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与贵州文化 (60).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王阳明与贵州文化 (60).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阳明与贵州文化 (60).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育文化论坛2019年第6期区域教育文化纵横40收稿日期:20190918基金项目:贵州省 2017 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课题“阳明学与中国地域文化系列研究”(17GZGX05)。作者简介:钱明,男,浙江杭州人,博士,研究员,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儒学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阳明学研究会副会长。研究方向:阳明学。王阳明与江西赣县摘要:王阳明在巡抚南赣时,逐渐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为了破除人们心中的“贼”,以维护明王朝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稳定,他努力设学兴教、授徒讲学,在南赣地区尤其是府治所在地赣县培养了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门生尤其是江右
2、学人。他的一些代表性著述,如 传习录 大学古本 中庸古本 朱子晚年定论 等,最早都是在赣州刊行的,所以他在赣州的影响力相当广泛而深远,至今仍流传不衰。关键词:王阳明;赣县;江右王门中图分类号:B2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9)06004009DOI:1015958/jcnkijywhlt201906006Wang Yangming and the Gan County of JiangxiQIAN Ming(International esearch Center for Yangming Studies,Zhejiang Academy of Social Sc
3、iences,Hangzhou,Zhejiang,310007,China)Abstract:During his governance in Southern Jiangxi,Wang Yangming gradually realized that“a thief is easier broken in themountain than in the heart”In southern region of Jiangxi,especially in the seat government Gan County,he made great ef-forts to establish scho
4、ols,take on students and give lectures,cultivated a large number of students from all over the country,especially Jiangyou scholars for the purpose of breaking the“thief”in people s hearts so as to keep the political governanceand social stability Some of his representative writings such as Instruct
5、ions for Practical Living,Old Edition of Great Learn-ing,Old Edition of Doctrine of the Mean and final verdict of Zhuzi were all printed and published in Ganzhou,making his in-fluence in Ganzhou widespreading and farreachingKey words:Wang Yangming;the Gan County;Yangming School of Jiangyou明孝宗弘治八年(14
6、95),朝廷设南赣巡抚,全称是“巡抚南赣汀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设此职务的目的,是因为南赣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治安状况。南赣北接江西北部,东接福建,南接广东,西接湖南,处四省要冲之地,一直以来都是“盗贼”出没之地。“匪患”猖獗,地方无奈,朝廷头疼。于是特设南赣巡抚,府治在赣州。首任南赣巡抚是金泽。弘治十八年(1505),朝廷撤销南赣巡抚。武宗正德六年(1511)再设。王阳明是再设后上任的第二位南赣巡抚。南赣巡抚的管辖范围非常大。弘治时管辖江西赣州府、南安府,广东惠州府、潮州府、南雄府、韶州府,湖广郴州府,福建汀州府。正德时建昌府被划掉,增加了福建漳州府。故南赣巡抚的权力相当于赣、湘、粤、闽四省
7、的军事统帅,可以统领以上各府的军事权,但无权干涉各府民政。王阳明是个例钱明:王阳明与江西赣县区域教育文化纵横41外。他不仅有军事指挥权,也管理区域内的民政事务权,如修建学校,教化百姓,以至制定商贸政策、发展经济等。但由于地域上的限制,阳明的民政权限主要集中在赣州。阳明的巡抚任期是从正德十一年(1516)八月到十五年(1519)六月,可他真正在南赣的时间只有两年半(正德十二年正月至十四年六月),最后一年基本上是在江西平定宸濠叛乱并处理相关事宜,事后又有三个月回赣州讲学。阳明在巡抚南赣时,逐渐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为了破除人们心中的“贼”,以维护明王朝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稳定,他努力设学兴
8、教、授徒讲学,在南赣地区尤其是府治所在地赣县培养了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门生尤其是江右学人。所以,他在赣州的影响力相当广泛而深远,至今仍流传不衰。其时赣县是巡抚衙门所在地,赣县县城即是赣州府城。在赣县,王阳明及其后学做成了几件影响深远的大事,现分述如下。一、兴学设教,淳化民风1重修濂溪书院据 阳明年谱 载:“(正德十三年)九月,修濂溪书院。四方学者辐辏,始寓射圃,至不能容,乃修濂溪书院居之。”1 1 263濂溪书院旧址在赣州市水东玉虚观左(今章贡区水东镇水东小学内),原名“清溪书院”,理学宗师周敦颐通判虔州(今赣州)时,尝与知府赵抃共同讲学于此,程颢、程颐兄弟从其学,后人遂在此建祠以作纪念。元末
9、,濂溪书院毁于乱世。明洪武四年(1371),由赣县知县崔天赐重建。弘治四年(1491),知府何珖又改建于赣江边上的郁孤台下,并扩建了百余间房屋,在面积上大大超过了原来的书院规模。正德十二年(1517),王阳明主政南赣,仰慕周子,又迁建于旧布政司故址,改称“濂溪祠堂”,并于此集四方学者,招收门徒,讲学论道。如 崇义县麟潭华山刘氏四修族谱 记载:“明正德十三年,阳明公召诸生讲学濓溪书院。(刘镤,14891564,字万镒,号天耀)与堂弟铿(字佩玉)同赴赣,集讲堂,听受旬余,自是学业益进。”崇祯十三年(1640),知县陈履忠又将其改名为“廉泉书院”,并迁于光孝寺左(今赣州一中内)。清顺治十年(1653
10、),巡抚南赣都御史刘武元将廉泉书院改为“濂溪书院”,并在大堂设周濂溪和二程像,招收府属十二县生徒肄业其中。乾隆年间,濂溪书院处于鼎盛期,为吉安、赣州、南安、宁都四府的中心书院。清同治年间,赣州分巡白启明、知府任进爵又号召邑人捐资,重修濂溪书院。由宋荦撰重建濂溪书院记、吴湘皋撰捐修濂溪书院姓名碑引。前者以理学始祖周濂溪为首,记白启明、任进爵兴复濂溪书院之事,并介绍了堂庑等的更新状况。后者记捐资情况,分巡白启明、知府任进爵及士绅、诸生捐金三倍于估计数。其后多有扩建。内有东西讲堂、濂溪祠、仰止亭、夜话亭、斋舍等建筑。光绪二十四年(1898),书院内附设“致用中学堂”,开现代新学之先河。二十六年(19
11、00),改称“致用精舍”。两年后清廷废书院,遂又改称“虔南师范学堂”。民国初先后改名“省立第二师范”“省立第三中学”。新中国成立后为赣州第一中学所在地。原濂溪书院有联云:“我生近圣人居,教泽如新,敢忘鲁壁金丝,尼山木铎;此来继贤者后,风流未泯,窃愿士崇礼义,俗尚弦歌。”2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巡道陈士枚尝摹勒周子像赞碑于仰止亭。明罗钦顺,清吴文鎔、宋荦等名士高流皆有咏濂溪书院诗文传于世。又据 阳明年谱 记载,为纪念阳明先生,“嘉靖三十一年(1552)壬子,提督南赣都御史张烜建复阳明王公祠于郁孤山。祠在赣州郁孤台前,濂溪祠之后。嘉靖初年,军卫百姓思师恩德不已,百姓乃纠材建祠于郁孤台,以虔
12、尸祝。军卫官兵建祠于学宫右(今赣州文庙),塑像设祀,俱有成式。继后异议者,移郁孤祠像于报功祠后,湫隘慢亵,军民怀忿。至是,署兵备佥事沈谧访询其故,父老子弟相与涕泣申告。谧谒师像,为之泫然出涕烜如其议,修葺二祠,迎师像于郁孤台,庙貌严饰,焕然一新。军卫有司各申虔祝,父老子弟岁腊骏奔。烜作记,立石纪事”1 1 3561 357。而这个位于郁孤台前、濂溪祠后的“阳明王公祠”,乃濂溪书院的一部分,并非后来创办的“阳明书院”。也就是说,赣州阳明书院与濂溪书院曾经并存于世,但濂溪书院显然要早于阳明书院。2创办阳明书院“阳明书院”当始建于阳明在赣州为官时期,它最早可能是濂溪书院的一部分。阳明在郁孤台讲学时,
13、随着来学者日益增多,讲学场所拥挤不堪,阳明遂下令扩建讲学场所。赣州地方族谱中即有选参见 崇义县麟潭华山刘氏四修族谱,民国年间德光堂刻本。教育文化论坛2019 年第 6 期Jiao Yu Wen Hua Lun Tan区域教育文化纵横42拔优秀学生入濂溪书院受学于阳明的记载。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阳明在赣州讲学有个不断扩充的过程,而阳明书院可能即是在此过程中从濂溪书院分离出来的。所以在后人那里,早有将当时的濂溪书院视作阳明书院的相关记录。后书院屡有兴废,其中明崇祯十三年(1640)知县陈履忠将书院迁于光孝寺左,其时光孝寺左有阳明书院,右有濂溪书院。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赣州知府王藩在郁孤台阳
14、明讲学处重建阳明书院,订立规制,课文校艺,祀王守仁,以何廷仁、黄宏纲配祀。次年王藩再次扩建,并自为记。同治年间,知府魏瀛复修建,又重订章程。同治十二年(1873),巡抚刘坤一赠书籍,书院生童正附课将近 200 名。该书院一直是赣州府立书院,以与作为道立书院的濂溪书院相对应。光绪二十八年(1902),知府查恩绥改阳明书院为“赣州府中学堂”。后该校易名为“省立第四中学”。1927 年并入省立赣县中学(即赣州一中)。由此可见,赣州一中的源头始于濂溪书院和阳明书院,或者说赣一中是由这两所书院合流而成。濂溪书院,周敦颐和王阳明都曾讲过学,并培养出程颐、程颢及何廷仁、黄宏纲、何春、刘潜、谢魁、赖元、李大集
15、、刘润、管登等一大批学者。而阳明书院因其与濂溪书院不分你我之关系,因此说它由阳明所创办也未尝不可。2017 年 8 月,赣州民间人士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在书院旧址建成“赣州阳明书院”。书院占地2 300平方米,有效房间面积1 580 平方米,是典型的三进式客家民居,内设仰德堂、良知堂、知行堂、传习堂、望德亭、“三纲八目”茶社、思归轩、阳明精舍(书院)、阳明手迹碑林、格竹园、阳明别苑等,并特地从余姚市买来两口仿古大水缸,以示赣州与阳明出生地余姚的渊源关系。现“赣州阳明书院”已被列入赣州市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旅游景点,逐渐成为当地一处著名的公益读书场所和学术研究交流之地,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学者。3新设
16、社学乡馆正德十二年(1519)四月,阳明班师回赣州后,首先考察和分析了赣州的社学情况,认为“赣州社学乡馆,教读贤否,尚多淆杂,是以诗礼之教,久已施行,而淳厚之俗,未见兴起。”1 640换言之,南赣地区原先虽有不少社学乡馆,但因教学不力,学风不纯,形式呆板,加之约定不严,督导不严,致使整个社会的淳厚之风并未形成。因此,阳明决定把在龙南等地积累起来的“破心中贼”的实践经验推广到整个南赣地区,于是颁发了仰南安赣州印行告谕牌,以告谕辖内各府县,参照执行。在阳明看来,“民风不善,由于教化未明。今幸盗贼稍平,民困渐息,一应移风易俗之事,虽未能尽举,姑且就其浅近易行者,开导训诲。即行告谕,发南、赣所属各县父
17、老子弟,互相戒勉,兴立社学,延师教子,歌诗习礼。出入街衢,官长至,俱叉手拱立”1 1 259。而通过开社学教育以及阳明等人的循循“训诱之,久之,市民亦知冠服,朝夕歌声,达于委巷,雍雍然渐成礼让之俗矣”1 1 259。翻阅南赣各地府、县志,其中记载的大量善人、烈女、节妇,多始于阳明巡抚南赣时期。阳明首先自己以身作则,他在巡抚衙门的大门前放置了两个小匣子,上面大书“求通民情”“愿闻己过”,给 百 姓 一 个 反 映 批 评 意 见 与 建 议 的 渠道3 162。同时,他又“立法定制,令赣属县俱立社学,以宣风教。城中立五社学,东曰义泉书院,南曰正蒙书院,西曰富安书院,又西曰镇宁书院,北曰龙池书院。
18、选生儒行义表俗者,立为教读。选子弟秀颖者,分入书院。教之歌诗习礼,申以孝悌,导之礼让。未期月而民心丕变,革奸宄而化善良。市廛之民皆知服长衣,叉手拱揖而歌诵之声溢于委巷。浸浸乎三代之遗风矣”1 1 357。不仅如此,王阳明还要求各县治地方“约长”“里长”等,都必须延师设教,兴办社学,试图通过普及文教的方式,“申以孝悌,导之礼让”。同时敦促教学者,要以民为重,以德为要,使“乡里子弟,不但勤劳于诗礼章句之间,尤在效力于德行心术之本,务使礼让日新,风俗日美,庶不负有司作兴之意与士民趋向之心”3 162。以图彻底根治南赣社会数十年之乱象。清同治南安府志 所谓“立社学以训童蒙,为谕俗文以化顽梗,百姓遵用其
19、教”;黄绾阳明先生行状 所谓“又行乡约,教劝礼让。又亲书教诫四章,使之家喻户晓。而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而问学君子亦多矣”,皆证明了王阳明兴办社学、推行乡约所取得的良好效果。然而,阳明的“继后异议者”,不久竟“尽堕成规,而五院为强暴者私据,礼乐之教息矣”。直到嘉靖十六年(1537),“(沈)谧起佥江西,为(阳明)师遍立南、赣诸祠”1 1 347,更“询士民之情,罪逐僭据,修举废坠,五社之学复完。慎选教读子弟而淬砺之,风教复兴,沨沨乎如师在日矣”1 1 357。钱明:王阳明与江西赣县区域教育文化纵横434拓新府城道署阳明任职的南赣地区,先是因战乱频仍,后又久雨水灾,各府县城垣大多圮败,所以战事
20、稍有缓减后,阳明即着手进行修筑府县城垣的工作。比如正德十三年五月十五日,为拓新府城提督都察院,阳明特地写了 批岭北道修筑城垣呈:据副使杨璋呈:“所属府、卫、县城垣倒塌数多,而石城一县尤甚,应该估计修理。合委知府季斅、邢珣,不妨府事,督修本府城垣。龙南县署印推官危寿,兴国县知县黄泗,瑞金县知县鲍珉,各委督修本县城垣。惟石城县知县林顺,柔懦无为,合行同知夏克义,估计督修。”看得,城垣倒塌,地方急务。幸兹盗贼荡平,正可及时修筑。若患至而备,则事已无及。该道即行各该承委官员查照,估算工程,措置物料,一应事宜,各自从长议处呈夺。各官务要视官事如家事,惜民财如己财;因地任力,计日验功;役不逾时而成坚久之绩
21、,费不扰民而有节省之美;庶称保障之职,以副才能之举。呈缴。1 1 139此次修筑府县城垣,涉及赣州府城、兴国县、瑞金县、龙南县、石城县等,顺治赣州府志 卷四对此有详细记载。比如,“赣州府城正德乙亥春,霖圮一千三百余丈。戊寅夏,久雨,圮六百三十八丈。知府邢珣后先白于蒋都御史昇、王都御史守仁,修补完整。而己卯、庚辰连岁复圮三百四十余丈,王兵使度檄知府盛茂重修。”4 1 047而邢珣修葺城垣后曾赋诗一首:“改岁收徭捷,新春急浰征。师行频涉险,农务未妨耕。梅透连朝冷,人逢此日晴。行当靖边围,三省乐升平。”2 208当时的提督都察院或分巡道署,在府城东南。明弘治八年(1495)都御史金泽始建。正德十三年
22、(1518)阳明开拓一新。拓新后的道署范围很大,设施完备。中为堂曰“肃清”,前为露台,东西为廊房,中为大门。正堂后为轩,曰“正大光明”;又为后堂,曰“抑抑”。后堂之左为“思归轩”,为“宜南楼”,为“燕居”,为“仕学轩”,左掖为“射圃”,为“无逸亭”“君子亭”;后堂之右为“观德亭”。大门外左为府茶厅,右为三司茶厅,两翼为各属茶厅。外西边廊房三十间,以处各省、府、卫胥徒之听用者。门前为坊,曰“提督军务”;左右为坊,曰“肃清六道”“节制四藩”。辕门外,西为中军厅,南设坐营署。提督都察院拓新后,王阳明先后写了观德亭记1 262和 思归轩赋。据说思归轩是阳明在赣州的居室,所以阳明作于正德十五年(1520
23、)的思归轩赋 云:“阳明子之官于虔也,廨之后乔木蔚然。退食而望,若处深麓而游于其乡之园也。构轩其下,而名之曰 思归 焉。”1 700而观德亭前的“射圃”则为当时四方学子来寓受学之地,故而阳明年谱遂有“四方学者辐辏,始寓射圃,至不能容,乃修濂溪书院居之”的记述。而魏时亮的大儒学粹 卷九阳明王先生 亦记曰:“先生在赣院,左旁门通射圃,暇即走其中,与诸生论学,多至夜分,次早诸生入揖为常。”4 1 0491 050有学者认为,阳明的 思归轩赋 包含了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所谓消极,是指阳明在外部环境的压迫下而不得不“归隐”,也就是赋中所说的,尽管他数年间奔波劳苦于兵事,不分寒暑昏朝,弄得头发萧疏,面容憔
24、悴,可他处心积虑、鞍马劳顿换来的,竟然是呶呶哓哓的攻讦之声,那他还有什么理由不退出这是非之地呢?所谓积极,是指阳明作思归轩赋 的三个目的:一是退而自保自适,即所谓的退身以全节,敛德以亨道,怡神养性以游于造物;二是归隐以授徒讲学,即赋中所说的“在陈之怀”;三是归隐讲学以求道,通过正人心而使天下太平,即赋中所说的“道得而志全,志全而化理,化理而人安”2 209211。从此赋中可以看出,王阳明此时即已萌发了功成身退之意。平宸濠后阳明即遭人进谗,为避祸而再赴其“放心”之地 赣州,并重回思归轩,足见他对此居所怀念至深。二、著述立说,刻书行世众所周知,王阳明在赣州时,无论军事政务多么繁忙,他都没有忽略讲学
25、论道、著书立说,甚至把讲学视为自己的第一要务。据目前所知,他的一些代表性著述,如传习录 大学古本 中庸古本朱子晚年定论 等,最早都是在赣州刊行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尝谓:“是书(指王文成公全书)首编语录 三卷,为传习录,附以朱子晚年定论,乃守仁在时,其门人徐爱所辑而钱德洪删订之者;次 文录 五卷,皆杂文;别录 十卷,为奏疏、公移之类;外集 七卷,为诗及杂文;续编 六参见顺治 赣州府志 卷四。按:龙南县当时也建有“观德亭”,据说也与阳明有关,故当地人将观德亭记 视为阳明的龙南之作(详见钱明:学缘与地缘 中国人文和自然境域中的王阳明及阳明学 中篇第 5 章 王阳明与龙南)。按:周建华还说,阳明在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王阳明与贵州文化 60 王阳明 贵州 文化 60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