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与贵州文化 (41).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王阳明与贵州文化 (4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阳明与贵州文化 (41).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39收稿日期:2018 05 21作者简介:郭晓林,男,贵州石阡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伦理学、应用伦理学。论王阳明“良知”的动态结构摘要:阳明的“致良知”体现为一种动态结构,源于良知有其静态和动态两种状态,静态的良知呈现为心之本然状态,表现为“自动态”与相对静态,良知之相对静态和绝对动态之张力是良知“不虑而知”的先天动力,也是“是非之心”的决断根据,这一动态结构是道德发生的初始动力。从“致良知”的层面看,良知的动态结构是个人成德工夫得以落实的前提,“知致”则涵盖良知本体在个人成德路上的两个状态,而“良知自知”阐释了良知动态结构之终极目标就是“知致”,进而,“知致”是良知动态结构下人
2、的自我道德意识之觉醒和自我道德之塑造的完成。关键词:良知;致知;动态结构中图分类号:B2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 5099(2018)04 0039 06WANG Yangming s Dynamic Structure of“Innate Knowledge”GUO Xiaolin(College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Development,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50025,China)Abstract:Wang Yangming s theory of“innate knowledge(liang
3、zhi)”embodies a dynamic structure,as it stems from the factthat innate knowledge has its static and dynamic states,and therefore the static of innate knowledge is presented as original state ofmind-heart,which appears as“self-dynamic”and relatively static;the relative static and absolute dynamics of
4、 innate knowledge isthe innate driving power of innate knowledge to“intuitive know”,and this is also the basis for the decision of“the mind of right andwrong”,The dynamic structure is the initial power for moral generation The dynamic structure of innate knowledge is a prerequisitefor the realizatio
5、n of individual moral culti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innate knowledge”,“and realization of moral knowledge”covers two states in the process of individual moral cultivation The self-known“innate knowledge”illustrates that the ultimate goalof the dynamic structure of innate knowledge is to“comple
6、te self-expression of moral knowledge in action”,furthermore,“completeself-expression of moral knowledge in action”is the completion of the awakening of human self-mor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shapingof self morality under the dynamic structure of innate knowledgeKey words:innate knowledge;to innate
7、knowledge;the dynamic structure杨国荣教授曾这样评论阳明的“致良知”过程,“一方面,先天的良知惟有通过致知过程才能为主体所自觉把握,另一方面,致知过程本身又受到良知的制约;知 与致 彼此作用,互为前提,呈现为一种动态的统一关系。”1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两个问题:其一,良知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即如阳明所言“性元不动,理元不动”,良知是性,也是理,则可否理解为是静态的?但是良知既然要为主体所把握,且是“不虑而知”和“无知无不知”的,它又必然要参与到人的具体认知活动和道德意识活动中,这是如何实现的?其二,如果是动态的,要在何种意义上理解这种动态,且它与“知致”之
8、关系为何?这是理解人为何能够致知的前提之一。一、良知的静态与动态其实,从良知是心之本体的角度来讲,可以说良知是静态的,阳明说:“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 体 即 是 性,性 即 是 理,性 元 不 动,理 元 不动。”2 28阳明这段话乃是针对孟子与告子“动心”40与“不动心”之争论而发,对此,阳明还有专门论述,“孟子不动心,告子不动心,所异只在毫厘间。告子只在不动心上著功,孟子便直从此心原不动处分晓。心之本体原是不动的,只为所行有不合义,便动了。孟子不论心之动与不动,只是集义,所行无不是义,此心自然无可动处。若告子只要此心不动,便是把捉此心,将他生生不息之根反阻挠了。此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9、2 121阳明的意思是“心体原是不动”,然一旦“所行有不合义,便动了”,从这个角度来讲,良知是处于一个动态结构中,因此,有必要对良知的这一动态结构进行深入讨论,这一结构直接关系到孟子所谓的“集义”,也就是自我德性的修养。首先,静态的良知呈现为心之本然状态,这一状态是“自动态”,只是相对于良知对“不合义之行为”的反应状态而言的静态,或者说是相对静态。道家哲学和儒家哲学之最高范畴“道”就处在“生生不息”的状态,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道”一直处在运动之中。在阳明看来,“天道之运,无一息之或停。吾心良知之运,亦无一息之或停。”2 298天道和良知都时刻处在不停息的运动之中
10、,这是它们的本然状态,如同他批评告子之“不动心”是将心“生生不息之根阻挠”那样,良知就是生生不息的。一方面,良知乃是天赋于人的,它的先天性说明它自身赋予自身所有的品质和属性,并且这种先在性需要一种自生性作为基础,否则它自身是没有活力的。比如我们不能追问上帝是谁创造的,只能认识到生生之物来自上帝的创造,同样,我们只能说天道之行以生万物,良知即天道,所以天道、良知自身都有一种自生性,因而阳明才说:“夫妄心则动也,照心非动也;恒照则恒动恒静,天地之所以恒久而不已。”2 69“照心”就是良知,因为阳明在这封给陆元静的回信中接着说:“良知者,心之本体,即前所谓恒照者也。”2 69既然“恒照则恒动恒静”,
11、也就是“良知恒动恒静”,所以,良知的静态是相对的静态,而动态则是绝对的动态,也可以说是自动态。其次,良知之相对静态和绝对动态之张力是良知“不虑而知”的先天动力,也是“是非之心”的决断根据。从孟子开始,对于良知都有一个共识,即人所“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是良知,这几乎就是人性的另一个说法,虽未进一步说明为什么良知具有这样的特性,但孟子用“怵惕恻隐”的例证似乎也只能笼统地说明良知这一自然本性之先天来源。问题在于,良知虽然不需要我们去证明它为什么存在,但我们有必要追问它如何存在。既然它在某种意义上已经等同于“天道”这样的“实体”,那么我们只需要明白它如何在,就能了然它如何作用于人的道德实践了。良知的绝
12、对动态,在某种程度上补充说明了作为天道的良知之所以“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生成性,但从“不虑而知”到“是非之心”,良知就处在了一个运动的过程中,这是良知之相对静态和绝对动态之间的张力推动了良知在人的道德实践中发生作用的结果。其一,良知自然“知是知非”是人能展开道德实践的第一前提。按照孟子或阳明的理论,良知是“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的,阳明更将良知明确为“是非之心”,且“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2 105这说明良知之所以能够作用于人的道德实践,给予人判别是非之能力和标准,在于良知从静态上体现了它是天赋的“不变之理、不变之性”,因此良知“构成了自家底准则”,是每个
13、人的本心。因此,它才能衡照,自然也就恒动,即它总是作为个人道德实践最后的根据和动力,发挥其功能性以促进个人道德实践和自我德性修养的启动和完成。这就是它绝对动态之另一个层面,即与“自动性”相对应的“他动性”,因为“应物起念”推动了良知在这个层面的运动。陈来先生曾分析过良知如何体现为人的全部意识,在他看来“心之本体虽然是本体,但既然叫做本心,就仍然保有心的性格;心之本体能视听言动,仍有 灵 的性格,就是说本心至少逻辑上有思维的功能,而性 的规定无论如何也不包括这一点。心之本体可以是明觉、良知,就是说它可以有知觉的功能,可以直接现实为见父知孝、见兄知悌。当一切私欲去除净尽之后,心之本体就朗现为全部意
14、识。”3 94如果从良知的动态结构去理解,这一过程就更为清晰,也更能把捉为什么良知能够“朗现为全部意识”了。其二,虽然良知“无法担保主体对良知的自觉意识”1 89,但良知自身这种动态结构的张力却为个体的道德修养预留了空间。人始终处在经验世界之中,与外在事物之交往构成经验世界的观感,但不可能在意识与行为活动中完全符合某种道德价值所主导的规范要求,即便如孟子那样对“人”进行“严格主义”的定义,也不能让所有人的意识和行为都能够符合这样的规定性而达致圣人之境,所以我们看到齐宣王在“以羊易牛”中似乎恻隐之郭晓林:论王阳明“良知”的动态结构41心有所发动,但其行为的道德意义极其有限,在这个意义上讲,孟子的
15、“人”的概念因其“严苛”所以在实践上并不顺畅。心之本体来自天赋,从“严格主义”的角度看,它是全善、至善的,所以阳明也承认“至善者,心之本体也。心之本体,那(哪)有不善?”但“如今要正心,本体上何处用得功?必就心之发动处才可着力也。心之发动不能无不善,故须就此处着力,便是在诚意。”2 135“心之发动处”也就是良知这一动态结构之张力所在,如若良知是纯然静态的,则良知就无法介入到人的意念活动和行为活动中;如若良知是纯然动态的,它自身强大的活力可能直接限制了人意志与行动的主动性,要么所有人都是圣人,要么人的人格就会分裂,所以,只有良知在相对静态和相对动态中保持足够的张力,才能为人的道德主动性预留空间
16、。在阳明看来,先天之良知本体“无知无不知”,它是无条件地烛照人之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的。阳明举例说,“譬如日未尝有心照物,而自无物不照。无照无不照,原是日的本体。良知本无知,今却要有知;本无不知,今却疑有不知,只是信不及耳!”2 124先天之良知的本然状态不容辩驳地持存,但人却难免有时候质疑自身或他人是否具有良知,从孟子的养气说开始,自我的成德之路就是自我在向良知本体之至善接近的过程,直至“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过程才算完成。先天良知是个人成德的先天条件,无论存心养性也好,还是戒慎恐惧也罢,良知既先天地存在于人性之中,又时刻从良知之“无”的状态通过“发用流行”而体现为良知之有。所以,从孟子开始到
17、阳明,都说人人都可为尧舜,但事实上却并非人人都能成尧舜,原因即在于此。最后,良知的动态结构是道德发生的初始动力。对道德发生机制的讨论一直是伦理学一个重要的话题。阳明的良知理论为此提供了一个观测面,以管窥道德发生机制中理性和情感事实上并非非此即彼,而是两者相互交错地共同为道德提供动力,并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这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上文从相对静态和绝对动态的角度考察了良知的动态结构,这是从良知自身作为心之本体的基本属性来谈的。但是,先天本性之良知如何与人的德性关联起来,这却是良知的相对动态的任务或功能。因为,良知的相对动态为道德发生提供了原始动力。对心的功能及其发生机制的讨论在孟子那里就已经开始,“
18、怵惕恻隐”这一现象作为证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例证,事实上反映了一个真理性的事实,即在道德发生过程中,情感的作用是联通先天的良知(承认先天良知存在是其前提)和经验之意识与行为的纽带。陆元静在给阳明的信中说:“尝试与心,喜、怒、忧、惧之感发也,虽动气之极,而吾心良知一觉,即罔然消阻,或遏于初,或制于中,或悔于后。然则良知常若居悠闲无事之地而为之主,于喜、怒、忧、惧若不与焉者,何欤?”对此,阳明的回复是:“知此则知未发之中,寂然不动 之体,而有 发而中节 之和,感而遂通 之妙矣。然谓 良知若居悠闲无事之地,语尚有病。盖良知虽不滞于喜、怒、忧、惧,而喜、怒、忧、惧亦不外于良知也。”2 73陆元静与
19、阳明的问答,揭示了良知这种相对动态对道德的初始推动。陆元静体认到心随事而感发,自然有各种情感表现出来,人的意念发动,良知就从相对静态转入相对动态,所以才有“吾心良知一觉”(阳明常说良知乃虚灵明觉处,“虚灵”就是相对静态,“明觉”就是相对动态。),并且,这种发动直接体现为“或遏于初,或制于中,或悔于后”,因为良知“是知它是,非知它非”,相对于个人繁复的心理活动以及切实的行为选择,良知只是一个道德行为之根据和是非判别之标准,通过人自然的心理机制以一种类似于“暗示、提醒、警示”的心理活动对人的意识和行为施加了影响。“吾心良知一觉”,事实上就是从相对静态转入相对动态,而“觉”从良知主动性上看,就是良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王阳明与贵州文化 41 王阳明 贵州 文化 41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