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docx
《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docx(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1 .阳光下的植物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简单了解植物的二歧分类,加深理解认识植物的多样性。2 .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知道绿色植物能制造养分、产生氧气。科学探究1 .可以利用植物某个器官的差异不断进行二歧分类,根据这些差 异认识植物和辨别植物。2 .通过科学家关于植物研究的科学史资料,体验科学家的思维过 程,提炼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体会蕴含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在探究活动中积极参与交流和思考。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体会到科学家在研究科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悉心观察、记录、科学严谨分析实验现象。教学重点:1 .认识二歧分类的过程,更加体验到植物的多样性。2 .从光合作用的科学研究史
2、中,提炼分析科学家研究过程,关注 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教学难点:通过光合作用的科学史,体验科学家的思维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谈话:据估计,现存大约有350000个植物物种,它们可以被 分为各种不同的种类。2 .出示教材6张植物图片,说一说他们的茎、花等形态特征有哪 些相同或不同,想办法给它们分类。3 .交流:展示学生想法。二、二歧分类1.讲解:根据学生的一次分类结果,继续根据相对应的明显不同特征分类。这是二歧分类法,可以看到用这种方法可以把所有植物分完,我们来看5 .学生观看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完成学生任务单1。6 .通过分析实验,推测雾的成因:雾是由水蒸气遇冷后凝成的很 多小水滴
3、或小冰晶飘浮在空气中形成的。7 .解释图片中“白气”是如何产生的:水受热后蒸发出水蒸气跑向 空中,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凝成的小水珠聚集在一起,成为我们看到的 “白气”。三、类推“云”的成因.出示云的图片提问:云是怎样形成的?1 .思考:云有哪些特点?小结:云飘浮在高空、大多数时候是白色、能够移动.讨论:“云”是如何形成的?观点梳理:“云”可以出现在任何时段。“云”的形成可能也和水蒸气有关。2 .出示图片云和雾回顾:雾形成于近地面,是水蒸气遇冷凝成的小水珠聚集而成。3 .讨论:高空中,也有水蒸气吗?高空中的水蒸气又来自于哪里呢?4 .知识补充:热空气原理:冷空气加热后,体积变大,重量变轻,成为热空气
4、, 热空气会上升。5 .提问:高空处的水蒸气又遇到了什么形成了云呢?谈话:同学们,你们有在高山上感到寒冷的经历吗?高山登山者 为什么总是穿着厚厚的登山服呢?资料阅读:科学家经过研究和测量,发现一般情况下气温会随着 海拔的高度增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摄氏度。 8.梳理观点:(1) 一般情况下,云形成于高空。(2)水蒸气受热会上升。(3)高空中的温度更低。9 .根据以上研究,类推“云”的成因。思考:根据已有知识梳理、归纳,类推“云”的成因,完成任务单 2o.分析归纳,类推“云”的成因:云和雾都是由水蒸气遇冷后凝结 成的很多小水滴或小冰晶飘浮在空气中形成的。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
5、们回顾了 “蒸发”现象,并通过已有知识和模拟实 验推测出雾的成因,又根据研究资料,结合雾的成因,类推出云的形 成原因,知道了云和雾都是由水蒸气遇冷后凝结成的很多小水滴或小 冰晶飘浮在空气中形成的,雾在低空,而云在高空。2.雨和雪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知道雨、雪、露、霜、冰雹都是自然界中的降水形式;。2 .通过对雨的成因实验探究,知道当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聚集 达到空气托不住时就会往下降落形成雨或雪。科学探究:学生通过类比实验和推理,能推测出雨和雪的成因,培养学生的 逻辑推理能力。科学态度、STSE:知道雨、雪、霜、露、冰雹等都是自然现象,理解自然世界的客 观性和规律性;通过人工降雨等实例,
6、体会人类敬畏自然、掌握自然规律更好地利用自然改 造自然的精神。教学重点:1 .知道雨和雪都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或小冰晶 聚集后降落形成的;2 .知道当低空中的温度高于0 C时,高空中凝结成的小水珠降 落形成了雨,当低空中的温度低于0 C时,高空中凝结成的小冰 晶降落形成了雪。教学难点:学生猛过模拟实验,理解当水蒸气聚集增大到空气托不住时会往 下降落,以此探究推测雨的成因。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阅读单元页小诗,初步感知“雨和雪都是自然界中常见的降水 现象。”2 .出示“雨”的图片,聚焦问题:雨是如何形成的?二、探究“雨”的成因1 .出示下雨前、下雨时图片,提问:下雨前和下雨时一
7、般是什么样子?小结:下雨前和下雨时都有云;下雨前有闷热感。2 .讨论:云和雨的关系,什么条件下才会下雨?小结:有雨时一定有云,有云时不一定有雨。3 .知识补充:云是如何形成的? “云是水蒸气遇冷变的。”4 .观察:下雨时的云和不下雨时的云有什么区别?小结:(1)云层里的水蒸气多了,就会更重,托不住便掉下来。(2)若云层里的水蒸气少,那么就不会掉下来。5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雨的成因。6 .观看实验:模拟雨的形成,思考以下问题:(1)你准备怎样模拟水的蒸发?(2)你准备怎样模拟水蒸气遇冷凝成小水滴?7 .学生观看实验,思考问题,填写实验单:实验用品作用烧杯中的水模拟自然界中的水盛有冰块的小碟子
8、酒精灯提示:实验中各环节的作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8 .分析实验,推测雨的成因:当空中的水蒸气较多时,云中的小 水滴或小冰晶会不断增大。当小水滴或小冰晶大到上升气流拖不住的 时候就会向下降落,形成雨。9 .出示图片增雨火箭、碘化银药粉,讲解人工降雨小知识。三、类推“雪的成因”L谈话:雨和雪都是自然界中常见的降水现象,雪又是如何形成 的?它和雨的形成有什么共同点?2 .推测讨论观点梳理:(1)下雪和下雨一样都有云;(2)雪的形成大概和温度有关。3 .小结:下雨和下雪的区别在于温度不同。4 .出示吉林省长春市往年初雪资料图,提问:你发现了什么?5 .出示提示资料:雪是固态水的一种形式,由大量白色不
9、透明的 冰晶(雪晶)及其聚合物(雪团)组成。6 .提问:根据以上资料,请你说说雪的成因。学生思考,根据已有知识梳理、整理,类推雪的成因,完成任务 单2。7 .通过分析整理,类推雪的成因:云中的水汽可以直接凝成小冰 晶或小雪花,当这些雪花增大到相当程度,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就 会从云层里降落下来,成为雪。四、自然界中其他形式的一些降水请大家课后阅读教材22页,了解自然界中其它形式的降水。3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1 .知道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水在自然界 持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动水的三态变化的主要
10、因素是温 度的变化。2 .知道地面上的水可以蒸发成为雾和云,云可以产生降水,回到 地表;地表上的水再蒸发上升到高空,使得水不停地循环。科学探究:1.根据陆地和海洋上不断产生的降水现象,猜想地表水不停地蒸发、凝成云再形成降水。2.构建水循环模型,说明蒸发、凝结是处于不断的循环中,且关注海水蒸发后凝结再形成的降水是淡水。 科学态度、STSE:知道水循环是地球生物层获得水资源的重要保证,理解水循环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学生理解水在自然界中三种状态能够相互变化。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分析自然界中几种水的状态变化过程,归纳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构建海陆水循环模型。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回顾所学,谈话导
11、入:你能说出雾、云、雨、雪的成因吗? 整理资料:整理雾、云、雨、雪成因,引导学生发现规律。2 .提问:它们的成因都和什么有关?小结:雾、云、雨、雪都是由水蒸气凝成的。引起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温度。3.出示图片:露、霜,了解自然界中其它形式的降水。4.归纳整理:霜、露提问:同学们,这种变化让你想到了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5 .回顾:水的三态变化,它们之间是如何变化的?引起水的三态 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完成学习任务一。水蒸气(液态)型|(固态)6 .小结:水的液态、气态和固态在温度改变的条件下能够相互变化,温度是影响水的三种状态变化的主要因素。二、探究自然界的水循环1 .谈话:水的固态、液态、气态三种
12、状态的变化形成了循环,自 然界中的水也是这样循环的吗?2 .出示图片(蒸发现象)提问:地球表面的水会蒸发出水蒸气,水蒸气会去向何处呢?小结:蒸发出的水蒸气遇冷会凝成小水滴飘浮在空气中,低空处是 雾,高空中是云。3 .出示图片(雾和云)提问:云层中的小水滴又会去向何处?小结:云层中的小水滴遇冷凝结,越聚越大越聚越多,形成雨降落 下来。4 .归纳,整理:地面上的水会蒸发出水蒸气跑到空中,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成小 水滴聚集在一起形成云,当云层里的小水滴越聚越大,会形成降水又 降落到地面上,而后,地面上的水又会蒸发成水蒸气跑到高空中,从 而形成一个循环。提问:自然界中的水也是这样循环的吗?关于这一水
13、循环现象, 我们可以看一个实验。5 .观看实验小结:看来自然界中的水是可以循环起来的。提问:在真正的自然界中,水循环是不是这样简单呢?同学们,你们 还有什么补充吗?学生讨论、小结:河湖海的水都能蒸发出水蒸气下雪也可以使地上的水资源更丰富下雨落到地面上的水,还有一部分可以流到河流、湖泊里播放模拟海洋中水循环实验视频河流中的水,可以蒸发出水蒸气,跑到空气中。海洋中的水,也可以 蒸发出水蒸气,跑到空气中。6.总结:自然界的水循环,是像我们总结的这样吗?我们来看一段视 频。观看自然界水循环资料。提问:对于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根据这些研究,现在你能试着说一说,水在自然界是怎样循环的吗?
14、你可以在学习任务单上画一画,完成学习任务二。三、总结自然界里的水不断受热蒸发,变成水蒸气上升到空中;高空中的 水蒸气不断受冷凝成云,又变成雨、雪降落到地面上,地面上的水又 通过各种途径流入大海。第三单元能量1.能量家族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知道任何物体运动或“工作”需要消耗能量,能量可以使物 体运动或“工作”,能量可以储存。2 .认识能量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知道机械能、化学能以及声、 光、热、电、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科学探究.通过“探究蓄势待发的能量”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1 .通过认识能量形式多种多样,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和归类的能力。 科学态度在探究活动中积极参与交流和思考。科学
15、技术、社会与环境在活动中感受能量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阅读焦耳的科技史后 能意识到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是来自于对实验的严谨细心观察和思考。 教学重点:1 .学生从能量不同表现形式的角度构建自己的能量体系,体验观 察物体具有能量的方法。教学难点:对能量、势能、化学能等概念的正确意会。教学过程:一、导入呈现流动的水推动水轮转动和水车转动,高速行驶的小车能冲 破纸屏、高速行驶的汽车撞倒栏杆两组图片,学生思考“它们之间有 什么共同点吗”,引出流动的水和高速行驶的车具有能量。二、探究“蓄势待发”的能量.出示问题:举到高处的石头有能量吗?学生观点分享,通过分析实验,高处的书本能砸坏泡沫塑料,从而得 出结论高处
16、石头具有能量。2 .分析“压缩的弹簧是否具有能量”。教师给出实验器材和实验过程,学生思考“如果被压缩的弹簧有 能量,小球会有什么变化? ”观看教师演示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分 享,学生得出结论“压缩的弹簧具有能量”。3 .探究“压缩的空气是否具有能量”。教师提出问题,并提供实验材料,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 实验方案。在设计实验时,老师给大家两点提示:1.怎样得到压缩 的空气?4 .通过什么现象可以判断被压缩的空气是否具有能量?学生设计方案并分享。观看实验,记录现象并得出自己的结论。5 .引导学生类比举证更多生活中具有“蓄势待发”的能量实例, 突破对势能概念认识上的迷思。6 .提炼动能、势
17、能和机械能。三、认识各种各样的能量。1 .过渡能量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其他形式的 能量吗?试着找一找具有该能量的物品。2 .出示具有其他形式能量的物品。依次认识能量存在的其他形 式:热能、光能、电能、磁能、声能和化学能。3 .分析厨房中现象。学生观察图片,“找一找,有哪些对象在工作?是什么能量起作用?消耗了什么能量? ”学生将内容整理到任务单上。4 .介绍焦耳实验研究“动能和热能之间相互转换”故事,学生 思考不同形式能量能否转换,追问学生“从科学家的故事中,你受到 什么启发,学生意识到科学发现来自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思考。 四、回顾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能量家族。物体具有的能
18、“运动”的能量,称 为动能;物体具有的“蓄势待发”的能量称为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 为机械能。除此之外,能量还以热能、化学能、声光电磁等不同表现 形式存在。2.热能转换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热能可以转化为动能。1 .认识到不同形式的能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科学探究1 .根据热蒸汽推动壶盖的史实和热膨胀使橡皮塞喷出实验,说 明热可以产生力的作用,推断出热能可以转化为物体运动的动能。2 .根据橡皮筋能发热实验和各种取火方法介绍,说明其他形式的 能可以转换为热能。培养学生抽象判断能力。科学态度通过热能转换的科学史实和实验,养成相信科学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知道热能与其它形式的能相互转换在
19、生产生活中有很多实 际用途,知道科学造福人类的意义。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换。 教学难点:分析热能转换装置的工作原理。一、导入展示图片,回顾复习图片中的物体具有什么能量。学生观看熊大和熊二烧水的视频,让学生说一说水烧开时,有什么现看它是怎么分类的,这种分类法有什么优点?2.练习:你能不能也用二歧分类来把这几种植物分一分呢?学生任务单1三、探究植物生长的秘密.提问:植物生长的营养是哪儿来的呢?植物长在土壤里,是不是全部是 根吸收的土壤中的营养呢?1 .出示科学史资料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科学家是怎么做的。海尔蒙特、普里斯特列、英 根豪斯、梅耶、萨克斯等一些科学家的实验
20、过程。2 .学生思考:从中梳理、整理出关键信息,完成任务单2。3 .交流完善信息植物生长需要的外部条件是?(阳光和水和二氧化碳)通过这些 科学家的实验,我们发现绿色植物有什么作用?(利用阳光,把二氧 化碳和水合成养料,同时放出氧气。)关于们对植物的这些研究过程, 是否从中发现了他们的一些可贵的品质呢? 四、回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歧分类,选择一对明显不同且具有可比性的 特征将植物分为两类,然后在每类中又根据相对应明显不同的特征再 区分为两类,如此下去,直至把所有植物分完。我们还学习了光合作用能让植物长大。2 .从吃与被吃说起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知道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叫作食物链。知道许多食
21、物链相互交错连结而形成的复杂营养关系叫作食物 网。知道像草原这样,能够满足生物的生存繁衍需要,能够提供食 物和防御捕食者等条件的场所,叫作栖息地。知道把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科学探究能利用所学概念正确表达某些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能区分 其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并能将食物关系从简单的链状扩 充到复杂的网状。能将动植物的生存从单一的食物关系扩充到与生存环境诸多因 象。学生站在能量的角度,分析现象。引导学生发现“热能转换为 动能”。展示瓦特发明蒸汽机的科技史资料。二、认识热能转化为动能。活动1: “冲动”的橡皮塞演示实验“冲动”的橡皮塞,学生观看实验并记录现象。说一说
22、,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思考橡皮塞“冲动”的秘密是什么?说一说能量是怎样转换的? 得出结论执能转换为动能。活动2分析热能转换装置的工作原理讲解科技史“空心汽动圆 球”,分析它是怎样“汽动”的和能量转换过程。给出装置“蒸汽动 力小船”,学生自行分析工作原理。三、探究其他形式的能转换为热能。活动1: “热情”的橡皮筋提出问题:其他形式的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吗?学生动手做实验“热情”的橡皮筋。说一说橡皮筋前后两次碰额头的感觉;分析橡皮筋的“热情”是 哪里来的。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动能转换为热能。活动2:野外生火过程中的能量转换提问:在没有火柴和打火机的情况下,怎样得到巨大的热能从 而点燃干柴
23、呢?了解钻木取火、电池取火、高镒酸钾取火、太阳光和水气球取 火的资料,分析各种方法是如何得到热能的。总结:其他形式的能也可以转换成热能。四、 回顾总结总结正节课我们学习了热能转换。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热能 可以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能,其他形式的能也可以转换为热能。我们就 说,热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之间可以相互转换。3 .电能转换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有道生活所用的电能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而产生的,发电机、 电池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为电能的装置。2 .知道电能可以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能,用电器是电能转换成其他 形式能量的装置。科学探究,能从阅读文字资料和科学图片、自制电池的活动中,获取电能 产生过程中的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湘教版 六年级 科学 上册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