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安徽省合肥市河刘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合肥市河刘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安徽省合肥市河刘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安徽省合肥市河刘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 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 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 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由“乐”而生“畏”。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 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
2、所能干涉, 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 桀亡。”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 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 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 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 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 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
3、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 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 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 别,至于无别然后至。”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 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 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时 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除了 “时禁”,先秦儒 者也意识到适度消费的重要生态价值。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在以传统工具 和
4、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和以“先进”工具和方法大量获取猎物、过度消费两者之间, 孔子选择了前者,这和孔子“乐山乐水”的生态情怀是契合的。孟子也注意到,人类对自会郊祀,充礼仪使。先是,扈蒙建议以宣祖升配。易简引唐故事,请以宣祖、太祖同 配。从之。知审官院,言初任京朝官,未尝历州县,不得拟知州、通判。诏可。改知审刑 院,俄掌吏部选,迁给事中、参知政事。至道二年,卒,年三十九,赠礼部尚书。易简外虽坦率,中有城府。由知制诰入为学士,年未满三十。属文初不达体要,及掌 诰命,颇自刻励。在翰林八年,太宗遵旧制,且欲稔其名望而后正台辅,易简以亲老急 于进用,因亟言时政阙失,遂参大政。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
5、令坐赂削籍流寓京 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费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光逢遂造谤书,斥言朝廷事, 且讥易简。易简得其书以闻,逮捕光逢,狱具,坐弃市。易简以杀光逢非其意,居常怏 怏。母薛氏以杀其执切责之,易简泣曰:“不谓及此,易简罪也。”及易简参知政事,召薛 氏入禁中,问曰:“何以教子成此令器?对曰:“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上顾左 右曰:“真孟母也。”(节选自宋史?苏易简传有删改) 注:台辅:三公宰辅位。4.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 人充试以取宽/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B.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
6、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 充试/以取费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c.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 人充试以取费/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D.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 人/充试以取费/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5 .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源于周朝的“冠礼”是中国古代的成年礼。古代无论男女到了二十岁都要行“加冠之礼”, 以示成人,但因尚未至壮年,故称“弱冠”。B.丁艰,即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子女礼须持丧三年,官员须停职守制。丁外艰,旧 指父丧或承重祖父之丧;丁
7、内艰,则是指母丧。C.削籍,指削除官籍中的名氏,籍,指做官名册。革职,只是革去现有职务,有重新起用 的可能;削籍,则意味着除名,意味着永不录用了。D.弃市是一种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犯人暴尸街头的刑法。古代死刑种类众多,如车裂、腰 斩、枭首等,弃市为死刑的一种,商周时期就有。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易简聪明好学,二十岁就考取进士,才思敏捷,临殿复试时,很快完成了三千字的答 卷,后来,他和曾经教他作文的贾黄中一同主持贡举考试。B.苏易简的才能得到皇帝的赏识,他续写翰林志,皇上赐诗嘉奖;皇上认可他关于郊 祀和京中朝官任用的建议,让他掌管吏部选官,升为参知政事。C.皇上
8、听说苏易简好奇心强,喜欢“欹器”这件事后,劝诫他要“慎终如始、不要玩物丧/七、OD.挚友何光逢因贿赂丢官,客居京城时替人代考,被苏易简清除出来,于是怀恨在心,捏 造谤书,因苏易简的举报被定罪诛杀,苏易简因此受到母亲的指责。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易简所试三千余言立就,奏上,览之称赏,擢冠甲科。解褐将作监丞。(2)召薛氏入禁中,问日:“何以教子成此令器?”对日:“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 参考答案:4. C5. A6. C7. (1)易简所作答卷三千多字很快写成,进奏皇上,(太宗)看后称好,提拔为甲科之首。他 脱去布衣将要担任监丞。(2)(皇上)召薛氏进入宫中,问(薛
9、氏)说:(你)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成为这样有用的人 才? ”(薛氏)回答说:“年幼时则用守礼谦让约束他,年长后则用诗书教育他。”4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注意三处:虚词“也”,常用于句末。所以排除B 项,“流寓”后不能断开,“京师”是“流寓”的地点。“会”,恰逢,正赶上,一般用于句首。 如会天大雨。5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古代无论男女到了二十岁都要行“加冠之礼” 错,古代只有男子到了二十岁才行“加冠之礼”。此类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6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理解有误。原文第二段“简奏日:臣闻日中则戾,月满则亏,器盈则覆,物盛则衰。愿陛下持盈守
10、成,慎终如始,以固丕 基,则天下幸甚。?可见是苏易简借实验欹器这件事情劝诫皇上,而非皇上劝诫苏易 简。7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 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 有无特殊句式,一般直译。注意词达句顺。关键词:(1)就:完成;擢:提拔;解褐:脱去 布衣。(2)禁中:宫中;令器:有用的人;束以礼让:用守礼谦让约束他,是介词结构 后置句。【备注】苏易简字太简,梓州铜山人。易简年幼时聪明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捷。太平 兴国五年,年满二十,考中进士。太宗正留心儒术,贡士都临殿复试。易简所作答卷三千 多字
11、很快写成,进奏皇上,(太宗)看后称好,提拔为甲科之首。他脱去布衣将要担任监 丞。雍熙二年,与贾黄中一同主持贡举。易简年幼时随父亲到河南,贾黄中任使者来河 南,曾经教他作文;到此时,成为同列官吏。淳化元年,遭父丧。易简续撰唐朝李肇的翰林志二卷献给皇上,皇上赐诗嘉奖他。有 一天,苏易简在宫中值班,用水来试验欹器(古代一种计时个工具)。皇上暗地听说这件 事,趁晚朝的时候,命令(苏易简)取来试玩。易简奏:“我听说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 亮盈满就要亏缺,器物装满了就会倾覆,事物繁盛后就将衰败。希望陛下保持已成就的盛 也,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来加固宏大的基也,那么天下就非常幸运了。”遇上(碰 上、
12、恰逢)郊祀典礼,易简充任(担任)礼仪使。这之前(先前),扈蒙建议把宣祖升到配祀。易简援引唐朝旧例(先例),请以宣祖、太祖一 同享祀。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主持审官院,建议初任京中朝官,从未历任州县职的,不 得任为知州、通判。下达诏书同意。改为主持审刑院,不久掌管吏部选官,升为给事中、 参知政事。至道二年去世,终年三十九岁,追赠礼部尚书。易简表面虽然坦诚直率,心中却有城府。由知制诰入翰林为学士,年纪不满三十岁。写文 章开始不达要点,到掌管诰命,非常刻苦磨练。在翰林任职八年,太宗遵照旧有制度,想 等他名望成熟后任宰相,苏易简因为双亲年老急于被选拔任用,因为及时谈论时政得失, 于是参与大政。蜀人何光逢
13、,是苏易简的挚友,曾经担任过县令,因贿赂被削除官籍,客居京城。正遇上 苏易简主管贡部,何光逢替人代试以收取费用,苏易简在考试的人群中把他清除出来。何 光逢于是捏造谤书,指斥朝廷政事,并且讥刺苏易简。苏易简获得他的谤书告诉皇上,逮 捕光逢,官司审结,定罪诛杀。苏易简因杀光逢不是本意,平时常常怏怏不乐。其母薛氏 以杀死挚友严厉责备他,苏易简哭着说:“本认为不会致死,是我的罪过啊。”苏易简任参 知政事后,(皇上)召薛氏进入宫中,问(薛氏)说:(你)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成为这样有用 的人才?”(薛氏)回答说:“年幼时则用礼仪谦让约束他,年长后则用诗书教育 他。”皇上看着身边大臣说:“真是孟母啊。”5.阅
14、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光禄四行。时冀州饥 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 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 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日:“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 优之议也? 蕃乃谢焉。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 者,皆扫迹斥逐,不与共朝。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
15、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 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日:“范滂清 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南归,始发京师,汝南、南阳土大 夫迎之者车数千辆。同囚乡人殷陶、黄穆亦免俱归,并卫侍于旁,应对宾客。滂顾谓陶等 日:“今子相随,是重吾祸也。”遂遁还乡里。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 日:“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日:“天下大矣, 子何为在此? ”滂日:“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 ”其母就与之 诀。滂白母
16、日:“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 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再拜而辞。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节选自后汉书,有改动)注: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龙舒君:范滂之父范显,曾为龙舒侯相, 时已故。龙舒,汉代侯国名。10.下列各项中对文中划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道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B.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道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C.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道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D.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道至/县抱诏书/
17、闭传舍/伏床而泣11.下列各项中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博:古代男子出生时父母为其取名,成年取字,女子则在许嫁时取字,孟博即为范 滂之字,后文出现的“仲博”亦为字,按文意推理,“仲博”当为范滂兄长。B.孝廉:孝廉为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孝廉有“孝顺亲长、廉能正直”之意。后来 “孝廉”这个称谓也变成明、清时期对举人的雅称。c.印绶: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借指官爵。D.二千石:石为古代粮食重量单位,汉代郡守俸禄为两千石,因此二千石亦指获此俸禄 的相应官职。汉代三公亦称“万石”。12.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范滂小时候就
18、颇受州中民众推崇,曾在冀州饥荒时以清诏使身份巡查,他到职竟让当 地太守及县令闻风而逃。B.范滂任光禄勋主事时曾拜访陈蕃,陈蕃并不因范滂声名而作谦让,而是坦然接受,后 在郭林宗开导下醒悟,并对郭林宗表示了感谢。C.范滂外甥李颂被乡人误解,在唐衡推荐下,宗资欲任用他,范滂认为唐衡品行不端, 不值得信任,于是未执行宗资任命。D.建宁二年时,范滂被下诏逮捕,他为人考虑,自行投狱,甘愿受戮,县令闻讯很是吃 惊,当即舍弃官职和他一起受死。1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参考答案:1
19、0. C 11. A 12. A13. (1)范滂(这样做)是清明的裁断,好像用锋利的刀刃切割腐朽的东西。今天我宁愿受鞭 打而死,但范滂(的做法)无法改变。(2)限制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使国家坚固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行天 下不能靠兵器、甲胄的精良。【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般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 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本题结合上下文,通览全 句,在整体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人物、事件及关键词判断。句中“建宁二年”是年号 纪年法,后面一般要断开,排除A、D项。根据句意判断,不是“滂等督邮吴道”,“等”,不
20、是动词,应是“诏书下达,紧急缉捕范滂等人”,“等”后面要断开,排除B 项。故选C项。【n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 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 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a项,古代男子成年时方取字,仲博 应为范滂的弟弟,我国自西周初年起就有为家中兄弟数人起名时以“伯(孟)仲叔季”为 序的习惯。故选A项。【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考生应找 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这类
21、题目常涉 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 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解答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切忌 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B项,“谢”为“道歉”,陈蕃并未感谢郭林宗,而 是向范滂道歉;C项,“乡曲”为“乡人”,而非“误解”,范滂不任用李颂是他认为李 颂不适合所荐之职;D项,并非“一起受死”,而是要与其一起逃走。故选A项。【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注意:首先要回到句子所 在的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要找出 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
22、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第一句关键词:“清裁”, 清明的裁断;“以”,介词,用;“齿”,切割;“笞”,鞭打;“违”,改变。第二句 关键词:“域”,限制;“以”,依靠;“固”,使坚固、巩固;“威”,威行、威 慑;“兵革”,兵器甲胄。【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 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 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 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 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23、”。参考译文:范滂,字孟博,是汝南征羌人。从小磨砺出高洁的节操,受到州郡和乡里人的钦佩, 连续被举荐为孝廉、光禄。冀州地区发生饥荒,盗贼纷纷而起,于是(朝廷)任用范滂为清 诏使,派他前去巡行查办。范滂走马赴任,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污秽的志向。到冀州 后,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听说范滂来了,都自动辞官而去。升迁为光禄勋主事。当时陈蕃担任光禄勋,范滂执行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拜访陈蕃, 陈蕃没有阻止他,范滂觉得很遗憾,扔下笏板弃官而去。郭林宗听说后,责备陈蕃说: “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怎么能够)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吗!现在你 成全他辞官的美名,莫非是自己选择了不好的议论吗?陈蕃
24、于是向范滂道歉。(范滂)又被太尉黄琼征召。不久皇上下诏三府衙门的属官呈报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 范滂举奏了二十多个刺史和享有二千石俸禄的权贵。太守宗资此前就听说范滂美好的名 声,(于是)请求朝廷让范滂暂任功曹,并把政事交给他处理。范滂在任功曹期间,严厉地 整治他痛恶的人和事。那些在行为上不孝顺长辈、不尊敬兄长,不遵循仁义的礼制要求的 人,都绝迹驱逐,不与他们交往。范滂外甥一一西平人李颂,是王侯之家的子弟,被同乡 的人所不齿。中常侍唐衡把李颂请托给宗资,宗资任命他做小官。范滂却认为他外甥李颂 不是合适人选,就把这件事压下不办。宗资把怒气转嫁到书佐朱零的身上,鞭打书佐朱 零。朱零仰起头说:“范滂(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2022 学年 安徽省 合肥市 中学 语文 联考 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