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6)--基于_模型认知_的_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_教学探究.pdf
《(10.116)--基于_模型认知_的_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_教学探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116)--基于_模型认知_的_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_教学探究.pdf(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基于“模型认知”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教学探究摘要:“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模型认知”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利用模型认识事物及其变化 二是过建构认知模型建立解决问题的思考框架 前者指科学模型,后者指科学认知模型化学反应速率 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外界条件的改变如何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进行了基于“模型认知”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教学探究关键词:模型认知;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高中化学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0333(2021)24 0107 02收稿日期:2021 05 25作者简介
2、:吴春霞(19763 ),女,福建省永安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从事高中化学教学研究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提出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因此“模型”“模型认知”引起了很多化学教学研究者的关注,不同研究者提出的关于“模型”“模型认知”不同观点例如:陆军提出模型包括实物模型和形式模型两类,形式模型包括数学模型、图像模型和语义模型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模型认知”是“基于模型的认知”杨玉琴认为“模型认知”能力是指能够运用模型描述化学研究对象、解释化学现象和规律、预测可能的结果,并建构模型展示自己对化学事实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冯品钰、何彩霞提意把“模型认知”分为两大
3、方面,一是利用模型认识事物及其变化二是过建构认知模型建立解决问题的思考框架 前者指科学模型,后者指科学认知模型 罗炳杰认为“模型”是研究对象的替代物,是按比例或特征制成的与实物相似的物体或图形,数轴模型、坐标模型、思维模型等是中学化学教学中常见的模型 吴克勇、蔡子华则把化学学科中的模型可分为物质模型(包括天然物质模型、人工物质模型)和思想模型(包括想象模型、符号模型和数学模型),“模型认知”是指人们利用模型认识事物或通过建模解决问题上述研究者的观点为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指出了一个方向,也为教学评价提供了一种思路,还为多视角理解“模型认知”打开了通道在鲁科版高二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速
4、率”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外界条件的改变如何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笔者进行了基于“模型认知”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教学探究一、“打篮球”模型用“打篮球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有效碰撞理论 NBA的明星们很容易把篮球投入篮筐中,因为他们有力量(相当于活化分子)又有合适的角度(相当于发生有效碰撞)而小朋友则因为力量小(不是活化分子)再怎么努力,方向正确也很难投入篮筐中(碰撞是无效的)如果温度升高,某些普通的分子获得能量转化为活化分子,反应速率加快 相当于让小朋友们好好吃饭获得能量,长大了也可以轻松打球而使用催化剂降低活化能(使本来变通的分子有一部分变成了活化
5、分子)相当于给小朋友们一个迷你的篮筐,筐的高度下降,让他们不用长大(获得能量)也可以轻松灌篮(如图 1 所示)图 1反应物浓度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加快,相当去投篮的人数增加了,当然也能提高进球的次数二、“分数”模型如果把一个反应的活化能看成是某次考试的及格线,全班人数看成是参加反应的分子,那么如果及格线高(即活化能高),则及格率低(活化分子百分数低)使用催化剂相当于是把及格线降低(活化能变低),则及格率高(活化分子百分数高)温度升高可以看成是老师另外给加分了(一部分反应物能量升高),但是及格线不变(活化能不变),这样的701及格率也提高了(活化分子百分数提高)反应物浓度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其中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0.116 基于 模型 认知 化学反应 速率 影响 因素 教学 探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