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快乐书屋四古诗两首教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快乐书屋四古诗两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快乐书屋四古诗两首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教材说明(题解)这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题是一个简缩的陈述句,意思是:在冬天的夜晚, 我用读书生发的感悟教育儿子子聿示”,指示、训示,把一种事物或道理指出来或讲出来, 让人知道。“子聿”,陆游共生6子,子聿是他最小的儿子,即陆子聿,字怀祖,官居漂阳令、 知严州。庆元五年(1199),陆游住在山阴。一个冬日的夜晚,陆游在书房入迷地啃读诗书, 受书的启迪,写下了冬夜读书示子聿诗。诗共8首,本课选的是第3首。现再介绍两首 如下:“圣师虽远有遗经,万世犹传旧典刑。白首自怜心未死,夜窗风雪一灯青J“世间万事有乘除,自笑羸然七十余。布被藜羹缘未尽,闭门更读数年书陆游,字
2、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宋徽宗 宣和七年(1125)生于“淮水之湄” 一个富有学术和文学风气的士宦家庭。此时,正值金兵 南侵,他随家逃难。在父亲爱国思想的影响和熏陶下,他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的英雄志愿,决心抗金,收复中原。中年曾在川陕一带参加军旅生活,先后共9年。以后做 过几任地方小官。他一生屡遭“主和派”打击。从1189年底被罢官到去世,大都在山阴三 山故居度过。这一段虽闲居家中,但他报国信念不衰。宁宗嘉定三年(1210)春,86岁的 老诗人与世长辞。陆游写作勤奋,一生写下1万多首诗,现存9000多首,是我国古代诗人 写诗最多的一个。诗存入
3、陆放翁集。其诗激昂悲壮,语言明朗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结构分析)这是一首蕴涵深刻哲理的诗,诗人总结了自己的学习体会,提出做学问一方面应该终生不遗 余力地刻苦努力,另一方面要亲身实践,将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本诗可分为两部 分:第一部分(第1、2句),谈做学问应该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第二部分(第3、4句),谈做学问应该深刻理解,亲身实践。(语意理解)“古人学问无遗力,”诗句的大意是:古人认真读书,努力做好学问,都是竭尽全力从不懈怠的。这句以古人 为例,说明读书学习必须尽心竭力。这是对古人善学者刻苦学习精神的赞扬。显然诗人在写 这句诗的时候,想到了许多古代大学问家勤奋刻苦读书的生动事例,
4、然后采用分析和归纳法, 提取出他们所以成功的精髓。这是有针对性的。年轻人大都贪玩,比较懒惰,也缺少吃苦耐 劳的精神。作为长者、老者,有责任教导孩子养成刻苦做学问的品格。“遗”,即保留。“无 遗力”,没有保留,竭尽全力。“少壮工夫老始成J诗句的大意是:在年轻的时候,不断地下工夫钻研,直到年纪大了才会有所成就。这句 承接上句,也是以古人为例,说明读书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不但要下工夫潜心钻研,而且 要坚持不懈。年轻人另一个弱点就是急功近利,没有耐性和韧性。做学问,不免枯燥、艰苦, 长期学习年轻人会生厌学之心,便不再认真努力了。诗人在这里语重心长地告诫孩子,“少 壮工夫”很重要,一定要“励志”,趁年少
5、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切莫让青春 年华付诸东流。否则,“少壮不努力”,终会“老大徒伤悲”。“少壮”,年轻力壮。“工夫”, 本意指时间,在这里指下工夫努力学习。“始”,在这里作副词“才”用。“始成”,才有所成 就。“纸上得来终觉浅,”诗句的大意是: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还是肤浅的,也就是不要满足字面上的明白。这是 从反面谈做学问的要则,是诗人总结历代文人读书学习教训而得到的理性认识。历史上,有 很多文人只知道在读书中冥思苦想,只迷信书本,认为书上的知识都是真理,这是很糟糕的。 年轻人要向前辈学习,一定要克服前人做学问的弊端,从故纸堆里钻出来。“纸上得来”,从 书本上获得的知识。诗人用借代法
6、,借“纸”代”书本二“终”,到底,毕竟。“浅”,肤浅, 浅薄,没有深刻体验所致。“绝知此事要躬行。”诗句的大意是:要更深地学得知识,懂得道理,必须亲身实践。第3句是否定,这句是 肯定,两句联系在一起,点化了做学问的诀窍。诗人认为,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 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书本知识是前人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否真正理解,是否符合实 际,须到实践中去检验。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算得真正有学问。诗人从“知” 和,行,的关系着笔,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确是真知灼见。“要躬行”,应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学习过程要“躬行”,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学到知识后还要“躬行”, 用亲
7、身实践,将知识夯实和升华并化为己有。“绝知”,彻底而深刻地理解。“躬行”,亲身实践。(写作特点).说理令人信服。1 .语言平易流畅。观书有感教材说明(题解)这是宋代大诗人朱熹写的一首七言绝句,选自朱文公文集。“观书”,就是看书,读书。 “有感”,产生了感想,有了感悟。诗题表明,本诗表达诗人在读书过程中产生的独特感受。 朱熹还有一首观书有感七言绝句,讲的是读书过程中积累与贯通的关系。全诗如下:“昨夜江边春水生,腰舞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生于1130 年,卒于1200年。他是南宋的哲学家、教育家、大诗人。宋
8、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 士,任泉州同安县主薄,以后在中央和地方做过不少年官。绍兴四年(1193)入朝为官,仅 40天便因冒犯权贵而被罢免。以后的40年,过着讲学著书的生活。朱熹在政治上主张抗金, 反对议和。他是集宋代理学之大成的思想家,对文学艺术也有极高的修养,对经学、史学、 乐律以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朱熹一生写了许多诗歌,流传下来的约1200首。他的诗题材 广泛,涉及社会民主,写景咏物等方面。著有四书集注诗集传周易本义朱子语 类等。(结构分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即一 个人要不断地学习,补充新的知识,才能进步不已。本诗可分为两部
9、分:第一部分(第1、2句),写方塘澄碧荡漾的喜人景象,喻写读书学习之美妙。第二部分(第3、4句),议论塘水长久清澈的缘由,喻写持续学习,汲取新知。(语意理解)“半亩方塘一鉴开,”诗句的大意是: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塘水明澄清澈犹如一面明镜打开。起笔就使用一 个比喻,把池水盈盈的方塘比喻成刚打开的镜子,这恬静而幽雅的景致让人立刻展开想象的 翅膀。“亩”,地积单位,1市亩等于60平方丈,合666.7平方米。“鉴。镜子。古时候的镜 子用镜袱盖上,用时再打开。“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方塘” 一说在南溪书院内, 是朱熹幼年读书处,在今福建三明东邻的尤溪县城南的公山之麓。另说,今福建武夷山市五 夫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科版 小学 六年级 语文 下册 快乐 书屋 古诗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