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学互动问题及答案 (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药学互动问题及答案 (2).pdf(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1.如果病原菌对某个药剂抗性风险评估的结果为高抗性风险水平,是否会影响这个药剂的登记和使用如果病原菌对某个药剂抗性风险评估的结果为高抗性风险水平,是否会影响这个药剂的登记和使用?答: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药效评价处在评审的过程中,对于高风险的药剂的要求是提供抗性治理策略,而且要在标记上标明,但是其风险并不影响登记。很多高活性、高选择性的现代杀菌剂都存在作用位点单一,病原菌容易对其产生抗药性的风险,例如多菌灵和甲霜灵。进行抗药性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未雨绸缪,在药剂进入市场前,制定科学的、能够降低或减缓抗药性发生发展的策略,科学混配或轮换用药,控制药剂的使用频次,包括协同使用其他防治措施来减少药
2、剂的选择压,降低药剂的实际抗性风险。在对药剂进行风险评估之后,在药剂的使用过程中,抗性监测和抗性治理的策略要同步实施,这样高风险药剂也可以进行登记,但需要在标签上注明抗性治理的方法和措施。2.2.在抗性风险评估建立敏感基线的过程中,对具体的采样量和采样地点有没有什么要求?有文献报道说,采样地点之在抗性风险评估建立敏感基线的过程中,对具体的采样量和采样地点有没有什么要求?有文献报道说,采样地点之间的距离要大于1千米,是否有这样的要求?间的距离要大于1千米,是否有这样的要求?答:建立敏感基线的菌株来源在地理上、种植区域上要有代表性。FRAC上介绍到病原菌样本采集样时,最好不同样本间有1公里以上的距
3、离,尤其是针对气传病害。因为气传病害可以通过气流远距离的传播,所以对对于一些可导致气传病害的病原菌,其样本采集要求有一个更远的距离才能保证样本具有代表性。但是对土传和种传病害,这方面没有那么严格的限定。国外的相关研究,在建立敏感基线时要用200-400多株菌株。这主要反映了一个群体效应,群体样本量越大,建立的敏感基线代表性就越强。由于考虑工作量的问题,在国内制定风险评估标准的时候,对于离体可培养的、易保存的病原菌,通常要求采集和分离100株以上的样品。但是对Baifen病菌、霜霉病菌这类活体寄生且离体条件下不好保存的病原菌,敏感基线建立通常要求菌株量在60株以上。3.3.相同作用机制药剂之间的
4、不敏感性叫做交互抗性,不同作用机制药剂之间的不敏感性叫做多药抗性?相同作用机制药剂之间的不敏感性叫做交互抗性,不同作用机制药剂之间的不敏感性叫做多药抗性?答:首先,需要明确一下,这个问题中对“不敏感性”的理解是有歧义的。或者说抗性和不敏感性是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课程中我们已经介绍了相关概念,不再赘述。另外,交互抗性可能发生在相同作用机制的药剂之间,也可能发生在不同作用机制但具有相同抗性机制的情况下。交互抗药性是指病原菌对一个药剂产生抗药性,对其他的药剂也表现出抗药性。病原菌对一个药剂产生抗药性后非常容易对这个药剂同一个家族中作用机制相同的其他品种也产生抗药性。但作用机制和抗性机制不一定是
5、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对于选择性的内吸性杀菌剂,病原菌对其产生高水平抗药性大多数都与靶标基因上发生了氨基酸的点突变有关,这种情况下药剂的抗性机制与作用机制相关,这就是为什么相同作用机制两种药剂存在交互抗性的原因。而中抗和低抗产生,多与通过靶标基因的过表达,将药剂排出病原菌菌体内或者通过病原菌的解毒作用,将药剂代谢为其它无活性的化合物等相关。如果一个药剂和多个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都表现出交互抗性,我们称之为多药抗性或者多重抗药性。通常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最常见的类型就是病原菌通过其ABC或者MFS运输体蛋白过量表达,将多种药剂都排出体外。这是多药抗性的一种类型。还有一种多重抗药性的类型是一个病原菌同时对多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都产生了抗药性。这个抗药性不是由于外排泵相关蛋白发生相应过表达所导致的,而是病原菌内多个药剂的靶标蛋白上分别都产生了点突变,如病原菌-微管蛋白的198位发生点突变后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线粒体复合物上的细胞色素b也发生突变后对嘧菌酯产生抗性、CYP51上发生了点突变后对苯醚甲环唑也产生了抗药性等等,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在同一株病原菌上。所以在提到多药抗性的时候,要具体分析原因。如我们对灰霉菌的多药抗性研究显示,主要由多个药剂的靶标蛋白关键位点发生了突变所致,这种情况下病原菌的抗性倍数一般比较高。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