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大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海市大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大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上海市大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默写(1) 要求填空。(1)驾一叶之扁舟,o (苏轼赤壁赋)(2)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3)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4)李白的蜀道难中用动物难行来衬托蜀道之难的两句诗是:, o二、选择题组2.按要求选择。(1)“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是 一首汉代流行的歌谣,下列文句中,与其意义最接近的是()A.人弃我取,人取我予B.入乡间禁,入境随俗C.风行草偃,变本加厉D.追求时髦,风尚互异我校点石文学社拟在世界读书日举办读书推介活动。小明同学草拟了推介发言稿,发言 稿中
2、的画线处表达最恰当的一项是()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推荐的这本书是中国人的自觉费孝通传。这本书用纪 录片式的文字将费孝通先生的求学和治学经历娓娓道来甲,叙述了费先生在祖国大地上“组 一苇之所如”探索乡土社会转型、农民致富的轨迹,启迪我们如何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中 国人。感谢各位聆听丙言辞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提出一得之见丁、A.甲处B.乙处C.内处D.丁处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南宋)朱熹昨伏蒙还赐手书,慰藉甚厚,不知所言。以今日天下事论之,其大患之本,固有在矣。盖 讲和之计决,而三纲颓、万事鬼;独断之言进,而主意骄于上;国是之说行,而公论郁于 下。然为是说者,不乘乎人主心
3、术之蔽,则亦无自而入。夫沮国家恢复之大计者,讲和之说也。益以祖宗之仇,臣子之所必报而不忘者,苟日力未 足以报,则姑为自守之计以有待焉。今也进不能攻,退不能守,顾为卑辞厚礼以乞怜于仇睢; 幸而得之,则又君臣相庆。而为此说者之徒,惧夫公论之沸腾,而上心之或悟也,则又相与 作为独断之说,附会经训,文致奸言,以深中入主之所欲,而阴以自托其私焉。是盖将重误 吾君,使之上不畏皇天之谴告,下不畏公论之是非。此则既然矣,而旬日之间,又有造为国是之说以应之者,其欺天罔人,抑又甚焉。夫所谓 国是者,岂不谓夫顺天理、合人心,而天下之所同是者耶?诚天下之所同是也,则虽无尺土 一民之柄,而天下莫得以为非。惟其不合乎天下
4、之所同是,而强欲天下之是之也,故必悬赏 以诱之,严刑以督之,而天下之真是非,则有不可诬者矣。不识和议果顺天理、合人心否耶? 夫岂国是之不定而然哉?惟其所是者,非天下之真是,而守之太过,是以上下相徇,直言 不闻,卒至危亡而不悟也。呜呼!此三说者,其为今日大患之本明矣。然求所以破其说者,特在格君心之非而已。明 公不在朝廷则已,一日立乎其位,与其颠沛于末流,孰若成己成物之功,一举而两得之也? (有删改)注:本文是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作者写给吏部侍郎陈俊卿的一封信,当时主和派的钱 端礼及其党徒利用所谓“国是”劫持土大夫,并想以此取得宰相的位置。陈侍郎对此进行了抗 争,作者回信表示支持。独断:专断
5、,指君主绕开官僚体制而独自决策。徇:曲意顺从。21 .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一项是()A.而B.且C.夫D.苟22 .对第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朝廷当前已经拥有能够报仇的绝对实力。B.作者批评了朝廷低三下四乞怜于敌人的防守政策。C.作者暗示了反对和议的态度才是朝野之中的多数。D.作者认为朝廷政策的失当应该全部归咎于执政者。23 .分析作者所批评的“讲和、独断、国是”这三大患之间的关系。24 .综合全文和注释提供的背景,评析本文的思想意义。七、材料作文.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900字的议论文。世界知名大学多伦多大学的校训是“声名如树,随岁月而渐长。”参
6、考答案:1 .举匏樽以相属 无边落木萧萧下 附郁邑余隹僚兮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 攀援【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匏樽、属、懂、郁邑、侔僚、猱、度。2 . (1)CB【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诗句的 意思是:都城内的女人喜欢竖起高髻(一种发型),则各地争相效仿;由于都城里时兴“广 眉”,各地争先模仿,把眉毛描画得能盖住半拉脑门那么宽大!由于都城中流行“大袖”,各 处都争先恐后地比着做,那衣袖就得用整匹的绸缎才能做成。歌谣中的城是指都城的意思, 是古代的经济文化
7、中心,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四方则是指全国各地。这首歌谣讽刺了上行下 效而造成的追求时髦的不良社会风气,旨在表达“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道理。A.“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句意:别人不要的我要下来,别人要的我就给予。B.“入乡问禁,入境随俗”,句意:到了人家的地域,要根据当地的习俗行事,跟随当地的风 俗习惯。C.“风行草偃,变本加厉。风一吹草就倒下,比原来更加发展。现指情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 重。D.“追求时髦”勉强可通,但“风尚互异”不切题。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以及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娓娓道来。连续不断不停地说、生动地谈论。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句子的主语是 “这本书”,对
8、象不当。B.“纵一苇之所如“,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语境说费孝通先生在祖国大地上不 停行走探索乡土社会转型、农民致富的轨迹,使用正确。C.“聆听”,指集中精力、认真地听。一般有代表尊敬的感情色彩,多指晚辈对长辈,下级对 上级。此处用于对方,不得体。D.“一得之见”,一点点肤浅的见解。谦辞,多指自己的看法,此处说的是对方,不得体。故选Bo. C4. D 5. A 6.王维辛夷坞诗中描写简单,主旨不是描写外在的景物,而是 意象(芙蓉)的自在兴现,体现“生命的态度九王维鹿柴诗中将人排除,但无人即是 有人,诗歌描写的是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呈现自己回到世界的愉悦,为自己心灵寻 找一个安顿
9、的地方,体现“生命的态度”。7.实用的态度:杏帘在望是以宝玉的身 份应元妃之命而作,“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赞颂太平盛世,具有实用价值。美感的态 度:诗歌所写景物动静相间,色彩鲜明,富有美感。生命的态度:菱存、桑榆、春韭、稻 花与鹅儿、燕子共同构成一个生机盎然的世界,呈现出心境的美好、愉悦。【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科学家不排情志,全以客观、理论的方式探寻事物的关系和条理”错误,文中说“科学家 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 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选项忽略了“很少亦最重要的”等词语,说法绝对
10、。故选C。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若不改变职业,就不可能感知古松的美感”错误。原文为“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 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 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可知不是要改变职业,而 是要改变“心习”。B.“有美感经验的人会拥有最有价值的人生”错误。原文为“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 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 值的一面”不等于“有美感经验的人会拥有最有价值的人生:C.“这表明谢灵运的诗歌造诣不及王维”错误。
11、原文为“然而,王维的这些看起来内容单调的 诗歌,并没有因此被人们漠视,而是传诵千古,谢灵运的诗句却少有人提及。其实是自 在兴现,这里没有被观之景,也没有对景之心”,可见作者并未说谢灵运的诗歌造诣不及王 维。故选D。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结合原文”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 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在这里,审 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宇宙, 可知:A.诗句的意思是:不时有落花随溪水飘流而至,远远地就可闻到水中的芳香。“随”字。它赋
12、 予落花以人的动作,又暗示诗人也正在行动之中。芬芳的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 水远远而去。“我”与外物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能体现“生命的态度”。B.诗句的意思是: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作者触景生情, 移情于物。“花”“鸟是作者抒情的载体,没有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C.诗句的意思是: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这里作者是 审美主体,“梅”“雪是作者的审美对象,有明显的主客体之别。D.诗句的意思是:暮云下旷远的沙漠纵马飞驰,秋日里辽阔的平原正好射雕。诗人以射猎寓 吐蕃挑衅,渲染了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暮云低垂,吐蕃猎骑,在空旷
13、的沙磺里驱驰;秋日 草枯,平原空寂,健儿正好盘马弯弓射大雕。此写吐蕃骑兵的勇猛剽悍,进一步暗示了军 情的紧迫。其中的“暮云低垂”“吐蕃猎骑”是作者抒情的载体,没有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8 .句子的表现力体现在:一用词生动;二用递进句式不断深化地表达了海岛生活的艰难; 三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能使景物形象化、突出艰难的生活特征,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9 .在文本内容来看:指的叶家四代人世代为灯塔守护人;在精神层面上来看:是一种家族式对明知牺牲但义无反顾的生活信念的坚守。10巧妙地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层层紧扣地点明了主题;引导读者思考,激发读者的 想象力;寄寓作者对主人公的无限怀想,使作者的思考和感
14、受能引起共鸣。11 .这是一篇家族式的生存寓言,叶氏四代子孙以三条人命的代价缔造了灯塔工的守望精神。 因为灯塔工具有某种神性的特征,他们的职责在于为生命指明航行的方向,蕴含着人性深处 的大爱。12 . C13. C 14. 一般人即使安心守边疆也仍然希望归家,霜塞晚也是常人眼中的悲景, 画线句却从友人的角度想象,说他热爱边塞生活,有横槊赋诗之兴,只恐被朝廷召回,勾画 出友人在其心中雄姿英发的形象,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希望友人在边塞建功报国的情意,这样 写熨帖动人,有激励人心的力量。临别赠言毫无衰飒之气,词情慷慨,读来痛快淋漓,如闻 边鼓之声。【分析】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题材的能力。这首词写南
15、宋时光州是接近全国的边防重镇,作者送别朋友去赴任。词之上片由此番遽别, 忆及上次分别后六年阔别的情景,自然地将眼前的伤离意绪反跌出来。下片运用想象手法, 拟写友人边地的生活情状,委婉曲折地表达了鼓励他边塞建功立业的情意。所以可归为“赠 别”一类。故选C。13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写作特点的能力。A.“以昔日乐景衬相思之深”错误。“记得”二字将词带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相见日”三字, 虽极平常,但却包含着那次相聚中种种快乐的情事,极为明白而又十分含蓄。从那以后,他 们阔别六年之久,两人都尝尽了天涯作客的况味。这一切,作者只用“往事堪惊”四字一笔抹 过,简括地表现出辛酸沉痛,不堪回首的情绪。可见
16、,并没有“以昔日乐景衬相思”,而是直 接抒发了辛酸沉痛之情。B.“虚写重逢之景”错误。“回头双鬓已星星”写了现在见面,两人鬓发已经花白了。所以并不 是“虚写”,而是“实写工D.“全词上阕幽峭冷艳”错误。上阕回忆了六年前在武陵相聚时种种快乐的情事,现在两鬓都 已花白,谁知又要匆匆作别,江头别宴上的酒还要给老朋友倾倒,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情怀, 可见并非“幽峭冷艳”,而是朋友之间的温情。15.叛逆、逆反靠近、亲近16.(1) D(2) C17.翱下教使以田占租/无得隐/收豪室税万二千缗/贫弱以安.但写这些文章的,都是他的部下和学生,随意吹捧,为文章漂亮不顾情理。18 .不同意,第段画曲线处写出了李翱的
17、性格是严厉耿直的。自己有能力却不受重用,在 拜见宰相李逢吉时,就当面指责他的过失,这符合李翱耿直的性格。而指责完宰相后,宰相 不理会他,又因自己还是朝廷官员,在宰相之下,担心自己遭到报复,所以又气又怕,就请 了病假。这很符合李翱的性格和人情道理。19 .原因:悲叹当今官员在其位却无忧国之心,还不让别人忧虑国事;希望有像李翱一样忧 虑国事的人出现。参考译文:李翱的字叫习之,他考中了进士,开始任校书郎,多次升官。元和初年,任国子博士、史馆 修撰。他常说史官记载历史事件不真实,就建议说:“一般人们的事迹,除非很好、很坏大 家都知道,都是找人调查的。人们不全知道,就找记载他生平事迹的文章。但写这些文章
18、的, 都是他的部下和学生,随意吹捧,为文章漂亮不顾情理。我请求根据事迹记载功劳,是非容 易看清楚。例如写魏征,就记载他劝谏的话,足够说明他说直话;写段秀实,只记载他倒盖 司农卿印追回叛贼军队,用笏板打朱讹,足够说明他忠诚勇敢。不这样的话,希望命令考功 司、太常寺、史馆不要接受。这样就能将真实的记载传给后人了。”下诏同意了。他又呈上复兴盛世的大政方针说:“我听说平定叛乱靠武功;恢复制度,使天下太平靠文治。 现皇上已用武功平定了国内,如果接着革除弊政,恢复高祖、太宗皇帝过去的制度:任用不 疑心忠诚、正直的臣子;排斥不亲近奸邪、阿谀的臣子;改革税制,不交钱而收布和丝;禁 止进贡,减轻老百姓的赋税;增
19、强边境兵力,抵御异族侵略;勤召见待制官,问当时政治情 况,了解被隐瞒的情况。这六条是治理的基础,太平盛世的根本。皇上已经做到了其中困难 的,为什么不做其中容易的呢? “他两次升官后任考功员外郎。当初,谏议大夫李景俭推荐李翱取代自己。李景俭被贬官,李翱也被贬为朗州刺史。很久以 后,才被召去任礼部郎中。他生性严厉耿直,争论时不让步。没有能当大官,他生气无处发 泄,拜见宰相李逢吉时,就当面指责他的过失,李逢吉假装不理会。李翱又气又怕,就请了 病假,过了一百天,有关部门提议免去他的官职,李逢吉改命他为庐州刺史。当时庐州天旱, 又发生了瘟疫,路上都是逃避捐税的人,逃亡了四万人,有权有势的人贱价买田地、房
20、屋得 暴利,但穷人仍要纳税。李翱下令按田地收税,不能隐瞒,收了有权势人家一万二千贯租, 穷人得以安居。后进京任谏议大夫,知制诰,又调任中书舍人。历任桂管、湖南观察使、山南东道节度使, 后去世了。他当初跟着昌黎人韩愈写文章,语句、意境质朴、隽永,被当时人推崇,因此有 关部门赐谥号叫文。20 . D22. B 23.朱熹认为和议阻碍国家的恢复,败坏了君臣、父子之大伦和百姓忠义; 君主绕开官僚体制而独自决策,使君主更加骄傲自大,这样会大大误导君主;“国是”的论说 盛行,公道的言论郁结在民间。这三种论说是递进的关系,且愈演愈烈,越来越严重,都 是让人大感忧患的涉及国本的事情。(意思对即可)24.朱熹指
21、出和议阻碍国家的恢复, 败坏了君臣、父子之大伦和百姓忠义,振聋发巨贵。朱熹认为探求攻破这些言论的方法,特 别是要批评、端正君王心中不好的念头,直指问题的根木。朱熹指出作为臣子应有的担当, 在其位谋其政,为国为民。(意思对即可)【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结合语境“不乘乎人主心术之蔽,则亦无自而入”可知这里是一种假设的说法,只有“苟”表假 设。“苟则”相当于“如果就/那么故选Do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F作者认为朝廷当前已经拥有能够报仇的绝对实力”说法错误,原文为“苟日力未足以报, 则姑为自守之计以有待焉 说的是如果力量不足不能够报仇,那么姑
22、且采用自保的计策来 等待时机,并没有认为朝廷当前已经拥有能够报仇的绝对实力。C.”作者暗示了反对和议的态度才是朝野之中的多数“说法错误,原文为“此则既然矣,而旬 日之间,又有造为国是之说以应之者“,说明和议的态度才是朝野之中的多数。D.”作者认为朝廷政策的失当应该全部归咎于执政者”说法错误,原文为“然求所以破其说者, 特在格君心之非而已”,指出特别是要批评、端正君王心中不好的念头,可是并没有说应该 全部归咎于执政者。参考译文昨天承蒙您回赐手写的书信,心里感到非常安慰和感动,不知道要说什么好了。拿当今天下 的国家大事讨论,让人大感忧患的涉及国本的事情,本来就有。讲和的计策一旦决定,三纲 倾力机
23、万事毁灭;独断专行(指君主绕开官僚体制而独自决策)的言论被采纳,而主上的心 思更加骄傲;探讨“国是”的论说盛行,公道的言论郁结在民间。可是宣扬这种论说的人, 如果不是乘皇上心思被蒙蔽的契机,那么就无法自行进入(朝廷)。使国家恢复的大计策受阻无法施行的,就是讲和的论说。更因为祖宗的仇根,臣子一定要报 仇并且不敢忘却。如果说力量不足不能够报仇,那么姑且采用自保的计策来等待时机。现在 不能进攻,也不能防守,反过来却做用卑微的言辞丰厚的礼物来向仇人乞求怜悯同情的事, 侥幸得到同情,那么君臣又相互庆贺。说(讲和)这种言论的那类人,害怕人们的议论沸腾, 或者皇上的心窍突然开悟,就又一起宣扬独断(指君主绕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市 大同 中学 2022 2023 学年 10 月月 语文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