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复习备考:古诗词中“月亮”意象.docx
《高考古诗词复习备考:古诗词中“月亮”意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诗词复习备考:古诗词中“月亮”意象.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古诗词复习备考:古诗词中“月亮”意象“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意象是文人借以抒 情的载体,亦是观赏者触摸诗情的有效媒介。“月亮”悬挂在古典诗坛的 上空,流转千年却永远熠熠生辉,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被摄取、咏叹频率 最高的意象之一,也是早自远古神话时便出现的最神秘、蕴含意蕴最多的 一个意象,它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独具一份文化意蕴和文学魅力。月亮是一个寄托诗人感情的美好事物。千百年来,无数诗人都钟情于吟 咏月亮:“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的相思之情;“沧海月 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的玄虚美妙境界;“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冷月无声”(扬州慢)的劫后荒凉之境;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 天”(水调歌头)的豪迈之感。这些诗句无不凝结着诗人的情感经历和生 命体验,显示出中华民族深刻的文化内蕴和审美情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月亮不仅仅是光照人寰的特殊星体,更是通脱淡泊的一种文化象征。它在 诗人的笔下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客观物象,而已成为一个含有深厚文化底蕴 的载体。可以说,古诗词中的月亮已经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象征,现在让 我们一起走进月色,观照月光的世界,感悟心灵的律动。一、月是乡愁怀人最无言的见证在古典诗词的长廊中,月亮以其独有的姿态,无一处不撩拨着离人的 情思。“多情自古伤离别”静夜思中思乡之情是由“明月”引起的,月 亮成为游子与故乡之间的中介,可以逾越空间
3、的距离,寄予游子最深切的 人生体验。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夹岸 杨柳,参差拂动于凄凉晨风之中;天涯游子,黯然独守于残月之下。虚幻 的月色之中传递出抑郁伤感的基调。在外的游子,宦游的士人,贬谪的官 员,羁旅的商人都可能从此种生活情境之中,观照到自己的情感触点, 都可从“月亮”这一意象引发思乡怀人的共鸣效应。我们常用“闭月羞花” “花容月貌”来形容女性的美貌,月亮常成为 美人的代名词。”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 佼人阍I兮,舒忧受兮。劳心懂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大绍兮。劳心 惨兮!”这是一首月下怀人的情诗。诗中的“皎”、“皓”、“照”都是形容
4、月光皎洁明亮,“僚、“修、燎”均是形容女性的美貌。自诗经陈风 月出起,我们的先人已将许多情感寄托在明月中,月亮象征美好,寄托 相思。长相思中“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蕴含其中的思 恋之情不言自明。“花前月下”是男女青年倾诉爱情的最佳场所,“月下老 人”是人们对美满爱情的企盼。月有盈亏,花好月圆更是成为人们的美好 愿望,“月满”而人不“圆满”,亦可引起人的相思怀人之情。“月有阴晴 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空明、澄澈的一轮皎月,跨越了时空距离,融入 绵绵不尽的情思,千里相共,流照情人、亲人和家人。一剪梅中,“云 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用她独有的女性视角和人 生体验感知月象
5、,寄予相思之情。二、月可以烘托悠闲恬静的情怀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松、泉、石四 个意象组合成空明幽谧的意境,而“明月”则是其中的主意象一一正是有 “月”之明,方更见泉之“清”。诗中有画的境界映照出了诗人恬静闲适 的心境。“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 在(竹里馆)所呈现的意境,不仅如施朴华评价,给人以“清幽绝俗” 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弹琴长啸之 人是如此悠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表里俱澄清。诗人在描写周围 景色,选择了竹林和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相一 致,亦物亦我,亦景亦情。“明月来相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古诗词 复习 备考 月亮 意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