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与贵州文化 (15).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王阳明与贵州文化 (15).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阳明与贵州文化 (15).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知行合一”与王阳明的“三不朽”一、知行合一、尤順王阳明被称为有明一代气节、文章、功业第一人,被认为是真“三不朽”。但是,和中外许多伟大人物一样,王阳 明从闻名于世开始,就一直毁誉参半。时人斥其“事不师古、言不称师,专以立异为高”,但不能不承认其事功的卓著;后人言其承朱学之微鼓吹心学,为统治者另谋思想统治出路,却不能不承认王学的积极因素。虽然万历十二年入祀孔庙,但在同时入祀孔庙的三人中(另外二人为胡居仁、陈献章),王阳 明虽然影响最大、居功至伟,却争议最大。而在整个清朝,王阳 明及其学说更受到全面压制。从二十世纪开始,我们也曾经给王阳明及其学说贴着一个标签:“主观唯心。”当我们习惯性地根据前人
2、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表的某些带有“鲜明特色”的文字或言论,将其划分为“主观”或“客观”“唯心”或“唯物”的时候,我们本身就在犯“主观”的错误。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和被我们称为“主观唯心”的王阳 明,思想境界已是天壤之别。有一个被人们“选择性”说明王阳明“主观唯心”的著名例证。王阳明在浙江绍兴期间,与学生游南镇,大概是刚 刚讨论过“吾心”与“万物”的关系,有学生指着破岩而出、鲜花盛开的树丛问道:“(先生)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 明解释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全集?传习录
3、下)如果只是以此为例,又不明其“机锋”所指,自然可以视为不顾客观事实的“唯心”。但是,如果我们“选择性”地推出另外一个例证,认识或许发生变化。仍然是一个说花的故事,事情发生在江西赣州或南昌。王阳明和弟子薛侃等人在花圃除草,薛侃感慨道:“天地间何善难培、恶难去?”王阳 明不假思索地回答:“未培未去耳。”这是就物说物,但随即借物说事:“此等看善恶,皆从躯壳起念,便会错。”薛侃不理解。王阳明继续解释:“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王阳 明全集?传习录上)王阳明的意思十分清楚:天生万物,本无善恶
4、之分。若以自己心中的“好恶”作为判断事物“善恶”的标准,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如果以此为例,我们怎么也不忍心把“主观”与“唯心”的 帽子戴在王阳明头上。王阳明的上述言论,都发生在“龙场悟道”并提出“知行合一”之后,可以看出他在“主观”与“客观”之间已经有了新的认识,“知”与“行”“心”与“物”,越来越融为一体,这才是“知行合一”新境界。学生徐爱等人曾经就“知行合一”向王阳明提问:既然是“知行合一”,先生为何有时只说“知”、有时又只说“行”?为何有时只说“心”、有时又只说“物”?王阳 明回答道:“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维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
5、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摩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王阳 明继续解释:“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上)这种“补偏救弊”的方法,恰恰是中 国古代思想家的共同特点,所有的言论和文字,都是针对具体的事情展开。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直截了当、简洁易懂,问题是容易被断章取义、被各取所需。虽然王阳 明有时因“物”说“心”、因“行”说“知”,有时又因“心”说“物”、因“知”说“行”,但在他那里,心与物、知 与行是一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所以,我们研究他们的思想,也就不能用“举例子”的方法,而需要对他们的思想脉络、表述特征特别是“语境”有真正认识
6、。二、人道、揭道、传道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体悟和阐释,有一认识上的演进过程,这个过程与他自己所说的“学为圣贤”或“求圣”的过程是同步的。王阳明朱子晚年定论序说,自己的学术经过“三变”:“早岁业举,溺志词章”,后来感觉是在浪费青春;于是“稍知从事正学”,研读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学著作,却感到众说纷纭、“茫无可人”不得已转而“求诸老释”,顿觉惊喜,“以为圣人之学在此”,但将其与孔孟之说、日用之道相印证,又产生抵牾。迷茫之中,贬官龙场,反倒清静,反复思考,体悟日深:“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恍若有误。体验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所谓的“龙场悟道
7、”,就此发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当事人王阳明的这段回顾,使得人们认为经过“三变”之后的“龙场悟道”,王阳明 已经悟出了“圣人之道”。但是,令王阳明惊喜的并不是悟出了“圣人之道”的结果,而是悟出了通向“圣人之道”的“大路”,找到了打开通向“圣人之道”大门的钥匙。所以黄宗羲认为,“龙场悟道”对于王阳明的“求圣”来说,是“始得其门”。黄宗羲可谓真知阳 明者,他认为王阳明的学术经历,不只是王阳明自己所说的一个“三变”,而是有两个“三变”,“龙场悟道”则是两个“三变”之间的关节点。只有把这两个“三变”并考察,才能理清王阳明“求圣”的全过程。黄宗羲说的第一个“三变”,如王阳 明之所述,这是一个“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王阳明与贵州文化 15 王阳明 贵州 文化 15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