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调解制度的技艺实践考.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人民调解制度的技艺实践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调解制度的技艺实践考.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民调解制度的技艺实践考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本土创新和“东方经验”的重要结晶,人民调解是我国国家治理技术的比较优势的一个缩影。作 为一种特定的解纷模式,人民调解从抽象的制度形态到具体得以适用的运行形态,其中的关键性支点与链接在于人民调 解员的调解技艺实践。这一技艺实践是循法、揆情、酌理之展开,是基于依法调处的法治基本框架,有机整合情、理、 法,充分观照各方主体得失损益以期实现公正合理的利益均衡,是彻底消除矛盾根源的纷争化解过程。这直接关系到作 为基层治理“东方经验”典型代表的人民调解能否顺利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制度目标和价值追求,并由此推进基层社会治 理的实践创新。基于上述的内在规定性,有必要
2、将支持人民调解制度得以顺利展开的运作基石调解技艺实践置 入功能主义的观察棱镜下,细致考辨人民调解技艺实践得以附着其上的社会信任机制,在此基础上调解技艺实践所借助 的操作性工作方法与内在运行机理,以及未来演化变迁的路向所指。概言之,这一学理考察是对人民调解制度的实践理 性意涵的法理解读,由此揭示出“人民调解如何成功运转”的制度逻辑。一、人民调解技艺实践的社会信任机制出色、高效的人民调解所展示的实践智慧是国家治理技术变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推动着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的现代化转型。如同福柯笔下状似毛细血管分布的权力形态,这些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治理技术知识,(1) 参见法米歇尔福柯:治理术,
3、载冯钢编选:社会学基础文献选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68-486 页。附着于众多从事一线基层纠纷处理的人民调解员,为点多、面广、事繁的基层社会秩序建构织就了细密实用的治理 之网。在这个调解知识和技术的社会认知一实践过程中,需要具备相应的心理认同之维、经验认同之维、集体认同之维, 从而为人民调解技艺的展开构筑社会信任机制,使得这套具有鲜明的实践理性色彩的治理技术获得坚实的运行基础。这 一社会信任机制直接决定着人民调解员能否以可信赖的裁判者的公共形象主导纠纷解决进程,圆满定分止争,真正落实 人民调解的制度功能。由这类技艺知识的固有规律所决定,能否顺利实现“案结事了人和”,能否彻底化解矛
4、盾纷争,这 并不仅仅取决于智识因素,相反,相关主体的年龄、阅历、公共声望等特定要素变得相当重要。(一)达到一定标准的年龄是人民调解技艺实践的心理认同之维年龄是支持调解技艺实践的重要心理认同因素,在人们日常的认知框架里,年长往往与经验、眼界、见识,甚至 能力、决断力等紧密相连。由于调解技艺是经由无数次反复博弈的砥砺而习得的,这类知识/技术往往随着时间的演进而 不断累积变化,时间是其中的主轴,因此,年龄在其中就会具有相当关键的力量。当信息不对称之际,人们往往会把年龄当作判断眼界、见识、能力等要素的一个重要标记,这是一个粗略但在生 活实践的逻辑上能够基本成立的标签,正如学历、资质证书、口音、言谈、举
5、止、仪表等在就业市场或其他社会交往场 景中所起到的信息传递作用。(2)参见苏力:“海瑞定理”的经济学解读,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第 120-121页。推演开来,在其他因素大致相类并且没有其余信息时,年龄与人们的信赖感、认可度、接受度就会呈现一 般意义上的正向相关。越是年长者,他们的话语、看法、判断,甚至语气、神态,都会对当事人是否接受纠纷解决方案, 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接受解决方案产生重要而微妙的影响。纠纷化解不仅仅需要编码化的知识和逻辑推理能力,更需要对 社会生活的洞察力和经验的累积,是实践理性或实践智慧,而这些因素恰恰是年长者的优势 (3)参见苏力:波斯 纳及其他:译书之后,北京大学
6、出版社2018年版,第130页。在这里,年龄常常就是信赖的源泉之一,也是权威感 的重要根基。这一社会共同心理经常见诸众多公共职位任职资格规定中关于适格主体的年龄的刚性准则要求,以及由特定场景 制度化地营造出年龄感的公共实践典型的比如,普通法系的法官借助假发塑造沧桑感,以视觉上的白发苍苍来唤起、 激活受众的信赖感和对法律权威的尊崇。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体现的都是年龄对于人们的心理一认知结构所产生的相效传承。而“师父带徒弟”如果只是停留于个体努力的层面,没有通过组织化建制将之固定并予以经验提炼和升华,没有 完成人民调解员人才梯队的制度化建设,宝贵的调解技艺散失、后继无人等现象便仍然无法逆转。因此人
7、民调解技艺实 践的品牌化创新,从技艺传续的角度看,就是为人民调解的“接班人”构筑了成建制的专门性学习场域,使之得以近距离 地观摩、体会,进而实践“老师父们的解纷工作方法,在紧密结合的行业共同体中不断地传承、积累与发展人民调解技 艺所蕴含的实践智慧,而“老师父”们的调解经验、工作方法等也经由这一组织建制顺利完成了代际转移和进一步提升。!1!结语能够彻底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人民调解的技艺实践复杂而精微,其中充溢着实践理性的重要意涵。调解技艺的实 践运行,需要以年龄、阅历、符号资本等不可或缺的特定要素构建相应的社会信任机制,使得技艺实践有所附着,从而 为其顺利运行奠定基石。在依法调处的法治基本框架
8、下,借助“地方性知识”的信息优势,巧妙地融合情、理、法;适时 采取法律能动主义立场,准确确定矛盾纷争的真实因果关系,深入落实实质理性追求;巧妙诉诸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 修辞策略,形成以心悦诚服为典型代表的“服气”的心理一认知机制结构,再建“和合”秩序。随着新型纠纷日益涌现,调解 技艺实践展现出越来越浓厚的法治化、专业化、创新化色彩。人民调解员以法律规范为主轴和标尺,有助于在新型纠纷 中,凝聚各方当事人的认知共识,减少预期分歧。纠纷类型的深刻变化,导致纠纷当事人及社会公众对于纠纷解决方案 的认可、接受需要“扩容”相应的知识正当化机制。在上述变革逻辑的推动下,人民调解的技艺实践以品牌工作室建设为
9、着力点,积极探索组织创新之道,并借助组织化建制而促成延绵不断的“传、带、帮”,形成人民调解实践技艺的可持续 发展机制。人民调解的技艺实践是基层社会治理解纷机制创新的实践智慧结晶,循此,借助功能主义的观察棱镜,以其 为轴心绘制人民调解制度运作的技术路线图,深入细致揭示附着其上的实践理性寓意,对于优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进而推动国家治理能力在基层社会治理场域中实现具体而扎实的“创造性转化”,意义不言而喻。当重要的形塑意义。与之相对,“嘴上无毛办事不牢”“黄口小儿”等俗语则隐喻了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 于因年岁不足继而可能导致的能力/经验不足的担忧。在这个意义上,年龄也是一种重要的筛
10、选机制,它对于人们能否胜 任特定职业的职任资质进行了初步的甄别和分类,而这类职业的技能,更需要的是时间的淘洗和打磨,是实践演化意义 上的“时间的事业”。因此,尽管年龄标准相对粗糙,但却具有实践理性。法律社会学的田野研究表明,年龄以及附着其 上的权威感、信赖心理经常见诸需要以人生磨砺为底色的纠纷化解。典型的比如,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在基层法庭作婚 姻调解,好说歹说也未能说服年轻的妻子;一位担任陪审员的60多岁的老妇女主任,在说了 一通话之后,最后压轴的 是:“姑娘哎,你不听奶奶我的,听谁的? ”结尾压轴的话语在年龄的优势下一锤定音,原本僵持不下的夫妻二人和好如 初。(4)参见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
11、司法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67页。这句来自人 民陪审员的朴素的生活话语,看似简单,却充满实践智慧,很巧妙地诉诸了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信赖心理来源:年龄 以及附着其上的稳重、妥当和靠得住。而在业已成为典型样板的人民调解“枫桥经验”中,具有示范和标杆意义的“老杨调 解中心”“老朱调解工作室”“江大姐调解室”“詹大姐帮忙团”“孝娘舅服务团”等,(5)参见汪世荣、朱继萍:人民调解的“枫 桥经验”,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第26页。从其品牌名称即可清楚看到年龄对于调解顺利运行的重要意义:“老杨”“老 朱”“江大姐”“詹大姐”“娘舅”等,都具有很强的辈分意味,都在相当程度上凸显着年龄意
12、涵,既是一种很有实效的说服策略, 也是人们心理认同一接受的心态经验总结。(二)丰富深厚的人生阅历是人民调解技艺实践的经验认同之维人民调解并非是一个纯粹智性过程,而是一个实践理性的展开。作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有机组成,很多时候, 调解所涉及的纠纷处在事实与法律规定相摩擦的灰色地带,各方的权利、义务并非泾渭分明,过错、责任等也不是非此 即彼,不存在是非对错截然判分的二元对立结构,如果机械地坚持规则治理的形式理性,很可能导致合法不合理、合理 不合情的两难。在这个意义上,调解往往会遭遇“难办的案件”。由于人民调解在遵循法律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追求“和”的价值取向,经验丰富的、具有出色调解技艺的人民调解员
13、在 解纷过程中总是尽可能减弱各方的对立或对抗情绪,设法构建平和对话与理性妥协的沟通空间。他们通常依据纠纷解决 所面临的基本社会约束条件,以整体主义视角和长时段的周延考虑,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一义务关系给出更为和谐的重 新分配方案,既能从根源上息纷止争,更能为具有无限可能的未来营造更广阔的合作空间,将“剑拔弩张”彻底转化为“握 手言欢二甚至是“成果共享”。作为第三方的裁判者,有阅历的人民调解员面对一桩有待调解解决的纠纷,所考虑的首先 不是将制定法的相关条文与纠纷事实机械对照,展开纯粹的形式理性式的法律推理过程,最终得出非此即彼的唯一答案; 相反,基于因为阅历而经受的人生体验,他们需要在明了世道人心
14、、洞察人情世故的基础上,基于依法调处的基本原则, 以立体的视野全面观照所涉纠纷的诸多经验细节,注意到法条主义很容易忽略的“暗物质”,而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暗 物质”,往往是引发甚至激化冲突的真正根源所在。正是源于阅历和由此而来的经验,技艺娴熟的人民调解员才能够洞察 掩藏在重重矛盾之下的利益共同点,为双方当事人标画出他们自己都未必能够自觉意识到的交往集合与共赢空间,能够 在诉诸情感、修辞或其余共鸣性认知的基础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到辨法析理、两造皆服,在“案结事了”的基础上 有效促进“和合”。基于经验、阅历塑造而成的观察之维,人民调解员与当事人会有更充分的视域融合,也能更好地移情 和进行语境
15、化裁量判断。他们会通盘考虑当地平均经济条件、支付手段、家庭关系结构、邻里相处模式等鲜活细节,(6) 参见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1-142页。厘清得失利弊,为 纠纷的彻底解决提出兼顾各方诉求、平衡多重利益的周全方案,尽管从外观形式或当下的利益分配格局来看,这一方案 可能不利于某一方当事人。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基于经验和阅历的支撑,人民调解员还可以在制定法没有规定或规定含糊不清之际,创造 性地运用习惯中的规范性指引,为双方当事人构设兼及情理、观照远近的利益配置结构。概言之,只有基于足够丰厚的 人生经验和阅历的规训,也就是具备足够充分的实践理性之际,人
16、民调解员才有可能基于依法调处的基本原则,从容自 如地将纠纷解决的大众话语与法律话语融贯整合,扩大了群众意见与法律判断进行有益互动的可能,(7)参见刘星: 法律与文学:在中国基层司法中展开,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118页。进而才能够游刃有余地提炼、升华 出足以分享、推广的“情感、感受法”“换位思考法”“联动调解法”等人民调解的操作指南和导则。(8)参见金春华、吴飞 坚、周永松:老片警杨光照眼中的枫桥经验调解就要挖掉矛盾“根”源,载浙江日报2015年12月1日,第 15版。(三)以公共声望为代表的符号资本是人民调解技艺实践的集体认同之 维调解技术的顺利运转,和人民调解员所拥有的公共声望尤其
17、是法律、道德、伦理权威以及其他象征性符 号资本须臾不可分离。一名出色的人民调解员,能够在社群内享有良好的公共声望,能够让纠纷各方心服口服,迅疾地 消弭纠纷以化干戈为玉帛,那么,在他/她身上,必定具有一种或若干种让人相当折服的个人魅力。这类魅力具有很强的 个性色彩,尽管并不容易复制和模仿,却往往具有一些共性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法律、道德、伦理权威,荣誉头衔,特 定职业身份,以及其余相类的符号资本,以此在依法调处的法治框架中形成了韦伯意指的“卡理斯玛支配”,(9)参见德 韦伯:经济与历史支配的类型,康乐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3-361页。即“魅力型治理”。符号资本在功能上类似于
18、韦伯所言的“社会印章”。握有丰厚符号资本的个体,或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或拥有不菲 的符号象征以及附着其上的符号收益典型的比如各类荣誉称号、职任头衔、特定的职业角色等。它们具有强烈的标 签功能,在信息不对称的社会交往情境中,能够使得标签所有者迅速赢得信任和认可,顺利走进他者的交往圈层。这类 诉诸符号的标签式的社会认知模式是人们的惯常心理构成,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屡见不鲜:初次交往时,人们往往会关注 与身份、职业、头衔、品行声誉等相关联的外显标识来决定自己的交往策略以及信赖程度;而在紧急情况下,人们往往 会求助于哪怕是仅仅看上去像警察、军人、学生、教师或干部等特定身份或职业的人。(10)参见苏力:“海
19、瑞定理” 的经济学解读,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第120-121页。成功、高效、赢得公众高度认可的人民调解技艺实践,对于上述符号资本的逻辑,进而“卡理斯玛”在调解中的运作 规律运用得相当纯熟,这也正是人民调解的内在规定性使然。作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代表,人民调解以其灵活 性、便利性、效率性、合意性取胜,而这类制度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纷争所涉各方主体对于居中解纷的人民调解员 的集体认同。以公共声望等为代表,附着于人民调解员的一系列符号资本是文化功能意义上的“商标”或“标记”,对于有效 降低社会公众的信息搜寻成本,(11)参见美威廉W.兰德斯、理查德A.波斯纳:知识产权法的经济结构
20、,金 海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4-216页。生成对于人民调解员,进而对于人民调解制度的集体认同,铺垫 了不可或缺的信任基石。易言之,这一系列符号资本把具有特定的类型化特征的群体有效识别出来,形成“基于个性特征 的信任二(12)参见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0页。并将对应的角 色形象投射到社会公众的心理一认知结构之中,促使后者形成稳固的心悦诚服的内心反应。着眼于上述社会公众的信任 心理规律,在典型的“枫桥经验”以及各地涌现出来的成功的人民调解实践中,人民调解员的招募充分挖掘符号资本的集 体认同意涵,对于具有现职或退休党员干部、人大代表、政协
21、委员、社会贤达等身份的候任者往往予以优先考虑。(13) 参见汪世荣、朱继萍:人民调解的“枫桥经验”,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第42-43页。经由这一调解组织队伍建设 的选拔策略,人民调解很好地回应了社会信任机制的内在规律,更容易营造出“服众”的社会集体心理氛围,对于僵持不 下的纷争类型,是一种有效的心结化解之道。调解实践运行过程中,不乏由于“斗气”“好面子”等缘故导致的“针尖对麦芒”, 双方各持己见,绝不让步。这时,主导解纷过程的人民调解员的符号资本以及附着其上的人格魅力、公共权威,就会成 为双方共同认可的说服力量,具有很强的动员能力,原本“咽不下这口气”的一方经由公共权威的引导得以反思不必要
22、的 “意气之争”,原本因为“拉不下面子”辎铢必较的一方也会基于内心的真正服膺而慷慨让步。为了充分发挥符号资本的号召力、动员力和感染力,以“枫桥经验”为代表,各地在人民调解的制度实践中还培育了 一批卓有影响的以先进个人名字命名的品牌人民调解工作室。工作室的带头人通常在公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和威望,“秉 持公心、公平正直、亲民奉献”等是对其公共评价的基调性话语,折射出社会公众的认知结构中的深刻认同与推崇。他们 的嘉品懿行在广大公众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声誉和积极的公共舆论,其所产生的号召力、动员力和感染力,是弥为珍贵 的符号资本的一个生动折射。(14)同上注,第60页。以“枫桥经验”为代表的由先进个人名
23、字命名人民调解工作室的 品牌建设之道,再次凸显了符号资本对于基层社会治理和秩序建构不可或缺的符号话语意义;也正是因为附着于这一套 符号话语机制,调解技艺才得以拥有充分的公共权威和社会信任,从而高效、顺畅、有序运转,并由此具备了游刃自如、 进退有余的用武之地。二、人民调解技艺实践的工作方法及其运行机理人民调解技艺实践的运行展开是一个复杂的践履实践理性的过程。一名优秀的人民调解员,能够做到在依法调处 的基本框架下既合乎规则之治,又能兼容情、理,灵活运用“地方性知识”,使得纠纷所涉各方的损益实现基本均衡,不 至于出现要“说法”却没着落、想“出气”却无处可出的困窘;能够借助法律能动主义的优势实现与纠纷
24、现场的快速勾连,准 确确定矛盾纷争的真正因果关系,经由实质理性的落实而得以实现根源治理;能够娴熟运用多元化的修辞策略,以其感 染力、感召力渗入纷争所涉主体的心理一认知结构之中,实现有效认同与自觉服膺,真正做到“解结”而不仅仅是暂时平 息。从其内在规定性和表现形态来看,作为以“和”为价值追求的解纷之道,人民调解的技艺运作涉及相当多的实践理性, 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言之知”,(15)参见汪丁丁:知识社会与知识分子,载读书1995年第11期,第84页。 必须经由深嵌在特定社会组织结构中的解纷主体不断试错、反复博弈而渐次生成。它们是基于实践的持续规训和积累, 从而演化发展出来的一种依据解纷情境巧妙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民 调解 制度 技艺 实践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