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与贵州文化 (14).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王阳明与贵州文化 (14).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阳明与贵州文化 (14).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56FORUM ON CHINESE CULTUREZHONGHUA WENHUA LUNTAN明正德二年(1507),王阳明三十七岁,因言获罪贬贵州龙场驿丞,经历了三年谪客生涯。这三年之中,近不惑之年的阳明自京华谪来此土,有贬谪心态是必然的。心态指兼具暂时性和稳固性的心理状态,是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统一。当下学界尚不多见以王阳明谪官龙场诗文为切入点,研究他彼时心态成果。本文以心态观审读他夫子自道的龙场诗文创作,发现其心态并非仅贬谪一种,此外尚有达观、事功等。一、贬谪心态贬谪在中国古代仕宦史上是一较为普遍的现象。贬谪心态发而为诗文,实已构成中国古代文学主题的一类。最早的贬谪文人是屈原,他的离
2、骚被司马迁称为“忧愁幽思”1之作,“忧愁幽思”也因而成为贬谪心态符号。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2一诗也是抒发贬谪心态的代表。屈原、韩愈的贬谪心态,王阳明也是有的。但是,或许因为一年时间赴谪的消解,或许范于儒家温柔敦厚传统诗教,抑或是囿于当时政治气氛,他龙场诗文中所寓托的贬谪心态绝少直抒胸臆的表达,多为怨而不怒的借外物自况。外物有动物、植物甚至无生命的“天生桥”,还有和他遭际相似的去妇。(一)以去妇自况去妇叹五首3为阳明入黔之初创作的一组五言古体诗。该组诗的创作缘起见于序中:“楚人有间于新娶而去其妇者。其妇无所归,去之山间独居,怀绻不忘,终无他适。予闻其事而悲之,为作去妇叹。”阳明说他深为一位因
3、丈夫有了新欢王阳明龙场诗文中的贬谪、达观、事功一体心态【摘要】本文以王阳明谪官龙场诗文为切入点,研究他当时的心态。作为谪客,他有贬谪心态是必然的,但又不止于此。研究他谪官龙场期间诗文创作,发现有着贬谪、达观、事功等构成的多维一体心态。贬谪心态寄托在他以去妇、动植甚至无生命“天生桥”自况诗作中。蕴蓄达观心态的有山水幽胜、农事田园以及对儒家圣学之道“真达观”咏叹的诗篇。作为士阶层,贬谪中的王阳明还有着事功心态,这在他龙场诗文中是结交当地各级官员、成功化解两次政治危机,还有躬行教传的内容。王阳明谪官龙场的这一多维一体心态是对传统文人“忧愁幽思”情绪化贬谪心绪的超越,本质着他一生的个性心理,并具传统中
4、国文人共性心理意义。今天看来,这是身处逆境的健全心态。【关键词】王阳明;龙场;诗文;心态【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39(2017)0301569作者简介郝永,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研究人员,孔学堂签约入驻学者,贵州贵阳550001。基金项目2015年度贵州省教育厅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基地项目“阳明龙场述作研究”成果。1572017年第 3 期文学批评WENXUE PIPING而遭抛弃的妇女,对薄情狠心的丈夫尚有眷恋之情、终无他适而躲进深山独居感到悲伤,于是创作了这一组五首 去妇叹。去妇叹 五首以去妇的口吻,以时空迁转为线索,再现了该去妇被
5、弃离开当时及以后的境况。其一首四句交代自己的中道遭弃,但没有把原因归咎于丈夫。从“苍蝇间白璧”句可知,其归咎的是作为“小三”的“新妇”:“委身奉箕帚,中道成弃捐。苍蝇间白璧,君心亦何愆!”以及自己的家贫貌陋:“独嗟贫家女,素质难为妍。命薄良自喟,敢忘君子贤?”遗憾和丈夫没有重归于好的可能:“春华不再艳,颓魄无重圆。”最后告诫丈夫要当心新欢未必长久:“新欢莫终恃,令仪慎周还。”其二叙述了即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悲痛心酸:“依违出门去,欲行复迟迟。邻妪尽出别,强语含辛悲。”并再次自责表达对丈夫的理解:”陋质容有缪,放逐理则宜。”并借“邻妪”的送别和“姑老”的相慰作烘托:“姑老籍相慰,缺乏多所资。”末
6、二句写对丈夫眷恋之情:“妾行长已矣,会面当无时!”其三是弃妇对丈夫的临别交代,其中的不要使姑婆悲伤、怎样为姑婆准备早餐,尤见去妇的善良:“无为伤姑意中厨存宿旨,为姑备朝餐。”其四写弃妇终于别去,其复杂心情和所历境况融为一体,构筑了一副肝肠寸断、去无所托的离别图:去矣勿复道,已去还踌蹰。鸡鸣尚闻响,犬恋犹相随。感此摧肝肺,泪下不可挥。冈回行渐远,日落群鸟飞。群鸟各有托,孤妾去何之?其五写了弃妇山间生活的凄苦与悲凉:空谷多凄风,树木何潇森!浣衣涧冰合,采苓山雪深。离居寄岩穴,忧思托鸣琴。朝弹别鹤操,暮弹孤鸿吟。弹苦思弥切,巑岏隔云岑。君聪甚明哲,何因闻此音?诚然,阳明的去妇叹组诗五首是对去妇的同情
7、,但毋庸置疑他是在以去妇自况,是委婉类比之法的同病相怜自况。具体类比序列是:以去妇比自己,以夫妻类比君臣,去妇夫比时君朱厚照,去妇夫新欢比刘瑾,送别去妇的“邻妪”“姑老”比出京时送别自己的友人湛甘泉、汪抑之、崔子钟等。去妇山间悲苦孤寂的生活是自己生活环境的写照,“群鸟各有托,孤妾去何之”是写自己的前景迷茫,“君聪甚明哲,何因闻此音”是写自己对时君朱厚照回心转意的期待。该组诗主文而谲谏,发乎情止乎礼,寄幽怨、委屈、忠贞于隐忍,有哀情而不过于悲伤,曲笔所写的贬谪心态,不难读出。(二)以灵禽、凤雏、鹦鹉自况除以去妇自况外,阳明为寄托其忧愁幽思的贬谪心态,还广于外物求相似性,将喻体聚结在动物中的禽鸟,
8、如东海灵禽、凤雏、鹦鹉等上。东海灵禽的喻体在其南溟4诗中,凤雏喻体在其凤雏次韵答胡少参5诗中,鹦鹉之喻则在其鹦鹉和胡韵6、再用前韵赋鹦鹉7二诗中。南溟诗涉因风云中变而相互失散的南溟瑞鸟和东海灵禽:“南溟有瑞鸟,东海有灵禽。”其中南溟瑞鸟或指湛甘泉,因甘泉为阳明居京时的道中挚友,广东增城人,可应南溟瑞鸟之喻;东海灵禽则指阳明自己,因其为浙江籍,可应东海灵禽之喻。其下“飞游集上苑,结侣珍树林。顾言饰羽仪,共舞箫韶音”写自己和甘泉京师的相遇、相处,以及相知的友情。其下“风云忽中变,一失难相寻灵禽投荒岑”写弹劾刘瑾而遭迫害,自己被贬谪,和湛甘泉天各一方。末二句“群鸟亦千百,谁当会其心”是对友人不在、知
9、己难逢的感叹。该诗是以比的手法写友谊的丧失,丧失原因的归咎是自己因言获罪的政治事件。禽鸟之中,阳明还以凤雏自况,写自己的不公平遭际,寄托贬谪心态,这在于凤雏次韵答胡少参一诗。凤雏即幼凤,传统文化中多以之比俊杰,如 晋书陆云传 比陆云为凤雏:“(陆云)幼时,吴尚书广陵闵鸿见而奇之,曰:此儿若非龙驹,当是凤雏。”8阳明该诗的“凤雏生高岩,风雨摧其翼”是比上书劾刘瑾事件对自己的打击,其下“虞人视为妖,举网争弹弋。此本王者瑞,惜哉谁能识”写自己的忠贞和才能不但未被认识,而且还被曲解为妖孽横加戕害。其下“鸱枭据丛林,驱鸟恣搏食”是说刘瑾奸宦把持朝堂肆意残害忠良。末二158FORUM ON CHINESE
10、 CULTUREZHONGHUA WENHUA LUNTAN句“嗟尔独何心?枭凤如白黑”是在猜测时君朱厚照,疑问其究竟是什么意思,因为忠良和奸诈本来是白黑分明容易辨别的?寄托自己的贬谪心态的禽鸟,最恰切的还是鹦鹉。阳明在这期间,曾写过二首鹦鹉诗。鹦鹉和胡韵在“能言实阶祸,吞声亦何求”之后直叙因言获罪:“主人有隐寇,窃发闻其谋”写发觉了刘瑾的阴谋,并以其为国家隐藏很深的敌人;其下“感君惠养德,一语思所酬”是揭发刘瑾的阴谋来报效国家,但“惧君不见察,杀身反为尤”,未曾想自己的一番苦心不但未被时君朱厚照理解、接受,反而招致了近乎杀身之祸的灾难。再用前韵赋鹦鹉 写自己此时的境况与心态:“低垂犹忆陇西飞
11、,金锁长羁念力微”是写囧境;其下“只为能言离土远,可怜折翼叹群稀”说的是贬谪此土后知己友人的稀少;“春林羞比黄鹂巧,晴渚思忘白鸟机”写能言阶祸不比别人的巧言得势,忘情地注视着晴渚上白鸟的自由起落与飞翔;末一句“风尘谁与惜毛衣”叹息远离家人的生活起居无人关心。(三)以涧边竹、深谷幽兰、百尺长松自况阳明贬谪心态的喻体还落实于具有美好品德的植物,如涧边竹、深谷幽兰、百尺长松等上。早在 诗经的小雅斯干 中就写到竹、松的亲密相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茂松矣。”9李白 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 诗则以兰、松并提:“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10阳明诗作因袭前人而有新用,以
12、竹、兰、松的吟咏寓托贬谪心态。阳明的猗猗11篇,袭用诗 小雅南山“如竹苞矣,如茂松矣”的竹、松对执并写,以涧边竹和岩畔松类比自己和友人,犹如上文 南溟的以南溟瑞鸟和对东海灵禽。该诗意谓,青绿的涧边竹和岩畔松本是相约永相厮守的:“猗猗涧边竹,青青岩畔松自期永相托,云壑无违踪。”但没成想却因“人事多翻覆”而两相分离:“如何两分植,憔悴叹西东。人事多翻覆,有如道上蓬。”于是只有超越现实的长相厮守,而追求精神相通的友情:“惟应岁寒意,随处还当同。”此处已通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12之义。李白说“为草当作兰”,只因“兰秋香风远”。阳明的艾草次胡少参韵13则以深谷幽兰自况,并以
13、此为中心形成一个比喻体系:以有着芬芳姿、无害性的兰草自比,以艾草者比时君朱厚照,以害人、欺人的荆棘比奸宦刘瑾。该诗提醒艾草者不要艾去美好的兰草:“艾草莫艾兰,兰有芬芳姿。况生幽谷底,不碍君稻畦。”说艾兰草对艾草者有什么好处呢?只不过使香气(正义)衰减罢了:“艾之亦何益?徒令香气衰。”指出艾草者应该挥刃于伤人的遍地荆棘,以使其不再伤人:“荆棘生满道,出刺伤人肌艾草须艾棘,勿为棘所欺。”采薪二首其二14以百尺长松的体格修巨可为栋梁自况。诗写当他不忍对百尺长松下斧而遭到同行嘲笑曰:“持斧起环顾,长松百余尺。徘徊不忍挥,俯略涧边棘。同行笑吾馁,尔斧安用历?”阳明对嘲笑报以这样的回答:“快意岂不能?物材
14、各有适。可以相天子,众稚讵足识!”不难理解,该诗所谓的对百尺长松随意砍伐是喻当时对人才的随意戕害,“可以相天子,众稚讵足识”则是借助对幼稚、愚昧的同行的批评,毫不掩饰地说自己是“可以相天子”的国家栋梁。期间,阳明的贬谪心态随时随处存在。当他行走路过一座天然形成的桥梁(天生桥)时,也以该桥的大材小用,以比自己的遭遇贬谪。以桥自况在过天生桥15一诗中,说这座桥本该在长江上发挥更大作用:“移放长江还济险。”但命运对其竟然如此不公:“可怜虚却万山中。”正德四年(1509)秋天的某月三日,阳明为亲葬过龙场赴滇死亡的吏目及子、仆三人事写下瘗旅文,此时的他已行将离黔,赴庐陵令任。该文为一篇哀悼文,其情感来源
15、是感同身受、同病相怜于自己和三位死者共同的远离故土遭际,此当然亦是以吏目自况。文末歌“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中的“游子怀乡,莫知西东”,显为阳明贬谪心态的书写;但其中的“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则表明他同时又有达观的心态。“达观1592017年第 3 期文学批评WENXUE PIPING随寓”虽为谪居龙场的无奈心态,但也是心态的客观存在。二、达观心态达观一般指面对不平遭际、挫折甚至灾难时,介乎悲观和乐观之间,表现为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心理样态。这种心理样态,是相应世界观、人生观指导下形成的。在传统中国,一般认为导致达观心态的是道家尤其庄子的天道自然观和佛家“神不灭”论的轮回
16、观。但是,当面对不平遭际时,仅由世界观的指导未必能完全达成达观心态,有时还要借助一定的方法。于是寄情于山水幽胜、自得于农事田园以涵养达观,成为人们普遍的选择,这也为谪居龙场的阳明所运用。(一)寄情于山水幽胜中国诗写自然山水与达观心态的遇合,可以追溯到 诗 三百篇。其 陈风 衡门 的“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16即为此内容的书写。当然,最能体现寄情于山水幽胜以涵养达观的是中国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于此明曰:“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17有学者评曰:“谢灵运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隐士,他的功名心极强,寄情山水既是两晋以来文士们的时尚,
17、更是他仕途失意后的无奈选择。”18这里道破的谢灵运山水诗的真谛,也契合于阳明其间所创作的同类之作。一次,阳明送别访友后在山谷的清流濯缨时,顺便探访了溪水边的一座幽洞,并写下其达观心态写照的水滨洞19诗。该诗写了阳明探访水滨洞的缘起:“送远憩岨谷,濯缨俯清流。”过程:“沿溪涉危石,曲洞藏深幽。”遇目之景:“花静馥常閟,溜暗光亦浮好鸟忽双下,鲦鱼亦群游。”及其“平生泉石好”“澹然与道谋”的达观心态。但是,全诗的义脉可见,其达观心态的形成则是“所遇成淹留”的无奈和幽静的深谷、自然清新的景色对其尘虑清洗的结果。如果说这次水滨洞之游是送别之后的偶成的话,那么他两次探访贵阳东山(又名栖霞山)来仙洞,则是有
18、意的专程。第一次是正德三年(1508)秋,他一大早就披星戴月出发了,这载于其游来仙洞早发道中20一诗中。该诗先交代游来仙洞出发的时间是秋季的一个早晨:“霜风清木叶,秋意生萧疏。冲星策晓骑,幽事将有徂。”随后所写为赴游来仙洞途中遇目的景色,后四句“意欣物情适,战胜癯色腴。行乐信宇宙,富贵非吾图”则是达观心态的直白展现。第二次游览来仙洞是正德四年(1509)春,载于他的来仙洞21一诗中。该诗也有达观心态的展现,这从后四句“壶榼远从童冠集,杖藜随处宦情微。石门遥锁阳明鹤,应笑山人久不归”可以见出。或者是由于东山之名的东山再起寓意,抑或是栖霞所蕴蓄的意境原因,贵阳栖霞山颇为阳明所钟情,因为早在他正德三
19、年(1508)春抵贵阳不久,就游览了该山并写了 栖霞山22诗。该诗最后两句“少留心已寂,不信在鸟蛮”是达观心态的表达,但“寂”的即时心态却是“少留”感受到的自然山水所致。阳明期间的山水诗,结构上多为先写游览之事、山水美景,然后道出达观心态。这种结构固然是其达观心态的表现,但也给出了借寄情山水幽胜以成达观心态的逻辑路径,这在阳明谪居贵州的山水诗中具有普遍性。如白云堂23,先写“春还庭竹发新丛”“晴窗暗映群峰雪”等清新自然景色,最后两句“迁客从来甘寂寞,青鞋时过月明中”则是达观心态的表达。再如春行24,首联、颔联写初春之景:“冬尽西归满山雪,春初复来花满山。白鸥乱浴清溪上,黄鸟双飞绿树间。”颈联写
20、由物色的迁转感发的人生有限意识:“物色变迁随转眼,人生岂得长朱颜。”尾联“好将吾道从吾党,归把渔竿东海湾”的达观便成为顺理成章的结论。(二)自得于农事田园传统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又是一个诗的国度,故而诗歌与农事田园的遇合是必然发生的现象。农事田园为诗歌提供描写的对象、素材,诗歌则将农事田园和诗人统一了起来。诗写农事田园,160FORUM ON CHINESE CULTUREZHONGHUA WENHUA LUNTAN诗 三百篇中已有,如豳风中的七月,小雅中的楚茨 信南山 甫田 大田,周颂 中的思文 臣工 噫噫 丰年 载芟良耜,等等,它们是当时代农业政治、社会和信仰的反映。真正文学史意义的农事田
21、园诗和达观心态的结合,是在陶渊明那里形成的。陶渊明的诗写农事田园,是反动“误落尘网中”25后的适情与惬意,其平淡朴素的风格、自然隽永的意境,向为诗歌评论家所称道,其超越功利的悠然自得的达观历来为人所艳羡。阳明谪龙场的达观心态涵养,除了寄情山水幽胜之外,还有自得于农事田园。阳明自得于农事田园的西园26一诗,在风格、意境上已不输渊明田园诗。下以 西园与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比较来体会二诗同途同归的妙处。二诗在语言上均不事雕琢、娓娓道来,以描写自然平和的田园表现自己平淡、平和的心态。但二者在农事田园生活造成的原因上又有不同:渊明说自己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自由自愿的归园田居;而阳明则是因言获罪被贬
22、谪后的面对。两相比较,阳明自得于农事田园的达观,自我心理障碍的克服要比渊明来得困难。这也表现在渊明用诗篇二十句中的八句写归田的理由、且最后淡然中含着喜悦地写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志得意满;而阳明西园则全然是田园生活状况及景色的描写,无一字交代自己农事田园的原因,末二句“尽醉即草铺,忘与邻翁别”,是自然与达观,但或许也会有其他的东西吧。阳明的自得于农事田园的达观心态,并未仅止于像渊明那样自我、自由与解脱,这是他之所以成为理学家,而不仅是一位诗人的人格特质决定的。他的这首 观稼27诗,既不是在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农事情景,也不是彼时情感的抒发,而是在写自己通过观察农事所体认到的,农业种植上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王阳明与贵州文化 14 王阳明 贵州 文化 14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