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2-2023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2-2023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2-2023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相关信息及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 雨村)、真事隐(甄土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 写”。“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 “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
2、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 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 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 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 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 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 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
3、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 “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 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Y鬟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 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 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 不许又告诉她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 ”二人 回头看
4、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 事人宝钗闯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竟有什么别人都没 有的好处,读者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答案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莺 儿求证求解,而是作者“不写” 了。回日:“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 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孔子欣然而笑日:“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与闻国
5、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四方之 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王有公艮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兄有勇力谓日吾昔 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惟甦K眄乏。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日:“苟毋适卫, 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日:“盟可负邪?”孔子日:要盟也,神不听。”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日:“可以益矣。”孔子日:“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有间,日:“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日:“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日:“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日:“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6、日:“丘得其为人,黯 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师襄子辟席再拜,日:“师盖云文 王操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赘一件。弟子受春秋,孔子日:“后世知丘者以 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日/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 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B.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日/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 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C.弟子有公良
7、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日/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 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D.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日/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 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夫,古代官职,先秦诸侯国中,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土三级,大夫后世泛指文官。B.宰,家臣,总管,先秦时王或诸侯等贵族的副官,在内管家称为宰,在外理事称为相。C师襄子,春秋时鲁国的乐官,擅击磬,是孔子的老师之一,韩愈在师说曾提到他。D.春秋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周朝时鲁国的国史,也是我国
8、第一部国别体史书。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擅长针硬时弊,切中诸侯弊病,受邀楚国,引起陈、蔡官员忌惮,他们派人将孔子及其弟子围在郊野。B.孔子的学问很宏大,颜回认为当权者不接纳孔子学问,问题不在孔子,在当权者,这正是学问存在的意 义。C.孔子从政颇有政绩,他代行“相”的事务,参与国政三个月,便出现了市场价格稳定、官吏公正清廉的 现象。D.孔子学习全心投入,他学习演奏,循序渐进,务求精进,真正领悟曲中之意,并命名此曲为文王操。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孔子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件。14
9、.在陈蔡之围中体现了孔子怎样的理想追求,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说明。【答案】10.B11. D12. D.孔子说:“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到了他编撰春秋时,认为该记录下来的就记录下来,该删减的就删减,即使像子夏这样的长于文采 的弟子都不能帮助改动一字一词。13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孔子对自己理想信念执着追求的精神。在游历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时,他 屡次被困,屡遭磨难,屡受误解,但这些都没有动摇孔子的信念。【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孔子的弟子里有个名叫公良孺的,带着私人的五辆车跟从孔子。他身材高大,为人贤德,勇猛有力, 对孔子说:“我从
10、前跟随先生在匡地遭遇危难,如今又在此地遭遇危难,这就是命运。我和先生再一次遭 逢灾难,宁愿战斗而死!”“其为人长贤”是指公良孺,不是指孔子,所以不应该在“从”后断开,应该在“孔子”后断开,排除AC; “遇难于此”与“遇难于匡”结构相同,都是状语后置,应在“于此”后断开,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 “也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说法有误。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故选Do【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并命名此曲为文王操”说法有误。原文中师襄子说的是“师盖云文王操也”,意思是“我的 老师告
11、诉我这首琴曲叫文王操”,所以这不是孔子命名的。故选Do【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固”,坚守;“穷”,困厄;“滥”,胡作非为。“至于,到了时候;“为”,动词,编撰;“笔”,名词作动词,记录;“削”,删减;“赞”, 改动。【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由“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日: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可知,孔子在陈蔡之围中,面对陈蔡的围 困仍然坦然的为学生讲学,朗诵、歌唱弹琴。他认为,君子在困窘面前更要坚守节操,不能动摇自己的理 想追求。并且借颜回表达“夫道既已大修而
12、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知 其不可为而为之”是孔子对自己理想信念执着追求的精神。参考译文:孔子迁居到蔡国三年,吴国攻打陈国。楚国救援陈国,军队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住在陈国和蔡国的 边境上,楚国便派人去聘请孔子。孔子正要前往拜见接受聘礼,陈国、蔡国的大夫商议说:“孔子是位有 才德的贤人,他所指责讽刺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长久地停留在我们陈国和蔡国之间,大夫们的施政 措施、所作所为都不合仲尼的意思。如今的楚国,是个大国,却来聘请孔子。如果孔子在楚国被重用,那 么我们陈蔡两国掌权的大夫们就危险了。”于是他们双方就派了一些服劳役的人把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 和他的弟子无法
13、行动,粮食也断绝了。跟从的弟子饿病了,站都站不起来。孔子却还在不停地给大家讲学, 朗诵诗歌、歌唱、弹琴。子路很生气地来见孔子:“君子也有困窘的时候吗? ”孔子说:“君子在困窘面 前能坚守节操不动摇,小人遇到困窘就会不加节制,什么过火的事情都做得出来。”这时子贡的脸色也变了。孔子说:“赐啊,你认为我是博学强识的人吗? ”子贡回答说:“是的,难 道不对吗? ”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种基本原则贯穿于全部学说之中的。”子贡出去之后,颜回求见孔子,孔子说:“颜回,诗经是匪兑匪虎,率彼旷野。难道是我们的 学说有什么不对吗?我们为什么落到这种地步呢?“颜回说:老师的学说博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没有 一个国
14、家能容纳老师。虽然是这样,老师还是要推行自己的学说,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么可担心呢?不被 接受,这样才能显出君子的本色! 一个人不研修自己的学说,那才是自己的耻辱。至于自己已下大力研修 的学说不被人所用,那是当权者的耻辱了。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被接受,这样才能显出君子 的本色! ”孔子听了欣慰地笑着说:“是这样的啊,姓颜的小伙子!假使你有很多钱财,我愿意给你做管 家。”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这时他以大司寇的身份兼理国相的职责(参与国家大事),脸上露出喜 色。孔子参与国政才三个月,贩羊卖猪的商人就不再加讨虚价,来到鲁国的四方宾客,不必向管事官吏请 求,管事官吏都会给他们宾至如归般的
15、照顾。路过蒲地,遇到卫国大夫公叔氏占据蒲地叛乱,蒲地人扣留住了孔子。孔子的弟子里有个名叫公良孺 的,带着私人的五辆车跟从孔子。他身材高大,为人贤德,勇猛有力,对孔子说:“我从前跟随先生在匡 地遭遇危难,如今又在此地遭遇危难,这就是命运。我和先生再一次遭逢灾难,宁愿战斗而死! ”战斗十 分激烈。蒲地人害怕了,对孔子说:“只要不去卫国,我们就放你走。”孔子和蒲地人盟誓,蒲地人放孔 子从东门出去了。于是孔子前往卫国。子贡说:“盟誓可以违背吗? ”孔子说:“受人强迫订立的盟约, 神是不会理睬的。”孔子向乐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没学习新的曲调。师襄子说:“可以增加一些学习内容了。” 孔子说:“我已经
16、熟悉了曲子,只是还没掌握弹琴的技法。”过了些日子,师襄子说:“你已经学会了弹 琴的技法,可以多学些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未领悟曲子中表达的思想。”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 “已经领悟了曲子中表达的思想,可以多学些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没能品味出作曲者塑造的形象。” 过了些时候,孔子默然深思,感到心旷神怡,眼界高阔,志向宏大,就说:“我知晓作曲者塑造的形象了。 那人肤色黝黑,身材顾长,眼睛明亮深邃而能远望,好像成了天下四方的王,除了周文王谁还能成为这个 样子呢!”师襄子站离坐席拜了两拜,说:“我的老师告诉我这首琴曲叫文王操。”到了他编撰春秋时,认为该记录下来的就记录下来,该删减的就删减,即使像
17、子夏这样的长于文 采的弟子都不能帮助改动一字一词。弟子们听孔子讲春秋时,孔子说:“后世要了解我孔丘,需要凭 借春秋,而要责怪我孔丘,也要凭借春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无衣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日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日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采用了诗经常见的重章迭咏的结构形式,各章基本上相同,而只换了几个字。但又不是单纯重 复。而是递进式的复沓。B.每章首句都提问:“岂日无衣? ”然后分别以“问袍”、“同泽
18、”、“同裳”回答,表达了士卒之间患 难与共、互助友爱的情意。C.重章叠唱既突出了音韵和谐之美,又起到了加强情感抒发的作用。D.全诗语言华美,委婉含蓄,四字一句。铿锵有力。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2)联系全诗。作者以普通士兵的口吻,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答案】(1) D (2)全诗以普通士卒自问自答的口吻,表现了士卒们豪爽、乐观、团结互助的精神以 及同仇敌性、勇敢无畏的爱国热情。【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全诗语言华美,委婉含蓄”错误。全诗的语言质朴无华,直接抒发了内心的情感,所以有震撼人心的 力度。故选D。【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
19、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普通士卒自问自答的口吻。一句“岂日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 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 袍! ”“与子同泽!” “与子同裳! ”“修我戈矛! ”“修我矛戟!” “修我甲兵! ”的描述,正反映出他们那种摩拳擦掌、积极奋战的高昂的 战斗热情,而每章的末句那“同仇”“偕作”等语,则由共同对敌的仇恨,写到共同奋起、同赴战场,正 表现出一种团结一心、同仇敌性、誓死保卫疆土的义愤。全诗感情激荡,气势非凡,极像一首战士进行曲, 它激昂高歌,表现出一种慷慨雄壮的爱国主义激情和一往无前的
20、大无畏精神。(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论述“土”要抱负远大、刚强勇毅、责任重大的两句是:“,(2)大学之道中,用“, ”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 后,则近道矣”的观点。(3)老子四章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答案】.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土、弘毅、末、明。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节日是一个民族最
21、生动的文化表情。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一样,端午节源远流长。它是屈原心中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大情怀,也是苏轼眼里“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的 幸福观;是大人手中的粽子叶,也是孩童腕间的五彩丝。中国文化向来讲究,在历史长河的荡涤中获得更大张力。恰如清明节从慎终追远的情愫中走来, 融入绿色祭扫、踏青远足等内容;银色浪潮中,重阳节被赋予更多敬老爱老内涵。至若端午节,丰富的现 代化、信息化载体为其注入现代气质,可玩可嚼、可观可赏、可思可想,完美体现着 的民族文化传 统与民族情感共鸣。文化传承是否久远,取决于来自人们的认同感与共鸣。节日并非板着面孔木熊接垣隹j老祖宗的智慧 告诉
22、我们跟得上时代步伐一的节日更容易为人们所铭记。.正是循着这些不断创新、植根传统的文化习俗,使思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从少儿捧读离骚天 问,到荆楚碧水龙舟竞速,再到“端午文化”走向国际舞台,你会发现,时光流转,,中华民族深 层的精神追求、独特的精神标识从未变换。也正是循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国发展不断积蓄新的力量,将龙舟划出“中国速度”,用时代发展 解“天问”之问。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予以修改。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17.兼容并蓄一脉相承物换星移.正是循着这些植根传统、不断创新的文
23、化习俗,思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18 .把人的特征“板起面孔”赋予了节日文化习俗,生动形象地阐述了节日文化习俗应该跟上时代步伐,让 人感到生动有趣的道理。【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由后文“获得更大张力”,以及清明节、重阳节、端午节都是在传统中融入现代内容可知,此处 强调中国文化的包容能力,可填“兼容并蓄”。兼容并蓄: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 来。第二空,语境中端午节尽管有了现代气质,但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民族情感共鸣的意义并未改变,可 填“一脉相承”。一脉相承:意思是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 间有继承关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济宁市 兖州 2022 2023 高二上 学期 期中 语文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