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x
《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 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 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他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 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 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
2、、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 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 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 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等)。但要注意的是,苏东 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 为苏的关键所在。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 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 “归田” “遁世” 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 治的退避,还
3、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 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 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 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 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也仍然逃不出社会。这便 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如果说,春江花月 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 这里的情
4、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多谈,却更感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 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然而就在强颜欢笑中,不更透出那无可如何,黄 昏日暮的沉重伤感么?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 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注】愚泡:柳宗元在永州冉溪边居住时,运土堆石,堵住泉水通道筑成的池子。羲皇:指传说中的伏羲氏。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此诗写诗人被贬永州后与谢山人清晨同游愚池的情景。“山人”指隐士。B.颈联对仗工整,用霞尽山远、天高雁鸣为读者描绘了一幅高远寥阔的图景。C.诗人为愚池所陶醉,以至把所
5、有“机心”完全交付于当下一路美丽的风光。D.永州民风淳朴,世情淳厚,诗人居住在这里,仿佛生活在远古的伏羲时代。18、清人沈德潜评价柳诗时说:“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 而不怨。”结合本诗,谈谈你的理解。四、默写题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9、春江花月夜中“, ”两句,描写了一幅 意境优美的江月图:月光闪耀着千万里光辉,明月朗照在茫茫的春江之中,波光荡 漾,清明澄澈。20、应对新冠疫情防控,我们一直强调保持社交距离,实行“动态清零”的政策,而 非等到疫情扩散再来补救,这就与老子四章中“,”的思想主张不谋而合。21、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 ”
6、,这种情况在司 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2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 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一针 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23、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 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24、李凭箜篌引中用四样美好的事物来描摹声音的诗句是:,25、,执敲扑而鞭笞天下。26、,北收要害之郡。27、,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五、语言表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承德,一座深远而厚重的城市。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1000多年的辽金文化和 300多年的清文
7、化在这里融合碰撞。亭台楼阁,山水相依,林海绵延,自然风景与人 文历史在这里交相辉映。一墙一瓦都是文化,山水之中皆有故事。在这里,林海与草 原相接,山庄与古刹辉映,城镇与乡村共荣,人们漫步在青石小路,轻抚红色宫墙, 恍然间与历史打了一个照面才感盛夏,忽而已秋,避暑山庄正门前却摩肩接踵,热度不减,世界文化遗产的 独特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游客们越来越关注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对每一件文物都 兴趣盎然。文物保护是“留根”,更是“护魂”。避暑山庄正以科技赋能文物保护, 以文化传承麝续民族团结根脉,以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如何保护好历史资源,传承好、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园愚市按照首先开展文物 调查、建立古建筑保
8、护信息库,然后组建由文物管理和古建施工等单位组成的文保国 队,最后保护利用文物、让古建筑焕发新光彩的规划进行文物保护工作。I承德全力抓 好文物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向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28、请将文中画框的部分改写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 不得改变原意。2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 果。3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睡莲是一种感光植物,会因为光照时而开放,时而闭合,故又有“睡美人”的称 号。根据中国植物志记载,,分别是白睡莲、延药睡莲、柔毛睡莲
9、、雪 白睡莲和小白子午莲。但近年有学者调查后,在中国大陆仅发现4个种,木发现白睡 莲。睡莲和莲经常种植在一处,由于长期的趋同进化,其花和叶的形态乍看非常相 似,导致游客无法清楚地将其一一对应,连“内行”的植物分类学家们在过去很长一 段时间也将莲放在唾莲科中,认为睡莲和莲是“亲戚”,直到20世纪末, ,单独成立了莲科莲属。睡莲和莲形态差异非常显著,O首先是叶片,睡莲是浮水植物,叶片常 漂浮在水面上,且叶片带有“V”形缺刻,而莲属于挺水植物,叶片挺出水面,叶片也 没有缺刻;其次是花,睡莲花中央的柱头盘凹陷,且花色丰富,而莲花中央有凸起的 莲蓬,花色不具有蓝或蓝紫色。六、材料作文31、阅读下面的材料
10、,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书者,著也,以手执笔,着于竹帛。”曾经,写得一手好字是很多人的梦想, 在文明的薪火相传中,书法更作为一门艺术,成为中华文明的一大特色。材料二:你是否遭遇过提笔忘字的尴尬?某研究机构调查显示,在接受问卷调查的2301人 中,只有38%的受访者每天都会写字,62%的受访者遭遇过提笔忘字的困扰,85%的受 访者认为当下有必要强调手写的重要性。在今天,无论是研墨润笔,或者拿硬笔书 写,在很多时候都已经可遇而不可求。相反,在键盘上敲打,在手机上按压,已经成 了大多数人的“常态”,“失写症”成为了 “键盘族”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阐述你的思考和理由,写一
11、篇文章。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七、基础知识32、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埃及、利比亚的乱局刚刚尘埃落定,叙利亚又闹得云谪波诡的,真是白云苍狗,世 事难料啊。B.在“双创”活动中,我们的青年志愿者暴虎冯河,与不文明、不卫生的商家进行有 礼有节的说服教育,经过一年的整治,哈尔滨变成了一个文明卫生的漂亮城市。C.海尔集团原是一个亏损的集体小厂,在张瑞敏的带领下,发展如阪上走丸,成长为 中国家电第一名牌企业。D.有时候,很多人低头看看自己索然无味的生活现状,会突然想有一次旅行,希望旅行中有班荆道
12、故的游客。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后一面”是指苏轼通过诗文所 表达出来的人生空漠之感。2、答案:A解析:B项,材料一只表述苏轼的文艺成就比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在中国文 艺史上的影响并没有具体比较;C项,根据材料二“无奈也罢,旷达也罢,对苏轼来 说,这些都不妨碍在人生道路上总须有所努力的积极态度”,只是对“苏轼而言” ;D 项,根据材料二“我们看苏轼的一生,一方面喜好老庄与佛禅,能够以超越的眼光看 待世事的变幻,但作为一个官员,他却始终是正直和富于责任感的”,二者是可以统 一在一个人身上的。3、答案:D解析:表现的是苏轼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
13、观臆断的实事求是的精神。4、答案:材料一按“是什么一为什么一怎么样”的论证思路展开,首先提出观点,指 出苏轼之所以在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是因为他把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 一个新的质变点。接着论述苏轼诗文中表现出来的人生空漠之感(退隐心理)比前人 更深刻更沉重,最后指出这一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后世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字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首先引出自己的观点 “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土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 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采用引论式提出观 点,解答了 “是什么”的问题。接下来材料一第二段首先从两个方面阐
14、述了苏轼之所 以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并着重论述了后一方面是苏轼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所在,“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 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 它充分透露出来的”。解决了 “为什么”这一问题。最后一段,阐述了 “苏轼在后期 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 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论述了苏轼的美学思想和 审美趣味对后世的先驱作用。解决了 “怎么样”的问题。5、答案:D解析:A. “这些描写塑造了贝尔小姐令人讨厌的形象”错误,贝尔小姐
15、是小说着力塑 造的主人公,虽然性格有点怪异,但有着执著而坚韧的优秀品质,此处界定为“令人 讨厌”不妥。B.“其作用主要是象征着她如同这房子一样年迈且与众不同”错误,此 处是用环境烘托贝尔小姐处境的艰难,并没有明显的象征意味。故“与众不同”理解 错误,牵强附会。C. “表现出个人审美观上的差异”理解错误,贝尔小姐不愿意卖掉 山茶树,不愿意接受“两百美金”,主要还是因为“山茶树”寄予了她深厚的情感, 见证了她曾经美好的生活,它成为对往昔可贵的念想。因此,不能理解为主要是“审 美观”上的问题。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o 6、答案:A解析:A. “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为线索”错,应该以“山茶花树”为线索
16、;“为读 者呈现了她较为完整的一生”错,根据文章记叙,“我”八岁第一次见到贝尔小姐的 时候,她就已经“不可思议地老”,小说后半部分回忆贝尔小姐年轻时也只是简单交 代其经历。故选:Ao7、答案:对美的执著追求。贝尔小姐不愿意卖掉山茶花树,因为她的日本山茶花树 是“上好”的品种,能开出“如此美丽”的花。对往昔美好生活的眷恋。贝尔小姐 不愿卖掉山茶花树,她曾经有过如同山茶花一般甜美的爱情,亲情,因为杰德的变心 而毁灭,但依然眷念往昔美好的生活。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虽然处境艰难,但她 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执著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解析:从最基本的层面理解贝尔小姐为什么不愿意高价卖出山茶花,是因为花
17、树本 身。“你们知道附近谁有上好的日本山茶花树出售吗附近我只知道一个这样的 人,有几株顶漂亮的日本山茶花树。她是个奇怪的老姑娘,叫贝尔兰金”“它们如这 般美丽。鲜红的花瓣凝成了冰,静静地立在枝头”,山茶花本身的珍贵与美丽。这些 体现了贝尔小姐对美的执著追求。“她记得许多年前,当她的女儿莉莉还是个小姑娘 时,她会摘几大篮子花,那时玫瑰坪高高的空旷房间里充满了山茶花淡淡的香 气”“她出生时我才十九岁,年轻貌美。我站在日本山茶花树下,我的爱人杰德曾说 我是他认识的最漂亮的女孩一一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山茶花见证了当年他们 甜美的爱情,她依然保留当年的记忆。这些对往昔美好生活的眷恋让贝尔小姐不愿卖
18、 掉山茶花树。不屈服命运的安排,凌寒而开的山茶花正象征着她不屈的精神品质。虽 然处境艰难,但她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执著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所以不愿 卖掉山茶花树。8、答案:使用第一人称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性。如小说一、二部分以“我” 的口吻讲述故事,告诉读者“我”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小说结尾部分“我”则转换 为贝尔小姐,交代了贝尔小姐的经历,让读者对贝尔小姐有全面的了解。小说在第 三部分使用第三人称讲述故事,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全面深入地叙述贝尔小姐的生活 情况。如对贝尔小姐心理的细致刻画,只有使用第三人称才能描述出来。交替使用 叙述视角,可以更灵活、全方位叙述事件,刻画人物。本文交替
19、使用叙述视角,突出 了贝尔小姐坚韧、顽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形象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同情与钦佩 之情。解析:使用第一人称主要是以“我”的口吻表达出来的,是以自己亲身经历的眼光去 观察和叙述的一种写法,可以使文章的主观色彩更加浓厚,人物心理刻画更细腻,情 感也更加动人,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性。小说一、二部分以“我”的口吻讲述 故事,告诉读者“我”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小说结尾部分“我”则转换为贝尔小姐,“我的爱人杰德曾说我是他认识的最漂亮的女孩我想 是在杰德走了以后他只是过来跟我说我又丑又憔悴,然后他就走了”交代了贝尔 小姐的经历,让读者对贝尔小姐有全面的了解,吸引读者读者
20、阅读兴趣。小说在第三 部分使用第三人称“她”讲述故事,第三人称为全知视角,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全面 深入地叙述贝尔小姐的生活情况。“她费了好大力气才从颜色艳丽却残破的被子里爬 出来” “她从未见过它们如这般美丽” “她那时多么生气啊!但是现在,她一边回 忆,一边微笑”,这些对贝尔小姐心理的细致刻画,只有使用第三人称才能描述出 来。小说叙事的口吻从开篇的第一人称继而变换为第三人称再到最后再次变换为第一 人称,但是开篇的第一人称与小说末尾的第一人称其指代对象已经发生了改变。这样 交替使用叙述视角,可以更灵活、全方位叙述事件,刻画人物。本文交替使用叙述视 角,以“我”观察感知事情来叙述,贝尔小姐即使贫
21、穷也不卖山茶树;以她自己的“我”凸显其对生活的热爱;以第三人称叙述表现她的坚韧、顽强,以及对美好生活 向往的形象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同情与钦佩之情。9、答案:B解析:句意为:于是那些扛着锄木棍被责罚防守边境的人们,彼此递个眼色就联合起 来,怒吼着汇合成群,奋起反秦。那时有造反的老百姓而没有反叛的官吏,老百姓在 下怨恨秦王朝;官吏在上惧怕朝廷。全国四面八方互相配合,杀郡守劫县令的事情在 各地同时发生。从句法结构和句意上看,之徒意为”.的人,前为其修饰语,负锄 挺谪戍之徒作主语,其后应断开;“圆视而合从和“大呼而成群结构相同,为负锄挺 谪戍之徒的动作,中间应断开;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中的而表示转折
22、关系,此句 结构紧密且表达完整,其后应断开;“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阐述了人和吏”的两种情 况,句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承接“天下相合;“杀守劫令”是天下人联合起来做的两 件事,为并列关系,中间不能断开,紧密承接而并起。故本句断句为负锄挺谪戍之 徒/圆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 劫令而并起,与B项相符。综上,本题答案为B项。10、答案:C解析:11、答案:C解析:12、答案:C解析:13、答案:C解析:14、答案:D解析:15、答案:C解析:C项,”制度的先天缺陷,引发了老百姓的怨恨,导致了秦朝的衰亡”错误。根据原文【丙】“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
23、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 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可知,郡县不能正确发挥郡县制的作用,郡守、县令不 能很好地治理人民。残酷的刑罚、繁重的劳役,使万民怨恨。这种过失在于政治方 面,不在于郡县制本身。这就是秦朝的情况。因此不是郡县制的先天缺陷,而是在于 政治的问题。选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A、B、D项概括和分析正确。综上,本题答案 为C项。16、答案:这种世袭的统治者,居上位的果真贤明吗?居下位的真的没有才能吗? 解析:参考译文:甲唉,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 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锚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 沙一样。致使
24、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 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 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 多。使天下的人民,嘴上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 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胜、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兵一把大 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节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乙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崂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 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 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双鸭山市 第一 中学 2022 2023 学年 上学 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