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跟踪检测(四)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山东省潍坊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跟踪检测(四)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潍坊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跟踪检测(四)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山东省潍坊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跟踪检测(四) 语文试题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远古神农氏开始,中华先祖就开始种稻、黍、稷、麦、菽五谷为食,制耒相劳作 工具为耕,种麻纺线成布为衣,磨制器物为家什,完成了从山上狩猎、水中渔猎到定居 生活的转变,实现了从蒙昧到文明的过渡,开启了农耕文明之先河,这为中华民族生生 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深厚的滋养。农耕文明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农耕文明集 中升华了亿万民众的实践经验,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规律的认识和把 握。农耕文明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技术,
2、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 念、生活礼俗、民族心理等文化形态。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 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 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无一不是中 华农耕文明的鲜明标签和重要表现。农耕文明不仅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还间接影响并塑造了中华文化的个性和特质。 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 想、乡村管理制度等。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中华农耕文明与儒家文化及其他文化经过 不断碰撞融合,形成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家国一体、天下为公
3、、大同世界、和谐向 善、诚信包容、尊尊亲亲等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早已渗透进中国社会的方方 面面,润物细无声般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兴文盛礼乐,偃武息氓黎。” 品味着这些古老的歌谣,我们仿佛看到一幅绵延千年的农耕文明演变图景。在城市文明、 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当代,古老的农耕文明并没有过时,反而愈发彰显出独到的价值和 无穷的魅力。农耕文明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 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因此,我们必须将其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一方面,要善待历史的馈赠,切实发掘好、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积极培育乡土文化人才,支持
4、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参考答案:1 . D 2. C 3. D 4.农耕文明是指人们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能够对农业生 产及文化个性和特质产生影响,体现集体智慧的包括生产技术、生产关系、文化形态等要素 的文化集成。5.农耕文明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发展壮大的智慧源泉;农耕文明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对现代社会 发展具有独到的价值;农耕文明对健康人格培育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 形成优良社会风气。【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进而造就出精耕细作式农业生产方式”错。材料一第三段提到“中华农耕文
5、明与儒家文化 及其他文化经过不断碰撞融合,形成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家国一体、天下为公、大同世 界、和谐向善、诚信包容、尊尊亲亲等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早已渗透进中国社会 的方方面面,润物细无声般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并未讲述“造就出精耕细作式农业生 产方式B.“旨在重振农耕文明”错。原文是“农耕文明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新 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因此,我们必须将其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应 是“传承和发扬”而不是“重振”农耕文明。C.“当务之急是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错。材料二第二段“留住农耕人和培养农耕人,关键 要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
6、的良性循环。为此,要把乡村人才振兴纳入重要 议事日程”,然后分别从四个方面提到人才振兴的问题,“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是其中之 一,并未提到是当务之急。故选D。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现代社会所倡导推行的绿色、科学发展与农业文明孕育的内敛式生活方式如出一辙”错。 绿色、科学发展与农业文明孕育的内敛式生活方式不尽相同。材料二中提到“农业文明孕育 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农耕文明不仅是中 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并未提及提 及绿色、科学发展与其生活方式完全相同。故选C。3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答案第1页,共10页 D.“机动性强”错,农耕文明能够形成宅院村落,关注农事节气,稳定生产,所以流动性较小, 不需要较强的机动性;游牧民族需要不断迁徙,才需要较强的机动性。故选D。4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文本中关于“农耕文明的信息有:农耕文明不仅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还间接影响并塑造了 中华文化的个性和特质;农耕文明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技术,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关系,以及由 此产生的思想观念、生活礼俗、民族心理等文化形态;农耕文明是指人们在长期农业生产实 践中形成的,能够对农业生产及文化个性和特质产生影响,体现集体智慧的包括生产技
8、术、 生产关系、文化形态等要素的文化集成。注意下定义的格式: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XXX (种概念)是XXX的XXX (属 概念)”,如:农耕文明(种概念)是(判断词)包括生产技术、生产关系、文化形态 等要素(本质特征)的文化集成(属概念)。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由原文“农耕文明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不可多得 的资源宝库”可得出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智慧源泉,和农耕文明 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对现代社会发展具有独到的价值;由原文“人的清静性格的形成,离不开农耕文明的熏陶”“农耕文明也
9、有利于培育一个人的节 俭性格”“农耕文明也有利于培育敬畏人格”,可概括得出结论农耕文明对健康人格培育具 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形成优良社会风气。6 . A 7. D 8.房东老爷子是一个淳朴粗犷的边地老人形象,他敬畏自然,自信而有智慧, 思想深邃。9.环境方面:“边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在辽西边陲,“老人”点明人物 的年龄特征;奠定了一种沧桑厚重的情感基调。情节方面:作为文章的线索,“边地老人” 贯穿全文,从边地现实生活到久远历史的回顾。主旨方面:空间边缘和生命终点,双重“尽 头”并举,凸显对辽西老人生存状态的关切、敬畏,引起读者思考。【解析】6.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
10、力。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 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A项,“表现了老爷子认为蜘蛛能够占卜吉凶祸福的迷信”错误,于文无据,第二段“蜘蛛结 网几十年,老人不准任何人碰它。蜘蛛精摆的阴阳八卦,它盘踞在八卦图中,占卜着吉凶祸 福,世事沧桑”,只是边地老人尊重生灵。答案第2页,共10页 故选Ao.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 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 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D项,“风格幽默、飘逸”错误,本文风格朴素,自然。故选D。7 .此题考查把握小说
11、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 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 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 取或概括即可。从“房东老爷子家,墙上挂排猎枪,棚顶吊盘巨大的蜘蛛网,颤悠悠垂下, 又悠悠然缩回去。蜘蛛结网几十年,老人不准任何人碰它”“老爷子带人伐树,那是棵树王。 根部被砍断,还不倒,活成精了。汉子们唬得变色!老人猛然醒悟:它恨,它要报仇!老人 脱下布褂,朝山坡下忽悠一甩,树王误以为是人,顺势扑下去,轰隆倒地了”“野物不挡道, 就甭开枪”“你养儿育女,人家也生儿养女,各
12、过各的日子”可以看出其敬畏自然,有生存智 慧;从“眼瞅一个小伙计小肩塌软,小脸蜡黄,气喘吁吁,脚飘得要跟不上了。打头的感觉 出来,急出满脸恶汗,牙齿咬得咯嘀口崩响,却不敢嚷叫不敢骂。老爷子犹如下山虎,猛扑上 去,托住伙计的杠头,挺起腰杆,瞬时,几十年前的力气重新回到了身体内。老人打胸腔深 处吼出一声:迈左腿呀!嘿!杠夫们得救似的叫出来”表现出其对人事有豪气能担当;从“你 在这儿生活过,不管你生活多长时间,不能叫家乡;你在这儿出生,不能叫家乡;你在这儿 有亲属,不能叫家乡;你有实实在在的亲人埋在这里,这儿才是你的家乡,你才刻骨铭心地 永远不会忘记它”可以概括出其对生命或生存有深沉的领悟。8 .此
13、题考查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把握小说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小 说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 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 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概括起来有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和效果五个方面。 作答本题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理解,首先标题“边地老人中的“边地”点名文章的地点,“老 人”点明小说的主要人物;同时“老人”和“边地”点明人物的年龄特征和地域特征,奠定了文 章的情感基调;从情节看,“边地老人”贯穿全文,“老爷子带人伐树,那是棵树王”“老爷子 犹如下山虎,猛扑上
14、去,托住伙计的杠头,挺起腰杆,瞬时,几十年前的力气重新回到了身 体内”“老爷子背起猎枪,看山护林”“老爷子蹲在岗尖吃晌午饭了你有实实在在的亲人埋在 答案第3页,共10页这里,这儿才是你的家乡,你才刻骨铭心地永远不会忘记它“,这是文章的线索;从主旨看, “边地”是空间边缘,“老人”是生命终点,题目凸显了作者的对辽西老人生存状态的关切、敬 畏之情O【点睛】“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10 . A 11. C 12. C 13. (1)王拱怕令狐楚不同意,于是先
15、奏报朝廷而后征聘。(2)(令狐楚)长期在并州,熟悉当地民情风俗,顺随百姓认为有利的事因势利导。14.报 答郑僧的知遇之恩;稳定军情的需要。【解析】10.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我们就 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 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碰到断句题,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 力求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 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也可以使用排除法,先找出四个选项断句的不同处,一般有两处, 然后再结合一些技巧,比如语法知识、人名地名、借
16、助虚词、对称结构等,排除选项。 本题句意为:郑彳詹在镇守太原时暴病去世,来不及安排身后事宜,军中喧哗,将会发生严重 变故。半夜,十几名军官骑马持刀胁迫令狐楚去到军营门前,众将领将他团团围住,让他起 草郑僧的遗表。原句中“暴卒”指“暴病去世”,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B项,“迫楚至军门” 的施动者都是“十数骑、“迫”对“至军门”起修饰作用,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C项,“中夜 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的主语是“十数骑”,诸将环之”主语是诸将”,是两个句子,中间 断开,故排除D项。故选Ao.本题考查考生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考生根据平时积累掌握的知识 作出答案,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
17、,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 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本题C项,“征,指的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员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解释错误,征,是指由 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故选C。答案第4页,共10页11 .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 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 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文的基础 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 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
18、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本题C项,“直接拒绝参加”分析错误,原文是“楚以新诛大臣,不宜赏宴,独称疾不赴”“独称疾 不赴”可见不是直接拒绝的。故选C。12 .本题考查考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 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 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 得分的关键词。本题第一句重点字词:从,同意;闻奏,奏报朝廷,闻,动词使动用法,使上闻;本句在翻 译时要补充出主语;第二句重点字词:练,熟悉;因,依,顺着;人,百姓。13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
19、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文本,理 清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主要人物与文中其他人物的关系,然后根据问题整理答案。本题从 原文“李说、严绶、郑信相继镇太原,高其行义,皆辟为从事”可得出原因之一:报答郑僧的 知遇之恩;稳定军情的需要。从原文“在白刃之中,搦管即成,读示三军,无不感泣,军情 乃安”可得出原因之二:稳定军情的需要。【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是否有 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 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
20、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 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令狐楚字壳土,自称是立朝之初的十八学士之一令狐德荣的后裔。他的祖父令狐崇亮, 曾任绵州昌明县令。其父令狐承简,是太原府功曹。世代书香门第。令狐楚儿童时已学写文 章,二十岁左右应考进士,贞元七年(791)考中进士。观察使王拱爱惜他的才华,想以礼相 待征召他入仕,怕令狐楚不同意,于是先奏报朝廷而后征聘。令狐楚因为父亲在太原担任佐答案第5页,共10页吏,有眷恋双亲之情,又感戴王拱的厚意,考中进士后直接去往桂林向王拱致谢。他没有参 加朝廷为新科进士举行的宴饮活动,敬
21、求返回太原奉养双亲,旋即回到太原,人们都认为他 重节义。李说、严绶、郑僚相继镇守太原,都推崇他重节义的操行,先后征召他担任从事官。 由掌书记到节度判官,又担任殿中侍御史。令狐楚才气过人、文思横溢,德宗爱好文学,太 原每次有奏章呈送朝廷,他能辨别出哪些是令狐楚拟制的,对它们颇为称赘。郑僚在镇守太 原时暴病去世,来不及安排身后事宜,军中喧哗,将会发生严重变故。半夜,十几名军官骑 马持刀胁迫令狐楚去到军营门前,众将领将他团团围住,让他起草郑健的遗表。令狐楚在利 刃圈中,挥毫即成,向三军将士宣读,无不感动落泪,军中情势方才安定。从此声望名气更 高。他父亲去世,令狐楚以尽孝闻名。守孝期满,朝廷征召他担任
22、右拾遗,后改任太常博士、 礼部员外郎。母亲去世,他守丧免官。服丧期满,他被征召为刑部员外郎,后调任职方员外 郎、知制诰。大和二年(828)九月,令狐楚被征召任户部尚书。大和六年(832)二月,令狐楚 改任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等职。他长期在并州,熟悉当地民情风俗,顺随百姓认 为有利的事因势利导,尽管连年旱灾,百姓无人迁徙。令狐楚从一介书生起始,到赴试中举 以及成名,都在太原,太原如同他的故乡。开成元年(836)上巳节,文宗赏赐百官在曲江亭 聚宴。令狐楚认为新近诛杀大臣,不宜赏赐欢宴,唯独他称病不去赴宴。由于权柄掌握在宦 官、近臣手中,令狐楚接连上疏请求解除使臣职务。同年四月,令狐楚任检校
23、左仆射、兴元 尹,担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开成二年(837)十一月,在镇所去世,终年七十二岁,策封赠官 为司空,谥号“文”。令狐楚风度仪态严肃庄重,俨然不可侵犯,但实际上待人宽厚有礼, 家中没有闲杂外客。曾有一次他与佐吏聚宴交谈兴致正浓,有志趣不同的人偶然到来,他立 即让人撤去宴席,态度坚决脸色大变。令狐楚长期官居要职,节操坚贞如初。临终的前三天, 仍然吟咏诗文不改常态。14 . D 16.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 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解析】15.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
24、诗歌的形象、语言、表 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 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 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项“不随便接 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表明了 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故选D。答案第6页,共10页15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步骤: 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阐述此手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潍坊市 2022 2023 学年 上学 跟踪 检测 语文试题 答案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