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2021-2022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天津专用).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2021-2022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天津专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2021-2022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天津专用).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04古代诗歌阅读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古代诗歌阅读1.(2022.天津.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的小题。和君胴题潞公东庄司马光嵩峰远叠千重雪,伊浦低临一片天。百顷平皋连别馆,两行疏柳拂清泉。国须柱石扶丕构,人待楼航济巨川。萧相方如左右手,且于穷僻置闲田。注诗人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退居洛阳。后曾任宰相的文彦博(潞国公)也因反对新法入洛定居。君观 (kuang),即宣徽使王拱辰。东庄,文彦博在洛阳的宅第。丕构:大厦。萧相:汉代名相萧何,曾辅 佐汉高祖,终遭猜忌,有人劝他“多买田地,贱费贷以自污”。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波澜起伏,感情抑扬有致,在严
2、密的章法中写出诗人的不尽之意。B.第二句写伊浦水天相连、浑然一色,与王勃“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境相近。C.第五句运用借代手法,暗指国家这座大厦需要依靠辅弼大臣来支撑。D.第七句、第八句用典,萧何尚且需要玷污自己的名声以打消皇帝的疑心。赏析诗歌的第二联。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使用萧何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答案】C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描写手法,远景写大片平地连接着别墅,近景写两行疏落的柳枝,轻拂水面,描绘了 一幅简远恬静的庄园山水图。作者把潞公比作萧何,既含蓄地赞扬了潞公(也包括君观、作者自己)如萧何一般有辅君治国之才,又同时委婉讽刺了当今皇帝如同猜忌功臣的汉高祖,在“国须柱石”之际,却将辅弼
3、大臣放置于朝廷之外。对朋友的遭遇表达自己的愤懑不平。表达了对朋友的安慰、劝勉之意。【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C “第五句运用借代手法”错,“国须柱石扶丕构”,国家必须有像柱石一样的臣子才能辅佐国家这一架构,本 体是“臣子”国家、喻体是“柱石”“丕构”。故选Co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这些诗句,表达了忧国忧民情,再结合王夫之的经历,可见反清复明壮志未酬。 通过“薄酒何曾得醉”可以看出词人愁之重、深。(2021 .天津津南高二期末)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
4、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注: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梅花:梅花落,曲牌名。13 .诗歌首句提及的“迁客”当指西汉贾谊,作者借他来表达自己的什么心情?14 .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江城五月,恰逢初夏,当然无梅,可是耳闻笛声吹寒,不觉 眼前便有梅花漫天飘飞。作者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答案】13.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况自身的遭遇,抒发了诗人迁谪之感、去国之情。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 含有自我辩白之意。14.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 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分析】13.本
5、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感情的能力。使用了典故。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而李白也因永王事件受到牵连,流放夜 郎。所以诗人引贾谊事件来暗写自己。“一为迁客去长沙 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展示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 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他的自我辩白之意。政治上的打击并没有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 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来说 十分遥远,望而不见,不免感到惆怅。14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运用通感手法,是这首诗的独特的艺术技巧。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使诗人 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
6、飘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 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由音乐声音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让感官互通, 视听结合,生动形象。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感官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 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离开家乡故国,思念国家和家乡亲人的悲苦哀愁情绪。(2021 天津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书愤陆游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注】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
7、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 后竞嚼齿吞牙,不屈而死。上林苑,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代描皇宫。15 .下列对颔联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借苏武的典故写晚年的困厄境况,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一片忠心。B.本联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耿耿忠心,自己虽不被理解,满怀忧愤,却矢志不渝。C. “久”写出诗人持续困厄的时间之长;“空”突出诗人年华已逝、报国无门之情。D.诗人以苏武和张巡自比,抒发了低落的情绪和内心的悲愤,照应了题目。16 .本诗颈联情景交融。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17 .诗中“只凭天地鉴孤忠”一句,有人分析说由此可见作者对朝廷失去了信心,只好让天地来鉴别自己的一 片忠心;也有
8、人说是他对朝廷的怨恨,朝廷不重用自己,使自己一生空过了。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5. D 16.“细雨春芜”“颓垣夜月”描绘了一幅凄清而又破败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衰败的 伤感。借上林苑和洛阳宫的荒芜破败,写出国势的衰微,表达了诗人对当权者的激愤。17.本诗没有涉及“对 朝廷失去了信心”的意思,只是谈自己对朝廷的忠心。【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形象的能力。D.“抒发了低落的情绪和内心的悲愤”错误,从诗中来看,诗人以苏武和张巡自比,表明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 不减他们二人,有天地可鉴,表现了诗人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而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故选D。16 .本题考查学生鉴
9、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题干指出颈联“情景交融”,这就提示考生鉴赏的角度应为“情景交融”,找出诗歌中的景,分析景的特点,体 会诗人的情感,并分析景和情之间的关系。“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两句意思是“丝丝的春雨飘洒在上林苑的乱草上,清冷的夜月照见了洛 阳宫的断砖破墙”,所写的景有“细雨”“春芜”“夜月”“颓垣”,这些景象呈现凄清而又破败的特点;上林苑, 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用来代指皇宫所在之地,上林苑长满了乱草,洛阳宫是断砖破墙,作者 借此表达了对国家衰败的伤感,也有对当权者的激愤。17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联指明此时,诗人年迈力衰,远离朝廷,他想到
10、,光阴既不待我,衷肠亦无处可诉,只好凭天地来鉴察 自己的一片孤忠;颔联,诗人抚今追昔,想起了古人,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安史乱中, 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牙,不屈而死,作者的耿耿孤忠,不减他们二人, 有天地可鉴,此联补足首联之意。颈联借皇宫所在地的荒芜展现国家的破败,流露出对国家衰败的伤感; 最后一联“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意思是“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纵然死了我也 能做鬼中雄杰英明流芳”,一吐胸臆,直点主题,语气激昂,情绪悲壮,表现了“亘古男儿一放翁的英雄本 色。由此可知,诗人并没有对朝廷失去信心,他借助典故以及尾联的直抒胸臆表达对
11、朝廷的忠心。(2021 .天津.静海一中高二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暮春宋黄庚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暮春山间宋黄公度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18 .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19 .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20 .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答案】18.花瓣飘落。柳絮飘飞,春风将尽,子规啼叫。19.没有直接描写桃花形状,而是借涧水暗 写桃花之香。20.暮春一诗主要抒发了诗人惜春伤感之情;暮春山间一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欣赏山 中暮春之景的愉悦闲适之感。【解析】18.本题考查鉴赏文
12、学作品的意象的能力。本诗首句以“芳事阑珊”开始,点明春意阑珊”的感觉。其中后几句选取了“落花,“柳絮,“东风”、“子规” 等意象,“春愁”只有“落花”知道,则很鲜明地点出暮春时间,花瓣纷纷飘落的景象;而“柳絮漂白,“东风 尽”则点出暮春时节,柳絮飘飞,东风将尽的景象;“一树斜阳叫子规”则以子规声啼点明时节已是春末,同 时子规声的哀怨凄婉也侧面烘托出诗人因春天即逝而有些伤感的情怀。19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涉及桃花的描写的主要是“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一句,该句不写桃花开的姿态,而是以“闻 涧水香”点明桃花落于涧水中,涧水以染上了桃花的香气,以涧水之香来表现桃花
13、的香气。桃花落处无人看 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诗歌没有正面写桃花,而是以水中的香气,让人明白桃花随流水而 去,这是侧面描写的手法。20 .本题考查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暮春要抓住“春愁”这一关键字眼,暮春山间要从“缓步”和相关意象探究所表达的情感。暮春一诗以“落花”、“柳絮”、“东风”、“子规”等意象,描会了一幅花瓣凋落,柳絮飘飞,东风将尽,子 规呜咽的暮春残败之景,其中的“落花”、“子规”都给人以哀怨伤感的感觉,尤其为子规声啼,在诗人目睹暮 春残败凋零之景时更添一丝惆怅与怜惜;暮春山间一诗第一句则以“流莺,“飞燕”直接描绘出一幅暮春时节,黄莺不歌,燕子忙碌的
14、景象,而后 一句则以涧水之香来意指桃花曾鲜艳多姿,而今凋落,但香味仍存。由此可见,诗人对描写的是暮春之景, 但并没有流露出对暮春的感伤之情,诗中更以“缓步”二字写作者缓步春山所见,描绘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 表现了作者的愉悦闲适之情。(2021 .天津滨海新.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恨别唐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注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司 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2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
15、项是() A.首联中,诗人使用数量词,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展现了个人的困苦经历和国家的艰难遭遇。B.颔联中,“草木变衰”暗示诗人已入蜀多年。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飘零憔悴。C.颈联中,诗人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委婉曲折地表现了他的无限情思,映照了题意,诗味隽永。D.尾联抒写诗人听到唐军战况后的心情,感情由欢快转为悲凉,充分体现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22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21.D 22.远离家乡的思乡之情;长久处于战乱中的无奈、悲凉;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听到河阳连战告捷的喜悦;渴望早日平定叛乱的忧国忧民之情。【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表达
16、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感情由欢快转为悲凉”错。作品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诗人胸怀的开阔。故选D。2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体现了诗人 个人的困苦经历和国家的艰难遭遇。颔联,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暗示入蜀已 有多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 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衰”“老”等词,一方面表现了叛军的嚣张气焰,一方面也 表现了
17、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无奈、悲凉、飘零憔悴的遭遇。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思家”“忆弟”互文,委 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也表达了诗人长久处于战乱中的无奈、悲凉之情。尾联,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乘胜”的史实是指李光弼 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表达了诗人听到河阳连战告捷的喜悦。当时李光弼又急欲 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表现了杜甫渴望早日平定叛乱的忧国忧民之情。23 .(2022天津南开中学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回答。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苏轼有情风、万里卷潮来,
18、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 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注】谢公:即谢安,东晋名士、宰相,早年曾隐居京山。据晋书谢安传载,谢安东山再起后,时 时不忘归隐,但终究还是病逝于西州门。羊昙素为谢所重,谢死后,一次醉中无意走过西州门,觉而大哭 而去。请简要概括词的下片蕴含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答案】表达了对与参寥子在杭州的交游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对友情的珍惜;表达了离别之际对参寥 子的劝慰和自我安慰之情;表达了自己归隐超脱的志向。【详解
1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下片“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回想起在西湖与参寥子和诗饮酒、饱览春山美景、谈禅说理、 流连忘返的日日夜夜,词人不禁从内心深处对这位友人以知己许之,表达了对杭州的交游生活的回忆和留 恋之情。“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运用谢安的典故,结合注释“谢安东山再起后,时时不忘归隐,但终究还是病逝于西州 门。羊昙素为谢所重,谢死后,一次醉中无意走过西州门,觉而大哭而去”,词人借这样的典故安慰友人, 自己一定不会像谢安一样雅致相违,使好友痛苦于西门之下,表达了离别之际对参寥子的劝慰和自我安慰 之情。结尾“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约定日后,像谢安那
20、样,沿着直通大海的长江航道,向东隐退、 回归。表现了词人超然物外、归隐山水的志趣。24 . (2021 .天津红桥高二期末)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宋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 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 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注 张孝祥:南宋词人。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张孝祥因人进谗言而被罢官,由桂林北归,途径洞庭 湖时作此词。挹:舀。A. ”扁舟,多承载着漂泊思乡的意绪,这里的“扁舟”却
21、充溢着诗人天人合一的自由精神。B. “素月”即皓月,写出了月色澄澈之美。古代诗词中的“月”,幽美、凄凉,意蕴丰富。C. “北斗”指的是北斗星,不仅是方向的指引,还常被喻为理想,本词包含了这两种含义。D. “沧浪”常常指青苍色的水,作者借助它写出了洞庭茫茫、烟波浩渺,给人以空旷之感。【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理解和鉴赏能力。C.“本词包含了这两种含义”错误。“细斟北斗”说的是北斗星当酒器慢慢斟酒来喝,这几句是说设想自己是主 人,万物是宾客,纵情豪饮,这是一个因谗言被免官之人的自信和胸襟,并无方向指引和理想之意。故选C。25.(2022.天津红桥.高二期末)对下面诗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2、()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A.这首词是“记梦”,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8. “纵使”句设想相逢情景,以自己的沧桑困顿进一步渲染对亡妻的眷恋。C.“相顾无言”句以夸张手法摹写梦中之境,以千行之泪,反衬相聚的欢欣。D.结尾三句从对面着笔,设想亡妻月夜凄凉心境,以寓自己深切悼念之情。【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反衬相聚的欢欣”理解有误,词的下片采用白描手法,
23、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自肺腑出,平淡中寄寓着真 淳,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并非“相聚的欢欣工故选C。16“百顷平皋连别馆,两行疏柳拂清泉”,水滨百顷田地连接着别墅,两行疏落的柳枝拂动清泉,“百顷平皋”, 土地旷远,是远景;“两行疏柳”是眼前近景,这两句运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描写了潞公东庄周围的环境, 恬淡清新,阔远宁静。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萧相方如左右手,且于穷僻置闲田”意思是“潞公像萧相国一样曾是左右臂膀,如今却在荒僻的村野造屋买 田诗句中提到“萧何”,使用典故,结合注释中“汉代名相萧何,曾辅佐汉高祖,终遭猜忌,有人劝他,多 买田地,贱货贷以自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 诗歌 阅读 解析 2021 2022 上学 语文期末 考试 分类 汇编 天津 专用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68065466.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