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1.6《校园里的植物》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1.6《校园里的植物》教案教学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6校园里的植物教案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在前5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过运用看、摸、闻等方法去观察,先整体再 局部地认识了植物以及植物的叶、茎等结构,并通过种养植物等活动知道植物会 生长,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和阳光,进而认识到植物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在 本课中,学生将综合运用在前面几课中学习的观察方法,再次走出教室,观察、 记录和认识校园里的植物,这也是对本单元的整体回顾。走出教室,学生将运用在前几课中学习的观察和记录方法,观察、记录和认 识校园植物的特征、名称、生长地点,发现室内观察之外的新信息,进一步了解 植物的生存需要,再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并强化共识,增强爱护植物、不 伤害植物的
2、意识。聚焦板块:通过出示一幅校园中的植物的照片,提问学生认识这个植物吗; 教师适时介绍植物名称,梳理各部分特征及生存环境,形成初步的“班级记录表”, 激发学生到校园中探究植物的兴趣。探索板块: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去观察和认识植物前应该做的准备和相关注 意事项。带领学生出去观察时,对事先确定的一株植物一起进行观察,再次明确 观察和记录方法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开展观察记录。教师巡视指导,注意 学生安全,并答疑解惑。研讨板块: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有序回到教室,学生分享 观察及记录的结果,通过研讨活动,了解相关植物的名称、特点及生存环境。此 时需要教师辅以追问和引导。拓展板块:教师设疑
3、,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有什么新的发现,从而激发学生 继续观察和探究的兴趣。【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前几课中已经学习过观察和记录方法,本课再次走出教室进 行活动,学生观察、记录和认识校园植物的名称、生长地点及特征,学生有着极 其浓厚的兴趣。但是,记录能力以及对植物的特征认识的不足,让学生会有无从 下手的情况。所以需要老师积极引导观察,讲解名称和特征,同时指导学生如何 用画图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特征。【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在实地观察中,发现校园里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名称和特征。2 .再一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科学探究目标1 .通过实地观察,认识校园常见植物
4、的名称及其特征。2 .在教师指导下,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3 .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对植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科学态度目标1 .学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 人。2 .产生认识植物的兴趣,养成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教师介绍:这是记录同一棵植物连续三周生长的图片,请你仔细观察:这几 张图能不能说明植物是“活”的?学生根据图片,寻找植物生长变化的证据。3 .课件出示大蒜生长图片。回顾:这是第七天到第十天,大蒜的图片,你发现它有哪些变化?你预测一 下,它还会有什么变化?4 .对比:连续三周生长的幼苗,连续四天生长的大蒜,它们的变化有什么 相同之处和
5、不同之处呢?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不同的植物图片,搜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再通过对 比不同植物短时间内发生的变化,发现植物在生长环境、速度、状态等方面的不 同。5 .课件出示一年四季同一棵樱花树变化的图片。提问:看,这是老师在一年四季中拍到的同一棵樱花树的照片,请你们仔细 看一看,樱花树有什么变化?它是活的吗?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樱花树四季不同的状态,了解在一个循环往复的 长周期中植物发生的变化,从而搜集更多的证据,认识植物的生命特征。6 .课件出示含羞草图片。含羞草长着羽毛状的叶子,用手轻轻一碰,它会发生什么变化?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植物叶子受到外界刺激会产生反应的实例,拓展了关于 植物生命
6、特征的知识。三、研讨1 .提问:通过上述观察与分析,哪些证据可以证明植物是“活”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环节探索学习的收获,根据植物的生长变化、 应激反应等证明植物是“活”的。2 .提问:我们种养大蒜时,做了哪些事情?3 .板贴图片:植物、阳光、浇水。设计意图:联系生活经验,关注植物生长需要水分、阳光等条件。4 .课件出示:塑料红掌和“活”的红掌照片。提问:左边的图片是塑料红掌,右边的图片是一棵植物红掌,它们都是“活” 的吗?设计意图:依据生物的生命特征,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5 .教师展示一棵枯死的植物,提问:这棵植物是“活”的吗?为什么?设计意图:植物是有生命的,有生有死,生命周期
7、结束了,就不是活”的了。植物是“活”的吗教案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将引领学生概括前4课的学习收获,结合自己种养植物过程中的发现, 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有生命的,这是本单元的核心目标。教科书安排了“把我们自己种养的植物带来观察”和“展示我们的观察记录两 项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再次观察、回顾观察记录,同学间互相交流,归纳植物 作为生命体“活”的证据。教科书还安排了活动“我们收集到的其他资料、以樱花 一年四季的生长变化为例,把学生的视野从对静态现象、短期现象的观察,引向 对更为广阔的、长期的、动态的植物生命现象的观察,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植物是“活”的的证据。教科书安排了对“哪些方面可以说明植物
8、也是活的”和“塑料花是活的吗”两个 问题的讨论,从正反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学生分析】通过第1课至第4课的学习,学生积累了观察、描述的方法,对植物有了 进一步的认识。但一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比较弱,对于植物是一个生命体的认 识也比较浅显、零散,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回顾与梳理。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 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差异性。多种植物、多种方式的比较、联系, 都指向植物是生长变化的特征,建构起植物有生命的科学概念。通过展示不同种 类植物的生长速度、生存环境、生长状态、生长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帮助学生建 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认知。樱花树的四季图片,展现长周期植物周而复始
9、生 长的特征。植物的应激反应增加了学生对生物特征的认识。通过塑料花与真实植 物的对比,评测学生对植物生物特征的掌握情况。最后,用生命周期结束的枯死 植物,评测学生对植物失去生物特征的理解。通过这些措施不仅使学生建立了概 念,还能用不同的证据以及不断丰富的科学词汇证明植物是“活”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2 .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1 .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2 .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科学态度目标1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2
10、.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难点: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器材准备】学生在之前几节课上做的观察记录以及图画等相关资料。机器人、植物、塑 料花、枯死植物、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植物是“活”的吗1 .教师出示:机器人。提问: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特殊的朋友机器人。先和你身边的小伙伴握 握手,再和小机器人握握手,比较他们有什么不同。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人和机器人与自己的互动,发现他们之间的区别。2 .提问:动物是“活”的吗?为什么?课件出示几种动物的图片。3 .教师在现
11、场展示一棵植物,并提问:这棵植物是“活”的吗?设计意图:分别观察动植物,初步理解“活”的概念。板书课题:植物是“活”的吗二、探索: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1 .提问:同学们都种养了大蒜,在这个过程中,它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同 学们仔细观看记录,在小组内讨论: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在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单,并请学生分享观察的结果,找到大 蒜都发生了哪些变化。设计意图:观察之前种的大蒜的记录单,发现植物长高、长大、长多的变化, 搜集大蒜是“活”的的证据。2 .课件出示幼苗生长图片。教师介绍:这是记录同一棵植物连续三周生长的图片,请你仔细观察:这几 张图能不能说明植物是“活”的?学生根据图片,
12、寻找植物生长变化的证据。3 .课件出示大蒜生长图片。回顾:这是第七天到第十天,大蒜的图片,你发现它有哪些变化?你预测一 下,它还会有什么变化?4 .对比:连续三周生长的幼苗,连续四天生长的大蒜,它们的变化有什么 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不同的植物图片,搜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再通过对 比不同植物短时间内发生的变化,发现植物在生长环境、速度、状态等方面的不 同。5 .课件出示一年四季同一棵樱花树变化的图片。提问:看,这是老师在一年四季中拍到的同一棵樱花树的照片,请你们仔细 看一看,樱花树有什么变化?它是活的吗?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樱花树四季不同的状态,了解在一个循环往复的
13、长周期中植物发生的变化,从而搜集更多的证据,认识植物的生命特征。6 .课件出示含羞草图片。含羞草长着羽毛状的叶子,用手轻轻一碰,它会发生什么变化?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植物叶子受到外界刺激会产生反应的实例,拓展了关于 植物生命特征的知识。三、研讨1 .提问:通过上述观察与分析,哪些证据可以证明植物是“活”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环节探索学习的收获,根据植物的生长变化、 应激反应等证明植物是“活”的。2 .提问:我们种养大蒜时,做了哪些事情?3 .板贴图片:植物、阳光、浇水。设计意图:联系生活经验,关注植物生长需要水分、阳光等条件。4 .课件出示:塑料红掌和“活”的红掌照片。提问:左边的图片是
14、塑料红掌,右边的图片是一棵植物红掌,它们都是“活” 的吗?设计意图:依据生物的生命特征,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5 .教师展示一棵枯死的植物,提问:这棵植物是“活”的吗?为什么?设计意图:植物是有生命的,有生有死,生命周期结束了,就不是“活”的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人类与植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2 .植物可以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晟园常见植物,并能知道其名称及特征。难点: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种植物。【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师课前需要先对校园里的植物进行观察,弄清校园里 植物的名称及生活习性,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制作植物名牌,辅助
15、学生观察。(注: 选择几个地点进行课堂观察,更多的可以留到课后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小组:铅笔、橡皮、放大镜、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3 、聚焦:激发兴趣、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校园中植物的照片.出示校园中一种常见的植物(之前课堂观察过的一种植物)。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这种植物吗?它叫什么?在校园的哪里见过?(预 设:根据之前几节课的观察,学生认识了这个植物,并且可以说出大概的生活地 点).多角度图片展示,包括树冠、茎、叶等结构。提问:这个植物是什么样子的呢?(预设:植物的树冠怎么样、叶怎么样、 茎怎么样等。)3 .通过学生描述,初步形成班级记录表,从而启发学生在之后的活动中
16、应该 观察什么,怎么描述。4 .讲述:校园中除了这种植物外,还有很多不同的植物,大家想去校园中观 察一下吗?揭示课题:校园里的植物(板书)二、探索:观察校园里的植物(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放大镜、铅笔、橡皮、学生活动手册、教师手机(拍照)1 .外出观察活动前讨论(预设5分钟)(1)外出活动的工具提问:为了到校园中认识了解更多的不同的植物,出去前,我们要做些准备, 我们需要带哪些工具帮助我们观察记录呢?(预设:放大镜、铅笔、橡皮活动手 册)(2)外出活动的方法提问:那出去后,如何对一株植物进行观察呢?我们有哪些观察方法?(预 设: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摸、用鼻子闻、借助放大镜观察)(3)外出
17、活动的注意提问:走出教室,除了要认真观察植物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其他什么问题吗? (预设:教师引导:小组活动,不乱跑;注意安全,防受伤;举手示意, 提问题;爱护植物,不乱拔;活动手册,要记好;听到铃声,快集合。)提问:用什么方法记录呢?(预设:画简图,要求及时记录,实事求是,注 意统计。).外出观察活动(预设20分钟)(1)教师指导,集体观察教师带学生到事先确定好的一株植物前,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观察。提问:我们现在确定观察这株植物,请你们说说看,我们怎么进行观察,观 察什么,它长在哪里,如何去记录?(预设:教师引导介绍:先远远地看,描述 整株植物的轮廓,简单地画下来,再走近看一看,观察其他你能观察
18、到的地方, 并做好画图记录)(2)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安全区域内自主选择植物进行观察,尽量不同小组间 观察不同的植物,从而发现校园植物具有多样性。同时教师巡视指导,解决个别 学生的提问,并拍摄各组观察的植物的照片,以备研讨时辅助交流。三、研讨:交流我们观察的植物(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照片、学生活动手册1.观察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有序回到教室,并组织进行交流。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植物?长在校园中的哪个地方?这个植物有什么特 征?我们可以这样来汇报:我观察的植物叫,它生活在,它的特征是(预设: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画下来的植物,介绍植物的名称并描述相关植物 的特点及生存环境;同
19、时教师展示之前拍下的植物图片,以辅助学生交流)2,小结:校园中不同的地点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名称, 植物是有生命的,我们要爱护植物。四、拓展:观察活动中的新发现(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课件提问:在观察和记录过程中,同学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吗?有什么新的问题吗? (预设:很多植物不知道名字,怎么办?)小结:如果在课后有兴趣的小朋友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还可以继续观察, 有问题可以及时找老师解决,保持这一份探索的兴趣,你会有更多收获!【板书设计】6校园里的植物一班级记录表一有叶子、有的在开花、有果实、有气味、在泥土里【活动手册使用说明】1 .继续学习通过画图记录植物的方式,不要求画得很像
20、,画出植物的一些特 征即可。2,方框一共有8个,不要求全部画满,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找到几种就画几 种,确保真实记录观察结果,实事求是。3.不要忽略记录表最后的植物数量填写,一方面教育学生进行科学的统计, 另一方面,统计结果也指向植物的多样性。【作业设计】1 .到校园里观察植物,要及时(B )A.采摘下来B.记录下来C.拔起来2 .在观察时,想要了解植物的叶的气味,应选用(C )oA. 6 B.售C. 63.(连线题)在校园中观察植物时,观察到了这几种树叶,你知道它们的名 称吗?柳树 松树银杏植物是“活”的吗教案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将引领学生概括前4课的学习收获,结合自己种养植物过程中的发现
21、, 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有生命的,这是本单元的核心目标。教科书安排了“把我们自己种养的植物带来观察”和“展示我们的观察记录”两 项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再次观察、回顾观察记录,同学间互相交流,归纳植物 作为生命体活”的证据。教科书还安排了活动“我们收集到的其他资料,以樱花 一年四季的生长变化为例,把学生的视野从对静态现象、短期现象的观察,引向 对更为广阔的、长期的、动态的植物生命现象的观察,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植物是“活”的的证据。教科书安排了对“哪些方面可以说明植物也是活的”和“塑料花是活的吗”两个 问题的讨论,从正反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学生分析】通过第1课至第4课的学习,
22、学生积累了观察、描述的方法,对植物有了 进一步的认识。但一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比较弱,对于植物是一个生命体的认 识也比较浅显、零散,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回顾与梳理。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 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差异性。多种植物、多种方式的比较、联系, 都指向植物是生长变化的特征,建构起植物有生命的科学概念。通过展示不同种 类植物的生长速度、生存环境、生长状态、生长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帮助学生建 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认知。樱花树的四季图片,展现长周期植物周而复始生 长的特征。植物的应激反应增加了学生对生物特征的认识。通过塑料花与真实植 物的对比,评测学生对植物生物特征的掌握情况。最后,用
23、生命周期结束的枯死 植物,评测学生对植物失去生物特征的理解。通过这些措施不仅使学生建立了概 念,还能用不同的证据以及不断丰富的科学词汇证明植物是“活”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2 .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1 .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2 .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科学态度目标1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2 .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
24、活”的。难点: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器材准备】学生在之前几节课上做的观察记录以及图画等相关资料。机器人、植物、塑 料花、枯死植物、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植物是“活”的吗1 .教师出示:机器人。提问: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特殊的朋友一机器人。先和你身边的小伙伴握 握手,再和小机器人握握手,比较他们有什么不同。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人和机器人与自己的互动,发现他们之间的区别。2 .提问:动物是“活”的吗?为什么?课件出示几种动物的图片。3 .教师在现场展示一棵植物,并提问:这棵植物是“活”的吗?设计意图:分别观察动植物,初步理解“活”的概念。板书课题:植物是“活”的吗二、探
25、索: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1 .提问:同学们都种养了大蒜,在这个过程中,它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同 学们仔细观看记录,在小组内讨论: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在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单,并请学生分享观察的结果,找到大 蒜都发生了哪些变化。设计意图:观察之前种的大蒜的记录单,发现植物长高、长大、长多的变化, 搜集大蒜是“活”的的证据。2 .课件出示幼苗生长图片。教师介绍:这是记录同一棵植物连续三周生长的图片,请你仔细观察:这几 张图能不能说明植物是“活”的?学生根据图片,寻找植物生长变化的证据。3 .课件出示大蒜生长图片。回顾:这是第七天到第十天,大蒜的图片,你发现它有哪些变化?你预测一 下,它
26、还会有什么变化?4 .对比:连续三周生长的幼苗,连续四天生长的大蒜,它们的变化有什么 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不同的植物图片,搜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再通过对 比不同植物短时间内发生的变化,发现植物在生长环境、速度、状态等方面的不 同。5 .课件出示一年四季同一棵樱花树变化的图片。提问:看,这是老师在一年四季中拍到的同一棵樱花树的照片,请你们仔细 看一看,樱花树有什么变化?它是活的吗?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樱花树四季不同的状态,了解在一个循环往复的 长周期中植物发生的变化,从而搜集更多的证据,认识植物的生命特征。6 .课件出示含羞草图片。含羞草长着羽毛状的叶子,用手轻轻一碰
27、,它会发生什么变化?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植物叶子受到外界刺激会产生反应的实例,拓展了关于 植物生命特征的知识。三、研讨1 .提问:通过上述观察与分析,哪些证据可以证明植物是“活”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环节探索学习的收获,根据植物的生长变化、 应激反应等证明植物是“活”的。2 .提问:我们种养大蒜时,做了哪些事情?3 .板贴图片:植物、阳光、浇水。设计意图:联系生活经验,关注植物生长需要水分、阳光等条件。4 .课件出示:塑料红掌和“活”的红掌照片。提问:左边的图片是塑料红掌,右边的图片是一棵植物红掌,它们都是“活” 的吗?设计意图:依据生物的生命特征,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5 .教师展示
28、一棵枯死的植物,提问:这棵植物是“活”的吗?为什么?设计意图:植物是有生命的,有生有死,生命周期结束了,就不是“活”的了。植物是“活”的吗教案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将引领学生概括前4课的学习收获,结合自己种养植物过程中的发现, 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有生命的,这是本单元的核心目标。教科书安排了“把我们自己种养的植物带来观察”和“展示我们的观察记录晒 项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再次观察、回顾观察记录,同学间互相交流,归纳植物 作为生命体“活”的证据。教科书还安排了活动“我们收集到的其他资料,以樱花 一年四季的生长变化为例,把学生的视野从对静态现象、短期现象的观察,引向 对更为广阔的、长期的、动态的植物
29、生命现象的观察,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植物是活”的的证据。教科书安排了对“哪些方面可以说明植物也是活的”和“塑料花是活的吗”两个 问题的讨论,从正反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学生分析】通过第1课至第4课的学习,学生积累了观察、描述的方法,对植物有了 进一步的认识。但一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比较弱,对于植物是一个生命体的认 识也比较浅显、零散,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回顾与梳理。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 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差异性。多种植物、多种方式的比较、联系, 都指向植物是生长变化的特征,建构起植物有生命的科学概念。通过展示不同种 类植物的生长速度、生存环境、生长状态、生长时
30、间等方面的差异,帮助学生建 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认知。樱花树的四季图片,展现长周期植物周而复始生 长的特征。植物的应激反应增加了学生对生物特征的认识。通过塑料花与真实植 物的对比,评测学生对植物生物特征的掌握情况。最后,用生命周期结束的枯死 植物,评测学生对植物失去生物特征的理解。通过这些措施不仅使学生建立了概 念,还能用不同的证据以及不断丰富的科学词汇证明植物是“活”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2 .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1 .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2 .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
31、物是“活”的。科学态度目标1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2 .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难点: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器材准备】学生在之前几节课上做的观察记录以及图画等相关资料。机器人、植物、塑 料花、枯死植物、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植物是“活”的吗1 .教师出示:机器人。提问: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特殊的朋友机器人。先和你身边的小伙伴握 握手,再和小机器人握握手,比较他们有什么不同。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人和机器人与自己的互动,发现他们之间的区别。2 .提问:动物是“活”的吗?为什么?课件出示几种动物的图片。3 .教师在现场展示一棵植物,并提问:这棵植物是“活”的吗?设计意图:分别观察动植物,初步理解“活”的概念。板书课题:植物是“活”的吗二、探索: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1.提问:同学们都种养了大蒜,在这个过程中,它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同 学们仔细观看记录,在小组内讨论: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在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单,并请学生分享观察的结果,找到大 蒜都发生了哪些变化。设计意图:观察之前种的大蒜的记录单,发现植物长高、长大、长多的变化, 搜集大蒜是活”的的证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