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23).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23).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23).pdf(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从“四地”期刊载文审视中国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发展特征(1.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2.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空间大数据挖掘与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 长沙 410081;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摘要摘要:基于中国学术期刊出版总库所提供的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简称“四地”期刊)创刊以来至 2020 年 12 月间的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论文数据,采用 Citespace 可视化科学文献计量方法,对566 篇文献的主题、引文和关键词等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系统梳理了农业与乡村地理学术论文所反映的主题
2、脉络、知识演进、历史热点、研究机构发展和发文作者分析。这些分析充分体现出了中国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目前的主要研究议题与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显示,农业地理、聚落与古村落、土地利用及其发展模式、乡村居民点及其空间格局、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乡村重构、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等主要研究议题是不同时期的研究聚焦点。从研究热度看大致经历了由以农业地理研究为主,转向农业地理与乡村聚落地理并驾齐驱,再到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研究 3 个阶段。其研究发展过程呈现出 3 大转向:由单一的农业地理和乡村聚落地理转向综合的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从单一的农业生产要素、社会经济要素格局研究转向区域城乡人地系
3、统融合的过程、机制和影响研究;由传统的调研统计、田野观测、数字模拟技术方法转向大数据、多源时空监测模拟和农业地理工程实践。乡村转型城乡融合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未来城乡发展的大逻辑、新常态,也是未来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主要研究议题方面有乡村地域类型、乡村功能转型、乡村空间重构、乡村聚落重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乡村发展的新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乡村弹性与可持续性发展、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城乡基础设施与服务统筹规划建设等。学科发展应注重综合研究,深化对农业与乡村发展新驱动力的认识,切实加强乡村地理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创新,借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词关键词:文献计量分析;
4、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农业地理;乡村地理;Citespace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K901.2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0-0690(2021)09-1634-11 通过对特定期刊载文的文献计量分析,读者可快速了解期刊或不同研究主题中最有影响的作者群、科研单位、重点研究领域甚至是热点研究议题和研究趋势。既往相关研究以单刊论文数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为主,对整个地理科学领域特定层次的研究动态具有较强的展现力,但对某一学科领域研究特征的分析有一定局限性1,2。但这些分析研究为本文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科学分析思路。乡村振兴国家战略背景下,以期刊群为数据源回顾分析农
5、业与乡村地理学领域的历史和研究动态,有利于更好的响应国家战略需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21-02-12;修订日期修订日期:2021-06-25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1224、41471145、41971191)、湖南省国内一流培育学科(地理学-5010002)建设项目资助。Foundation: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41971224,41471145,41971191),The Construction Program for First-class Discip-lines(
6、Geography-5010002)of Hunan Province.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吴国华(1979),女,湖南常德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乡村地理、城乡发展和城乡规划等方面的研究。E-mail: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周国华。E-mail:第 41 卷第 9 期地理科学Vol.41 No.92021 年 09 月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Sep.,2021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简称“四地”期刊,是公认的地理类国内高水平期刊。“四地”期刊创刊以来,累计发表了566 篇农业与乡村地理方面的论文,发展了中国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和学科体系,在服
7、务国家农业农村发展战略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公认的地理类国内高水平“四地”期刊所刊发的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论文为代表,通过科学文献计量分析和可视化方法,对“四地”期刊的出版特征、热点主题和演变趋势进行评估分析,为后续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提供相关数据与关联知识参考,并由此凝聚创新的思路。本文采用 Citespace 文献计量方法,基于中国学术期刊出版总库所提供的“四地”期刊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论文数据,对论文关键词进行聚类、共现、突发性检验以及载文机构共现分析,系统探索“四地”期刊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论文的主题脉络、知识演进、历史热点和机构发展,旨在为中国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者以及相关领域人员提供参考。
8、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为“四地”期刊(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创刊以来至2020 年 12 月间刊载的农业与乡村地理学学术论文(不包含会议通知、报告及新闻等非学术类文章)共 566 篇。通过汇总成文献数据,主要包含论文的题目、作者群、机构名称、出版年、卷、期、关键词和摘要等信息。1.2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运用主题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的方法,将关键词设置为“农业地理”“乡村地理”,分别对“四地”期刊创刊以来所有相关的学术文献进行了整理。主要运用Citespace(版本:5.5R2)的TimeZone功能绘制了知识演进过程图谱,有助于梳理不同时期的研究脉
9、络;关键词突发性检测功能绘制研究热点的更替变化,体现了时间维度的研究动态;机构共现分析功能绘制了主要发文机构共现图谱,反映了不同阶段研究机构的结构和影响力的差异;最后结合 Citespace 和 Gephi 软件绘制了作者合作网络,能够研究相关领域的合作关系以及作者影响力。2 “四地”期刊农业与乡村地理学发文量的变化“四地”期刊自创刊到 2020 年 12 月总发表论文 17 762 篇,其中,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论文共 566篇,仅占“四地”期刊总发表论文的 3.19%。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各刊分别发表论文 4 490 篇、4 702 篇、4 711 篇和3 859 篇,其中,农
10、业与乡村地理学论文分别为124 篇、161 篇、135 篇和 146 篇,仅占各刊总发表论文的 2.76%、3.42%、2.87%和 3.78%。总体看,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论文占比偏少,1996 年前“四地”期刊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论文发文量只有 58 篇,1997 年才开始数量大幅增加。从地理学报不同时段看也有很大波动,19341980 年总发文量584 篇(农业地理论文最早发表在 1941 年),其中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论文 21 篇,占 3.6%;19811996 年总发文量 815 篇,其中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论文 6 篇,占 0.74%;19972007 年总发文量 1 074篇,其中农业与乡村地
11、理学论文 14 篇,占 1.30%;20082020 年总发文量 2 017 篇,其中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论文 83 篇,占 4.12%。从“四地”期刊19412020 年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论文发文量变化看出,1980 年前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比较活跃,1978 年改革开放,国家工业化建设为重点,城镇和工业化研究比较热,农业农村研究步入低潮;1997年开始随着国家农业农村发展政策的密集出台,特别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颁布,2004 年确立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2005 年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再次活跃起来;2017 年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
12、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成果显著增加(图 1)。3 主题脉络与知识演进特征通过“四地”期刊农业与乡村地理学发展载文核心关键词共现的时间轴分析,得到可视化核心关键词共现网络图,从而分析农业与乡村地理学发展载文核心关键词的演进过程及特征。3.119411980 年单一的聚落及农业区划与农业地理研究时期年单一的聚落及农业区划与农业地理研究时期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农业与乡村9 期吴国华等:从“四地”期刊载文审视中国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发展特征1635 地理学研究主要包括聚落和土地利用(图 2),成果较少,仅王云亭3、陈述彭4、程潞5、刘恩兰6等学者的 4 篇论文发表在地理学报上。1949196
13、6 年,聚落研究得到一定延续,侯仁之7、罗开富8在地理学报分别发表的“北京海淀附近的地形水道与聚落”“包头的城址与建设”成果在服务国家城镇规划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561966 年,特别是 1956 年,中国发布了19561967 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了农业生产全面高产要求。为此,地理学报发表了系列农业发展与农业区划论文。这些论文主要集中在中国农业区划基本问题 9,地区农业区划及方法 1012,农业区域的形成演变、内部结构及其区划体系13,以及地区农业发展与中小城镇的关系14等(图 2)。这些研究成果,为 20 世纪 80 年代全国开展轰轰烈烈的农业区划工作打下坚实的科学研究基础。
14、19671977 年,受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农业与乡村地理学学术研究活动几乎处于停滞状态。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先后在京召开,国家科技与农业农村政策发生重大转向,科学研究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地理学报也于同年复刊,19781980 年地区聚落的形成与发展15、农业区域发展、作物布局等有关聚落与农业地理研究成果得到发表(图 2),开启了大规模农业区划工作的序幕。3.219811996 年综合的农业与乡村地理研究时期年综合的农业与乡村地理研究时期1981 年开始,地理科学地理研究地理科 图 1 19412020 年“四地”期刊农业与乡村地理学发文量的变化Fig.1 Numbe
15、rs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geography literatures inthe four geographical periodicals in 1941-2020 关键词所处时间代表该关键词首次出现时间;线条代表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线条越粗联系越密切,颜色代表的是年份,由冷色到暖色代表的时间是由远到近;点大小代表着关键词在各自时期出现的总频次高低,即点越大表示该关键词的出现频率越高,其影响力越显著。下同图 2 19411980 年地理学报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载文的知识演进过程Fig.2 Keywords evolu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16、rural geography i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in 1941-19801636地理科学41 卷 学进展相继创刊,农业与乡村地理研究成果开始明显增长(图 3)。这些论文围绕农村改革、积极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合理利用和开发各种资源、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乡镇企业发展等国家农业农村政策的变化,主要关注聚落与古村落16、农业区划与农业地理1721、乡村发展22以及城乡二元结构 23等方面,为农业与乡村地理综合研究奠定了基础。3.319972020 年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践行现代农业地理工程时期年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践行现代农业地理工程时期200
17、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社会发展的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2004 年确立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2005 年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13 年首次提出精准扶贫,20172018 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进行全面部署,2019 年部署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随着国家农业农村发展政策的密集出台,农业农村工作重点转向农村改革与扶贫攻坚、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20 世纪后期,农业与乡村地理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耕地与粮食地理24、乡村与聚落25,26、乡村工业化27、农业可持续发展28以及城乡一体化研究29等。进入 21 世纪,农业与乡
18、村地理研究出现新的变化,古村落与聚落研究延伸到空心村整治30,农业地理31拓展到都市农业32、农村转型与耕地保护机制33及新农村建设34,单一的城镇与乡村研究转向城乡一体化研究35,36。20082020年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者围绕国家政策的变化,继续深化聚落与农村居民点的研究3739,重点关注农民生计40、精准扶贫与乡村发展4145、乡村转型与乡村重构4649、乡村振兴与区域城乡人地系统融合发展5058、土地整治与现代农业地理工程59等方面的研究(图 4)。这些研究成果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国家战略需求,推动了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的繁荣与蓬勃发展。3.4研究热点时序特征分析研究热点时序特征分析从 19
19、412020 年“四地”期刊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载文关键词突发性检测结果来看(图 5),19651966 年农业区划工作是实施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重要举措,农业区划研究成果比较多,也奠定了 21 世纪 80 年代大规模的全国农业区划工作的理论研究基础;聚落与新农村建设、乡村聚落与空间格局主要出现在 20092014 年,这与贯彻落实 2005 年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相关;200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修订颁布与实施,推动了 20102012 年耕地保护与土地利用及区域发展模式研究的发展;20152018 年城镇化及城乡融合发展 图 3 19811996 年“四地”期
20、刊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载文的知识演进过程Fig.3 Keywords evolu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geography in the four geographical periodicals in 1981-19969 期吴国华等:从“四地”期刊载文审视中国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发展特征1637 成果比较多,与2014 年3 月12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息息相关;20162018 年国家先后发布了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72020 年乡村地域系统、乡村重构与乡村
21、振兴等服务国家战略的研究成果大幅增长。由此可以看出: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学者紧跟国家农业农村政策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断调整学术研究热点:由单一的聚落、农业地理转向综合的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从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出发,由单一的农业生产要素、社会经济要素格局研究转向综合的乡村地域系统的格局、过程、机制和影响研究以及农业地理工程实践。4 载文机构发展及主要发文作者群 4.1载文机构发展载文机构发展Citespace 的研究机构共现分析能够反映某研究领域的核心研究机构及其合作强度2。Citespace软件生成的“四地”期刊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载文的 关键词所处时间代表该关键词首次出现时间;点大小代
22、表着关键词在各自时期出现的总频次高低,即点越大表示该关键词的出现频率越高,其影响力越显著图 4 19972020 年“四地”期刊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载文的知识演进过程Fig.4 Keywords evolu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geography in the four geographical periodicals in 1997-2020 图 5 19412020 年“四地”期刊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载文的突变关键词Fig.5 Burst words intensity and life cycle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geo
23、graphy research in the four geographical periodicals in 1941-20201638地理科学41 卷 研究机构共现图谱(图 6),可以用来评价不同时期研究机构的学术影响力。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创刊的仅有地理学报,其发文的主要科研机构以研究院所为主,高校为辅,机构间的合作较少,研究水平差距较大。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是主要的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载文贡献单位。20 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地理科学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相继创办,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科研实力进一步提升,单位间的合作增加。中国科学院
24、南京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以及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也发展成为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论文贡献的核心科研单位。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开始,期刊扩容,载文量大幅增加,研究机构数量也大幅增多,研究实力普遍增强,合作度也显著增加。中国科学院系统的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实力雄厚,成为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成果的重要产出和核心刊文贡献单位。此外,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河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25、湖南农业大学、南宁师范大学、衡阳师范学院等是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论文产出的核心高等院校。总体而言,中国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科研单位数量不断增加,研究实力和单位间的合作度不断增强;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为引领的中国科学院系列研究机构是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载文文献的主要来源单位,且其知识产出优势不断增大;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中山大学等中国传统地理学著名高校持续贡献大量具有影响力的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成果;近年来不少拥有地理专业的南京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师范院校的农业与乡村地理学刊文数量也显著提升。4.2主要发文作者群主要发文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23 人文地理学 研究进展 展望 23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