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东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贵州黔东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黔东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docx(7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贵州黔东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总体规划(20212025年)一、规划提要(一)基本情况1 .园区名称贵州黔东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 .建设地点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核心区位于丹寨县,规划面 积1.63万亩。示范区涉及凯里市、麻江县、施秉县、榕江县、 从江县、黎平县、黄平县、天柱县等县(市),规划面积32.0万 亩。3 .建设主体黔东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4 .建设时间2021年1月至2025年12月5 .技术依托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贵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凯里学院、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黔东南州农业科学院、黔东南州林业 科学研究所、黔东南民族医药研究院等。(二)规划思路.功能定
2、位态桃柑园等32个“千亩村”果园。麻江蓝莓、凯里水晶葡萄获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建成榕江车江坝万亩蔬菜基地、三穗万 亩菱白基地、锦屏万亩西兰花基地、黄平旧州大坝蔬菜园等规模 化、标准化蔬菜产业示范基地和商品蔬菜保供基地。精深加工水 平不断提升,培育引进茅台生态农业、飞云岭药业、昌昊金煌、 恒生源、三泓药业、明洋食品等龙头企业,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和 民族医药产业集群实力显著增强。培育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 认定农业高新技术企业3家,州级以上龙头企业524家,国家级 示范社22家。电子商务。发展省级示范基地1个,省级百家网店21个, 建成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16个、村级电商综合服务站点587 个
3、,开展电商培训5万余人。培育了麻江蓝莓、凯里红酸汤、黎 平白茶、黎平香禾糯、从江香猪、雷山鱼酱酸、三穗麻鸭、镇远 天麻等为代表的畅销网品。康养旅游。围绕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充分利用 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两个宝贝的优势,传承苗、侗、瑶等特色民 族医药,大力发展康养度假、中医药文化体验游、中医药研学游 等旅游产品,形成了以凯里市苗侗风情园、下司古镇、云谷田园 等为中心,以凯里雷山,凯里一丹寨,凯里一镇远,凯里一麻 江为精品路线,黎平侗乡森林康养试点基地、从江瑶族药浴文化 体验基地等多点发展的格局。建成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5家、 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39家。雷山西江、黎平肇兴入选全国 特色
4、小城镇,黄平旧州、黎平肇兴入选全国美丽宜居小镇。1 .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深化与南京农业大学、贵州 科学院、贵州大学等省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建成国家级研发平台 1个(西南地区药用植物种苗繁育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产业技术创 新战略联盟4个。“十三五”以来,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开 展技术攻关及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申请国家、省各类科技项目共 计497项,争取项目资金2. 39亿元,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20 余项,其中“太子参优质高效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 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依托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引进农业专 家、创
5、新人才382人次,其中常驻专家122人,兼职专家53人, 省级高层次创新型人才33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 领军人才1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立“省级核心专家一州级技 术团队一县级服务人才”金字塔式科特派服务体系,选派1120 名省、州、县科技特派员等科技人员,围绕中药材、油茶、果蔬 等特色优势产业,开展技术咨询、指导和培训等科技创新服务。 “十三五”期间,开展技术培训5. 2万人次,引进新技术189项、 新品种206项、开发新产品55个、审定农作物品种4个,创办、 领办、协办企业合作社454个。农村创新创业氛围浓厚。依托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带动 科技特派员、大学生、返乡农民
6、工、职业农民等深入农村开展“大 众创业、万众创新”,农业农村创新创业活力不断释放,助推精 准扶贫、精准脱贫。建成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2家、省级以 上众创空间4家、星创天地19家、科技孵化器2家,省级以上 各类创新孵化载体达到28家。2 .基础设施建设核心区建成32公里骨干路网,建成110KV双回路专线及 35KV专线架设、日供水3万吨自来水厂、日处理5000吨污水处 理厂投入运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通讯、广电网络 信号实现园区全覆盖,实现“九通一平”,企业服务中心、中小 学、医院、万达职院等配套项目加快建设,园区产业集聚的综合 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园区建成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天空地
7、一 体化水稻农情监测大数据“智慧管家” “中国农技推广” “云上 智农”、食品安全云平台,黔货出山风行天下农商联动大数据平 台、西南中药材网站等大数据服务平台,信息服务水平进一步提 升。3 .管理体制机制园区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以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分管副州长为 组长,州科技局、州农业农村局等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 园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园区协调工作以及园区建设阶段的组织 领导、组织和协调推进工作,拟定园区建设的相关政策,决定园 区重大事项、指导和监督规划的正确有效实施,落实国家有关政 策和制定地方配套政策。园区管委会。成立以黔东南州科技局局长为主任,州农业农 村局副局长、州科技局副局长为副主任
8、,其他相关部门分管领导 为成员的园区管委会,管委会办公室设在州科技局,负责园区业 务和日常事务等工作。管委会办公室不刻制印章,因工作需要用 章,由州科技局代章。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省、州科研院校有关专家为咨询委员 会委员,为园区的规划、建设、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三)优势劣势分析.优势分析黔东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生态环境优 良、民族文化多彩、旅游资源丰富,山地立体小气候资源丰富, 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等居全省前列,形成民族 医药和生态特色食品两大特色产业集群,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 产业发展迅猛,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 区的联系更加紧密
9、,区位优势更加凸显。1 .劣势分析黔东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效明显,仍面临高水平科技 创新平台、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缺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不足,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总体数量不多,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不 够,企业品牌竞争力不强,农业基础设施略显薄弱等问题。2 .发展机遇多重战略机遇叠加。“十四五”时期,中央推动形成以国内 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入解 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矛盾,着力补短板扩内需增后劲,大 力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以及西部 陆海新通道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 新格局,国家持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财政投入、项
10、目审批、土地 配置等系列政策支持,黔东南作为贵州东进长三角、南下粤港澳 大湾区的前沿,为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快补齐基础设 施短板、实施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带来机遇。政策利好产业发展。“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 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 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 衔接,必须发挥科技创新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全面支撑作用,把 农业科技创新摆在国家科技创新全局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农业 农村高质量发展。国家陆续制定了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 衔接、东西部协作等政策措施,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做 大做强十二个农业特色优势产
11、业,加快发展林特产业和林下经济, 打造全国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支持黔东南州重点发展 生态特色食品加工、中药民族药产业,创建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 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为黔东 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世界新一轮农业农村科技革命孕育兴起,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广 泛渗透到农业农村各领域,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延伸农业 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农业新型业态等多模式融合发 展,智慧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田 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引领乡村 产业转型
12、升级和创新发展。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城乡居民的消费 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化特点,休闲观光、健康养生 消费渐成趋势。立足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面向粤港澳 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市场,提供优质农产品和丰富的乡村旅游、 健康养生产品,乡村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巨大。黔东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立足新发展阶段,把握新发展 机遇,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创新驱动 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强化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全面推进现代 山地特色农业高效化、规模化发展,着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 面推动乡村振兴。三、园区建设的必要性建设黔东南国
13、家农业科技园区,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 动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建设特色科技强省、现代 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的重要支撑,是推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 振兴的有效衔接、加速黔东南州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打造 践行“两山”理论黔东南新样板的重要实践。(一)建设特色科技强省、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的需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特色科技强省和打造全国现代山 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黔东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围绕中药材、 油茶、精品水果、优质蔬菜等特色优势农业,集聚科技、人才、 资金、市场、信息等资源,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与贵州大学、省 农科院、凯里学院等省内外科研院校合作,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 盟、产
14、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等创新联合体,着力解决制约山地高效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和薄弱环节,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 化应用,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培 育现代农业产业新动能,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大幅度提高 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农 业产业竞争力。(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 能的需要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 长动力的攻关期,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 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成为当前和今后一 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黔东南国家农业科 技园区围绕中
15、药材、油茶、精品水果、优质蔬菜等特色优势农业, 大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面推进现代山地特色农业高效化、 规模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升农业生 产效益和竞争力。大力发展生态特色食品和民族医药,提升农产 品精深加工附加值,加快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医药康 养、农产品流通等新产业新业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 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形成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促进农业增 效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发展。(三)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 业农村现代化的需要建设黔东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有利于进一步释放农业农村 劳动力潜力和土地潜力,通过产业、企业、项目、平台等各类
16、资 源系统集成,形成产业、生态等系列组合拳,持续推进农村基础 设施、产业革命、就业帮扶、综合保障、社会参与等扶持政策措 施接续落实,确保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深入推进农村 产业革命,持续推动优势特色农业产业规模效益提升,推动农村 产业融合,全力打造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强化以工 补农、以城带乡,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四)打造践行“两山”理论黔东南样板、建设生态文明创 新实践区的需要黔东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坚决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共 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和建设贵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部 署,突出生态环境比较优势,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实施 农业绿色生产行动,大力推广林
17、药、林蜂、林菌等林下经济模式, 建设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溯源系统,打造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培育壮大“苗侗山珍”区域公共品牌,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菜篮子”供应基地,推动生态优势 转变为经济优势,把黔东南的绿水青山实实在在转变成金山银山, 引领黔东南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美的绿色发展 之路。四、总体思路与目标(一)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 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 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乡村振 兴战略为
18、引领,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立足 黔东南州农业资源和产业基础,以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为主题, 以中药材为主导产业,协同发展油茶产业、优质果蔬产业、现代 服务业,构建“1+3”现代产业体系,汇聚农业科技创新资源,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培育与转移转化,培育和集聚农业高新技术企 业,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和产城园镇融 合发展,将园区建设成为黔东南州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农业高 新技术产业聚集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样板。(二)规划原则创新发展原则。按照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要求,深化与南 京农业大学、贵州大学、贵州科学院等省内外科研院校产学研合 作,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创业
19、和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加快农产品新 品种培育与示范、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和集成、农业新业态与新模 式的发展与推广,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创业的能力,推动农业高新 技术产业发展,进一步强化科技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 撑引领作用。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调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 新型经营主体等积极性和主动性,集成科技、信息、资本、人才、 政策等创新要素,为园区建设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融合发展原则。坚持“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 乡一体”的发展理念,深入拓展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大 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电子商务、乡村
20、旅游等产业,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和产城镇村融合发展,促进园区资源聚 合、功能整合和要素融合。聚集发展原则。通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中药材、油茶、 优质果蔬等企业入园发展,加速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强化产业配 套能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集成提升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增 强产业辐射带动力。绿色发展原则。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资源有效利用和节约 并举,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推进生产、 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推动园区成为绿色发展的典范。(三)目标定位黔东南州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 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
21、业示范样板。2 .建设主题以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为主题。3 .产业选择以中药材为主导产业,协同发展油茶产业、优质果蔬产业、 现代服务业,构建“1+3”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4 .总体布局按照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三区联动”的方式进行总体 功能布局。核心区分为中药材产业聚集区、食品医药产业聚集区、 创新创业孵化区、综合配套服务区四个功能区。示范区分为五大 功能区,即蓝莓多功能融合发展区、油茶产业和林下经济示范区、 优质蔬菜产业示范区、中药材产业示范区、凯里民族医药产业示 范区。辐射区包括黔东南州镇远、岑巩、三穗、锦屏、雷山、台 江、剑河、从江、黄平等县,贵州省铜仁、黔南、遵义等地州市,
22、 湖南省怀化等周边地区。5 .投资效益核心区项目总投资为50200万元。6 .运行机制政府搭台、园区唱戏、企业联营、农民受益;州县共建、要素集聚、三产融合、园镇一体。(三)编制依据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依托凯里学院、州农科院、州林科所、 民族医药研究院等本地科研院校和昌昊金煌、茅台生态农业公司 等龙头企业,深化与贵州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贵州大学等 省内外科研院校合作,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 联盟等创新机构和组织,推动动植物优良品种选育,加大节本增 效、生态农业等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示范,加强发酵工程、 植物萃取等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成果引进,为中药材、生态特色 食品等产业发展提
23、供技术源头支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以贵山灵草农业科技示范园、丹 寨金钟经济开发区、施秉中药材科技示范园区、凯里民族医药产 业园等产业园区为依托,强化产业要素集聚配套,以科技创新平 台为支撑,引进一批上下游协同企业,加快推动昌昊金煌、飞云 岭药业、贵州苗仁堂制药等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产业 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 现代化,打造民族医药和生态特色食品两大产业集群,将园区建 设成为贵州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样板。强化科技支撑引领作用, 持续推动中药材、油茶、优质果蔬优势特色农业产业规模效益提 升,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创
24、新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积 极发展电子商务、农村物流、康养旅游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增 强“苗侗山珍”区域品牌能力,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构 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加快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产业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将园区建设成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样板。五、功能布局与建设定位立足黔东南州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按照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的要求,按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三个层次进行布局,科学规 划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创业、生产示范、产业发展等功能区。(一)核心区功能布局核心区分为中药材产业聚集区、食品医药产业聚集区、创新 创业孵化区、综合配套服务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贵州 东南 国家 农业 科技园 建设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