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与贵州文化 (5).pdf
《王阳明与贵州文化 (5).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阳明与贵州文化 (5).pdf(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王 阳 明 与 贵 州 新 论摘要:王阳明在贵州只住了两年不到的时间,其黔中弟子相对较少并且不为黄宗羲等人所熟悉是很正常的。但即使如此,也不应像 明儒学案 那样阙如不记。黄宗羲之所以会如此漠视黔中王门,可能与钱德洪有一定关系。关于黔中王门,日本学者永富青地为我们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献依据。阳明刚到龙场时,由于精神上的极度郁闷和困惑,是把自己的全部心力投放到超越式的内心“悟道”上,于是便有了“龙场悟道”这样的思想创新。但随着政治待遇的改善和对黔中社会的逐步了解,阳明又很快把注意力转移到当地的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上。因此可以说,阳明黔中讲学的目的,主要是想在黔中普及文化教育,而不是为了王学的传播和门户
2、的扩张,这无疑是王阳明为贵州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关键词:王阳明;贵州;黔中王门;地域文化中图分类号:B 248.2(7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133(2009)02-0012-11Wa n g Y a n g mi n ga n da N e w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G u i z h o uQ I A NM i n g(Z h e j i a n gA c a d e m yo f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H a n g z h o uZ h e j i a n g310025,C h i n a)A b
3、s t r a c t:Wa n gY a n g mi n gl i v e di nG u i z h o uf o r l e s st h a nt w oy e a r sa n dh eh a df e w e r s t u d e n t si nc e n t r a l G u i z h o uw h ow e r en o t f a m i l i a r t o Hu a n gZ o n g x i.E v e ns o,r e c o r d s i nS c h o l a r s o f 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C o n f u
4、c i a n s a r e n o t t h ec a s e.H u a n gZ o n g x id i s r e g a r d e dt h es c h o l a r so f Wa n gY a n g m i n gp o s s i b l yb e c a u s eo f Q i a nD e h o n g.J a p a n e s es c h o l a r Y o n g f uQ i n g d i p r o v i d e du sw i t hr i c hp r e c i o u sd o c u me n t s.D u e t ot h
5、 es p i r i t u a l d e p r e s s i o na n dc o n f u s i o na t 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 Wa n gY a n g m i n g s a r r i v a l i nL o n g c h a n g,h ed e v o t e da l l t h eme n t a l e n e r g yt o R e a l i z i n gD a o ,p r o d u c i n gt h ei n n o v a t i v et h o u g h t o f L o n g c h a
6、n gR e a l i-z i n gD a o .Wi t ht h ei m p r o v e me n t o f p o l i t i c a l t r e a t me n t a n dg r a d u a l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 t h es o c i e t y i nmi d d l eG u i z h o u,Wa n gY a n g m i n gq u i c k l ymo v e dh i s a t t e n t i o nt o t h el o c a l b a s i c e d u c a t i
7、o na n dc u l t u r a l p o p u l a r i z a t i o n.S o w e c a ns a y t h a t t h e a i mo fWa n gY a n g m i n g sl e c t u r e si sn o t s p r e a d i n gWa n g si d e a sb u t p o p u l a r i z i n gc u l t u r a l e d u c a t i o n,w h i c hi st h em o s t p r e c i o u ss p i r i t u a l w e a
8、 l t hl e f t f o r G u i z h o ub yWa n gY a n g mi n g.Ke ywo r d s:Wa n gY a n g m i n g;G u i z h o u;Wa n gY a n g m i n g s s t u d e n t s i nmi d d l eG u i z h o u;l o c a l c u l t u r e对于被诸多明清学术史著作忽略的黔中王门,笔者一直较为关注,曾先后在贵州文史论丛2007年第 2期和 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论丛(二)(巴蜀书社 2008年版)上发表了黔中王门论考和 王阳明散逸诗文补考
9、 兼论黔版 的史料价值二篇论文,对最近几年学术界发现的一些文12收稿日期:2008-03-05作者简介:钱明(1956-),男,日本九州大学博士,现为浙江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杭州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计量学院人文学院特聘教授。献资料作了解读考释,对王阳明与贵州的关系作了重新定位。本文拟在上述二文的基础上,对王阳明在贵州的作用以及黔中王学的思想文化史地位进行再思考,以就正于学界尤其是贵州同仁。龙场悟道的起因与黔中王门的形成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是黔中王门形成的重要契机。正德五年(1508),阳明被贬谪到距离贵阳 40余公里的龙场驿(今修文县)任驿臣。刚到龙场时,无论生活条件还是
10、人文环境,阳明都难以适应,情绪消沉,以至万念俱灰;所谓“贵阳东望楚山平,无奈天涯又送行 京国交游零落尽,空将秋月寄猿声”,1便反映了他当时的失落心态。对于自己当时的落魄心灵,阳明事后悔恨不已,曾自责道:“区区往谪龙场,横逆之加日至,迄今思之,正动心忍性砥砺切磋之地,其时乃止搪塞排遣,竟成空过,惜也。”2然其实,这样的心灵崩溃非常短暂,没多久,在当地人的热情帮助下,阳明便开始振作精神,对“圣人处此,更有何道”的根本性课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很快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1 1228这一阳明心学的最基本理念。这便是被后人称为“龙场悟道”的阳明心学体系建构的重要阶段。3丘养浩在
11、为 居夷集 写的序文中曾对“龙场悟道”作过很高的评价:先生(指阳明)之资,明睿澄澈,于天下实理,固已实见而实体之。而养熟道凝,则于贵阳时独得为多。冥会远趋,收众淆以折诸圣;任道有余力,而行道有余功;固皆居夷者之为之也。4正因为此,王阳明的三传弟子陶望龄遂干脆认定“文成大业,亦始基龙场”。6然与陶望龄关系甚笃的焦竑,却“又以黔为文成过化地”。6其实,“始基”说与“过化”说皆能成立。“龙场悟道”乃阳明早年思想变化之一大拐点,故称黔中为阳明之“始基”,实不为过;而“过化”即教化,是就阳明“为教”而言,“悟道”是就阳明“为学”而言。如果说“过化”强调的是阳明在贵州的教育开拓,那么“悟道”便是凸显阳明在
12、黔中的思想创设;后者对黔中地区在阳明学形成过程中之重要性的首肯是显而易见的,陶望龄的思路即由此而生。然而,丘养浩所说的阳明“养熟道凝,则于贵阳时独得为多”,却并非盖棺之定论。因丘氏刻 居夷集 是在嘉靖二至三年,此时正是阳明思想的最后成熟期或完成期,要求丘氏在此时就对阳明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作出全面而客观的定位,显然不太可能。要回答阳明思想何时“养熟道凝”的问题,笔者认为还是其晚年高足王畿及黄宗羲等人说的在理。然黄宗羲在 明儒学案 中对阳明晚年思想所作的“所操益熟,所得益化”2 201的著名论断,又来源于王畿在滁阳会语 中的一段评语。7这就是说,阳明思想“养熟道凝”最多的地方应该是在越中,而非黔中
13、;时间是在正德末年至嘉靖六年,而非正德二至三年。如果说弘治年间的阳明洞修道是阳明思想的萌芽期,正德初年的京师论道是阳明思想的形成期,那么正德三年的龙场悟道便是阳明思想的转折期,而正德末年至嘉靖六年的越中证道则可谓阳明思想的成熟期。这便是笔者既不赞同丘养浩的“养熟道凝”说,也不迎合陶望龄的“始基龙场”说,而比较赞成焦竑“以黔为文成过化地”的根本原因。值得关注的是,丘养浩序刻 居夷集是在其余姚县令任上所为,8而陶望龄又是越中会稽(今绍兴)人,由他们两人来对阳明在黔中的学术活动作出肯定性评价,倒是很能说明该地区对阳明学形成过程的特殊意义。这无疑应当成为我们质疑钱德洪、黄宗羲等人的重要视窗,也应当作为
14、我们考量黔中王门之价值的重要依据。事实上,从嘉靖初年到万历末年的一百余年间,作为王学“始基”的贵州地区,也的确为王门贡献过一大批阳明学传人,近年来贵州学者所做的研究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今天为我们留下阳明贵州籍弟子的第一手资料,便是那篇为贵州学者所发现的镇远旅邸书札。其实那只是一封阳明于正德三年离开贵阳赴庐陵途中,止足贵阳东面水路中转重镇镇远候船时,写给贵阳弟子的普通信函。它的唯一价值,可能就在于信13中所提及的 23位有名有姓(其中 2人有姓无名)的阳明弟子。因此,这封浓缩型的“弟子名录”,实实在在地为我们提供了一份观察阳明贵州籍弟子的第一手资料。信中提到的那 23位阳明的黔中门人中,最为突
15、出的是陈宗鲁、汤伯元、叶子苍三人。陈宗鲁,名文学,贵阳人,阳明颇为器重他,曾作 赠陈宗鲁 诗一首。1 713从诗中可看出,阳明对他的教诲十分真切,寄托的希望也特别大。宗鲁于正德十一年(1516)举乡试,曾任耀州知州,能独善其身,改简挂冠后,归贵阳潜心研究王学与诗学,著有 耀归存稿、馀生续稿、娴移录等,其门人为其统编为陈耀州诗稿 二卷。9汤伯元,名唕,贵阳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历任南京户部郎和潮州知府,后因中流言回筑。他曾在龙场师从阳明,著有 逸志闲录、续录。郭子章 黔记 称:“宗鲁得文成之和,并擅词章;伯元得文成之正,具有吏治。”可谓是对阳明这两位黔中高足的恰当评价。叶子苍,名梧(又
16、作“悟”),正德八年(1513)举人,曾掌教新化,与徐爱有往来,后归筑,得“迎养之乐”,寻贵州镇安县知县,著有凯歌集。阳明对他的评价较高,曾在 寄叶子苍 书中称赞说:“子苍安得以位卑为小就乎?苟以其平日所学熏陶接引,使一方人士得有所观感,诚可以不媿其职。”10阳明殁后,陈宗鲁、叶子苍与汤伯元等数十人曾联名上书给当时巡抚贵州的监察御史、浙江奉化人王杏,“请建祠以慰士民之怀”。于是,王杏遂在贵阳赎白云庵旧址立祠,并置膳田以供祀事。11从 阳明年谱 的记载来看,该祠可能属于最早修建的阳明祠之一。次年,陈宗鲁、叶子苍又连同曾任贵州都司的赵昌龄一起协助王杏校刊了阳明先生文录续编(详见后述)。由此可见,黔
17、中王门的热情,不仅表现在阳明贵阳讲学时期,而且表现在阳明去世之后,其热度也绝不亚于阳明学的发祥地浙中及其重镇江右。除了以上三位,我们还能从 贵州通志 中找到少量阳明在贵州期间培养的弟子。如钱凤翔,施秉人,“正德中年,王守仁过偏,翔方幼,慕其学,执贽请为弟子,守仁器之”。12不过对贵州的文化学术事业真正起过推动作用的还是阳明离开贵州后由其门人后学培养的几位传人,如贵阳的马廷锡,清平的孙应鳌、蒋见岳,都匀的邹元标、陈尚象、余显凤、吴铤和艾氏三兄弟(后几位皆为邹元标弟子),思南的李渭、冉宗礼、胡学礼等。13当时,黔中的王门后学以贵阳、清平、都匀、思南等地为主要活动区域,且大多利用当地的几所书院来传播
18、阳明学说。如贵阳有马廷锡主持的“阳明书院”,清平有孙应鳌创办的“学孔书院”,都匀有邹元标主持的“讲学草堂”以及陈宗象等人设立的“南皋书院”,思南有李渭主讲的“求仁堂”。在这些书院接受过教育的有数千人之多,从而为偏远的贵州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学术繁荣和文化高潮。贵州学者据此认为,如果说明儒学案 漏载当时最早接受和传播王学的贵州学者群,是由于贵州为谪贬之地,人文落后,交通不便,资料缺乏,在当时的条件下确有相当之难度,那么清代、民国年间以至现代,以明儒学案 入手而忽视黔中王门的存在,则是很不应该的。而为了纠正这一历史的遗漏和偏见,贵州学者早在清代就有多人作了大量的辑佚搜集工作,这才为我们今天研究黔中
19、王门保留了一些珍贵史料。值得一提的还有一位叫朱光霁的人。朱光霁(1495-1570),字克明,号方茅,蒙化府(今属云南)人,出生士宦之家,幼颖敏,不与群儿戏,父母异之。其父恒斋任贵州宪长,适阳明嫡居龙场,于是便让光霁与其兄一起赴筑从阳明而习,后成为阳明的得意门生。正德八年(1513)中举,嘉靖十一年(1532)授重庆府通判,十五年(1536)迁知绵州,后改任西安府同知。历官十余年,兴修水利,惩治贪官,政绩显赫,倍受爱戴。辞官归里后,又授徒讲学不辍,与杨慎、李元阳等人以诗唱和,并主持编纂了 蒙化府志,后佚,仅存序言。14朱光霁是阳明在贵州时期培养的为数不多的滇籍弟子之一,曾对云南文化教育事业的发
20、展作出过一定贡献。然而,阳明毕竟只在贵州住了两年不到的时间,所以其黔中弟子相对较少抑或不为黄宗羲等人熟悉,14是很正常的。但即使如此,笔者还是觉得不应当像 明儒学案 那样阙如不记,甚至提都未提。因为如果顺着明儒学案的理路行进,我们就很难体会到阳明在贵州所从事的学术活动的重要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那么,黄宗羲为什么会如此漠视黔中王门呢?据笔者分析,这可能与王阳明的另一高足钱德洪有关。钱德洪在谈到阳明赴黔途中的情况时曾说过:先是先生赴龙场时,随地讲授,及归过常德、辰州,见门人冀元亨、蒋信、刘时观辈俱能卓立,(阳明)喜曰:“谪居两年,无可与语者,归途乃幸得诸友。”悔昔在贵阳举知行合一之教,纷纷异
21、同,罔知所入。兹来内与诸生静坐僧寺,使自悟性体,顾恍恍若有可即者。1 1230钱德洪这样说,贵州学者听了肯定不高兴,而且这种不快,在我看来是有道理的。因为钱的这段评论,除了“谪居两年,无可与语者,归途乃得诸友”引述的是阳明 与辰中诸生 开头的一段话外,后面的话全是他自己的发挥。阳明的意思很明显,是指与贵州诸友在语言交流上有困难,而并非指的问学论道。然钱德洪则把“无可与语者”引申为贵州弟子对阳明“知行合一”说的“罔知所入”。这是对阳明话语的严重误读。诚然,阳明的确在与辰中诸生中说过:“绝学之余,求道者少;一齐众楚,最易摇夺。”又在过江门崖诗中说过:“三年谪宦沮蛮氛,天放扁舟下楚云。”1 144.
22、175表现出对贵州“蛮氛”的无比沮丧和对楚中弟子的莫大期望,但这也不能拿来作为贬低贵州学人的证据。钱德洪的“过失”还不仅于此,作为搜寻阳明遗文的主要负责人,有意无意地遗漏掉贵州这块阳明学术活动的主要区域,也是他的重大失误之一(详见后述)。王畿、钱德洪都是阳明的晚年弟子,他们对阳明的早中期思想不太了解或评价偏低,是不足为怪的。在笔者看来,对阳明在贵州的学术活动以及黔中王门的评价,最好还是去听听阳明的最早弟子徐爱是怎么说的。徐爱尝赋诗曰:“吾师谪贵阳,君始来从学。异域乐群英,空谷振孤铎。文章自余事,道义领深约。”15应该说这是比较公允地评价了阳明在黔中讲学的成果,因为当时确实在贵阳出现过一阵群贤毕
23、至、空谷振孤的讲学盛况。嘉靖 贵州通志 曾以“士类感慕者云集听讲,居民环聚而观如堵”来形容当时阳明讲学之盛况,故此贵州学者曾推测说:“估计在贵州亲聆过王阳明讲课的学生有数百人之多。”16尽管此说证据略显不足,但从阳明去世后贵阳一带“又见士民岁时走龙场致奠,亦有遥拜而祀于家者”的状况看,推定阳明在贵州有众多崇拜者,当不为过。所以就连对黔中王门比较淡漠的钱德洪都由衷地发出过“始知师教入(黔中)人之深若此”1 1331的感叹。清康熙年间贵州巡抚田雯记 阳明书院 时亦曾描述说:“当日坐拥皋比,讲习不辍,黔之闻风来学者,卉衣鴃舌之徒,雍雍济济,周旋门庭。”但是,由于“王文成与龙场诸生问答,莫著其姓名”,
24、17加之钱德洪等人在编纂 阳明全书 时,阳明在贵州的著述已所剩无几,仅有残稿五经臆说“数条”及一些诗篇,至于与贵州籍弟子的来往书札,根据学术界近年来的调查,也只存有 镇远旅邸书札、寄贵阳诸生、寄叶子苍数篇;且这些文献皆未收于通行本 王文成公全书,黄宗羲和其他史家见过的可能性极小。因此,阳明的贵州籍弟子,姓名大都不可考,仅有的几位,在地方史志中亦是语焉不详,这也是黄宗羲撰 明儒学案 不录黔中王门而今天则需补录的主因。黔版阳明著作与阳明黔中讲学之目的关于黔中王门,日本学者永富青地近年发表的 上海图书馆藏 新刊阳明先生文录续编 一文,为我们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献依据。新刊阳明先生文录续编卷头有墨书“同
25、治元年壬戌九月晦日,读于崇川寓舍,时患黄病,鹤寿主人记”二十五字;表纸、卷首与卷末皆记有当代著名报人、藏书家黄裳之识语,其中朱书于表纸的识语是:15“新刊阳明先生文录续编 三卷,嘉靖黔中刊,黑口本,赵次候藏书,壬辰(1952)七月黄裳小燕。”说明这部嘉靖黔中刊的珍贵文献,曾为赵次候所藏。而墨书于卷首的识语是:此黑口本阳明文录续编三卷,佳书也。世未有以之著录者。通行之本,大抵皆重刊汇编本耳。余前得居夷集 三卷,嘉靖甲申刊于黔中者,时先生尚存。此集则刊于弃世后七年,亦贵州刊本。刀法朴茂,别具古趣。大抵名人文集多传汇刻全书,而单刊者反易湮没,是更足增重者。匆匆题识,未暇取校,不知尚有逸出全集 之外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王阳明与贵州文化 5 王阳明 贵州 文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