13原有生活状态遭到破坏.718A14不适应新的社区社会.686A15贫富差距扩大.476.539A16邻里关系破坏.578A17社会不公平加剧.742A18项目建设引发社会矛盾.778A19贪污腐败产生.80
21、4A20弱势群体生活状况恶化.737提取方法:主成份。旋转法:具有 Kaiser 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a.旋转在 6 次迭代后收敛。公众感知风险因子分析旋转成份矩阵公共因子F1特征根为8.753,解释的总方差为17.334,可命名为文化风险感知因子公共因子F2特征根为1.940,解释的总方差为17.259,可命名为社会风险感知因子公共因子F3特征根为1.363,解释的总方差为16.747,可命名为经济风险感知因子公共因子F4特征根为1.015,解释的总方差为14.016,可命名为环境风险感知因子互联网背景下利益主体互动行为二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这种复杂性决定了存系于这一历史时期的问题在发
22、展演化方面所具备的独特性。互联网背景下利益主体互动行为二2012年以来,网络舆情发挥了越来越关键的作用,依托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以及随之而来的大规模的网络舆论,已经构成了公共安全事件以及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新特征。互联网背景下利益主体互动行为二基于什邡钼铜事件的网络舆情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网络舆情传播、演化规律展开探讨。采取“滚雪球”的数据获取方法,获得互联网络中2012年7月1日到2012年7月30日期间,高度活跃的个体节点64个,其中传统公共舆论平台28个,个人舆论平台36个。点度中心度较高、结构洞:7号节点什邡之窗31号节点活力什邡,4号节点环球时报,30号节点韩寒等第一,四川什邡钼铜
23、事件舆情网络可以通过拓扑结构予以表示,同时它具有多层次和高联通等特性。三三结论什邡之窗,活力什邡,环球时报,韩寒,凯迪网等中心度较高。同时,什邡之窗,活力什邡,环球时报以及韩寒是舆情网络中最有可能掌握结构洞的节点他们四个分别代表政府官方网站,综合性新闻媒体以及网络意见领袖这三个不同的利益群体,从而使网络成员利用其信息优势获得信息利益和控制舆情。第二,通过对什邡事件舆情网络的凝聚子群分析发现,用户由于其自身属性及其所在网络中位置的不同,其在舆情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也大不相同,同时他们由于所代表的利益不同,分属于不同的“小团体”。三三结论由于同一子群中的成员更倾向于分享信息,思想、信念和行为更可能趋于
24、一致。不同的子群代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由于风险感知不同从而对事件产生不同的态度,通过在公共平台的意见交流和意见交锋,促进整个网络互动和事件的发展。综上,在知识点针对于风险感知差异的研究中可以看到,科学确定风险,而人们感知风险。许多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之所以最终演化为严重的社会冲突,并非由于风险本身的巨大而难以被遏止和化解掉,而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源于不同利益主体(利益相关者)的风险感知差异,以及由这种差异所导致的应对策略和行为。存在着“风险感知差异应对策略和行为冲突爆发和升级”这样一个风险发生和动态演化的过程链条。三三结论公共危机治理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刘莹莹利益主体风险感知与冲突行为重大
25、公共政策过程中的社会稳定风险利益主体风险感知与冲突行为公共政策具有典型的主观评估属性,公众可接受的政策才是好政策稳定风险的诱发与演化均包含着鲜明的个体感知、态度等心理特点随着个体权利意识及网络信息平台的发展A地移民搬迁政策利益主体风险感知与冲突行为政策目标:应对严重的地质灾害威胁、频繁的洪涝灾害威胁,改善群众的生存条件与生活质量1政策特征:投资规模巨大、历时长久、影响人口众多2政策问题与民众的根本利益休戚相关公众具备判断与评价政策风险与满意度的能力3利益主体风险感知与冲突行为A地移民搬迁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风险感知与应对行为利益主体风险感知与冲突行为一、基于实地调研的质性分析名称概念化内容风险感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4.1 第四 社会 稳定 风险 评估 理论 方法 PPT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