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秋期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表格式备课教案.docx





《2022秋期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表格式备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秋期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表格式备课教案.docx(6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师:总第(1 )节教学内容1.放大镜教学目标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 看到更多的细辛。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课时第(1)课时教学时间()月()日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 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 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
2、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 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 察花、昆虫等。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 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同学们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二、细胞的作用1、不同的细胞对于生命体有什么意义呢?2、观看课件或21页资料库的内容,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小组同 学讨论并填写16页的网状图。3、集体交流
3、,完成细胞作用的网状图如:血液中的红细胞能运输吸入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我们身体里的 白细胞能和病毒、细菌作战。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细胞具有遗传作用,能使特种的特征延续到下一代三、小结: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 的功能。5 .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几种植物、动物及人体的细胞 显微镜下的生物细胞细胞对生物的作用教师:总第(6 )节教学内容6 .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教学目标1、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2、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3 .、发展对微生物进行研究的兴趣。4 .、培养微生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意识。教学重
4、点运用显微镜观察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教学难点记录并识别水中的微生物。教学课时第(1)课时教学时间()月()日教学过程一、观察水中的微生物1、故事导入: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 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他在他的 观察记录里这样描绘:”大量难以相信的各种不同的、极小的狄尔肯它们活 动相当优美,它们来回地转动,也向前和向一旁转动”一个粗糙沙粒中有 100万个这种小东西;而在一滴水中,狄尔肯不仅能够生长良好,而且能活跃 地繁殖-能够寄生大约270多万个狄尔肯。“狄尔肯”(拉丁文中”细小活泼的 物体”的意思)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微生物。167
5、5年,雨水成了列文虎克的观 察对象,他描述到:“我用4天的时间,观察了雨水中的小生物,我很感兴趣的 是,这些小生物远比直接用肉眼所看到的东西要小到万分之一这些小生物 在运动的时候,头部会伸出两只小角,并不断地活动如果把这些小生物放 在蛆的旁边,它就好像是一匹高头大马旁边的一只小小的蜜蜂%雨水中的 小生物其实就是原生动物。1683年,牙垢成了列文虎克关注的对象,他发现人 口腔中竟然躲藏着许多“小动物”,它们像蛇一样用优美的弯曲姿势运动。他惊 叹地记录道:”在人的口腔的牙垢中生活的动物,比整个荷兰王国的居民还要多。 “这就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细菌时发出的感叹。2、制作装片1)准备好一块载玻片2)在玻
6、片中央放少量脱脂棉纤维3)在池塘水或培养液中取一滴水滴在棉纤维上 4)轻轻盖上盖玻片5)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3、搜索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教学过程1)将装片放到载物台上将要观察的中心部分对准通光孔中央2)调整好镜筒的高度,使视野里出现较清楚的物体影像3)移动装片,搜索装片上的生物4)找到生物后继续调整镜头高度使镜头下的生物图像更清晰5)初步辨别是否是生物(动物会动,生物一般都有较规则、完整的个体)对照书中的资料,辨认所观察到的是什么生物。如果与资料提供的生物不 相符,课外再找资料查证。老师也可在课前对培养液中的微生物进行观察,并 事先寻找相关的资料与图片提供给学生作为参考。4、微生物和我们请学生
7、思考讨论以下问题:a)画下观察到的微生物两个学生一组,将观察到的微生物画在科学记录本或18页上。b)辨别认识微生物C)除了水中有微生物,哪些地方也有微生物?d)它们是如何生存的?e)微生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板书设计6.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张贴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的图片)作业布置教师:总第(7)节教学内容7.微生物与健康教学目标1 .学生通过梳理知识,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 并用流程图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2 .学生能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资料收集和交流研讨知道微生物与我们的健康生活有密切关系。教学难点用流程图表示观察
8、工具的发展和观察范围的拓展。教学课时第课时教学时间()月()日教学过程一、通过教师谈话,引入新课学习同学们,人的肉眼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五分之一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怎样才能看到更小的物体呢?二、开展单元复习,丰富知识网络师:想一想:从古至今人类的观察工具是怎样发展的?人们的观察视野 又是怎样拓展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师:网上知识非常丰富,我们应该多向网络学习!在人类的不懈努力 下,观察工具越来越先进,我们在微小世界领域所取得的成果是非常卓著的。(课件出示观察工具和视野发展的流程图)(读一遍)三、进行交流汇报,展示探索成果师:自从人类发明了放大镜和显微镜以来,取得了许多了不起的成果。课 前我们分
9、小组收集了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取得成果的资料,并且把收集到的资料 进行初步整理,下面我们先在组内交流一下,各小组讨论确定汇报方式及主要 汇报人。师:下面我们分小组汇报展示,资源共享,共同提高。(温馨提示:1、资料交流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出示文字及图片。 2、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互相补充。3、汇报完后,我们把大家收 集的资料张贴在学习园地里,供同学们参观评比。) 四、师生参与评价,活动拓展延伸师:听了各组的交流汇报,我们有什么评价?看了人类探索微小世界 取得成果展的内容,大家有什么想法?五、1.出示资料一一新型冠guan状病毒提问:(1)为什么新型冠guan病毒会造成全球大面积人群被感
10、染?(预设:传 播途径主要以呼吸道传播为主)(2)你有办法遏制这种病毒的传染吗?那有其它致病普通病毒或细菌吗? 如果人们感染普通致病病毒或细菌,一般是怎么处理的?(预设:控制传染 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即隔离、戴口罩、疫苗等。)(3)有关治疗这些疾病的药物的发明你了解吗?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六、我们小学生也能为探索微小世界做贡献,大家知道吗?监利县黄歇口六年 级学生聂利,通过自己的独立观察与研究,发现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 在第1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1996年的夏天,在苏格兰诞生 了一只名叫多莉的绵羊。它是利用生物技术无性繁殖方式诞生的,人们叫它克 隆羊。美国的科学
11、家已研制成功一种微型电动马达。这种微型马达直径仅0. 07毫米厚度是0. 25毫米。师:人类探索微小世界所取得的成果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下去后继续收 集。教师:总第(8 )节教学内容1 .我们的地球模型教学目标1 .能用思维导图表达并整理已学的地球知识。2 .能通过制作模型表达、概括已学知识。教学重点利用不同材料,动手制作能表达各类地球知识的地球模型。教学难点能用模型准确表达自己所了解的地球知识。教学课时第课时教学时间()月()日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1 .ppt出示教科书橡皮泥地球模型图片,大家觉得这是什么?学生推测出一一地球。追问:怎样判断出来的?(预设:绿色代表陆地、蓝色代表海洋)。
12、 (请生读一遍)这是一个地球模型,通过它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地球上的海陆分布。2 .板书课题:我们的地球模型3 .通过这个模型我们能直观地看出海洋和陆地的多少及分布情况,我们还知 道哪些关于地球的知识?关于地球你又有哪些疑问?把他们写在活动手册 上。(指导生填写)二、探索和研讨材料准备:三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红、黄、蓝)、抹油的小刀(防沾刀)、 地球海陆分布图、东西半球分界图、可以上色的泡沫球、笔头较宽的彩色笔、 橙子、勺子、吸管、地球仪、抹布、学生活动手册(一)我知道和感兴趣的地球知识1 .明确活动要求(1)按类别填写活动手册气泡图,可自行添加气泡。(2)提出感兴趣的关于地球的问题。2 .全班
13、展示小组学习成果(1 )选1-2组汇报,全班交流,排除一些明显错误的观点。(2 )整理地球知识,完善思维导图(二)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模型1 .谈话:同学们在课外已经掌握了很多关于地球的知识,但也有一些观 点我们无法判断对错。科学家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会根据观测数据或假 设,制作出初步的模型并通过模拟实验进行观察验证新知,填写活动手册气泡 图并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学生交流制作初步的模型培养学生对于地球的认识。2.观察地球结构模型(1)我们曾经用三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了地球结构模型,剖开并观察地球结构模型的剖面。(微课视频出示便可,唤起学生对模型的认识、感受 其作用,调动积极性).制作我们的地球
14、模型(1 )谈话:我们能做什么类型的地球模型?表达地球的什么知识?(学生各抒己见,符合实际情况,言之有理即可)(2)微课展示海陆模型、自转模型制作方法(播放微课,解决制作当中可能存在的难点,方法仅供学生参考)(3)谈话:看完微课之后,大家有什么新的想法?教学过程(在知道了不同类别的模型和制作方法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而不是 按照微课视频做出千篇一律的模型,发展学生思维,以鼓励、激励为主)(4)动手制作模型老师提供材料,学生自行领取。(5)小组模型展示小组上台展示,说明模型类别申请做其他模型。(指导生参与制作)其他组成员发言,从这个模型中能得到什么信息如果有信息遗漏,制作组成员可补充选出每
15、一个类别做得最好的组,给与奖励.研讨:模型的比较与改进(1 )对比不同的模型,他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2) 我们的模型还可以如何改进?三、拓展.观察地球仪1 .说说地球仪与我们制作的模型有什么不同?2 .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如何把已知的知识用模型表达出来。在今 后的学习中,我们要和科学家一样用自己制作的模型进行实验探究,研究更多 关于地球的知识!板书设计教师:总第(9 )节教学内容2.昼夜交替现象教学目标1 .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能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2 .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教学重点小组能用模拟实验验证每一种猜测。
16、教学难点会初步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教学课时第(1)课时教学时间()月()日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出示课件(一)“白天和黑夜”的照片。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3、师小结揭题。二、推测假设:1、师问:那么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形成呢?请大家猜测。2、学生猜测。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出适当的评价、引导。收集学生的假设: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地球自转;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三、模拟实验:1.演示实验:(1)出示实验器材,明白用途。把地球仪当作地球,用什么来代替太阳呢?(手电筒),地球上被太阳照亮部分相当一天中的什么时候?(昼)没被太阳照亮相
17、当一 天中的什么时候?(夜)(2)小红旗,贴在地球仪上作标记,假设就是我们的家。怎样才能让红旗 处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假设。2、学生分组实验:PPT出示实验要求:温馨提示:(1)作标记:在地球仪上贴小红旗。(2)实验中地球仪不要转动太快,手电筒不能随便乱动。(3)认真观察:小红旗处昼夜会不会变化?(4)完成昼夜交替现象实验记录表,并作解释。我们的假说能否解释昼夜交替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地球自转;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教学过程板书设计3、材料员来领材料,实验记录表,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教师巡视、交 流沟通。四、汇报展示:1、汇报者按照小组的记录表边
18、操作边讲解。2、给予评价。五、实验小结:提问:我们在做的几个模拟实验,地球或太阳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六、总结、延伸: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 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 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昼夜交替现象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地球自转。 ()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教师:总第(10 )节教学内容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学目标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2、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科学的观
19、点是建在证据的基 础上。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教学课时第(1)课时教学时间()月()日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教科书上提出的四种假 设有可能使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对昼夜交替的现象,人类经历了怎样的 认识过程呢?2、阅读教科书,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二、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1、全班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 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 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2、全班交流: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 样解
20、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 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3、讨论交流:“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什么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2、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 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3、交流新发现后,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 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三、放大镜的特点:1、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 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 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
21、等物体来放大 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3、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 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 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四、小结:1、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 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 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 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 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放大镜板书设计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22、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用途: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日心说”是怎样反驳“地心说” 的? “日心说”的证据充分吗?4、思考:如果按照这两种观点来做模拟实验,都能发生昼 夜交替的现象吗?三、修正自己的观点:1、小组交流:根据以上的资料,我们对昼夜现象的解释有 什么变化?2、全班交流:要排除哪一种解释?保留哪一种解释?为什 么?四、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板书设计教师:总第(11)节教学内容4.谁先迎来黎明教学目标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而发生的2、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的 自转的方向和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3、知道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秋期教科版 小学 科学 六年级 上册 表格 备课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