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氓教学设计.docx
《2023年氓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氓教学设计.docx(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氓教学设计氓教学设计共1氓教学设计东莞中学语文科曾维芬课文: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
2、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教学目标: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关注诗歌的细节描写。2、掌握“比兴”手法。3、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挖掘文本。 课堂安排:学生自主探讨,教师适当点拨。第一课时:一、导入,然后教师朗读课文。二、学生自由读一遍,不清楚的字音查字典,然后齐读两遍。三、对课文注释中的关键字词加以解说和补充。四、请学生复述这个故事。五、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总共六个章节。设问:1、能否删去诗歌第三第四节?这两节记叙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议论。删去这两节对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并没有影响,但会使女子的形象没有
3、那么丰满,削弱氓和女子性格特点。(第三节写了女子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了当时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告诫年轻姑娘吸取教训。第四节是女子痛斥氓的负心行为。)2、能否将诗歌的第三第四节调换到其它位置?不可。此处用了“比兴”手法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第三第四节起到过渡作用。第二课时:一、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常用来比喻年轻女子的美貌,然而这篇文章用桑叶来比喻女子,为什么不用桃花呢?后文有斑鸠吃桑椹,以此来暗喻女
4、子为爱情而痴迷。女子回娘家的途中吟唱这首哀伤的歌,在途中她刚好看到了桑树,触景生情。(以实景起兴的例子,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大家熟悉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以眼前实景为发端起兴的。)二、诗歌第四节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回忆,痛斥男子的负心,抒发了怨愤的心情。可是有一句话似乎多余,至少用在此处显得突兀。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诗歌中共有三次提及“淇”水。找出来并分别说说用意。第一次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水应该就指河名,反映姑娘对氓的情谊,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行间 。第二次写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回忆嫁时的情景,也以打湿车上的帷幔来喻自己的择婿不慎 。(
5、这里也可以说是女子回娘家又路过淇水。淇水汤汤来衬托渲染女子孤独无助,内心悲愤极不平静。)第三次写淇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就是一个比喻的用法,就是说,做什么都要有个限度的意思。三写淇水正为我们提示了女主人公思绪的轨迹。三、概述诗歌中男女主角的性格特点。氓:乖僻、虚伪、薄情、暴虐、始乱终弃、言行反复女子:纯真、热烈、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四、有人称氓是“中国第一弃妇诗”,也有人认为这不是弃妇诗。请说说你的看法。1、这是弃妇诗。氓之前渴求和女子结婚,后来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氓从内心里背叛女子,抛弃女子,从肉体上摧残女子,所以这是一首弃妇诗。2、这不是弃妇诗。氓中的女子并没有被
6、赶出夫家,而是主动与男子决绝。面对氓感情上的冷淡,女子没有哀求乞怜,主动修好,她的内心经历了一个矛盾斗争的过程:伤痛悔恨深刻反思总结教训毅然决绝。氓中的女子是不满丈夫对她感情的冷淡、变心和家庭暴力而主动离开夫家的,既然是主动离开,那么何来“弃妇”之说呢?如果把她定性为弃妇,那是对女性反抗男权社会、追求女性独立的可贵精神的一种否定,也在无形当中削弱了对氓的批判力量,因此,不能将氓定性为弃妇诗。氓教学设计共2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氓选自诗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标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第二单元讲述了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而本课也是学生上高中以来第一次学习古代诗歌。且高一学生已在
7、初中时学习过诗经,可以说学习本课既承接初中知识,又拉开了高中学习古代诗歌的序幕。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源流。为后面的唐、宋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体裁上,氓是一首著名的感伤叙事诗,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形式,按照时间回忆了她由恋爱结婚到婚变被弃的过程。塑造了一个烂漫天真不求回报,被抛弃后清醒坚强的弃妇形象,具有现实意义。学习本课有利于学生了解什么是叙事诗,逐步提高学生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完善学生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形成正确的爱情观。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简要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在诵读中体味诗经四言诗的节拍。能熟练背诵氓。大致了解赋比兴的用法。体味对比手法的妙处。感知男女主人公形象。2
8、、过程与方法:在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的过程中初步获得学习古汉语的能力。在赏析的过程中获得领会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征的能力。通过讨论习得团队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诗歌中主人公的思想情感,正确评价诗中的主人公形象,思考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三、学情分析此时的学生经过必修一的学习,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熟悉度,自主学习能力有所养成且本课课文注释较多,学生能在结合注释的基础上大概理解诗歌的意思。但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学习,这是本课培养的重点。十七八岁的学生正处于青春荷尔蒙萌动的时期,故此,对于这样的爱情诗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但他们的人生观,爱情观正在形成
9、之中,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正确对待萌动的情愫。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诗歌表情达意的方法,体味对比的手法的妙处。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悟女子的情感。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感情,在诵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的韵律性和凝练性。 2,讨论法:联系诗歌中人物的言行,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3,比较法:将课外知识与课堂内容比较阅读,延展课堂容量,发展学生思维。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学生参照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改编成现代诗歌上交。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2、联系初中所学关于诗经的内容,自主查阅
10、资料,了解与诗经相关的文学常识。(二)导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同学们,这俩句话出自哪部著作?(同学们回答诗经)是了,就是出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这俩首诗描绘的爱情是令人向往的,然而现实不总是美好。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诗经中更是有大量的反映现实的诗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中的氓,看一看,听一听他为我们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三)介绍诗经简单介绍诗经的相关的文学知识、六艺。(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播放录音。在听录音中中进一步疏通文意,感受诗歌的重章叠句的韵律美。2、答疑,对同学们提出的不懂词句进行解惑。3、展示同学中改写的比较好的白话诗,
11、若没有,展示余冠英先生的作品。(五)走进诗歌1、请一位同学简述故事情节。这个女子生活的幸福吗?是一开始就这么不幸福的吗?2、将女子的感情经历分期。参考:3个时期,恋爱(12段)、婚变(35段)、决绝(6段)3、在这三个时期中,女子分别做了什么事,她情感是怎样的?可以得出怎 么样的女子形象?参考:恋爱:在市场上与男子相遇,私定终身、送别男子、等待男子、占卜、做结婚前的准备。总体是兴奋开心幸福。 婚变:操劳家庭,伤心痛苦但仍旧恪守妇道。 决绝:决心与男子一刀俩断。愁苦怨恨,清醒 形象:热情、单纯、勤劳、刚烈4、与之相对应的,在这三个时期中,男子的又做了什么事?他对女子的情 感是怎么样的?可以的出怎
12、么样的男子形象?参考:恋爱:抱布贸丝、相会女子、私定终身、分别女子、因没有好的媒人婚期拖延而责怪女子、归来、占卜、下聘礼。想要快速地得到女子。婚变、决绝:二三其德、辱骂女子、抛弃女子。厌恶女子 形象:不守诺言,薄情寡义、不负责任5、通过三个时期男子和女子的对比可以感受到女子怎样的情绪?(对男子的谴责,凸显了愁苦怨恨的情绪)。6、如果没有写男子的事情,女子可以将这种愁苦的心情很好地表达出来吗?7、请找出“对比”这种写作手法在诗歌中的其他地方的运用并说明这种对比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女子前后生活的对比、“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对男子称呼的变化之间的对比)(六)主题探究思考:到底
13、是什么造成了女子的不幸?请学生自由讨论并汇报结果。(尽量多角度、多层次的去思考)。教师总结如下主题:1、男子薄情寡义,不负责任2、封建社会男女地位的不对等3、女子无原则的让步,失去自我。方玉润诗经原始:此女始终总是为情 误。4、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与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七)板书设计恋爱婚变 决绝女子 热情单纯 勤劳、坚强、忍耐 反抗、清醒、刚烈 男子 想要快速 厌恶女子得到女子(八)课后作业1、背诵氓2、给同学提供谷风的原文和注释。使同学们在自学的基础上思考谷风在写作方法上与氓有什么异同。形成二三百字的文本并上交。(九)小结 氓是一首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叙事诗,但是相信同学们也可以很直观地
14、感受到字里行间中女子的不平与哀伤。可以说氓是一首将叙事与抒情很好得融为一体的诗歌,其中对比手法和比兴的运用是其中的关键,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能很好地运用。在人物塑造上,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把握住深挚而复杂的感情,或喜或悲,或爱或恨,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有鲜明个性的女子形象。同时,我们也要以女子为戒,学会自尊,自爱,正确对待爱情。男孩子要有责任心和担当。氓教学设计共3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经的相关常识,掌握比兴手法在文本中的运用。 (2)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诗歌,掌握诗歌的思想情感。2.过程与方法:理解并基本掌握诗经的章法、句法特征,通过词法、句法、章法的研
15、究,把握课文基本内容把握古代诗歌语言式样,分析人物的情感以及人物形象。3.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情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感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二教学重难点:掌握诗歌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分析诗歌的情感和人物形象。课时1 教学要点:1.了解诗经的相关常识2.疏通文本大意,掌握诗歌所叙述的事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比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
16、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二诗经介绍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共305篇。 2.诗经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 (1)“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十五“国风”,今天所学的氓就属于卫风中有代表性的一篇弃妇诗,以婚姻恋爱为主题的民歌在“国风”中占有较大的数量,大多为民间歌谣,作者
17、大多是民间歌手,但也有个别贵族,“国风”和我们下一篇课文屈原的离骚历史上并称“风骚”,“骚”指文人,“文人骚客”; (2)“雅”包括“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3)“颂”包括“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这些诗篇,就其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板书) 3.形式: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压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板书)4.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1)“赋”直陈其事,即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 (
18、2)“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 (3)“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往往“兴中有比,比中有兴”,因此有了现今的“比兴”修辞手法。 三诵读课文古人读诗谓之“吟”“咏”,首先我们通过音读的方法来品读氓。1、教师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让学生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2、学生集体朗读,教师纠音,并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读成“二/二”节拍,逗号稍短促,句号稍拖长,章节之间要比句间停顿更长些。3、集体再次朗读。 四文本梳理课时2 教学要点:1.了解文本的故事经过,把握诗歌的情感线索;2.了解诗经赋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分析文本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以
19、及情感变化;一整体感知 1问:刚刚大家都读了这首诗,对它应该有了个初步了解,谁能告诉我说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氓是一首叙事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故事相当完整。 2.梳理课文行文思路板书:恋爱婚变决绝诗歌共六章,按“恋爱婚变决绝”这样的思路叙述。(板书) 3学习“恋爱”部分。学生齐读(12章)(1)提问:在第一章最后的约期相别中,两人的性情已现端倪,请同学们仔细品味语言后概括一下两人的性情,详细一下他们的婚姻生活。 明确:“氓”急躁、任性,姑娘则温婉、体贴,我们常说“性格决
20、定命运”,再加上当时社会环境特点,这就预示了两人今后的悲剧性的婚姻生活。 (2)提问: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女子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讨论) 明确: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 (3)提问: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第二章) 明确:第二章前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姑娘一会儿“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
21、烈。(4)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明恋爱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 明确: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 (5)提问: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表现出女主人公的哪些性格? 明确:感情基调:热情、幸福;性格:纯洁、善良、痴情、信守诺言。(板书) (6)提问: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赋,平铺直叙,叙述事情的经过。 4学习“婚变”部分。(男生朗读)(1)提问:第三章在全文中的作用?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