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与贵州文化 (50).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王阳明与贵州文化 (50).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阳明与贵州文化 (50).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从龙场悟道至天泉证道 王阳明经典诠释的历程 摘要王阳明经典诠释的历程,主要分经典诠释奠基时期、经典诠释发展时期、经典诠释成熟时期、经典诠释的总结几个时期,概括起来可以称之为从龙场悟道到天泉证道的过程,其间在批评朱熹经学的基础上提出并加以完善了心即理、格物、吾性自足、知行合一、良知或致良知、四有四无等一系列观点与主张,其核心是良知或致良知。关键词王阳明;经典诠释;历程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王阳明经典诠释的历程指他对儒家经典研究的经历。经典诠释的前提是熟读或熟悉经典之后才开始,如果寻找带有指标意义的事件,那么应该以龙场悟道开始,到天泉证道结束,这一段大体代表经典诠释
2、的时期。他的主要经学思想都在此时通过诠释经典提出并展开加以系统化。一经典诠释奠基时期王阳明经典诠释时期始于龙场,龙场悟道是理解其经典诠释时期的关键,它开启了经典诠释,也可视为经典诠释的奠基时期。正德元年(公元 年),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因替戴铣洗冤而批评时政,得罪明武宗、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今贵州修文县)驿丞。在赴谪途中,历尽险阻,占卜筮得 易经“明夷”,有诗云:“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表现了不畏艰危的胸怀。他在决意去贵州之前回南京省亲,又至钱塘与徐爱等三友道别,向他们道出自己的期许:“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必先违其所乐而投之于所不欲,所以衡心拂
3、虑而增其所不能。”到达龙场后,他面对现实,引 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以为君子只求就现在所处的地位,来做他应该做的事,不希望去做本分以外的事,既来之则安之,在此地安于现状,自有一番作为。对于当地的艰苦条件,他表现得十分达观,引 论语 言:“子欲居九夷。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汪学群(),男,北京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研究方向:中国思想史王阳明:泛海,王阳明全集(新编本)第三册,浙江古籍出版社 年版,第 页。王阳明:别三子序,王阳明全集(新编本)第一册,第 页。王阳明:与王纯甫书,王阳明全集(新编本)第一册
4、,第 页。湖南大学学报(社 会 科 学 版)年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自比君子,君子所居住自然条件虽然简陋或生活艰苦,但精神上有所追求有所发明,却是富丽辉煌的。又作诗云:“投荒万里入炎州,却喜官卑得自由。心在夷居何有陋?身虽吏隐未忘忧。”虽然身居遥远的蛮荒之地,但乐观自由,虽受不白之冤,仍忧国忧民。王阳明早年困于格竹子,又迷于佛老二氏,带着困惑与迷茫踏上了去龙场的道路,而“后至龙场,又觉二氏之学未尽。履险处危,困心衡虑,又豁然见出这头脑来,真是痛快,不知手舞足蹈。此学数千百年,想是天机到此,也该发明出来了。此必非某之思虑所能及也。”他在龙场如此痛快是因为悟道,即体悟儒家经
5、典之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心即理与格物致知。正德三年(公元 年),在贵阳龙场,王阳明始悟格物致知。正如 年谱载:龙场地处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与居夷人鸟 夬舌难语,可用语言交流的大都是中土亡命之士。当地人没有居所,他开始教他们盖房而居。宦官刘瑾当政,他虽然能超脱得失荣辱,但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于是为石墩自誓:“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而从者皆病,自析薪取水作糜饲之;又恐其怀抑郁,则与歌诗;又不悦,复调越曲,杂以诙笑,始能忘其为疾病夷狄患难也。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
6、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于是以默记 五经 之言证之,莫不吻合,因著 五经臆说。他在 朱子晚年定论序 中讲“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恍若有悟”,致王纯甫写道:“及谪贵州三年,百难备尝,然后能有所见,始信孟氏 生于忧患 之言非欺我也。”又致希渊:“往年区区谪官贵州,横逆之加,无月无有。迄今思之,最是动心忍性、砥砺切磋之地。”王阳明就是那个天将降大任于斯之人,历史赋予他创造使命,要肩负起这一使命就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体魄与心志。在贵州龙场条件艰苦,他体悟到格物致知的宗旨,就是“吾性自足”,即不是舍心求事物之理,而是求事物之理于心中,这就是心即理之说。可以说他是在心即理基础上谈论格
7、物,格物是心中之物,由此来看,“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把心与理一分为二是错误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吾心自足,所谓心即理,理不在事物之中而在心中,天赋人之本性即所谓的善,对于人来说是与生俱来而且充足,无需向外苦苦求索,反身本心即可。这里讲的“忽中夜”并非突然,而是他长期困于格物或者说思索的结果,是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质变。当然他对此忽然悟道还不放心,取儒家经典试图获得理论证明,所谓道在经中,这一发明是对经典的诠释。第二,道在经中,以经求道,这一点尤其体现在 五经臆说 之作。他于正德三年(公元 年)写序说:“得鱼而忘筌,醪尽而糟粕弃之。鱼醪之未得,而曰是筌与糟粕也,鱼与醪终不可得矣。五经,圣
8、人之学具焉。然自其已闻者而言之,其于道也,亦筌与糟粕耳。窃尝怪夫世之儒者求鱼于筌,而谓糟粕之为醪也。夫谓糟粕之为醪,犹近也,糟粕之中而醪存。求鱼于筌,则筌与鱼远矣。龙场居南夷万山中,书卷不可携,日坐石穴,默记旧所读书而录之。意有所得,辄为之训释。期有七月而 五经 之旨略遍,名之曰 臆说。盖不必尽合于先贤,聊写其胸臆之见,而因以娱情养性焉耳。则吾之为是,固又忘鱼而钓,寄兴于曲糵,而非诚旨于味者矣。呜呼!观吾之说而不得其心,以为是亦筌与糟粕也,从而求鱼与醪焉,则失之矣。”用他的话说,此书共四十六卷,五经 各为十卷,而 礼 说尚多缺,仅六卷。遗憾的是此书亡佚,只留下若干条,由弟子收入遗书中。正德二年
9、(公元 年),他在给弟子书信就对经典离道而流于训诂、辞章之学予以批评,“六经分裂于训诂,支离芜蔓于辞章举业之习,圣学几于息矣。”五经臆说序 中的“得鱼而忘筌”源自 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醪糟用尽之后被当成糟粕扔掉,喻指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但事未成则不应舍弃所依靠的东西。以此比喻儒家的经典与道的关系,儒家经典对于掌握圣人之道来说也不过是醪糟,但他不赞同把作为醪糟的经典仅王阳明:何陋轩记,王阳明全集(新编本)第三册,第 页。王阳明:龙冈漫兴五首之一,王阳明全集(新编本)第三册,第 页。王阳明:阳明先生遗言录,王阳明
10、全集(新编本)第五册,第 页。钱德洪:年谱 成化十八年条,王阳明全集(新编本)第四册,第 页。王阳明:与王纯甫书(壬申),王阳明全集(新编本)第一册,第 页。王阳明:寄希渊(己卯),王阳明全集(新编本)第一册,第 页。王阳明:五经臆说序(戊辰),王阳明全集(新编本)第三册,第 页。王阳明:别三子序(丁卯),王阳明全集(新编本)第一册,第 页。第期汪学群:从龙场悟道至天泉证道 王阳明经典诠释的历程当成糟粕,醪糟与糟粕有所不同,前者是达于圣人之道的工具,后者则无用。这说明道在经中,但也不能教条化或墨守陈规,即所谓的“求鱼于筌”,局限于经注,这样经是经道是道,彼此离开更远。他的基本主张是经道合一,道
11、在经中,以经求道。基于此,在当时的条件下,无经书可读,他则通过回忆把握以前所学经书要旨,有所得后加以诠释,成 五经臆说。此书并不完全符合先贤的经注,但却有创见。第三,始论知行合一。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年谱 有两条。正德四年(公元 年)条载:提学副使席书聘主贵阳书院,“是年先生始论知行合一。始席元山书提督学政,问朱陆同异之辨。先生不语朱陆之学,而告之以其所悟。书怀疑而去。明日复来,举知行本体证之五经诸子,渐有省。往复数四,豁然大悟,谓 圣人之学复睹于今日;朱陆异同,各有得失,无事辩诘,求之吾性本自明也。”正德五年(公元 年)条载:“悔昔在贵阳举知行合一之教,纷纷异同,罔知所入。”阳明自己也曾回忆说
12、:“吾居龙场时,夷人言语不通,所可与言者中土亡命之流。与论知行之说,更无抽挌。久之,并夷人亦欣欣相向。及出与士夫言,反多纷纷同异,拍挌不入。”钱德洪 刻文录叙说 引阳明的话说:“吾始居龙场,乡民言语不通,所可与言者乃中土亡命之流耳;与之言知行之说,莫不忻忻有入。久之,并夷人亦翕然相向。及出与士夫言,则纷纷同异,反多捍格不入。何也?意见先入也。”综上所述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其一,王阳明在贵阳龙场始揭知行合一之教,但未能得到积极响应,反而遭到质疑。他当时与土人相处似很融洽,与士大夫反而有距离。他与当地土人讲知行之说得到认同,可能因为那里的人闭塞,不知有异说,而与士大夫讲知行之说却建议不统一,议论纷
13、纷,其原因是“意见先入”,这里虽未说明,恐朱熹的知行之说有影响,而这成为他创发知行合一说的动机。后来在北京,知行话头也不常提起,因为当时始悟格物致知之旨,发明吾性自足,静坐收心而非知行合一,真正系统研究知行合一是在以后。其二,知行合一的重点是知行本体,即知行合一是知行本身或内在的需要,提出知行合一之后又“征之五经诸子”,尤其是五经,再次说明他依据经典发明圣道。其三,他所理解的知行合一属于道德伦理范围,主要讲道德说教与实践的关系,涉及心理活动与行为等。第四,萌发良知思想。良知及致良知虽然是以后明确提出来的,但龙场的经验至关重要,此一时王阳明心中已经蕴育,只是没有论述。如他所说:“吾良知二字,自龙
14、场以后,便已不出此意。只是点此二字不出。于学者言,费却多少辞说。今幸见出此意。一语之下,洞见全体,真是痛快,不觉手舞足蹈。学者闻之,亦省却多少寻讨功夫。学问头脑,至此已是说得十分下落。但恐学者不肯直下承当耳。”又“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此本是学者究竟话头,可惜此理沦埋已久。学者苦于闻见障蔽,无人头处,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但恐学者得之容易,只把作一种光景玩弄,孤负此知耳。”正德三年(公元 年)王阳明被贬至贵州龙场,从百死千难中悟得良知之说,即经历了龙场所谓“居夷处困”之后才悟得来,良知在龙场之后萌发,经不断锤炼,愈来愈完善。揭示良知可谓洞见心体,为阳明贡献所在,他毫不
15、掩饰自己发现良知的喜悦之情。良知即是心之本体,属于内在,无需外在工夫,或直下或当下,反省内寻,自然悟得,借用禅语把良知视为究竟话头,说话的端绪,也即一切都要从良知谈起。如果埋没良知,则无从谈起,良知是王阳明经学思想的基础。钱德洪说:“谪居龙场,衡困拂郁,万死一生,乃大悟 良知 之旨。”又说:先师“至龙场,再经忧患,而始豁然大悟 良知 之旨。自是出与学者言,皆发 诚意 格物 之教。”诚意格物之教的系统阐释是在发明良知之后。二经典诠释发展时期所谓经典诠释发展时期,指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其经学思想在此时全面铺陈开来,多度发展。正德六年(公元 年)十二月,王阳明升南京太仆寺少卿,便道归省,与徐爱论 大
16、学 宗旨。听了钱德洪:年谱 正德四年条,王阳明全集(新编本)第四册,第 页。陈荣捷认为,此条载 年谱 正德四年(公元 年)四月,词句稍异,而意旨全同。但明谓“后”徐爱因未会知行合一之训,请决于阳明。非谓此对语录为是年是月之事也。陈来说:“年谱 以徐爱所录知行合一之论为在壬申冬南下舟中论学语,然录中言 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则所录亦非皆是舟中所论。”有无之境 王阳明哲学的精神,三联书店 年版,第 页。钱德洪:年谱 正德五年条,王阳明全集(新编本)第四册,第 页。王阳明:传习录拾遗,王阳明全集(新编本)第五册,第 页。钱德洪:刻文录叙说,王阳明全集(新编本)第六册,第 页。王阳
17、明:传习录拾遗,王阳明全集(新编本)第五册,第 页。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序,王阳明全集(新编本)第四册,第 页。钱德洪:答论年谱书,王阳明全集(新编本)第四册,第 页。湖南大学学报(社 会 科 学 版)年王阳明一番议论,徐爱踊跃痛快,如狂如醒者数日,胸中混沌复开。仰思尧、舜、三王、孔、孟千圣立言各有不同,宗旨一致。正德十三年(公元 年)七月,刻古本 大学。至是他回军休士,始得专意于朋友,日与发明 大学 本旨,指示入道之方。他在龙场时,疑朱子 大学章句 非圣门本旨,手录古本,伏读精思,始信圣人之学本来简易明白。大学 止为一篇,原无经传之分,格致本于诚意,原无缺传可补,以诚意为主,而为致知格物之功
18、。至是录刻成书,“去分章而复旧本,傍为之什,以引其义。”正德十四年(公元 年),论 大学 辄持旧见,称“大学 旧本之复,功尤不小。”湛若水寄示 学庸测,叔贤寄 大学、洪范。王阳明分别致信若水、叔贤,说:“随处体认天理 是真实不诳语,鄙说初亦如是,及根究老兄命意发端处,却似有毫厘未协,然亦终殊途同归也。修齐治平,总是格物,但欲如此节节分疏,亦觉说话太多。且语意务为简古,比之本文反更深晦。”“莫若浅易其词,略指路径,使人自思得之,更觉意味深长也。又“道一而已。论其大本一原,则 六经、四书 无不可推之而同者,又不特 洪范 之于 大学 而已。”强调格物及 大学 古本的重要性。正德六年(公元 年),王阳
19、明升文选清吏司员外郎,送湛若水奉出使安南。王阳明升迁南京时,湛若水与黄绾言于杨一清,改留吏部。职事闲暇,他们开始在一起讨论,甚至吃住在一起,相互期待对学术有所促进。至此,湛若水出使安南封国,王阳明唯恐圣学难明而容易产生遗惑,人生分别容易而相会困难,因此作文以相赠。在此,他提出儒家道统说:“颜子没而圣人之学亡。曾子唯一贯之旨传之孟轲,终又二千余年而周、程续。自是而后,言益详,道益晦;析理益精,学益支离无本,而事于外者益繁以难。盖孟氏患杨、墨;周、程之际,释、老大行。今世学者,皆知尊孔、孟,贱杨、墨,摈释、老,圣人之道,若大明于世。然吾从而求之,圣人不得而见之矣”,而“世之学者,章绘句琢以夸俗,诡
20、心色取,相饰以伪,谓圣人之道劳苦无功,非复人之所可为,而徒取辩于言词之间。古之人有终身不能究者,今吾皆能言其略,自以为若是亦足矣,而圣人之学遂废。则今之所大患者,岂非记诵词章之习!而弊之所从来,无亦言之太详、析之太精者之过欤!夫杨、墨、老、释,学仁义,求性命,不得其道而偏焉,固非若今之学者以仁义为不可学,性命之为无益也。居今之时而有学仁义,求性命,外记诵辞章而不为者,虽其陷于杨、墨、释之偏,吾独且以为贤,彼其心犹求以自得也。夫求以自得,而后可与之言学圣人之道。”并自以为肩负着弘扬儒学的使命,自谓幼不问学,陷溺于邪僻多年,后又究心于佛老二氏之学,再次误入歧途。赖天之灵,因有所觉,开始沿着周、程之
21、说求孔门正学,如果有所得,愿与志同道合者一起努力,尤其愿与湛若水复兴儒学而共同努力。王阳明经典诠释的思想形成离不开朱熹,科举时期系统学习过朱熹的学说,后来在实践中对其产生质疑,有所反思,对于理学史上的朱陆异同发表己见。早在正德六年(公元 年)任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时,他就讨论过朱熹、陆九渊之学,其学术路数明显倾向陆九渊,为其打抱不平。正德十三年(公元 年)七月,他把撰成的 朱子晚年定论 付梓,此书的宗旨在于取朱子晚年悔悟之说,集为 定论,聊藉以解纷。对于陆九渊,他予以推崇。正德十五年(公元 年),他为陆象山文集写序,称“圣人之学,心学也”。孟子之学即是心学,而陆九渊为孟子正传。正德十六年(公元
22、年)正月,他以为陆九渊得孔、孟正传,其学术久抑而未彰,文庙尚缺配享之典,子孙未沾褒崇之泽,牌行抚府金溪县官吏,将陆氏嫡派子孙,仿各处圣贤子孙事例,免其差役;有俊秀子弟,具名提学道送学肄业。王阳明在龙场对心即理、吾性(心)自足等都有发明,作为本体的性体、心体的认识大体确立,而这些离不开功夫。在他看来,本体由功夫显现,功夫是他经学思想的重要内容,既重本体又注意到功夫,这与他提出的知行合一说是一致的。正德四年(公元 年)末,王阳明从贵阳回归途中在湖南辰州教人静坐功夫。他说:“前在寺中所去静坐之事,非欲坐禅入定。盖因吾辈平日为事物纷拿,未知为己,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功夫耳。”又王阳明:大学古本序(戊
23、寅),王阳明全集(新编本)第一册,第 页。王阳明:答方叔贤(己卯),王阳明全集(新编本)第一册,第 页。王阳明:答甘泉(辛巳),王阳明全集(新编本)第一册,第 页。王阳明:答方叔贤(辛巳),王阳明全集(新编本)第一册,第 页。王阳明:别湛甘泉序(壬申),王阳明全集(新编本)第一册,第 页。王阳明:象山文集序(庚辰),王阳明全集(新编本)第一册,第 页。钱德洪认为,象山与晦翁同时讲学,自天下崇朱说,而陆学遂泯。先生刻 象山文集,为序以表彰之。席元山尝闻先生论学于龙场,深病陆学不显,作 鸣冤录 以寄先生。称其身任斯道,庶几天下非之而不显。年谱 辛巳条,王阳明全集(新编本)第四册,第 页。第期汪学群
24、:从龙场悟道至天泉证道 王阳明经典诠释的历程引程颢语:“才学便须知有着力处,既学便须知有着力处。”静坐并非如佛家坐禅入定,而是补小学收放心功夫而已。又告诫诸友应从此处着力才能有进步。正德五年(公元 年)三月,他升江西庐陵县知县,主张为政不事威刑,惟以开导人心为本,注重功夫,试图以静坐自悟性体。他后来回忆说:我昔居滁(正德八年在滁阳)时,见学者往往口耳异同之辩,无益于得,且教之静坐,一时学者亦若有悟,但久之亦渐有喜静厌动之弊。多就高明一路以求时弊。与滁阳诸生问答:或患思虑纷杂,不能强禁绝。曰:“纷杂思虑,亦强禁绝不得,只就思虑萌动处省察克治,到天理精明后,有个各付物的意思,自然静专,无纷杂之念。
25、大学 所谓 知止而后有定 也。”阳明在南都说:“吾年来欲惩末俗之卑污,引接学者多就高明一路,以救时弊。今见学者渐有流入空虚,为脱落新奇之论,吾已悔之矣。故南畿论学,只教学者 存天理去人欲 为省察克治实功。”钱德洪说他“在金陵时(公元 年)已心切忧焉,故居赣时(公元 年)则教学者存天理、去人欲,致省察克治实功。”在南京任鸿胪至平定江西暴动,注重功夫。正德十五年(),他又论动静说:“心无动静者也,故君子之学,其静也常觉,而未尝无也,故常应常寂,动静皆有事焉,是之谓集义。集义故能无祇悔,所谓 动亦定,静亦定 者也。”又“故循理之谓静,从欲之谓动”。注重动静工夫是这一时期的学术特色。正德五年(公元 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王阳明与贵州文化 50 王阳明 贵州 文化 50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