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古诗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古诗文.doc(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古诗文与朱元思书1、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解题:“与”:给予。“书”:信。标题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信中述说旅行所见,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就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2、解释重点字。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俱:都。 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从流漂浮: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漂浮漾。这句是作者表达本人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7)急湍:急流的水 (8)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9)负势竞上:凭
2、依(高峻的)情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10)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11)泠泠:描述水声的清越。 (12)相鸣:互相和鸣 (13) 戾天:到天上;戾,至(14)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15)经伦:筹划、治理。(16)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17) 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18)犹:好似,好像。(19)交映:互相掩映。(20)见:同“现”,显现,显露。 (21)缥碧:青白色。3、中心:.与朱元思书一文描绘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
3、感。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4、构造:第一段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第二段 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第三段描写了 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作者喜爱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风光。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大将富春江“异水”(水清、急的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5.结合文中语
4、句说说作者有怎么样的志趣和情怀。(4分)(1)从“从流漂浮,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2)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3)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中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重点)6、 理解背诵。按要求写出句子。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总的概括赞美富春江景的:(总领全文的句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写富春江水清亮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江流气概磅礴的:
5、(急湍甚箭,猛浪苦奔)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对偶句)写山“奇”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苦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那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7、重点句翻译。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烟雾全部散失尽净,晴空和青山呈现同样颜色。急湍甚箭,猛浪假设奔。 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为名为利竭力攀高的人,看到
6、这些雄奇的顶峰,就会平 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便白天与黄昏无异。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治理社会事物的人,看到这些幽丽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树木在江面上边遮蔽着,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8、欣赏。 急湍甚箭,猛浪假设奔.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9、中心:“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重点)(也是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10、讨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的山
7、水的总的评价,试依照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奇”在何处?答:奇在“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句中连用“负、竟、轩、邈、争、指”等字,把本来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大概仍在生成变化中,其次写山中各种声音,简直是一只自然交响曲,使人感到山间处处五柳先生传(晋宋时期诗人、散文家,陶渊明)1、 文学常识:陶渊明:晋宋时期诗人、散文家。五柳先生传出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桃花源记,诗有饮酒 归园田居其三2、 人物欣赏:(1)五柳先生的形象: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2)从三方面描写其形象的:一是: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二是:志趣(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三
8、是: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3)对“五柳先生”的评价: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自画像。他不慕荣利,厌恶官场的追名逐利,不与黑暗权力同流合污是值得确信的。可令另一方面他躲避现实,隐居起来,不去撞击社会矛盾的思想是消极的。(4)与,醉翁亭记中的“醉翁”同是嗜酒,其意图有什么不同?五柳先生:在饮酒中自得其乐,并忘却荣辱得失。醉翁:借饮酒助山水游乐之兴。是与民同乐。3、 名句及成语:(1)不求甚解:现指:只求明白个大概,不求深入理解。指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下功夫。(2)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意思:不为贫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9、。4、 重点实词:会意: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会;体会,领会。意:书中的意旨) 亲旧:亲戚、朋友。 造饮:到、往。到别人家里去喝酒。期:希望,愿望。 环堵:四周环着四堵墙。 萧然:冷冷清清的模样。 短褐:粗布短衣; 穿结;打补丁。 晏如:安稳自假设的模样。 戚戚:忧虑的模样。 汲汲:心情急迫的模样。 兹假设人:此人。俦:朋友,伴侣。 觞:酒杯。 嗜:爱好,喜爱。5、 重点句子翻译:(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安安静静的,非常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到别人家里去喝酒,一来、就要把酒喝光,希望一定喝醉。(3)好读书,不求甚解:喜爱读书,但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
10、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4)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经常写文章来消遣光阴,从文中也略微透露出本人的志趣。(5)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一边喝酒一边做诗,为本人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欢乐。6、理解背诵:五柳先生传中(1)说明先生的吃穿住的句子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2)先生的三大志趣是: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3)文中援用前人之言,赞扬五柳先生的高洁人格同时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戚戚于贫我是猪,我说脏话,不汲汲于富贵。(4)文中描写“五柳先生”不追名逐利,淡泊自足的诗句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马说韩愈一、作者作品:韩愈唐朝文学家。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二、说的特
11、点:能够说明谈论或记叙事物。三、阅读理解:1、中心句:(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写法:托物寓意(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统治者不能识人才,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s3、段意:一段:伯乐关于千里马的决定作用。二段: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缘故是食马者的无知。三段:总结全文,写食马者的愚妄。4、说明千里马与伯乐依赖关系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5、千里马必定被埋没的缘故: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6、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及作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作用:从反面阐述了中心论点。7、说明食马者无知的句子或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缘故: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8、食马者无
12、知所造成的恶果的句子及作用: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再次从反面论证论点,提醒被埋没的缘故。9、写食马者的愚妄(平凡浅薄)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0、其真不知马也的作用:与开头照应,点明全文主旨。1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意义: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食马者比喻埋没摧残人才的统治者。12、马说中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缘故是什么? 伯乐不常有。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14、在马说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表达
13、在哪三个方面?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5、策马者是怎么样的不认识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6、马说中提出人才培养需要外在条件的句子是: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17、马说中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18、马说的主旨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9、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20、这篇文章采纳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擅长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
14、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21、对食马者进展强烈挖苦是哪一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送东阳马生序(明朝:宋濂)(阅读课)1、文学常识、作者 明朝著名文学家 宋濂2、重点字词解释。余幼时即嗜学:喜爱,爱好。 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获得、得到。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不)之怠: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走送之:跑 既加冠: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忧,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教师。硕,大。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执经叩咨询:请教。叩,咨询。 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门人弟
15、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的是拥堵的意思。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平和些。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咨询道理。援,引,提出。质,询咨询。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专心而尊敬的)请教。 或遇其叱咄: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礼愈)至:周到。(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白。 俟(其欣悦):等待,等。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穷冬:严冬。 皲裂:皮肤因严寒枯燥而破裂。(至)舍:学舍,书舍。 僵劲:生硬。 (持)汤沃灌:热水。沃灌,浇洗。 以衾(拥覆):以,用。衾,被子。 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主人)日再食:每
16、天提供两顿饭。再,两次。食,提供伙食。(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戴)朱缨(宝饰之帽):朱缨,红色的帽带。 腰(白玉之环):腰,挂在腰间。 (右备)容臭:容臭,香袋。 烨然(假设神人):烨然,光荣耀眼的模样。 缊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心。慕、艳,羡慕。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假设人也:由于内心有足以欢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3、理解背诵。(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假设人也(2)说明第2段观点的句子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假设余之专耳,岂别人之过哉
17、?4、考虑、(1)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困难。穿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2)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如今那些方面?有书可读,有师可咨询,无奔波之劳,无冻馁之患。(3)第一、二段文字采纳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如此写有什么好处?比照,加强说服力,突出中心。(4)应怎么样对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妨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5)提醒了怎么样的道
18、理?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假设余之专耳,岂别人之过哉?(6)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本人求学的事?作者言传身教(以本人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加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7)作者在艰辛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本人实际谈一下。5、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车胤(yn)囊萤读书。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3、重点段翻译。 如
19、今太学生们在太学里学习,朝廷每天供应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没有挨饿受冻的忧虑;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没有奔波的劳累;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教师,没有去询咨询而不告诉、去请教而得不到指导的情况了;但凡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才能看到。假如他们的学业还有不通晓,品德还有没养成的,那么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注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醉翁亭记1、文学常识。出自欧阳文正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2、生字环滁(ch) 林壑(h)琅琊(lng y) 饮少辄醉(zh)岩穴瞑(mng) 伛偻(y l) 酒洌(li)山肴野蔌(s)觥筹
20、(gng chu)射者中(zhng) 弈者胜(y) 寂然(tu) 阴翳(y)3、重点解词环滁:围绕着滁洲城。环,围绕。 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霏,雾气。负者:背着东西的人。负,背。 临于泉上者:靠近。泉香而酒冽:泉水甜,酒儿清。冽,清。 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杂然而前陈者: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 杂然,参差的模样。陈,陈列、摆开。觥筹光错:觥,酒杯。筹,酒筹。 阴翳:描述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的意思。 醉翁之意:情趣。 深秀者:秀丽。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野芳发而清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放。伛偻提
21、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小孩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驼背,这里指老人。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 暝,昏暗。4、重点语句翻译(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慢慢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确实是酿泉。(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阁楼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确实是醉翁亭。(临,靠近)。(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欣
22、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并寄予于酒。(5)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译:早上上山,晚上返回,四季的风光不同,而那欢乐也是无穷无尽的。(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7)苍颜白发,寂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译: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译: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呀!(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译:游人们明白跟着太守玩耍的乐趣,却不明白太守以他们的欢乐为欢乐呀。(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译:
23、醉了能和他们一块欢乐,醉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欢乐的,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呀!5、复习文章知识。(1)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风光。第三段:滁人、来宾、太守游琅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2)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答:由远到近。(3)“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4)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5)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6、理解背诵。(1)“醉翁”的由来是什
24、么?请用文中原话答复。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2)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答:野芳发而清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3)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详细化了?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4)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来宾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5)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 答:树林阴翳,鸣声上下。(6)概括的主旨。 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7)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8)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
25、酒。(9)表达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10)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11) 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假设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12)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13) 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4)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寂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7、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如今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醉翁之意不在酒”如今通常用
26、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水落石出”如今通常用来表示:事情真相大白8、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岳阳楼记一、生字谪(zh)守 朝晖(hu)夕阴霏霏(fi) 薄暮冥冥(mng)霪(yn)雨 心旷神怡(y) 皓(ho)月 宠辱偕(xi)忘潜行(qin) 浩浩汤汤(shng) 潇(xio)湘 属 ( zh 同“嘱”)二、重点解词增其旧制:扩大它旧有的规模。制,规模。 横无际涯:宽敞无边。涯,边。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 晖,日光。大观:宏伟景象。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非常详尽了。备,详尽。 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薄暮冥冥:晚上天色昏
27、暗。薄,迫近。翔集:时而飞行,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 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散失。一,全。何极:哪有穷尽。 樯倾楫摧:桅倒下,桨断折。郁郁:描述香气非常浓。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即在轻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微斯人:没有这种人。微,无、没有。 吾谁与归: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三、重点语句翻译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译:到了第二年,政事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具,同“俱”)。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欣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3、假设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译: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
28、时候(开,放晴)4、至假设青和景明,波涛不惊译:待到春风温暖,阳光明丽、湖面平静(景,日光。惊,有“起”、“动”的意思)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译:离开国都,思念家乡,担忧(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 批判指责。(去,离开)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译: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置之度外。(宠,荣耀;偕,一起)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译: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求,探求。为,指两种心情)8、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译:不由于外物(好坏)和本人(得失)而或喜或悲。(以, 由于)。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译:在
29、野庭里作高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不在野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译: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先:在之前,后:在之后)1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假如大片烟雾完全散失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12、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把唐代名人和当代作家的诗赋雕刻在上面。四、文章知识1、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2、归纳段意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记叙)第二段:(写景)描写岳阳楼四周宏伟风光,引出迁客骚人各不一样的“览物之情”。引出下文。第三段:(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以己悲”的心情”。第四段:写“迁客骚人”“以物喜”的心情
30、。第五段(抒情、谈论)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提醒全文中心。3、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待作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4、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答: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发奋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5、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构造上起什么作用?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五、理解背诵、(1)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答: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2)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 答:浮光跃金。(3)描写无风
31、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 答:静影沉璧。(4)表现作者关怀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 是什么?)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5)“进”“退”分别照应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6)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 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7)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 (与如今“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类似的句子。)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8)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截了当缘故是什么? 答:属予作文以记之。(9)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其中最有气概的两个词是什么?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
32、千。(衔、吞)(10)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 答:政通人和、百废具兴(11)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是怎么样“述”的?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12)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宏伟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13) 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14)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
33、六、考虑(1)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妨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美妙才会“心旷神怡”。(2)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答: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3)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 答:以物喜,以已悲。(4)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否认。(5)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 答:否认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6)“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 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003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7)第五段的谈论作用是什么?答:提醒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七、词语欣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答:“怒”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势之大,声音之响。(1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