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ocx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ocx(7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ICS 91.040. 30CCS P33DB2101-7沈阳 市地方标准DB2101/T XXXX2021Design standard for energy efficiency of ultra-low residential buildings(征求意见稿)xxxx-xx-xx 发布xxxx-xx-xx 实施沈阳市城乡建设局沈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表354-2机组能源效率等级指标APF类型能效等级(W.h)/(W.h)多联式空调(热泵)4.5当采用燃气锅炉时,在名义工况和规定条件下,其热效率应符合表的规定。表燃气锅炉热效率性能参数锅炉额定蒸发量D(t/h)/额定热效率D(MW)DW
2、2.0/QW1.4D2.0/Q1.4锅炉热效率392%N94%当采用电驱动的蒸汽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时,在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的 性能系数(COP),或机组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PLV可按表选用。表组性能系数(COP)类型组性能系数(COP)水冷式6.00风冷或蒸发冷却3.40表356-2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类型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PLV水冷式7.50风冷或蒸发冷却4.004建筑设计1.1.1 一般规定4.1.1 建筑群的总体规划应有利于营造适宜的微气候。通过优化建筑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和 利用景观、生态绿化等措施,夏季增强自然通风、减少热岛效应,冬季增加日照,避免冷风 对建筑
3、的影响。建筑的主朝向宜为南北朝向,主入口宜避开冬季主导风向。4.1.2 应依据沈阳市气候特征,进行建筑平面总体布局、朝向、采光通风、室内空间布局等设计。 根据建筑功能和环境资源条件,以气候环境适应性为原则,以降低建筑供暖年耗热量和供冷 年耗冷量为目标,充分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结合围护结构保温隔热和遮阳措施等被动 式建筑设计手段,降低建筑的用能需求。4.1.3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造型宜规整紧凑,避免凹凸变化和装饰性构件。屋面天窗与该房间 面积的比例不应大于0.1,体型系数限值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的限值。表体型系数限值气候区建筑层数W3层(4-8)层与9层严寒地区0.500.300.284.1.4
4、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窗墙面积比应通过性能化设计方法经优化分析计算确定,既要从全 年气候特点出发考虑窗墙面积比对建筑供暖供冷需求的影响,同时应兼顾开窗面积对自然通 风和采光效果的综合影响。4.1.5 建筑的空间组织和门窗洞口的设置应有利于自然通风,减小自然通风的阻力,并有利 于组织穿堂风,实现过渡季和夏季利用自然通风带走室内余热。4.1.6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应具有良好的隔声性能。建筑设计时,宜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 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对主要房间隔声性能进行计算,达到本标准相关技术指标的要 求。4.1.7 建筑设计宜采用建筑光伏一体化系统。1.1.2 设计4.2.1 围护结构保温性能的确定应以
5、满足本规范的能耗指标为目标,遵循个性能化设计原 则,通过能耗模拟计算优化分析后确定。宜采用保温和结构一体化的设计。4.2.2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应采用热惰性大的重质复合墙体结构。外墙外保温系统材料应选用 高性能保温材料。屋面保温材料选择还应具备较低的吸水率和较好的抗压性能。围护结构的 保温性能和做法可参考本标准附录B01.1.3 外窗玻璃配置应考虑玻璃层数、Low-E膜层、真空层、惰性气体、边部密封构造等加 强玻璃保温隔热性能的措施。宜符合下列要求:1严寒地区应采用三层或三层以上的Low-E中空或真空玻璃。玻璃的传热系数,取中 空玻璃稳定状态下的传热系数,应依据现行国家标准中空玻璃稳态U值(传热
6、系数)的 计算及测定GB/T 22476规定的方法计算,宜采用传热系数KW0.9 W/(nFK)的玻璃。2玻璃的太阳能总透射比,应依据现行行业标准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 JGJ/T 151规定的方法测定。3玻璃的选择性系数,宜符合下列规定:S=Ti/g 1.25(4.2.3)式中,g透明材料的太阳能总透射比;S透明材料的选择性系数;tl透明材料的可见光透射比。4窗框型材应采用未增塑聚氯乙烯塑料、木材等保温性能较好的材料。严寒地区隔热 铝合金型材难以达到超低能耗建筑的传热系数要求。其传热系数应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外门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8484规定的方法测定,宜采用KW 1
7、.2 W/(nf.K)的型 材。5外门窗的玻璃间隔条应使用耐久性良好的暖边间隔条。6外窗宜采用内平开窗。1.1.4 外窗应采用耐久性良好的密封材料密封,并尽可能减少型材对透明材料的分隔。外窗 规格及热工性能宜按附录C选用。1.1.5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用门窗洞口尺寸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门窗洞口尺寸系列 GB/T5824规定的建筑门洞口尺寸和窗洞口尺寸,并应优先选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门窗洞 口尺寸协调要求GB/T30591规定的常用标准规格的门、窗洞口尺寸。1.1.6 考虑入住率影响及分户热计量的要求,严寒地区楼梯间隔墙、分户墙及楼板宜采取保 温措施。4.3 气密性设计4.3.1 护结构设计时,应
8、进行气密性专项设计。应以建筑整体气密性的控制作为设计目标, 对气密层、门窗构件、墙体洞口的设置予以重点考虑。4.3.2 建筑围护结构气密层应连续并包围整个外围护结构,并在建筑设计施工图中应明确标 注气密层的位置。4.3.3 气密层设计应依托密闭的围护结构层,并选择适用的气密性材料。4.3.4 门窗应具有良好的气密、水密和抗风压性能。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门窗气密、 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其气密性等级不宜低于8级、抗风压性能 和水密性能宜按现行标准设计确定。外门窗宜紧贴结构墙外侧安装,外门窗与门窗洞口之间 的缝隙应采用耐久性良好的密封材料密封,并符合下列规定:1室内一侧
9、使用防水隔汽膜,室外一侧使用防水透汽膜;2宜采用预压膨胀密封带密封;3严寒地区面向冬季主导风向的外门应设置门斗或双层外门。4.3.5 外窗台上应安装窗台板,并符合下列规定:1金属窗台板与窗框之间应有结构性连接,并采用密封材料密封;2金属窗台板上应设有滴水线;3金属窗台板和窗框的接缝与保温层之间,应采用预压膨胀密封带密封。密封带粘胶 一侧应粘贴在窗台板和窗框上。4.3.6 外墙外保温系统中的穿透构件与保温层之间的接缝,宜采用预压膨胀密封带密封。4.3.7 开关、接线盒在外墙或有气密性要求的内墙上安装时应进行有效的气密性处理,并符 合下列规定:1位于砌体墙体上的开关、插座线盒,应在砌筑墙体时预留孔
10、槽,安装线盒时应先用 石膏灰浆封堵孔槽,再将线盒底座嵌入孔位内,使其密封:2对于穿透气密层的电力管线等宜采用预埋穿线管等方式,不应采用桥架敷设方式。在墙体内预埋套管时,应在接口处采用专用的密封胶带密封,同时用石膏灰浆将套管与线盒 接口处封堵密实;3套管内穿线完毕后,应采用密封胶对开关、插座等的管口进行有效封堵。4.3.8 不同围护结构的交界处、以及排风等设备与围护结构交界处应进行密封节点设计,并 应对气密性措施进行详细说明。4.3.9 各类管道穿透气密层及外墙时,应对洞口进行有效的气密性处理。4.4 热桥处理4.4.1 建筑围护结构设计时,应进行消除或削弱热桥的专项设计,围护结构保温层应连续。
11、热桥专项设计是指对围护结构中潜在的热桥构造进行加强保温隔热以降低热流通量的 设计工作,热桥专项设计应遵循以下规则:1.1.1 :尽可能不破坏或穿透外围护结构;1.1.2 :当管线需要穿过外围护结构时,应保证穿透处保温连续、密实无空洞;1.1.3 :在建筑部件连接处,保温层应连续无间隙;1.1.4 :避免几何结构的变化,减少散热面积。4.4.2 外墙热桥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结构性悬挑、延伸等宜采用与主体结构部分断开的方式:2墙角处宜采用成型保温构件;3保温层采用锚栓时,应采用断热桥倩栓固定;4应避免在外墙上固定导轨、龙骨、支架等可能导致热桥的部件;确须固定时,应在 外墙上预埋断热桥的锚固件,并
12、宜采用减少接触面积、增加隔热间层及使用非金属材料等措 施降低传热损失;6雨棚、门廊等外挑构件宜与墙体断开,设置独立基础,或在外墙上预埋断热桥的锚 固件连接固定。并宜采用减小接触面积、增加隔热间层及使用非金属材料等措施降低传热损 失;7穿墙管预留孔洞直径宜大于管径100mm以上。墙体结构或套管与管道之间应填充 保温材料。4.4.3 外门窗热桥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外门窗安装方式应根据墙体的保温形式进行优化设计。当墙体采用外保温系统时, 外门窗应采用整体外挂式安装,门窗框内表面与基层墙体外表面齐平,门窗位于外墙外保温 层内。装配式夹心保温外墙,外门窗宜采用内嵌式安装方式。外门窗与基层墙体的连接件应
13、 采用阻断热桥的处理措施;2外门窗外表面与基层墙体的连接处宜采用防水透汽材料密封,门窗内表面与基层墙 体的连接处应采用气密性材料密封;3窗户外遮阳设计应与主体建筑结构可靠连接,连接件与基层墙体之间应采取阻断热 桥的处理措施.4.4.4 遮阳设施热桥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外遮阳设施可采用固定遮阳或活动遮阳,均不得出现结构性热桥;2窗户外遮阳设计应与主体建筑结构可靠连接,连接件与基层墙体之间应采取阻断热 桥的处理措施:3采用固定遮阳时,结构性构件宜用保温材料完全包覆,并使其传热系数与外墙外保 温系统传热系数一致,或从固定遮阳悬挑处将热桥阻断;4采用活动遮阳时,活动遮阳系统与外墙外保温系统相连时,应
14、采用构造措施防止形 成结构性热桥。活动遮阳的安装不应降低外墙外保温系统的传热系数。4.4.5 屋面热桥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屋面保温层应与外墙的保温层连续,不得出现结构性热桥:当采用分层保温材料时, 应分层错缝铺贴,各层之间应有粘接;2屋面保温层靠近室外一侧应设置防水层;屋面结构层上,保温层下应设置隔汽层; 屋面隔汽层设计及排气构造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5的规 定;3女儿墙等突出屋面的结构体,其保温层应与屋面、墙面保温层连续,不得出现结构 性热桥。女儿墙、土建风道出风口等薄弱环节,宜设置金属盖板,以提高其耐久性,金属盖 板与结构连接部位,应采取避免热桥的措施;4穿
15、屋面管道的预留洞口应大于管道外径100mm以上。伸出屋面外的管道应设置套 管进行保护,套管与管道间应填充保温材料;5落水管的预留洞口应大于管道外径100mm以上,落水管与女儿墙之间的空隙使用 发泡聚氨酯进行填充。4.4.6 地下室和地面热桥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高于室外地坪500mm以下部分的外墙外保温系统,宜采用挤塑聚苯板、泡沫玻璃 等防水、耐腐蚀、耐冻融性能较好的材料作为保温材料,且应从地上外墙连续粘贴至地下室 外墙,并向下延伸至当地冻土层以下,或完全包裹住地下结构部分;地下室外墙外侧保温层 内部和外部宜分别设置一道防水层,防水层应延伸至室外地面以上适当距离;2地下室外墙内侧保温应从顶板向
16、下设置,长度与地下室外墙外侧保温向下延伸长度 一致,或完全覆盖地下室外墙内侧;3无地下室时,地面保温与外墙保温应连续、无热桥。4.4.7 当采用金属构件作为外墙设施的连接件时,应符合金属构件吸热面积大、散热面积小 的原则;金属构件与基墙的连接处宜采用厚度不小于20mm的保温材料作垫层。4.5采光与遮阳设计4.5.1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立面设计宜满足自然光日间照明的要求。当利用自然光照明时,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的规定。4.5.2 建筑进深选择应考虑天然采光效果。进深较大的房间,应设置采光中庭、采光竖井、 光导管等设施,改善天然采光效果。4.5.3 地下空间宜采用设
17、置采光天窗、采光侧窗、下沉式广场(庭院)、光导管等措施提供 天然采光,降低照明能耗。4.5.4 遮阳设计应根据房间的使用要求、窗口朝向及建筑安全性综合考虑。可采用可调或固 定等遮阳措施,也可采用各种热反射玻璃、镀膜玻璃、阳光控制膜、低发射率膜等进行遮阳。 严寒地区供暖能耗在全年建筑总能耗中占主导地位,太阳辐射可降低冬季供暖能耗, 但也会增加夏季空调能耗。南向外窗应考虑遮阳措施,宜采用宜采用可调节外遮阳、可调节 中置遮阳或水平固定外遮阳的方式,长度同时满足夏季太阳光不直射到室内和冬季FI照尽量 充足的要求。沈阳市夏季、冬季的太阳高度角见附录D。5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设计1.1.1 一般规定5.1
18、.1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供暖、供冷方式及设备选型,应根据能耗限值要求,结合当地资 源情况、环境保护、能源效率及运行费用等综合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性分析比较后确定。5.1.2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冷热源宜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一次能源的使用。5.1.3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在设计阶段,必须对每一个供暖、空调房间进行热负荷和逐项逐时 冷负荷计算。5.1.4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应进行供暖年耗热量、供冷年耗冷量以及总一次能源需求计算,各 项指标均应满足本规范3.3的规定。5.1.5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应设置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通过回收利用排风中的能量降低供暖 制冷需求,实现超低能耗目标。5.1.6 超低能耗居住
19、建筑供暖、空调系统应设自动室温调控装置。1.1.2 热回收及通风系统5.2.1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应设置新风热回收系统,新风热回收系统设计应考虑全年运行的合 理性及可靠性。5.2.2 新风热回收装置类型应结合其节能效果和经济性综合考虑确定,严寒地区超低能耗居 住建筑应采用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显热型显热交换效率275%:2全热型全热交换效率270%;3热回收新风机组或一体式热回收新风热泵机组室内机单位风量风机耗功率应小于 0.45W/(m3-h);5.2.3 风机组应采用变频调速风机,运行时风量可调节;5新风系统宜设置新风旁通管,当室外温湿度适宜时,新风可不经过热回收装置直接
20、进入室内;5严寒地区全热回收装置与显热回收装置节能相差不大,显热回收经济性较好,全热 回收装置降低结霜风险较低,应根据具体项目情况综合考虑。5.2.4 新风热回收系统宜设置低阻高效的空气净化装置,并符合下列规定:1空气净化装置与新风热回收机组宜采用整体式设计;2空气净化装置宜采用两级或多级组合的形式;3空气净化装置的总初阻力不宜超过80Pa;4新风热回收系统空气净化装置对大于等于0.5pm细颗粒物的一次通过计数效率宜高 于80%,且不应低于60%:5在能量交换部件排风侧迎风面上应布置过滤效率不低于C4的过滤装置,在新风侧迎 风面上应布置过滤效率不低于Z1的过滤装置,在室内送风口侧设置高效过滤装
21、置,PM2.5 一次去除效率不应低于95%;6新风系统的过滤装置应满足后期更换维护需求,可单独设置在新风进风管上,也可 集成在通风器壳体内部;7新风系统的过滤装置宜选用阻隔式,过滤设备应符合卫生要求,且不应对新风产生 二次污染;5.2.5 可更换的阻隔式过滤装置应拆装方便,清洗简单,方便采购。5.2.6 严寒地区新风热回收系统应设置防冻措施,防冻措施可采用以下方式:1新风热回收装置应具有防冻保护功能;2冬季室外新风引入温度过低时J暂时停止新风引入,新风机进入内循环加热模式或 降低新风引入量;3采用加热装置预热室外空气,可采用电预热方式、热泵预热方式或热水预热方式: 集中供暖时,宜利用热网回水加
22、热,以降低一次能源消耗量;4采用地道风(土壤热交换器)预热室外空气,冬季预热出口风温不宜低于4。5.2.7 人员活动的区域应设置新风和排风系统。并按用户需求供应新风量。排风最应为新风 量的8090%。宜单独为每户设置新风和排风系统。5.2.8 室内气流组织设计,宜符合下列规定:5.2.9 置在起居室、卧室、儿童房和工作室等房间中,回风口设置在厨房、浴室 和卫生间中,过道作为溢流区;2每个房间或主要活动区域宜设置送风口和回风口,当回风口和回风管道安装确有困 难时,可在主活动区域设置集中回风口;对于不能设置回风口且内门不能设置通风口的房间, 其内门与地面之间宜预留宽度大于20mm的缝隙通风。5.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低能 居住 建筑节能 设计 标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