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2篇.docx
《2023年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2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2篇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教学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时,我就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接着我选出三、四、五、六、七自然段,特别是第三自然段,我作出了重点讲解,然后进行学习归纳:朗读句话理解体会诵读。接下来的几个自然段要学生按学习方法自学四、五、六、七自然段。这样就把学习方法很好地贯彻到全文的学习当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课文学完后,学生既学习到了方法,又得到了启示:做人要有持久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要爱护大自然另外,教学这篇课文最大的亮点便是提出修辞手法来,包括比喻、拟人、排比、联想,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2、。一节课下来的朗读入语境,不够有感情。山中访友教学反思2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走进画面中,走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感到更加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读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不热爱生活呢?上课之前,我是陶醉了,对课文描写的意境充满向往。因为是高年级的阅读课,所以,“ 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 与“ 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成
3、了设计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学时,我首先请学生在预习中找一找,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围绕着两个问题,抓住感受深刻的语句谈自己的感受,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表达的方式。学生基本能找出文中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初步体会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但想象不够到位,朗读也缺少激情。问题在哪儿呢?我查找了一些相关的教学设计,再反思自己的教学,心想如能从以下方面改进,效果应该会更好:1、制作或寻找合适的课件,创设情境,让优美的图片,逼真的声音感染学生,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就有了凭借,应该能促进学生的朗读感悟。2、带学生到大自然中走一走,让他们闻一闻花香,摸
4、一摸溪水,靠一靠大树,听一听鸟鸣让他们亲近自然,丰富他们的生活,情感更容易激发出来。3、深情的范读是感染学生的最简单、也最快捷的方法。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以“ 情” 这条主线设计教学,把体验文章的情感与学习文章的表达更完美的结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的水乳融。山中访友教学反思3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
5、、想象的表达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读课文中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教学计划:二课时课时一教学内容:学生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能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学习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一,直接板题,学生读题辨别文体,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初读课文。1、教师板书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引导问题:T:读了“山中访友”这个题目,如果让你来写这个题目,你会写些什么?2、学生自由读课文后辩体。读书要求:1读通课文,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2读得生疏地的地方,可以停下来多读几遍。二、练读课文中的生难字词,学生再读课文。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语,学
6、生练读: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俯身凝望、津津乐道、别有深意2、学生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三、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学习文章的主要内容,相机学习并巩固反问句,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下列提纲给文章分段。提纲:去访回2、学生再读题。由题引发学生读文本的欲望,初步学习文章的第二部分。引导问题:T1:“我”去山中访了那些朋友?这些朋友有什么特点?你从文章哪些句子中读出的?(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老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落花、落叶、岩石)T2:老师为什么在这些朋友的后面要加上省略号呢?你从文章哪儿读出来
7、的3、出示重点句子: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引导分析:T1: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他是个什么句式?T2:联系上下文,这个句子还是一个什么句?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四、引导学生对本课时进行学习小结。五、学生读全文巩固本课时所学。六、作业。1、课外再读课文三遍。2、完成这篇文章的生字词书写训练。3、读课文,在下列括号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老人 ( )的青翠 ( )的溪流 ( )的瀑布 ( )的悬崖( )的身躯 ( )的白云 ( )的峡谷 ( )的纹理 ( )的仪式附板书:1、山中访友老桥 树林 山泉 溪流瀑布 悬崖 白云 落花落叶 雷雨 岩石 课时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感受作者所描写
8、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教学过程:一,直接板题,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围绕“朋友”这个主题讨论。1、学生读题。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所学,知道课题中的“友”在文章中的所指。2、引导学生围绕“朋友”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引导问题:T1:在本节课深入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先讨论一下:在我们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怎样才能称为“朋友”?(主要特征:彼此间有美好的感情。)注:1朋友:是指彼此有交情的人。2交情:人与人之间互相交往而发生感情。3交往:互相来往。T2:你愿意与什么人交朋友呢?二、组围绕“友好”的主题织学生通过“读读议议说说”的形式
9、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课文。1、品读文章第二部分。逐段学习,通过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学习作者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引导问题:T1:作者山中的朋友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呢?T2:文章第5自然段,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读读这些句子,想象一下句中所描绘的景象。(注:总结落在文中“好风景”一词)2、学习文章第一部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撞”这词来理解“好心情”,通过理解“好心情”来理解作者文章开始所表现出的因山中美景而流露的轻快与向往之情。3、学习文章第三部分,抓住此时的“好心情”与文章开头之处“好心情”的不一样,而升华主题感恩(热爱)自然。4、学生在读题。理解“访”所包含的
10、情感。(访:拜访;访问。拜访:敬辞,访问。)三、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对全文的学习结果进行总结。四、学生读文巩固所学。五、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完成练习册相应训练题。3、把下列句子换一个说法,使句子意思不变。1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2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难道不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4、预习2、山雨1读课文三遍。2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自己后试着结合课文理解。3画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并摘抄在你的词句积累本上。附板书:1、山中访友老桥 树林 山泉 溪流瀑布 悬崖 白云 落花 好风景落叶 雷雨 岩石 好心情教学反思:山中访友文质兼美,备课中,我一直对文
11、章6、7自然段的教学安排苦恼,总觉得不好处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上课在即,我决定弱化处理既然没有合适的,就先放着,让学生自主感悟吧。尽管这么安排了,但内心总无法安然。今天上完课,我坐下来反思教学。突然发现了6、7自然段的奥秘。原来原因来自于我的思想禁锢在了参考书之中,课文没有钻研通透。我对课文的理解仅停留在“友”的内外美,忽视了自我部分。原来课文第二部分有三个层次:一、“友”的内秀,如老桥的德高望重,树林送来的的无边清脆。二、这山中的一切,都是我的朋友,它们为我展现了一道道“好风景”,这是朋友们的外在美。三、我生命的觉醒。我嗅到了自然的芬芳,看到了生命的奥秘,感受到自然的恩泽。而6、7自
12、然段就是第三层意思的集中表现,它的意义远远高于前两层。可惜,已经上过的课不能再为这些学生重演。对于他们,这篇文章为我留下了遗憾。我想,下届学生会感谢他们的。山中访友教学反思4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至第三自然段,我们会猛然发现作者通篇运用了想象、拟人的手法将山中的景化作友人。作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是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为此,我在
13、开篇的时候设置了这样的环节。“朗读课文,想像课文中的情境,好好想想作者在山中访问了几位朋友?”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行文内容以及结构。接着是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思考“你觉得作者与山中朋友的感情如何?你在哪里体会到了?”。以这个问题带动学生感受文中语言文字的情感。学生在默读、汇报交流中都提及了文章运用了许多优美的修辞句子。在指导学生进行情感朗读的同时,一并让学生体会当中的表达方法特点。在第一课时里,我就让这两个问题作为主线问题,让学生在充分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感受文中表达方法的特点。在第二课时中,重点在于作者是怎么展开想象与联想表达情感的,以及体会句子的美妙之处。当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说出了“鸟儿
14、、露珠、树”对作者的知心话后,我本来可以引导学生:“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鸟儿呼唤我的名字。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是关键的一问,可惜,我做得不足。如果当时我能体现这一环节,相信学生对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会更深刻。可惜当时上课时,我就直接将想象这种表达方法跟他们讲了,而侧重点也放在了“想一想作者平时还会到林子里去和朋友们做什么?”或许是缺乏前期对表达方法的深刻理解,导致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展不开。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以“情”这条主线设计教学,把体验文章的情感与学习文章的表达更完美的结合起来
15、,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情感,在感受句子情感的同时体会表达方法,然后再学以致用,在体会表达方法的基础上拓展思维训练。山中访友教学反思5山中访友第六自然段的锦上添花六年级语文第一课山中访友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文字,读后如春风拂面,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教学这样的文字,岂能儿戏?于是,我细细地拜读了多遍,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教师:同学们,把你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听吧!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读,喜欢哪一段的都有。终于,有人读到了第六自然段。“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
16、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教师:多美的文字呀!不过,似乎有的地方美中不足,这一段是不是还可以写得更好?大家赶忙拿起书来拼命看。有人举手了。方媛:大家请看,在最后一句“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里,两个“听见”后面应该加一个“了”字。因为前面分别用到了“嗅到了”“看到了”“加入了”等词语,如果用“听见了”会使句子前后更整齐,而且语气也舒缓多了。这样的发现我不能不表扬。教师:把方媛同学改变的词带入课文中读一读,感觉一下。大家读的得意洋洋。又有人发现了问题。唐诚言:老师,书上说“落花”用的是“捡起”,说“石头”用的是“捧起”,而说“落叶”时
17、却用的是“拾”,我认为用“拾起”比较好。理由和方媛的一样。教师:大家也把唐诚言同学改变的词语带进课文读一读。从大家朗读的声调中我已经感到他们找到了体现本段美的表达方法。毛映涵:这一段用了两个“捧”字,似乎都不是很准确。同学们都瞪大了眼睛你老毛子脑袋有问题吧?教师也很感兴趣:噢?说说你的理由。毛映涵:大家看,“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这句话。你们不妨试着捡个东西,捡起后再“捧”,是不是很别扭?“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这一句更怪,“捧”得用双手,“捧”着石头怎样敲它呢?有些同学试了试,频频点头,老师也首肯。教师:毛子的分析有些道理,哪,怎么改呢?毛子:我也不知道。大家议论纷纷,想出了好些词。最后
18、,大家意见比较集中比较满意的词是:“落花”用“拈”较好;“石头”只好用最常见的“拿”了。教师:这样一改是好些了,但“拈”“拿”两词有没有“捧”在句子的含义呢?又是一阵思考和争论。后,得出一个结论:“拈”字动作优美,和“捧”字都有喜爱落花的感情,可以换掉;“拿”字就体现不出这种感情色彩,所以,后一个“捧”字不换为好,可以理解为先捧起来,再用一只手托着,另一只手敲击。我们把自己修改后的文字读了读,果然感到更顺更美了。不过,说句心里话,我也不知道这样改是不是一定就比原文好,但至少学生去认真读了,认真思考了,咬文嚼字了,这种现象是好的。山中访友教学反思6山中访友是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山中 访友 教学 反思 1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