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36).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36).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36).pdf(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地 理 学 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第71卷 第4期2016年4月Vol.71,No.4April,2016中国县域城镇化发展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0和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摘要:利用2000和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借助空间分析方法揭示近期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格局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结合多元回归模型探讨城镇化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中国城镇化发展类型区划分。结果表明:2000-2010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年均增加1.3个百分点,32%的县域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超过1.5个百分点;中国城镇化发展存在区域差异性和“低
2、快高慢”的收敛性,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四大区域城镇化率年均分别增加1.4、0.5、1.4和1.3个百分点;60%的中国县域城镇化发展集中在低城镇化率高增长率、低城镇化率中高增长率和低城镇化率中增长率三种类型,且以中、西部地区分布最为密集;中国县域城镇化格局基本未变,仍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增长极的城镇化发展较为突出,东部地区及内陆省会城市周边的城镇化水平也相对较高;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特征、人力资本状况、人口集聚能力、公共服务水平、地理区位特征对县域城镇化空间分异具有显著而稳健的影响;中国城镇化格局可分为具有明显区类一致性和区外异质性的5大类、20个区域。新时期的城镇化发展应凸显地域
3、功能、提升承载能力、夯实产业基础、强调节约集约。关键词:城镇化;空间格局;影响因素;类型区域;人口普查数据;县域;中国DOI:10.11821/dlxb2016040071 引言城镇化是第二、三次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该过程涉及到一定地域范围内生产结构、生活方式、景观特征等由乡村性向城市性的综合转变1-3。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历经60多年的曲折发展,目前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正处于城镇化转型发展、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4-5。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4、2014-2020年)发布,城镇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优化与重构已成为当前阶段国家战略决策的重点领域之一5。中国地域类型多样,区域、收稿日期:2015-09-11;修订日期:2016-01-16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青年课题(15400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5ZDA02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1166)Foundation:Project of Beij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No.154002;Major Program of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15ZDA021
5、;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1571166作者简介:王婧(1983-),女,山东淄博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8925M),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管理。E-mail:通讯作者:李裕瑞(1983-),男,四川隆昌人,博士,副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9440M),研究方向为乡村地理与工程。E-mail:621-636页地 理 学 报71卷城乡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1,4,6,而由于动力因素、作用强度的差异,城镇化发展水平和态势也显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深入开展近期城镇化格局变化、影
6、响因素及区域特征研究,可为国家健康有序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优化城镇化格局等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地方政府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区域与城乡发展是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在城镇化发展的格局特征方面,学界对此进行了多尺度分析:中国省区层面的城镇化已经演化为东、中、西逐级递减的格局特征7;地级区域尺度的城镇化格局特征表现为城镇化指数高于平均值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东北老工业区、西北能矿资源富集区及部分内陆重点城市8。近年,县域尺度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一些学者利用分县市户籍人口数据揭示了县域城镇化的空间特征4,9。上述研究重点基于城乡户籍人口数据揭示以户
7、籍状况为评判依据的城镇化格局,有助于增进对户籍制度约束下的城镇化格局的认知。受城乡二元体制机制、政策、区域和或然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动力机制具有明显的多元性10-12。20世纪90年代末期,学界基于典型区分析探讨了“自下而上”、外资驱动的城市化动力过程13-14;近年,一些学者从政府动力、市场动力和民间动力三个方面来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3,也有学者从四维分析视角将多元化要素归纳为行政力、市场力、外向力和内源力15-16;有研究从经济发展阶段、固定资产投资、离中心城市距离、二三产业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口密度等方面解析城镇化的空间分异4,也有研究关注土地政策与市场对中
8、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17;新近研究认为,人口流动对城镇化的影响日益显著18-19。人口普查数据成为揭示中国城镇化格局的重要数据来源11-12,18-19,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空间统计分析、综合评价、多元回归、地理探测器法等4,7-8,12,15,18。总体而言,前述研究拓展了城市化发展格局与动力的多维视角和方法,对于深刻认识城镇化格局及其塑造力进而优化城乡和区域人口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尚需指出的是,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城乡间和区域间的人口流动不断加剧12,18,如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当前中国流动人口总数超过2.5亿,且多为“乡城”流动。因此,有必要考虑城乡和区域间人口流动加剧的大背景,以
9、常住人口来测算分析人口变化、城镇化发展的格局特征。当前相关研究正在推进和深化18-21,但关于常住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大尺度研究仍较薄弱。基于前人的研究工作,本文拟利用2000年和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简称“五普”、“六普”数据),以县级区域为核心单元,深入分析中国城镇化格局特征及其动态变化;充分考虑县级区域的城镇化发展在过程、机制、规模等方面的特殊性,以及研究数据的可获得性,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及其细分情况、人力资本、人口集聚、地理区位特征等方面,探讨2000年和2010年中国县域城镇化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区域类型划分。试图通过揭示格局特征
10、、探测塑造该格局特征的主导动力、划分城镇化发展的区域类型,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2.1 数据来源人口普查数据为揭示基于常住人口的城镇化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提供了便利。本文充分利用2000年、2010年中国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分县域数据进行有关探6224期王 婧 等:中国县域城镇化发展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讨。影响因素分析时所需的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2001年和2011年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可视化分析所需行政区划矢量边界来自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1:100万分县行政区划数据库;交通、地形、水资源等地理空间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基于
11、研究需要,对部分底图与统计数据进行前期处理:比较分析1:100万分县行政区划图与2000年和2010年普查数据对应的行政区划。由于人口普查数据为分区县数据,在进行城镇化研究时应把各区数据分别汇总整合为相应的市辖区数据,为此,以分县行政区划图为底图,基于ArcGIS10.0软件对各地级市层面的市辖区进行范围合并,并对应合并数据。例如,北京市2010年(调整前)辖16个市辖区和2县,本文将16个市辖区对应的16个图斑合并为北京市市辖区对应的1个图斑,而原16个市辖区的人口数据则同样进行相应的加和、衔接。为便于进行人口普查10年间的变化分析,以2010年合并市辖区后的分区县行政区划底图为参照,在此基
12、础上对应校正2000年合并市辖区后的分区县行政区划底图,并对应校正2000年相应的统计数据,对前后行政区划调整较大且难以调整的予以删除处理,以确保纵向比较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2 分析方法2.2.1 应用空间分析方法进行城镇化发展格局分析基于ArcGIS10.0软件平台,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可视化呈现2000-2010年中国城镇化格局变化。传统的以县域为图斑单元进行分级制图的空间表达方式虽有助于揭示数值的空间差异,但其差异边界不够明显,直观性略差。为此,拟进一步借助地统计学中的空间插值方法进行更为清晰的展示。具体地,将数值赋给县域图斑的中心点,采用ArcGIS提供的多种插值方法进行插值模拟和比较
13、,最终选取效果最佳的Kriging插值法进行插值和可视化表达。2.2.2 借助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城镇化影响因素分析充分考虑县级区域的城镇化发展在过程、机制、规模等方面的特殊性,以及研究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县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作为因变量,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及其细分情况、人力资本、人口集聚、公共服务、地理区位特征等方面选取适宜指标,借助经典的多元回归模型,探讨2000年和2010年中国县域城镇化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表1)。主要假设如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方更能提供城镇化发展所需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就业岗位等,因而人口城镇化率也越高;城镇化过程必然要求产业结构的非农化和高级化,如果有更多的人在制造
14、业和服务业部门就业,这将对区域城镇化发展提供正向激励;人力资本通常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22,人力资本对城镇化发展理应具有较强的正向推动作用;以外来人口占比所反映的人口集聚能力,可从侧面反映该类区域对外来人口的包容性和友好性,对于进一步的人口集聚具有示范性,这可能是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地理区位好的区域可能更能满足城镇化发展的要素需求,具有更好的成长性。关于影响因素选取,本文区别于已有研究之处主要体现在:一是界定和区分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分别探讨其对城镇化的影响;二是选取平均受教育年限和专业技术人员比重两项指标,分别从文化基础
15、教育和职业技能状况两方面,测度人力资本禀赋对城镇化的影响;三是基于流动人口数据反映现实人口集聚能力与规模,进而测度其对城镇化的影响;四是基于交通、地形、水资源、地区虚拟变量综合分析地理和区位特征对城镇化的影响。受数据可获得性的影响,回归分析时涉及的研究单元为1867个具有相对完整数据的县和县级市。623地 理 学 报71卷2.2.3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城镇化发展的类型区域划分遵循综合性、主导性、一致性、区域性原则,综合考虑各类人口分布、城镇化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地区自然条件、中心城市性质与发展方向等,掌握区域综合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相似程度和差异程度,进行城镇化发展的类型区
16、划分。具体地,选择人均GDP、制造业从业人员比重、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生活性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平均受教育年限、专业技术人员比重、迁入人口比重、每万人医疗床位数、到铁路的距离、地形起伏度、水资源丰富度等对城镇化发展具有明显影响的指标,在SPSS软件中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将分析得出的主成分进行聚类分析,然后将聚类结果导入ArcGIS中转为空间数据,最后结合中国城市群格局27、综合农业区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区划等,划分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类型区域。3 研究结果3.1 中国城镇化发展格局及其变化3.1.1 2000年城镇化格局基于人口普查数据中的常住人口数据计算得2000年中国人口城镇化率为3
17、6.9%,从东、中、西和东北的格局看,东部和东北林区城镇化率相对较高,分别为45.7%和52.4%,而由于东北地区林区覆盖面大,并且是老工业基地,森工、国企员工较多,农业人口少,东北地区城镇化率高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率相对较低,分别为29.3%和28.8%。从县域尺度城镇化格局来看,中国分县的城镇化率普遍较低,按照城市化进程的四阶段划分28,即城市化起步阶段(城镇化率 15%、10%15%、5%10%、05%、0的区间,划分为高速、中高速、中速、中低速和低速五个等级,并进行制图和统计(图3a)。约32%的区县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高于1.5个百分点,约22%的区县城镇化水平年均分别增长0
18、.51和11.5个百分点,约14%的区县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小于0.5个百分点。“胡焕庸线”西北片占全国陆地面积的56.6%,常住人口、城镇人口总量分别由2000年的0.76亿和0.26亿增加到2010年的0.83亿和0.37亿,占全国的比重在2000年为6.1%和5.6%,2010年为6.2%和5.6%,城镇化率由34.2%增加到44.6%,总体呈现总量略有增长、比重变化不大、城镇化逐渐加速的特征。城镇化水平增长较快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地区、江苏北部、江西北部、湘赣边界、福建莆田及周边、重庆北部、云南曲靖、黄河“几字湾”地区、兰州西宁地区、新疆北部等,并呈组团状分布(图3b)。3.1.4 中
19、国县域城镇化水平的变化类型叠加2000年城镇化格局图与2000-2010年城镇化格局变化图,将中国城镇化发展变化共划分为3种水平(起步阶段为低水平阶段、中期阶段为中水平阶段、后期和终期阶段为高水平阶段)5种增速(年增幅 1.5%分别为低速、中低速、中速、中高速、高速发展)的15个类型。由图4可见:低水平高速发展型、低水平中高速发展型和低水平中速发展型的区县占全国区县总数的60%,其城镇化水平在2000年处于起步阶段,但2000-2010年城镇化水平增长速度较快,该类区域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8.2%的县域城镇化水平在2000年处于起步阶段,2000-2010年城镇化发展速度仍较慢,主要分布在青
20、藏高原、新疆和东北;14.1%的县域城镇化水平在2000年处于中期阶段,而在2000-2010年发展较快,该类以东部地区分布较多,其次是西部地区;4.8%的县域城镇化水平在2000年处于后期或终期阶段,2000-2010年增速较慢;其他类型的区县数量较少,总共仅占全国的12.4%。以2000年的城镇化率作为自变量,以2000-2010年的城镇化率变化量作图32000-2010年中国分县城镇化变化格局Fig.3 Changing patterns of Chinas urbanization at county level in 2000-20106264期王 婧 等:中国县域城镇化发展格局及其
21、影响因素为因变量,在Excel中制作散点图并进行回归分析发现,线性回归系数为负值且R2通过0.01的显著性检验,验证了城镇化“低快高慢”发展的收敛特征、赶超特征。3.1.5 2000-2010年中国城镇规模变化参照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将行政单元按照城镇人口规模 1000万划分为五类七档。基于合并市辖区的中国县域数据,分别统计东、中、西和东北四大地区的不同等级城市规模的城市数量及占比、总人口及占比、城镇人口及占比、城镇化率。由表2可见:在各型城市数量方面,东部地区超大、特大城市数量最多,大、中型城市也远多于其他地区,II型小城市则少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II型小城市远多于其他地区。2000-2010
22、年,东部地区II型小城市数量迅速减少,其他规模城市数量均大量增加,超大城市由1个增加到3个;西部地区出现1个超大城市,但II型小城市数量比重仍超过80%;中部地区仍只有1个特大城市,出现3个I型大城市,小城市由II型向I型升格明显;东北地区出现1个特大城市,其他规模城市数量变化不大。在城镇人口数量与城镇化率方面,东部地区城镇人口数量最多,约占全国的一半,东北地区城镇人口数量最少,中、西部地区城镇人口数量相当。2000年,东部地区的I型小城市城镇人口最多,但仅占全区城镇人口的1/4;中、西部地区超过62%的城镇人口集中在小城市;东北地区除超大、特大城市外,其他规模等级城市城镇人口数量相近。到20
23、10年,东部地区小城市城镇人口数量占比减少10个百分点,超大城市城镇人口数量增加约2.5倍;中、图4中国城镇化水平发展类型Fig.4 Types of Chinas recent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t county level627地 理 学 报71卷表2中国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城镇化发展变化Tab.2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different scale cities in China区域东中西东北城市规模等级超大特大大(I型)大(II型)中小(I型)小(II型)合计超大特大大(I型)大
24、(II型)中小(I型)小(II型)合计超大特大大(I型)大(II型)中小(I型)小(II型)合计超大特大大(I型)大(II型)中小(I型)小(II型)合计 1000万人5001000万人300500万人100300万人50100万人2050万人 1000万人5001000万人300500万人100300万人50100万人2050万人 1000万人5001000万人300500万人100300万人50100万人2050万人 1000万人5001000万人300500万人100300万人50100万人2050万人 20万人城市数量(个)及占比(%)2000年14224381693736111826
25、8846158412812818649682714441211882010年365335821425357213113719533358012192712679395913617381171822000年0.160.650.333.936.2227.6661.0525.990.171.374.4515.0778.9424.840.100.210.831.248.3789.2641.171.063.727.4523.4064.368.002010年0.521.050.875.7710.1437.4144.2324.950.170.521.906.3833.6257.4125.290.100.2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36 人文地理学 研究进展 展望 36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