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检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docx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检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检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检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这个问题,既带有历史性、现实性,又带有理想 性。显然,这种集体人格必然与其他民族很不一样。十六世纪到中国来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 窦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数十年精深和全面的研究,很多方面已经一点儿也不差于中国文化人, 但我们读完他长长的利玛窦中国札记就会发现,最后还是在人格上差了关键一步。那就 是,他暗中固守的,仍然是西方的“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与“圣徒”和“绅士”不同,中国文化的集体人格模式,是“君子”。中国文化的人格
2、 模式还有不少,其中衍伸最广、重叠最多、渗透最密的,莫过于“君子”。这也可以说是一 个庞大民族在自身早期文化整合中的“最大公约数”。“君子”,终于成了中国人最独特的文化标识。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在集体人格上都有 自己的文化标识。除了利玛窦的“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夕卜,还有“骑士人格”、“灵 修人格”、“浪人人格”、“牛仔人格”等等。这些标识性的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巨大 的区别,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全然融合。这是因为,所有的集体人格皆如荣格所说,各有自 己的“故乡”。从神话开始,埋藏着一个遥远而深沉的梦,积淀成了一种潜意识、无意识的 “原型”。“君子”作为一种集体人格的雏形古已有之,却又经过儒
3、家的选择、阐释、提升,结果 就成了一种人格理想。儒家先是谦恭地维护了 “君子”的人格原型,然后又鲜明地输入了自 己的人格设计。这种在原型和设计之间的平衡,贴合了多数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文化选择, 因此儒家也就取得了 “独尊”的她位。不少中国现代作家和学者喜欢用激烈的语气抨击中国人的集体人格,揭示丑恶的“国民 性”。看似深刻,但与儒家一比,层次就低得多了。儒家大师如林,哪里会看不见集体人格 的毛病?但是,从第一代儒学大师开始,就在淤泥中构建出了自己的理想设计。这种理想设计一旦产生,中国文化的许许多多亮点都向那里滑动、集中、灌注、融合。 因此,“君子”两字包罗万象,非同小可。儒家学说的最简捷概括,即
4、可称之为“君子之道”。 甚至,中国文化的钥匙也在那里。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没有君子,什么都徒劳。这也就是说,人格 在文化上收纳一切,沉淀一切,预示一切。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对后代的遗嘱。最好的遗嘱, 莫过于理想的预示。后代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国文化由儒家作了理想性的回答:做个君 子。做个君子,也就是做个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摘编自余秋雨君子之道)材料二: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项,以偏概全,“与中国文化人相比一点也不差”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二段“很多方 面已经一点儿也不差于中国文化人”可知,限定了比较的
5、范围“很多方面”。B项,强加因果,“因其衍伸最广、重叠最多、渗透最密,所以成为”分析错误,依据 材料一第三段“其中衍伸最广、重叠最多、渗透最密的,莫过于君子。这也可以说是一 个庞大民族在自身早期文化整合中的最大公约数”可知,文中前后信息之间没有因果关 系。C项,偷换概念,“这是因为每个民族各有自己 故乡”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四段 “这是因为,所有的集体人格皆如荣格所说,各有自己的故乡”可知,是“集体人格各 有自己的故乡”,而非“每个民族”各有自己的“故乡”。故选D。2 .【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无中生有,“第一代儒学大师从不用激烈 语气抨击中国人
6、集体人格的毛病”分析错 误,依据材料一第六段“但是,从第一代儒学大师开始,就在淤泥中构建出了自己的理想设 计”可知,只提到了 “构建出了自己的理想设计”,并没提及“儒学大师从不用激烈的语气 抨击中国人集体人格的毛病”这样的信息。故选C。3 .【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依据材料二第一段“佛教的理想人格是佛、菩萨”可知,“慈悲助人”是佛教的理想 人格。故选B。4 .【答案】理想人格一般是指一定社会(回答出“社会”即可)为每一个人树立的道德楷 模和学习的榜样,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完美人格形象。是一定(回答出“社会”即可)社会的 道德要求的最高体现,其根本宗旨在于鼓励人不断
7、向善。【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中重要概念的理解和整合能力。依据材料二第一段内容可知,对“理想人格”的概念主要集中在这一段。依据“理想人格并 不是人人都能够成就的一种人格,它作为一种理想,是为每一个人树立的道德楷模,人人都 有可能实现,但并不等于每个人都能实现,可以筛选出“它作为一种理想,是为每一个人 树立的道德楷模”;依据“这些理想人格都是一种完美无缺的人格,可称之为“完人”人格”, 可以筛选出“它是一种完美无缺的人格”;依据“理想人格是人们效法的楷模,学习的榜样, 其根本宗旨在于鼓励人不断向善,普通人其实很难成圣作佛”,可以筛选出“是人们效法的 楷模,学习的榜样,其根本宗旨在于鼓励人不断向善”
8、。根据以上筛选信息进行整合,基本 形式为“理想人格是”的形式即可。5 .【答案】首先提出问题,在与利玛窦的对比分析中提出“中国文化的集体人格模式是君子”的中心论点;进而在对比分析中层层递进揭示儒家君子人格的形成过程、内涵 和重要作用;最后得出结论,回扣论点,发出号召。【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行文脉络的梳理及概括能力。第一段提出问题“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从第二段开始属于分析问题,从 传教士利玛窦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数十年精深和全面的研究入手,进行对比,第三段提出这一 材料的中心论点,即“中国文化的集体人格模式,是君子;第四五段层层递进揭示儒 家君子人格的形成过程、内涵,具体思路是:第四
9、段强调“从神话开始,埋藏着一个遥远而 深沉的梦,积淀成了一种潜意识、无意识的原型”,第五段主要论述了 “君子作为一 种集体人格的雏形古已有之,却又经过儒家的选择、阐释、提升,结果就成了一种人格理想”; 第六七段主要论述的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形成的重要作用;第八段得出结论,“中国文化由儒 家作了理想性的回答:做个君子”,重申观点,收尾呼应。(二)6.D. B7 .对读书的热爱。对梅邨先生和父亲博学睿智的钦佩。对梅邨斩断书缘的痛惜。 对梅邨教育我“莫要因书误事”的感激。对赵伯伯留书的感谢 (评分标准:每条1分, 共4分).参考答案:吴山夜话和踏雪寻梅互相照应,正因为王梅邨出身书香世家,嗜读 书,所以才
10、学识渊博,见解独到。吴山夜话和踏雪寻梅互相照应,因为王梅邨 耽溺于闲书,因书误事,导致晚年落魄清寒。捡书与踏雪寻梅两文都突出刻画 了王梅邨学识渊博的形象。捡书与踏雪寻梅对比,由爱书如命到斩断书缘,更 突出王梅邨因书误一生的沉痛转变。吴山夜话与捡书共同突出王梅邨酷爱读书、 极有天分的形象。(每条2分,答出任意三条即可给满分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答案:C解析:“入觐”,指地方官员入朝觐见帝王,中间不应断开,故排除A、B两项。“艰食”,指粮食 匮乏;“和汆”,指古时官府以议价交易为名向民间强制征购粮食。“京师艰” “食和氽”在 语意逻辑上不合理,同时从主谓短语、句子
11、结构对称、三个事件成并列关系等角度考虑,排除 D项。8 .答案:A解析:A项,“权” “假、摄”不表示兼任取务。“权”,代理官职。“兼”,兼任官职。“领”, 兼任(较低职务)。“假”,代理政事。“摄”,代理职务。“守”,暂时代理职务,唐以后指官阶 低的人代理官阶高的职务。9 .答案:C解析:C项,“他第二次担任建康知府时以至于离任后建康百姓对他思念不已”错误。“百 姓对他思念不止”是在马光祖第一次离任建康知府的时候,时间错误。10 .参考答案:(1)(马光祖)节省费用,建立平汆仓,贮存十五万石米,发卖藏米常常比市价低,来 使老百姓获得好处。(2)适逢这年饥荒,荣王府存积粮食不打开粮仓(赈济),
12、马光祖拜见荣王,荣王借故推辞。解析:“搏节”,节省;“减于市价”,比市价低;“利”,使动用法,使 获得好处。“会”, 适逢,正赶上;“发膜”,打开粮仓;“谒”,拜见。11 .参考答案:有胆有识,心系百姓,敢于主动去拜见荣王;坚持,有毅力,不被召见却坚持待在荣 王府会客处;晓之以大义,善于说理;见招拆招,事先作好调查,以事实堵住借口。参考译文:马光祖字华父,婺州金华人。宝庆二年进士,调任新喻县主簿,已经有能干的名 声。调任浙西提点刑狱,当时暂时兼任代理浙西提举常平。拜任户部尚书兼临安府知府、浙 西安抚使。皇帝指示丞相谢方叔催促他进京觐见,请求加强运米下海的禁令。陈述京城粮食 短缺、和汆涨价、海路
13、招致强盗三大危害。加宝章阁直学士、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建 康府知府兼行宫留守。刚到任上,就将通常定的公用器皿钱二十万缗支付犒赏军民,减少租税, 赡养鳏夫寡妇孤儿患病没有依靠的人,招兵设寨,提供钱财帮助众士兵娶亲。兴建学校,礼待贤 才,征召下属官员,都是当时最出色的人选。拜授端明殿学士、江陵府知府,离任以后建康的百 姓对他思念不止。皇帝听后,命他以资政殿学士再任建康知府,男男女女互相庆贺。马光祖更 加想着宽舒滋养百姓财力,兴修废坏设施,知道的没有不去实行的,免除前任拖欠钱款一百多 万缗,鱼利赋税全部减免给予百姓,修建明道、南轩书院以及上元县学。(马光祖)节省费用,建 立平汆仓,贮存十五万石米
14、,发卖藏米常常比市价低,来使老百姓获得好处。修整军事装备,防守 重要关口,边境靠他得以安定。他治政宽严恰当,处事顾全大体。公田法推行,马光祖写信给贾 似道说公田法不合适,请求不要推广到江东,如果一定要实行,罢了马光祖的职才行。召他前往 皇帝所在地,迁为提领户部财用兼知临安府。适逢这年饥荒,荣王府存积粮食不打开粮仓(赈 济),马光祖拜见荣王,荣王借故推辞。第二天前往,也是这样,又过一天再去,马光祖躺在会客处, 荣王没有办法才见他。马光祖严厉地说:“天下谁不知道大王的儿子是太子,大王还不在这时候 收服民心吗?”荣王以没有粮食为由推辞;马光祖取出怀中文书说:“某庄某仓有多少(粮食)。” 荣王没有办法
15、推辞,马光祖获得粮食救活了很多百姓。再次以江东安抚使的职务任建康知府, 郡民给他建了六座生祠。请求退休,皇帝不允许。咸淳五年,拜任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因遭 到监察御史曾渊子弹劾罢职。给事中卢钺又驳回新的任命,马光祖以金紫光禄大夫退休,去世, 谥号“庄敏”。12 . C (“表明自己不懂礼法”,“解释为官不长久的原因”错误).本诗尾联表面说除草开路,欢迎严武到访;实则运用典故,表达锄草力耕的选择, 委婉含器地拒绝了出仕做官的邀请。(6分,每点3分)13 . (1)多于在庾之粟粒 多于周身之帛缕(2)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示例一: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帘外雨潺游)示例二:世事漫随
16、流水算来一梦浮生(乌夜啼咋夜风兼雨) 示例三: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忆江南多少恨)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答案:C【解析】A.正确。B.正确。C. “经常开窗通风,并使用加湿器,能够有效预防流感”有分寸,没有逻辑错误。“只 要一定能够有效预防流感”反而过于绝对。D.正确。故选:Co.答案:D【解析】所谓“排中律”指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 要么非A。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 关系)同时加以否定。A、B、C三项都存在两种以上的可能性,因此跟排中律无关。D.战争的性质只有正义和非正义两种可能性,而选项说“既不能说它是
17、正义的,也不能 说它是非正义的,违反了排中律。故选:Do.答案:C【解析】A. “不矛盾律”,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思想不同时为真,其中必有一假, 这与“反证法”不一致,所以不能成为其依据的逻辑基本规律。B. “同一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人们所运用的每个概念、判断的含义都必须是确定的, 是什么就是什么,这与“反证法”不一致,所以不能成为其依据的逻辑基本规律。C.排中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 这与“反证法”是一致的,是其依据的逻辑基本规律。D. “充足理由律”指任何判断必须有充足理由,在推理和论证中,结论的前提和论题 的论据都必须有充足理由,这与
18、“反证法”不一致,所以不能成为其依据的逻辑基本规 律。故选:Co21 .答案:“良知”不能等同“规则”,前者属于自我约束(内心的自律),后者属于外在的制 度。“长辈的命令”不能等同“规则”。前者只约束个体,后者约束大家。【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解题目的基本意图以及题干表达的具体意思,这 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题目是“下面是某微信群的一条信息,存在逻辑问题,参照 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文段中“周敦颐坚守良知,洁身自好,最终流芳百世。当然,盲目地遵守规则也不行” “比如,长辈命令你去做坏事,你就不能盲目遵从”推 断存在问题,由推断的条件,并不一定能得出所推断的结果。仿照例句的方
19、式-“做 人的底线不能等同规则。前者可以主观选择的,后者是强制的”把理由表述出来即可, 第一句“坚守良知,洁身自好,最终流芳百世。当然,盲目地遵守规则也不行”,这个 可以理解为“良知”不能等同规则,前者属于自我约束(内心的自律),后者属于外在 的制度;第二句“比如,长辈命令你去做坏事,你就不能盲目遵从”,可以理解为“长 辈的命令”不能等同“规则”。前者只约束个体,后者约束大家。22 .答案: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他没有坚持下去,所以,他不会成功。如果有大雾,飞机就会停飞;今天起了大雾,所以,飞机会停飞。【解析】句的“只有才”是大前提,小前提是“小周不到十八岁”,最后得出结论“所 以,小周
20、没有选举权” o所以仿写的句式前面是大前提,后面是小前提和结论。结论应 和大前提一致。仿写的句式是:只有,才(大前提);(小前提),所以, (结论)。句的“如果就”是大前提,小前提是“他骄傲自满”,结论是“所以,他会落后”。 所以仿写的句式前面是大前提,后面是小前提和结论。结论应和大前提一致。仿写的句 式是:如果,就(大前提);(小前提),所以,(结论)。四、写作23.写作指导:“尊爱生命,从实处做起”是主题,其中关键词是“尊爱生命”和“实处”。“尊爱生命”是立论的前提,“从实处做起”是立论的重心所在。在有批判性思维者看来,该 题命题的背景是有感于那些虽然知道“尊爱生命”的大道理却仍在虚掷生命
21、、压制生命、扼 杀生命或者放纵生命、践踏生命的人和事。演讲的空间是“尊爱生命与生命发展论坛”,所 以我们的立意原则上要将“实处”具体化、明细化、以便能实现“尊爱生命与生命发展”两 个标准。譬如,我们要自觉以“礼”来约束自己,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用立德铸魂,做一个“大 写”的“我”;我们要自觉克服自我中心主义思想,确立服务社会、造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 意识;我们要高举“善”的大旗,为“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不遗余力;我们要克服 狭隘,坚决避免“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样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要培养 自主发展意识,避免消极的人生态度;我们要增强自我发展的驱动力,避免生命在
22、兜圈子或低 效重复中被虚掷浪费总之,作文要有问题导向,写作时要善于破立结合,自觉使用驳论、思 辨的技巧。从一般意义上说“君子”是一种理想人格,因为从社会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评判衡量“君 子”是人人应该向往、人人应该争当、人人应当成为的一种人格,否则,就会成为与之对应 的“小人”,而这是为社会所贬斥的。但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两者是有区别的。理想人格并 不是人人都能够成就的一种人格,它作为一种理想,是为每一个人树立的道德楷模,人人都 有可能实现,但并不等于每个人都能实现。例如,儒佛道三家,都有其理想人格。儒家的理 想人格是圣人,道家道教的理想人格是真人、至人、神人或仙人,佛教的理想人格是佛、菩 萨。这些
23、理想人格都是一种完美无缺的人格,可称之为“完人”人格。这些完美无缺的人格, 是人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对象。儒家讲人皆可以为尧舜、 途之人可以为禹;佛教讲人人有佛性,人人能成佛;道教也讲人人能成仙。但这都只是可能 性,而不是现实性。理想人格是人们效法的楷模,学习的榜样,其根本宗旨在于鼓励人不断 向善,普通人其实很难成圣作佛。君子则不同,君子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努力、也能 够做到的,历史上就有“自汉以来,天下贤人君子,不可胜数”的说法。所以孔子说:“圣 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因此,君子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理想人格,但他是不断追求、并自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高中语文 选择性 必修 上册 第四 单元 检测 试卷 Word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