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40).pdf
《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40).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40).pdf(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地 理 研 究GEOGRAPHICAL RESEARCH第38卷 第4期2019年4月Vol.38,No.4April,2019灾难地居民集体记忆、地方认同、地方保护意愿关系研究以汶川地震北川老县城为例摘要:从记忆地理和地方感角度,探讨2008年汶川地震重灾区北川老县城的人地关系。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灾后居民集体记忆的维度,探讨了灾后集体记忆、地方认同、地方保护意愿的特征。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了灾后集体记忆(灾难记忆、创伤情感、抗灾记忆、观念启示、怀旧记忆)、地方认同、地方保护之间的关系。研究显示,灾后积极的抗灾记忆、观念启示、怀旧记忆对于提升地方认同具有显著影响,而地方认同对
2、于提升地方保护意愿具有显著影响。结果对于了解居民灾难心理、地方感、灾后行为有一定帮助,对于灾后遗址保护有一定借鉴意义。关键词:集体记忆;地方认同;灾难;创伤;怀旧;汶川地震DOI:10.11821/dlyj0201800161 引言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研究传统。然而,绝大多数关注人与地方之间积极的经历,很少关注消极、矛盾的一面1。Relph认为人与地方的关系并不一定是正向和强烈,一些存在敬地情结(topophilia),一些存在地方恐惧(topophobia),一些存在正向的地方归属,另一些存在负面和限制2。此外,随着地方位置、物理形态的变化,地方的意义、价值,人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3。
3、灾难导致地方破坏甚至毁灭,改变人与地方之间的功能联系和情感纽带。灾后迁居与异地安置,又迫使个人与陌生环境建立新的联系。灾后特殊、复杂的人地关系受到地方与灾害领域的关注。不少研究从人文地理角度揭示灾难(风险)感知4,5、灾后地方经历6-8、情感体验9-12、地方感13-17、灾后行为17-20等。绝大多数以理论研究、案例分析为主,缺少量化实证。尽管地方感被认为是反映灾后人地关系的重要指针4,相关研究也揭示了其在灾后恢复14-16、地方保护17,18、地方重返10中的作用。然而,灾后地方感更多地被当作一种结果来对待,对其影响因素、影响途径研究不足。很少实证研究将灾难感知、灾后地方经历、情感体验等与
4、地方感、灾后行为联系在一起,更缺乏融入灾后恢复过程,解释灾难心理、地方感与灾后行为关系的理论框架。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是近来最大的自然灾难之一,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收稿日期:2018-01-02;修订日期:2018-06-0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1136,41171121,41501147);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7YJC790209)作者简介:钱莉莉(1985-),女,浙江杭州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人文地理和旅游规划。E-mail:通讯作者:张捷(1960-),男,江苏泰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文化地理和旅游规划。E-mail:988-1002页
5、4期钱莉莉 等:灾难地居民集体记忆、地方认同、地方保护意愿关系研究亡。汶川地震是国内学术界的重要课题,却鲜有人文地理研究揭示灾难幸存者与灾难地复杂的人地关系。尽管有一些灾后恢复的研究,如汶川地震移民社会适应力21、农村家庭震后恢复22、灾后旅游社区恢复力23等,但多忽视了幸存者矛盾的灾难心理与地方体验过程,跳过基于地方复杂的记忆、情感与感受。为更深入探讨灾后特殊的人地关系,本文引入集体记忆、地方认同、地方保护等理论,以地震重灾区北川老县城为案例地,研究灾后居民集体记忆的维度,构建集体记忆、地方认同、地方保护意愿的模型,以揭示居民灾后心理、地方感、地方行为及其之间的关系,为灾后地方恢复提供借鉴。
6、2 文献回顾2.1 集体记忆“集体记忆”由Halbwachs提出,用来描述那些群体形成和共享的记忆24,是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也逐渐引入到灾后恢复、灾后人地关系研究25。集体记忆与空间、时间紧密相连,是存储地方形态、意涵的积极因素,在灾后地方保护和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26。虽然灾难摧毁人们熟悉的环境,而破坏的景观建筑可以从集体记忆中重新找到位置和形态24。通过居民的集体记忆及承载记忆的地形图、老照片、地方志,美国特拉华州居民回忆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乡村社区、社会活动以及消失的景观27。Till基于波哥大、开普敦、柏林等战乱城市,提出“受伤城市”“记忆工程”“基于地方的伦理关怀”共同再
7、建城市28。同时,集体记忆作为支撑地方过去和历史延续的社会心理要素,有助于灾难时期凝聚民心,增强地方归属。Forest认为人们通过集体记忆使公共身份、历史合法化29。Jordan等探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柏林、贝鲁特集体记忆景观的选择与重构,及其对国家认同的作用30,31。Winter研究了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年轻国家如何利用战争景观构建国家框架下的集体记忆,发展国家独特身份与认同32。较多研究着眼于宏观、官方视角下灾后集体记忆的选择,记忆景观及地方空间的建构,强调集体记忆对地方感、国家认同提升的作用。尽管集体记忆具有社会性,涉及所谓的社会传统,但它们也是个人记忆的集合,包含认知、情感、观
8、念等33。对灾难背景下集体记忆的微观视角、乡土性、情感性相对忽视。一些研究关注到灾后集体的创伤记忆34-38、负面情感9-12,如Simpson等探讨了印度Bhuj地震后的个人创伤37,Recuber关注灾难事件互联上的群体悲伤宣泄38,Morrice揭示了卡特丽娜飓风后居民的失去感和怀旧感10。相关研究发现灾后普遍的压力、怀疑、恐惧、震惊、悲伤、绝望等情绪对受灾者地方感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9-12。另一些研究也发现灾后居民积极的感知,如社会凝聚感、利他性、合作感的增强4,8,16。然而总的来说,微观视角下灾后集体记忆的维度仍然不清,集体记忆对地方感(认同)的影响途径、机制仍待深入探讨。2.
9、2 地方认同地方认同的概念源起Proshansky,定义为“客观世界社会化的自我”39。Korpela认为地方认同是个体通过对环境的认知,调节自我以适应环境,追求自我与环境的一致性、价值与表达40。尽管学术界对地方认同的概念尚无统一定论,与之相似的概念不乏地方感、地方依恋、地方依靠等。但普遍认为,地方认同作为地方感的维度之一更侧重人与环境的认知关系,而地方依恋强调人与环境的情感依附,地方依赖强调人对环境的物质性依靠。地方认同产生于地方依赖、地方依恋基础之上,一旦建立会更加持久41。灾难剥夺了个体对居住环境的功能性依靠,带来的创伤和负面情感严重削弱受灾者的地方依恋。因此,灾难背景下研究受灾者的地
10、方感,本文更侧重于地方认同。989地 理 研 究38卷灾后地方认同有两面性。一方面,灾难造成居住环境破坏,摧毁地方熟悉的景观,切断支撑群体的社会网络,打破个人与环境之间的舒适感、安全感17,使得个人迷失方向15。Fullilove讨论了自然灾害、饥饿、战争等灾难性事件导致个体与原来家的脱离,即地方移置(displacement)的心理结果,认为灾难通过切断个人与地方的关系摧毁人们的地方依靠和归属,破坏了地方在个人心中的象征意义,截断了地方认同的连续性42。Morrice认为损失是灾难体验的中心,不仅威胁到个人财产、生活方式、社交网络,而且威胁到“自我”感觉,严重削弱了地方认同10。另一方面,研
11、究认为地方认同是一种内隐性的心理结构43。生活中地方认同往往被忽视是因为个人在某个地方的感觉、行为很少反映在意识中。但当地方物理形态发生改变,人与地方之间的联系受威胁,地方认同就会显现出来。Milligan认为地方认同是通过对特定地方反复作用并赋予意义而形成44。灾难致使地方毁灭,人们会因为失去地方而突出此前依附于地方的意义。Chamlee等研究了卡特里娜飓风对新奥尔良居民地方认同的影响14。研究显示经历灾难和长期流离失所,地方感从背景因素转化成重要的文化资源,地方认同更加强烈。灾后强烈的地方认同成为返回家园的驱动力10,在地方保护和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17,18。尽管不少研究关注灾后居民的地方
12、认同,大多数限于理论层面。灾后地方认同更多被当做一种结果对待,对其影响因素、途径缺乏实证研究。更缺少系统的理论和研究框架来深入探讨地方认同的影响因素和机制。2.3 地方保护意愿居民地方行为是反映灾后人地关系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灾后地方恢复(重建)行为5,16、地方保护行为8,17-20,以及移民45、返回行为10,15,16等。结合案例地实际情况,本文侧重研究灾后居民地方保护行为,以回应北川地震遗址保护可行性与必要性的争议。由于北川老县城遗址所在山谷地形,面临山体滑坡、雨洪淹城等灾难风险较大,增加了遗址保护的难度与成本。2008年9月的“泥石流”事件、2013年7月“洪水淹没地震遗址”事件等使
13、北川地震遗址一度陷入是否需要保护的争论46。因此,有必要将当地居民这一重要利益群体对地方保护行为(意愿)纳入考量。地方保护意愿是地方保护行为的反映,在自然资源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被广泛研究47-52。一般通过测量资源保护意愿47,48、(自然、人文)环境友好行为参与度18,48,51、资源防护和恢复的支付意愿(WTP)等反映个人的地方保护意愿51,52。同时,相当的量化实证研究揭示了地方感(地方依靠、地方依恋、地方认同)对地方保护意愿的正向影响关系18,49,50。然而,灾难背景下地方保护意愿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地方感与地方保护意愿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4。Zhang等研究了汶川地震后九寨沟居民的环境
14、保护行为,发现地方认同对环境保护行为意愿有正向影响关系18。Silver等以加拿大安大略农村社区龙卷风灾害为例,研究发现积极的地方感对短期的社区恢复行为及长期的地方保护行为具有显著影响16。而一些研究认为灾后地方感(地方依恋、地方认同)与地方保护意愿之间的关系相对复杂,不一定为正向影响关系4,19,20。Dominicis等研究了意大利罗马、维博瓦伦西亚等洪灾发生地,发现灾难风险高的社区,地方依恋越高,地方防灾与保护行为意图越低19。Bird等研究了冰岛火山爆发后城乡居民的灾难应对行为,发现乡村居民地方依恋与灾后恢复和地方保护行为意愿呈负相关,研究认为个人知识水平、灾难风险感知均影响居民地方保
15、护行为意图20。Bonaiuto认为灾后迁居、移民意愿也是影响地方保护意愿的重要因素,空间上脱离受灾地减弱了居民地方保护与重建的意愿4。因此,灾后地方恢复、保护行为意愿,及其与地方感(地方认同)之间的关系,需要考虑特定的地方情景与影响因素,有待更丰富的案例实证。9904期钱莉莉 等:灾难地居民集体记忆、地方认同、地方保护意愿关系研究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3.1 研究区概况汶川特大地震的破坏地区超过10万km2,仅极重灾区与重灾区就涉及51个县(市),造成69227人死亡,37463人受伤,17923人失踪,1510余万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53。北川县是汶川特大地震受灾最严重的
16、区域之一,县城所在曲山镇被夷为平地,将近70%的房屋倒坍,15645人遇难,26916人受伤,4311人失踪54。后续又经历“610”唐家山堰塞湖泄洪、“924”暴雨泥石流等重大灾害影响。考虑到重大的损失及潜在的受灾风险,将县城搬迁至23 km外异地重建,老县城作为地震遗址保留。经过三年的保护性开发,老县城遗址于2011年11月对外开放。对于普通游客来说老县城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地震遗址,国家红色旅游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对于经历地震的居民来说老县城意味着什么?地震过去近十年,灾后物理意义上的地方恢复和重建已基本完成,灾难经历者心里的地方重构,居民与灾难地的人地关系如何?3.2 问卷设计研究采取
17、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半结构化访谈、问卷调查收集信息。调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调查居民灾后感受、地方经历,了解居民最难忘的地方、记忆、情感、感受及其原因。访谈于2014年5月1214日在北川地震遗址开展,在告知研究目的、内容并征求受访者同意后,与21名居民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每个访谈持续1个小时以上。根据Gaser等提出的扎根理论,对访谈资料进行逐字逐句密集分析,提取概念、属性,形成范畴,不断比较、分类和建立范畴之间联系,直到理论饱和55。首先,通过开放式编码,提取19个范畴。其次,通过轴心式编码,进一步合并和精炼这些范畴,得到9个主范畴,分别为“灾难经历地”“日常生活地”“灾难记忆”
18、“抗灾记忆”“怀旧记忆”“创伤情感”“观念启发”“植根性”“独特性”“重要性”“情感依附”“地方保护意愿”。最后,通过选择式编码,从主范畴中识别出4个核心范畴,分别为“地方”“集体记忆”“地方认同”“地方保护意愿”。表1显示了编码分析过程。第二阶段,基于上阶段质性分析及灾后集体记忆、地方感相关研究,构建调查问卷。问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测量集体记忆,根据质性分析结果产生17个题项;第二部分测量地方认同和地方保护意愿,在质性分析基础上,结合Jorgensen等量表41产生地方认同5个题项,结合Zhang等量表18产生地方保护意愿3个题项;第三部分调查基本人口统计信息和受灾程度,包括6个题项。问
19、卷使用5点里克特量表(1=完全不记得完全不同意、2=不记得不同意、3=不清楚、4=记得同意、5=记忆深刻非常同意),于2015年5月9日至13日在北川老县城遗址、汶川地震纪念馆、曲山镇任家坪安置小区、邓家村、擂鼓镇猫儿石村吉娜羌寨、永昌镇尔玛小区发放。使用SPSS 21软件进行信度效度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子方差检验及探索性因子分析。使用AMOSS 22软件进行结构方程分析。4 数据分析4.1 统计信息本次调查针对老北川居民发放问卷400份,剔除填写遗漏、不全及其他无效问卷,991地 理 研 究38卷回收有效问卷321份,有效率达到80.2%。使用SPSS 21软件对问卷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
20、。测量题项Cronbachs 值为0.915(0.7),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KMO值为0.879(0.7),Bartletts 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值为6712.227(P=0.000),说明样本数据的结构效度较好。对样本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表2)显示,男女比例、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分布较为均衡。震前在老北川居住10年以上的样本占63%,可见大多数被试都具有较长的当地生活经历。74%的被试在地震中有亲朋遇难,26%有身体受伤,46%有严重的财产损失,可见地震对当地居民产生深刻的影响。4.2 探索性因子分析为了降低因素间的多重共线性并剔除影响小的因素,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对样本进行降维
21、。首先,对量表第一部分构成集体记忆的17项测量指标进行因子分析。KMO值为0.823(0.7),Bartletts球形检验卡方值为3871.106(P=0.000),说明数据适合因子分析。进一步采用主成分法,最大方差法进行因子轴旋转,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删除因子载荷低于0.5的题项(TE3感到惋惜),得到5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7%(表3)。第一个因子命名为灾难记忆(DM),包括回忆起地震地动山摇的情景(DM1)、建筑坍塌的惨状(DM2)、遇难和受伤同胞(DM3)。第二个因子命名为创伤情感(TE),包括感到恐惧(TE1)、悲伤(TE2)、心理阴影(TE4)、身心创伤(TE5)。第三
22、个因子命名为抗灾记忆(FDM),包括回忆起抢险救灾救死扶伤(FDM1)、来自全国各地的表1编码分析Tab.1 The results of coding analysis选择式编码地方集体记忆地方认同地方保护意愿轴心式编码灾难经历地日常生活地灾难记忆抗灾记忆怀旧记忆创伤情感观念启示地方认同地方保护意愿开放式编码灾难发生地日常生活地地震情景亲朋遇难抗震救援灾后重建怀念曾经生活怀念曾经人事悲伤恐惧惋惜珍惜生命自然规律抗灾精神植根性独特性重要性情感依附地方保护意愿对应原始资料示例北川中学、曲山小学、幼儿园、车站等家、十字口、农贸市场等地动山摇、山体垮塌、建筑坍塌等孩子遇难、同学遇难、亲人离开等死里逃
23、生、相互救助、官兵救灾等国家政策好,给我们建房子怀念老家工作,留恋在老北川生活的日子怀念故人;对往事的追忆,点点滴滴回忆起太多悲伤、难过、流泪、心酸、悲惨等后怕、心慌、闹心、噩梦、恐怖等惋惜、失落、惆怅等看得开,过好以后每一天,更懂得生活自然规律,没得办法团结力量大,经历灾难更坚强从小就生长在这里(老县城);即使不安全,有这么大灾难,愿意住在这里(老县城附近)山清水秀、环境好、气候好、人特别真诚一生中最重要的地方还是老家好,感情深厚,比起永昌,更喜欢老北川希望遗址得到保护,让全国人民看看,北川人民在多么艰难条件下活下来9924期钱莉莉 等:灾难地居民集体记忆、地方认同、地方保护意愿关系研究帮助
24、支持(FDM2)、遗址保护和家园建设(FDM3)。第四个因子命名为怀旧记忆(NM),包括回忆起老县城熟悉的地方(NM1)、亲人朋友(NM2)、难忘的事(NM3)。第五个因子命名为观念启示(IA),包括感受到“自然面前,人类渺小”(IA1)、“生命无常,珍爱生命”(IA2)及“灾难无情,人间有情”(IA3)。其次,对第二部分构成地方认同与地方保护意愿的8项测量指标进行降维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862(0.7),Bartletts 球形检验卡方值2292.40(P=.000)。采用主成分法,最大方差法进行因子轴旋转,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得到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3%(表3)的两个公因子。地
25、方认同(PI),包括老县城对我来说非常重要(PI1),有深厚的感情(PI2),根在老北川(PI3),精神寄托(PI4),独一无二(PI5)。地方保护意愿(PP),包括希望遗址得到保护(PP1),愿意积极参加遗址保护(PP2),愿意为遗址保护捐助(PP3)。4.3 集体记忆、地方认同、地方保护意愿特征分析为了解灾难记忆DM、抗灾记忆FDM、怀旧记忆NM、创伤情感TE、观念启示IA、地方认同PI、地方保护意愿PP的特征和差异,进行均值计算。结果显示MPP(4.60)MIA(4.50)MNM(4.37)MPI(4.23)MFDM(4.20)MDM(4.09)MTE(3.78)。可见灾后近十年的恢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40 人文地理学 研究进展 展望 4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