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 (附共识解读).docx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 (附共识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 (附共识解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有些室早不用治疗)室性早搏(室早)很常见,室早在动态心电图上的检出率高达40%75%, 在75岁以上人群中69%的人可见室早。多数室早因精神紧张或劳累等引起,一 般不需特别处理,但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室早,建议及时干预。病因室早,一般指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可见于正常人,正常人在情绪激 动、紧张、过度劳累、饮酒、吸烟或熬夜时都可能出现室早。室性期前收缩更多 见于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二尖瓣脱垂、洋地 黄或奎尼丁中毒、低血钾等患者。症状一般偶发的期前收缩不引起任何不适。当期前收缩频发或连续出现时,可使 心排出量下降及重要器官灌注减少,
2、可有心悸、胸闷、乏力、头昏、出汗、心绞 痛或呼吸困难等症状。听诊时可听到突然提前出现心搏,第1心音较正常响亮,第2心音微弱或听 不到,随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脉诊可以触到提前出现的微弱脉搏,随后有一较 长的代偿间歇。处置对有症状者,应作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对期前收缩进行定性、定量 分析,对室性期前收缩应按Lown分级,评定良性(Lown分级111级)、恶性(Lown 分级111级)。频发的期前收缩可并发晕厥、心绞痛、心力衰竭等。经过全面详 细的检查不能证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期前收缩,可认为是良性的,无需治疗。有器质性心脏病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认为是具有潜在恶性或恶性室性期 前
3、收缩,必须治疗。频率平均25/分钟;多形性或多源性,但要注意除外房性期前收缩伴差异传导呈二联律或三联律;(4)连续3个以上,呈短暂阵发室速; 急性心肌梗死,即使偶发室性期前收缩,亦应及时治疗。治疗除针对病因治疗外,可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多选用作用于心室的【类 和HI类药。对于期前收缩患者,应综合考虑患者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风险和 收益,伴有心衰或心肌梗死的患者禁用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有潜在致命危险的室性期前收缩患者,需紧急静脉给药。急性心梗初期可选静脉内使用胺碘酮或利多卡因。心肌梗死后若无禁忌,则用B受体阻滞剂或胺碘酮治疗。部分单源性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可考虑在电生理检查的基础上行导
4、管消融治 疗,该方法对于没有明确器质性心脏病者疗效确切,并可改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引起的左心室增大和射血分数下降。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禁用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原发性长QT间期综合征 患者可选用B受体阻滞剂、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继发性者在病因治疗的基础上, 宜用异丙肾上腺素、心房或心室起搏治疗。共识认为,对于未发现有心脏异常情况的人,需要反复解释并告知,室早不正确处理效益、风险和治疗之间的矛盾;根据心律失常的发作特点, 防治兼顾;尽量避免联合或序贯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静脉抗心律失常药 物,减少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一般仅在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 (室颤)风暴状态时才可考虑。处理流程:心律失常
5、的紧急处理与常规处 理有所区别。本共识按照新的理念和临床实践的真实情况,针对室性心律 失常给出步骤清晰的诊治建议。简言之,单形性室速应强调鉴别有无合并 结构性心脏病;多形性室速则需根据QT间期分类,不同类型的室速其治疗 策略有所不同。2室性早搏本共识将室性早搏(室早)的危险分层指标更加细化,导管 消融的地位大幅上升,其推荐级别进一步提高,如症状性频发的特发性右 心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早可不经过药物治疗而直接导管消融、主动脉窦等部 位起源的特发性室早导管消融升级I为类推荐等。由于近年来公布的参松 养心等中药有效治疗室早的循证医学结果,使中药治疗室早的价值得到进 一步认可(IIa/A类推荐)。考虑我国
6、国情,对部分中药的疗效予以适当肯 定,体现了中国特色。3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诊断方面,新增对于疑似症状与室速发作有关的患者(如晕厥),若其 他检查无法提供更多信息,可考虑植入记录装置协助诊断(Ha/B类推荐)。 治疗方面,在新增加的持续性单形性室速急诊处理章节中,如果常用药物 如胺碘酮和索他洛尔等治疗无效,建议可应用尼非卡兰(Hb/C类推荐)。4持续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与2016版共识相比,新版共识关于持续性多形性室速/室颤的治疗策略 中,首次提出将自主神经系统调节作为防治心律失常一种潜在的新的治疗 手段(IIb/C类推荐)。交感神经激活是持续性多形性室速和室颤的重要诱 发因素,
7、与心脏性猝死密切相关。近年来国内外进行的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探讨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包括 降低心脏交感神经输出如心脏交感神经切除、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 Marshall韧带消融和提高心脏副交感神经输出如迷走神经刺激、脊髓刺激和 颈动脉窦刺激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无创耳缘迷走神经刺激和光遗传学技术 调控自主神经近年来也受到了较多的关注。尽管尚需更多的临床证据明确 自主神经系统调节的作用,但利用自主神经系统调节防治心律失常的前景 十分值得期待。5缺血性心脏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在继承原有专家共识框架的基础上,结合缺血性心脏病(2016版称为 冠心病)领域的研究进展,新共识提供了多个操作性较强的流程图。所有 急性
8、心肌梗死(心梗)患者出院前均应评估左心室功能,并在心梗后至少 40 d或血运重建后至少90 d需重新评估,以决定是否需要预防性植入植入 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如合并一些特殊情况 可考虑早期(40 d)植入ICD,包括不完全血运重建、室性心律失常或多 形性室速与室颤出现在心肌缺血发作48 h后、先前已存在左心室功能损害 等。导管消融是缺血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治疗措施,完全血运重 建和最佳药物治疗后仍频繁发作室性心律失常为消融适应证,但导管消融 应由经验丰富的术者实施。多数患者可经心内膜消融成功,部分患者则需 经心外膜途径消融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外科手术治疗对室壁
9、瘤相关性心 律失常有效。6心肌疾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新共识最显著的新增内容为心脏磁共振轧延迟增强显像用于非缺血性 心肌病的诊断和猝死风险的评估,以及遗传家系调查和遗传基因检测应用 的正式推荐。7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衰)与室性心律失常往往合并存在,一方面是因为二者 有共同的基础疾病,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二者之间存在有互为因果的病理生 理学机制。新共识归纳了心衰领域的一些研究新进展,对治疗策略进行了 梳理。导管消融是治疗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措施。室速电风暴、 无休止室速、束支折返性室速等已被列为I类推荐,但植入ICD仍是预防 心脏性猝死的最可靠手段。药物治疗是延缓心衰进展的基础,有
10、适应证者 可考虑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P) /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 (CRT-D)o8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是青壮年或儿童发生 心脏性猝死的常见病因。以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晕厥为主要临床表现而心 脏结构正常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常伴家族遗传性。随着基因筛查的临床推 广应用,普及与提高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危险分层、治疗 方法及基因筛查专家推荐原则等专业知识非常必要。新共识根据国际相关 指南建议,结合我国专家发表的临床诊治经验和研究成果,对常见的5种 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进行了重点阐述。9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心内电生理检查对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合并室性
11、心律失常患者的 危险分层和预后评估的价值受到更多重视,对于合并高危因素如晕厥、非 持续性室速等患者,推荐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治疗通常需要考虑原发心 脏病变是否矫正,是否合并心功能不良,以及室性心律失常的防治等几个 方面。植入ICD能预防心脏性猝死,但解剖因素可能会增加植入的困难和手 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此外,术后不恰当放电的概率较高,可能与房性心律 失常的发生率较高有关。先心病持续性室速的机制主要是折返,也有部分 与异常自律性有关,导管消融的难度较大,但近年来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总体成功率可达80%左右,导管消融不能完全替代ICD植入。药物治疗方 面,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心功能、心肌肥厚等情况,0
12、受体阻滞剂和胺碘酮 是相对合理的选择。10妊娠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新共识将妊娠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管理分为 急性期和慢性期管理,并给予了详细的治疗推荐及诊治流程图。主要更新: 强调在整个孕期进行电复律都是安全的,且无论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均 可考虑电复律;室速急性期转复可应用P受体阻滞剂、索他洛尔或心室 超速起搏;导管消融的推荐级别由Hb类推荐提高为Ha/B类,推荐在三 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进行消融以减少射线损伤;妊娠期间新出现ICD植入 适应证,推荐超声引导下植入ICD,建议孕89周后进行,必要时可考虑 皮下ICD及可穿戴式ICDo11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主要为导管消融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地位提 升:有症
13、状的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和主动脉窦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为I /B类推荐;导管消融有症状的特发性右心室和左心室非流出道(二尖瓣环、 三尖瓣环、右心室调节束、乳头肌等)室性心律失常为I/B类推荐;新增 儿童特发性左心室分支性室速治疗内容,如患儿体重多5 kg,抗心律失常药 物无效/不耐受或不愿服药者,导管消融为I /B类推荐;特发性室颤首选ICD 植入,但对于室早反复发作触发室颤者,如药物无效,导管消融室早可以 减少室颤发作(Ha/B类推荐)。12运动员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运动员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关注重点为运动相关性猝死。医务工作 者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心电图和必要时其他补充检查发现异常,并 给予
14、专业建议以避免运动员猝死为根本目的。共识引用了近年关于运动员 心电图正常、临界和异常判定的国际标准,以及201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的推荐,强调对运动员可能潜在的心脏性猝死危险因素进行筛查。 简言之,新版共识对实践中合并不同临床状态的室性心律失常的诊疗进行 了高度概括,贴近临床实践,更有利于指导临床工作。在共识的制订过程中,编委会强调利用国人的研究成果来解决实际问 题,这也是本共识的特色之一。值得强调的是,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应该 遵循共识,但在临床实践中仍需充分体现个体化的原则,不能完全拘泥于 共识。会发生严重的不良事件,如果症状仍不缓解,可考虑使用6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 此咤类钙拮抗剂。
15、实践中大多以室早10000次/24小时作为筛选标准,建议行导管消融术。室早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合并结构性心脏病或心脏离子通道病;短联律间期室早(R-on-T);非流出道起源室早;室早QRS波时限过宽;室早2000次/24小时;复杂 室早/非持续性室速;插入性室早;多种室早形态;运动时室早增多。来源1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2020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0, 34(3): 189-253.2 ,心肺血管健康分会微信。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 性心律失常
16、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 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 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于 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20室性心律失 常中国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 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 共识。室性早搏注:室早二室性早搏;。=心脏再同步治疗;MRI-DE二延迟增强磁共振成 像图1室性早搏诊治流程图表3室性早搏诊治的专家建议和推荐的危险分层推荐推荐 级别证据级
17、别室早患者应通过以下检查进行全面评估以 明确室早类型、负荷以及是否合并结构性心 脏病:1 .所有室早患者应在静息状态下行12导联 心电图检查IA2 .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查评估室早类型与负 荷,评估QT间期和ST段改变IA3 .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估左心室功能以及有 无结构性心脏病IB4.当超声心动图不能准确评估左、右心室功 能和/或心肌结构改变时,建议采用MRI或 CT检查IlaB5 .对于无症状、心功能正常的频发室早患 者,推荐定期监测室早负荷和左心功能IlaB6.合并结构性心脏病的频发室早患者,消融 术中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有助于心脏性猝死IlaC7 .未合并结构性心脏病或遗传性心律失常I C 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 附共识解读 2020 心律失常 中国 专家 共识 解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