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怜悯是人的天性 教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4.2 怜悯是人的天性 教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2 怜悯是人的天性 教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单元4. 2怜悯是人的天性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卢梭及其作品,了解本文写作的历史背景。2、分析文章选择和使用材料的特点,仔细梳理作品的论述思路。3、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及其秉持的价值观念,探究其人文价值。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诵读课文,揣摩其语言和行文特色。思维发展与提升:本文作为一篇典型的驳论文,注重学习其中的驳论方法, 掌握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类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提升论证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品读赏鉴,深入探究,领会本文的主旨,提升人文精 神。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观点,辨析其先进性和局限 性,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品读赏鉴,深入探领会本文的
2、主旨,提升人文精神。难点:学习本文准确生动、逻辑严密的语言风格,体会其表达效果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东方有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西方有卢梭说“怜悯是人的天性”。 之前我们学过了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天我们来学习卢梭的怜悯是 人的天性。A.北京快递小哥刘阔起早贪黑、风雨无阻,2019年送出去5万多件包裹,为大 家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虽然一直奔波在送快递的路上,但是他觉得特别骄傲。B.有人谈退休后的理想时说:只要有几位能常相聚的老友,有一位长相厮守的老 伴,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老巢”,有一份稳定的劳保,余生足矣!C.习近平说:“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
3、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 “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D.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静成说:“幸福从哪里来? 解决疾病,让病人好转,会获得难以言表的幸福感。”4 .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在论证上的主要特点及其好处。5 .请简要分析两则材料在内容上的联系。答案及解析:答案:1.D; 2. C; 3. B.主要特点:先破后立,破立结合。好处:增强了对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 幸福观这两种幸福观的批判性,使作者的观点态度更加鲜明。4 .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部分观点基本一致。材料二中,“自由的发展”是指人 要摆脱对资源、物质等的贪欲的控制;“全
4、面的发展”是指人格完善而高尚,个 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和创意。这与材料一中的先秦诸子“不 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的幸福观一脉相承。解析:1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但其观点完全一致”分析错 误,材料一中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的言论各不相同,所表达的观点也不完全 一致。B项,“说明了个人发展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于文无据,材料一 第3段说的是礼记大学“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 里来看待”。C项,“后者危害程度大于前者”分析错误,文中没有对二者的危 害程度进行比较,只是说后者较于前者“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2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
5、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扩大了范围,材料二 第4段表述为“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3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项,此人的观点与材料二“通 过努力奋斗获得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幸福观不符,不能作为论据。4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式的类型等。材料二开头列举了两种幸福观,然 后指出“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和可能 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并分别论述二者的危害性,最后指出“人的自由而全面 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这样先破后立,破
6、立结合,增强了对两种不正确 幸福观的批判性,使作者的观点态度更加鲜明。5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理解各材料大 意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结构层次、作者行文思路,找出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材 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部分观点基本一致。材料一从物质与精神、个人与社会、志 向和责任三方面探讨幸福内涵,论述了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在当今的重要启示意义。 材料二主要论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的观点。材料二最 后一段说“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 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和创意”,这与材 料一中先秦诸子“不
7、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的幸福观一脉相承。二、写作背景1743年,卢梭在威尼斯逗留时,就已经打算写一部关于政治制度的鸿篇大 论。1753年,第戎科学院公布了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的征文题目。卢梭应 征第戎科学院的征文竞赛,撰写了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后结集 出版。怜悯是人的天性即节选自该书。三、作者介绍卢梭(17121778),出生于日内瓦,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 学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卢 梭一生颠沛流离,曾当过学徒、仆役等,著作有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 悔录等。1778年7月2日,卢梭在巴黎逝世。四、题目解读“怜悯是人的
8、天性”这个标题是个主谓 句,也是一个判断句。它既简洁 又 明确,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表明了文章论述的中心。“怜悯”指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天性”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 外界难以改变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为趋向。“怜悯是人的天性”意思是“怜悯”这种品格是人先天具有的,不受地位、 财产的左右,“天性” 一开始是平等的,不存在善恶之别。题目概括了全文的意思,明确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五、层次结构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应如何探讨人类天性的问题。第二部分(23):为什么应该这样探讨。第三部分(45):怎样的观点才是正确的。六、全文分析1 .作者认为“从生理意义上来理解这两个词
9、”,“这两个词”指的是什么? 这样认为的理里由是什么? 明确:这两个词是“邪恶”和“美德”。作者者这样认为的理由:在自然状态中的人似乎彼此间没有任任可道义上的 联系,也没有什么大家么认的义务。因此,他们既不能被看作是好人,也不能 被看作是恶人;他们既无邪恶之心,也无为善的美德。只有从生理意义上来理解这 两个词,我们才可以把对保护自己的生存有害的品质称为邪恶,把对保护自己的 生存有益的品质称为美德,而且,在后一种情况下,我们还应当把最不反抗天性的 冲动的人称为最有美德的人。2 .作者指出了应该如何来研究“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论点? 明确:作者要求不抛开这几个词的通常的意思,来研究这一问题,这是得
10、出正确结 论的前提。3.霍布斯持有有怎样的观点?明确:人天生是恶人。人是邪恶的。认为他对同类没有任何义务。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4 .卢梭对霍布斯持的观点持怎样的态度?明确:卢梭认为霍布斯白的观点有可取之处:霍布斯看出了现今的人们对自然的权 和到所作的种种解释的缺点,同时也认为他的解释的着眼点是是错误的。5 .卢梭为什么说霍布斯解释的着眼点是错误的?明确:卢梭认为霍布斯的论点和他在书中的论述是自相矛盾的。霍布斯是根据他自己提出的原则进行推理的,他的论点就应该这样来表述: 我们在自然状态中对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的关心,是丝毫不妨碍他人对保护他自 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这个状态是有利于和
11、平的,是适合于人类的。但是,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 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其实,这 些欲望乃是社会造成的,而且,正因为人的欲望丛生,才使法律成为必需的东西。6 .卢梭认为霍布斯忽略了一个怎样的事实?卢梭的观点是怎样的?明确:(1)霍布斯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 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 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2)卢梭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 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
12、的美德。7 .卢梭为什么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 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 明确: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 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8 .文中引用三句小诗有什么作用?明确:这首诗歌呼应了 “怜悯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这个观点,同时引出下文曼德 维尔“怜悯心是大自然赋予的”的观点,及下文的论述。9 .曼德维尔的观点存在什么缺陷?明确:他认为人类尽 管有种种美德,也终归会成为怪物,曼德维尔没有看到人类 的种种社会美德(曼德维尔否认人类有这种美德)全都是 从这个品质中派生出来 的。10 .“怜悯心是一种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4.2 怜悯是人的天性 教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怜悯 天性 教学 设计 高中语文 统编 选择性 必修 中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