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制造业智能改造步伐行动计划.docx
《加快制造业智能改造步伐行动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制造业智能改造步伐行动计划.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加快制造业智能改造步伐行动计划一、实施制造业人才培育行动1、建立人才引进机制着眼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推广聘请兼职教授、客 座专家、星期天工程师、金融市长等人才引进方式,为外国专家来冀 办理签证和永久居留证等提供优质服务,提高便利度和满意度。开展 京津冀创业导师河北行行动计划,推动京津冀人才资质互认,支持京 津高校在河北建立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吸引京津高端人才和团队到 冀创新创业。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实施青年职业能力提升计划,完善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作体系,培育众多河北工匠。落实国家和我 省工资福利政策,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分配办法,重点向关键 岗位、业务骨干、作出突出贡献和短
2、缺人才倾斜。推进开发区(园区) 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允许在人才引进使用评价、创新创业、公共服 务等方面实施更加优惠的政策,打造人才特区。2、完善人才内生机制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 大军。以满足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需求为导向,推动建立 学校和企业双元制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培育一批专业化技术经理人。 依托国内外知名高校、培训机构,加强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成集装备制造、能源生产、应用示范于一体的5000亿级新能源产业集 群,骨干企业产业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跃居全国前列。1、高效光伏设备支持钝化发射极及背局域接触(PERC)、新型薄膜、异质结、钙 钛矿等
3、新型光伏发电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进高效电池生产设备、多 功能一体化逆变器、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鼓励采用新技术、 新工艺、新装备实施生产过程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高电池及组件 光电转换效率,提升产品质量。促进新型高效层压机、单晶炉等专用 设备提档升级。在工业园区、农光互补、公共设施等领域开展智能光 伏应用试点建设。推动光伏优势产能走出去,积极布局一带一路沿线 国家,开拓国际应用市场。2、高端风电设备加快发展大型陆上风力发电机组及系统,支持大型海上风力发电 机组及设备安装平台研制,突破风力发电机增速器、主轴及轴承、新 型传动、风机叶片、变桨调速、变桨控制、安全防护、在线监测与故 障诊断、综
4、合试验检测、风电蓄能等关键技术。打造材料,叶片、轴 承、主齿轮箱等配套件,变桨偏航系统、整机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 风电装备制造整机及应用全产业链。3、智能电网装备进一步提升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质量技术水平,提高绝缘成型件及套管、操作机构、直流场设备等关键设备和部件的规模化生产能 力,重点推进特高压直流输电、柔性节能输电、新能源成套设备、关 键零部件、先进储能装置、智能电网及用户端设备等关键技术研发和 产业化。加快发展百万千瓦级核岛主设备、核岛补水器和热交换器、 核级泵、核级阀等高端装备。4、高效储能技术及装备支持储能电池关键材料及技术研发,重点发展高安全性、良好循 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的磷酸铁
5、锂、钻酸锂、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 三元锂、镒酸锂、钛酸锂等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推进超级电容器、 钠硫电池、全机液流电池储能关键材料、技术的发展,开展动力电池 回收及梯次利用。支持大规模储能电站检测、控制、安全等关键技术 研发,形成一批产业技术标准。探索开展相变储能技术、飞轮储能技 术、压缩空气储能、储热、储冷等技术研发和应用,支持储能系统整 体设计及核心部件研发和产业化。开发多媒体充电桩、移动充电桩、 光储充一体化智能充电系统、充电堆、智慧路灯式充电桩等智能充电 设备,推动各地将充电桩建设成为智慧城市的新终端。5、氢能技术及装备加强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用氢等氢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建立全
6、产业链氢能产业体系。加快发展20MPa压缩储罐、70MPa车用氢 瓶、90MPa的超高压站用储罐和高效低成本大容量制氢设备,建设可大 量储存液氢示范性加氢站。完善氢燃料电池汽车城市群配套政策,鼓 励研发大功率高密度、长寿命、低成本的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以及 燃料电池乘用车和重型卡车。支持大规模储能电站检测、控制、安全 等关键技术研发。(四)新材料产业坚持高性能、多功能、绿色化主攻方向,围绕铁基、碳基和硅基 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发展先进金属材料、碳基新材料、电子信息材 料、高性能复合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绿色化工新材料、前沿新材料 等产业领域,提升新材料技术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推进研发和产业 化进
7、程,支持打造新材料供给端、需求端创新联盟,加强关键共性技 术研发,拓展纳米材料、碳纤维、亚稳材料、石墨烯材料等市场应用。 重点建设唐山精品钢及化工新材料、邯郸特种气体及办公耗材和新型 功能材料、衡水新型功能及复合材料、承德锐钛新材料及制品、承德 新型建筑材料、邢台特种合金、石家庄高温合金、辛集新型显示材料、 武安铁基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基地(集群)。加快提升航空铝材、高纯 靶材、高端硬质合金等关键新材料保障供应水平,在特种电子气体材 料等领域培育一批产能世界领先的单项产品,打造全国重要的新材料 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到2025年,全省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达到3000 亿元。1、先进金属材料重点研制与开发
8、高温合金系列、精密合金系列、耐蚀合金系列及 高强不锈钢系列产品,超高纯生铁等铁基新材料,高温、耐磨、耐蚀、 超低温板、棒、线、丝产品,超轻金属、高纯氧化钢系列、航空航天 领域用合金材料、锐功能材料、粉末冶金材料等。大力发展稀土永磁 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稀土储氢材料、金属材料专用稀土添加剂。2、碳基新材料围绕碳基合成新材料、碳纤维材料、半导体材料、新型煤焦化炭 材料、新型储能材料等领域,突破高端炭材料和碳基合成新材料制备 技术,重点发展人造石墨、石墨烯、超级电容炭、碳纤维复合材料、 碳化硅材料、碳纳米管、高端聚烯垃等碳基新材料开发。3、电子信息新材料加快发展硅材料、错硅材料、多孔硅、微晶硅以及以
9、硅为基底异 质外延其他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等硅基新材料,三氟化氮、六氟化鸨、 六氟丁二烯、高纯氟化氢、高纯氯化氢等极大规模集成电路用特种电 子气体,以及办公自动化耗材与静电粉末材料。支持发展光刻级氟化钙晶体等光学材料,功能膜材料、柔性玻璃、柔性电路板等柔性电子 材料,碳化硅、氮化镁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液晶显示、微米级发光 二极管(Micro-LED)显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光刻胶、 偏光片等新型显示材料,超白压延光伏玻璃等新能源光伏材料,以及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钛酸锂负极材料、高安全高比能电池等高性能电 池材料。4、高性能复合材料大力发展高性能、差别化绿色环保纤维,推进碳纤维、玄武岩
10、纤 维、熔纺氨纶、芳纶纤维、新溶剂绿色纤维素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复 合材料的产业化规模化,开发高性能复合材料消防服、防弹衣、抗热 服、聚对苯撑苯并二恶嗖(PB0)纤维等。加快发展电工级聚丙烯、金 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等高性能材料。5、新型功能材料加快家电、建筑、高速公路用粉末涂料等中端粉的规模化发展, 推进金属粉末涂料、氟碳粉末涂料、丙烯酸粉末涂料和重防腐粉末涂 料等高端粉的产业化进程。6、绿色化工新材料围绕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节能环保、医疗健康以及国防等重点领域需求,采用自主研发技术与国际先进工艺相结合的方式,加快发展以高性能聚烯烧、高性能树脂(工程塑
11、料)、高性能橡胶及弹性体、功能性膜材料、电子化学品、 新型涂层材料等为代表的化工新材料产业。7、前沿新材料在石墨烯及其改性材料、增材制造材料、高性能纳米材料、功能 性植入材料、再生修复活性材料、新型超导材料、超材料等前沿领域, 加强基础研究与技术积累,突破一批核心技术。三、实施产业链现代化攻坚行动1、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打牢核心基础零部件和核心电子元器件、 工业基础软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等基础,健全产业技术 基础体系。探索揭榜挂帅机制,以我省制造业重大发展需求为目标, 以突破产业关键技术短板为导向,着眼有基础、可产业化,突出产业 带动性,聚焦钢铁、装备制造、生物
12、医药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优 势领域实施一批产业基础再造项目,着力补短板、强优势、提质量、 优生态,加大工业基础技术研究力度,突破一批核心基础零部件(元 器件)、工业基础软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等瓶颈制约, 提升产品稳定性、可靠性和耐久性。加快突破产业基础能力的薄弱环 节,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布局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加大重要产品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建立完善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工业软件首版次等省内新产 品推广保险补偿机制,推进新产品市场化进程。推动省级以上国家重 点实验室资源共享,长期稳定开展工业基础领域技术研究、转化推广。 建设研发、中试
13、熟化、生产应用示范、测试评价等产业技术公共服务 平台,解决跨行业、跨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夯实产业技术基础,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根据重点产业链逐条梳理基础领域存在的薄弱环节,围绕关键基 础技术和产品创新,明确重点方向,推动企业、科研机构采用技术创 新,加快提升CAD、CAE、EDA等工业软件性能,推动石化、汽车等重 点行业工业核心软件国产化应用,在新型显示、新能源电池、微电子 等新型器件领域取得新突破,推动高性能化工、新型建筑、高端钢铁、 先进合金、高性能纤维、稀土等重点关键基础材料发展。发展近净成 形制造、轻量化材料成形制造、金属增材制造、精密及超精密加工、 集成电路及半导体器件制造等通
14、用基础制造工艺。围绕可靠性试验验 证、计量检测、标准制修订、认证认可、产业信息知识产权等技术基 础支撑能力,依托现有第三方服务机构,建设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到2025年,产业基础能力大幅提升,对重点领域所需关键基础技术和 产品实现国产自主供给提供支撑保障。2、加快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统筹推进补短板和锻长板,增强产业链韧性,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链。实施链长制,建立 链长+链主工作推进体系,开展强链、补链、延链、稳链、创链行动, 深入梳理产业链短板弱项,打通堵点,补上断点,推动产业链供应链 多元化,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深化提升钢铁、石化、轨道 交通装
15、备、汽车、农业机械、食品、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链,对标行 业先进水平,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提升重点行业本地配套 化率,持续增强产业链竞争优势,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 体系。完善生物医药、太阳能光优、氢能、大数据、机器人、现代通 信、新型显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拓展冰雪装备、被动式超低能耗 建筑等高潜产业链,弥补产业链缺失环节,培育引进一批产业链核心 企业,加快实施一批产业化示范项目,培植竞争新优势。超前布局区 块链、太赫兹、量子通信等未来产业链,抢占发展制高点。3、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开展产业集聚行动,紧紧围绕三区一基地功能定位,按照高质量 发展要求,推动产业集约集群发展。以省
16、重点承接平台为依托,以产 业链协作为纽带,以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及产业化为牵引,携手京津产 业支撑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和布局优化,在钢铁、汽车、信息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共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依托国 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开发区等产业集聚区的卓越提升, 推动产业合理分工与紧密协作,在技术创新、组织变革、开放合作等 方面探索出一条制造业集群发展的新路径,探索协同培育集群模式。 立足四带产业基础,瞄准世界前沿,实施重点突破,集中资源构筑若 干条基本完整的产业链,在京广、京九沿线建设一批中高端产业集群, 努力打造在全国乃
17、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到2025 年,培育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一批五千亿级产业集群。4、提升园区能级和水平实施四个一批工程,优化工业企业布局,分业施策、一企一策, 推动淘汰关停一批、搬迁入园进区一批、就地改造提升一批、做优做 强一批。建立以用地、税收、产出、能耗、排放等为主要衡量指标的 工业企业质量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发挥园区对产业的核心承载作用, 集聚高端要素资源,全面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拓展产业集聚发展 空间。支持园区引进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建设一批产业共性技术创 新平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数 字产业创新中心。实施跨区域组团化重组整合、集团化
18、联动发展,提 升开发区、工业园区能级和水平,培育壮大一批超千亿元园区。四、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面对去产能、调结构、环境治理等艰巨任务,面对百年不遇的疫情冲击,全省深入实施万企 转型和工业转型升级系列三年行动计划,全省制造业综合实力迈上新 台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 7%,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达到2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 8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达2. 3 万亿元,年均增长6. 2%,高于全省GDP增速0. 1个百分点。1、创新能力稳步增强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1. 9%,规模以 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量和专利申请量比201
19、5年实现翻番。国 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近5倍,达到9400家,跻身全国前十;科 技型中小企业年均增长超过1万家,总数突破8. 7万家;培育省级以 上各类创新平台超2000家;培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19家;创建省级 工业设计中心63家,工业设计创新中心覆盖各市(含定州、辛集市, 下同),雄安新区未来工业设计研究院建成投用。2、结构调整持续深化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持续提升工业技术装备水平,累 计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5734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 业增加值比重由2015年的16%提高到2020年的19. 4%o前15家钢铁 培育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和新时代发展理念的职业经理人
20、、领军型 企业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扩大培训人群范围,引导中小微企业开 展职工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各类企业、技工院校、民办职业技术培训 学校共建产教融合型培训基地,调动职业技能培训主体积极性。3、组建制造业重点产业人才联盟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条件成熟的制 造业龙头骨干企业、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研究院)、行 业协会等,组建产业人才联合会(联盟),充分发挥人才、技术、项 目、信息等资源共建共享优势,加快形成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推 广应用于一体的制造业重点产业人才集群。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坚持智能化、终端化、链条化主攻方向,重点推动新型显示、
21、半 导体器件、现代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物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 服务、卫星导航等产业加快发展,强化基础材料、关键芯片、高端元 器件、传感器等技术支撑,加快突破新型显示、集成电路、5G通信、 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巩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 柔性显示等比较优势。提升整机、终端产品规模和市场竞争力,促进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集成创新和融合 企业产能规模占全省比重由2015年的54. 2%提升到2020年的76%; 中高端钢材占比77%,家电板、商用车特钢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汽车 制造业成为装备制造业第一大行业,工业机器人、风力发电机组等产 品从无到有。重点行
22、业工业机器人密度达120台/万人。乳制品产量稳 居全国首位。3、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2020年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达 1. 09万亿,占GDP比重31. 2%o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由2015年的 49. 2%提高到2020年的55. 3%,连续5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 5个 百分点以上,居全国第五位。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47个、数字化 车间368个,推动1. 2万余家工业企业上云。全省在线运营服务器规 模超180万台,累计建成5G基站2. 3万个,基本实现各市、雄安新 区主城区、冬奥会张家口赛区5G网络全覆盖。4、绿色发展成效显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加快 制造业 智能 改造 步伐 行动计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