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话题作文(五)——话题作文的审题.doc
《关于话题作文(五)——话题作文的审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话题作文(五)——话题作文的审题.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话题作文(五)话题作文的审题 一、浅谈话题作文的审题 在一次高三期末抽查测试中,考了这样一道作文题:生命是一个奇迹,在这个星球上相聚、相守、相处也是一个奇迹。但是世界给予我们的还有更多的忧虑和不安:战火纷飞、环境污染、瘟疫蔓延对此你一定有自己的思考。请自选角度,以“共享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结果大多数学生审题发生了错误,写偏了题,是围绕“生命”做文章,写成了:珍惜生命、讴歌生命、生命的意义等,甚至有的同学直接写成:我们不要战争、我们要治理环境污染、我们要控制瘟疫蔓延等,显得更离谱了。没有在“共享”一词上着眼花笔墨,以致大多数作文都在三类及三类以下。 究其原因,是许多学生以为话题作文不存
2、在审题,只要围绕材料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其实话题作文是需要认真审题的,我们切不可等闲视之。话题作文的审题有哪些技巧呢? 1、解析话题作文的结构 一般话题作文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材料语提示语话题要求。如2003年全国卷高考题中:宋国有一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这就是背景材料。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
3、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提示语。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显然是话题。注意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这就是要求。许多话题作文没有材料,如上题中“生命是一个奇迹,在这个星球上相聚、相守、相处也是一个奇迹。但是世界给予我们的还有更多的忧虑和不安:战火纷飞、环境污染、瘟疫蔓延”这不属于材料,只是提示语。有些话题作文有材料却没有提示语,如:有这么一个故事,美国总统杜鲁门当选后不久,有位客人来拜访他的母亲。客人笑道:“有杜鲁门这样的儿子,你一定感到十分自豪。”杜鲁门的母亲赞同地说:“是这样,不过,我还有
4、一个儿子,也同样使我感到自豪,他正在地里挖土豆。”请以“同样自豪”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就直接从材料到话题,中间没有提示语。因此话题作文的四个部分,“材料语”、“提示语”可有可无,但“话题”和“要求”是不可少的。其中“话题”是中心,是审题立意的对象。“背景材料”的作用主要是引出话题,同时对话题起注释和说明作用。“提示语”的作用主要是启发审题、立意,打开写作思路。“要求”则是写作时的注意事项,更要仔细审读。 2、打破审读材料的顺序 习惯上考生往往是这样的审读顺序:材料话题提示语要求。这种“先看材料、后看话题”的顺序,实际上是“材料作文”的审题顺序的惯性使然,审题立意的中心是“材料”。而话题作文的审
5、读顺序是:话题材料提示语要求。“先看话题、后看材料”,这是因为“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中心是“话题”,不是材料,也不是提示语。许多考生审题出现偏差,就是这个原因。上题中“共享生命”之所以偏题,就是考生围绕“提示语”中“生命”、“战争”、“环境”、“瘟疫”的内容在立意,没有看到话题中“共享”一词的“题眼”作用,没在“共享”上做文章。 3、分清话题作文话题的类别 从话题内涵的隐显看,有显豁类和含蓄类,前者如:良知与公德、心态、兴趣等;后者如:风、忘忧草、岁月的痕迹、人生没有草稿等。一般含蓄类的话题除了“字面义”外,必须挖掘其“深层义”,如引伸义、比喻义、象征义等。从话题的语言形式看,有词、短语与句子
6、之别,如:杂、品德、合作,心灵的选择、我与空间、共享生命、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完美是残酷的等。一般来说,话题的字越少,说明外延越大;反之字越多,外延就越小。字多的话题观点比较明确,容易下笔。字少的话题可在话题前加上一定的限定语,来缩小其外延,从而从一个角度来写。从话题范围的大小看,有窄、宽之分,如“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完美是残酷的”等,就比较窄;“风”、“杂”、“良师”、“角色”等就比较宽。从话题的对象来看,有单一和多个的区别,如“心灵的选择”、“共享生命”等的写作对象就比较单一;而“良知与公德”、“我与空间”、“真与假”、“生命与灾难”等属于多对象话题。一般来说,多对象
7、话题实际上一种关系型话题,写作时两者都要写到,并要把两者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来。 二、话题作文审题的三个层面 话题作文的命题,主要由话题材料、话题和写作要求组成。审题时,对写作要求(主要是对题目、文体、字数的规定)自然要看清,并严格按要求去做;而更要紧的是要细读话题材料与话题,思考文章的立意、取材乃至布局安排,这是审题要下的主要功夫。 1、吃透材料,根据命题意图确立观点 话题作文的材料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话题的引语,又是对作文的提示语。话题材料中总是隐含着命题者的一些意图,如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的某种限定等。审题时,首先就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者的意图读出来,并据此确立自己文章的观点。 2001年高考
8、作文题的话题材料是一个寓言故事。故事中的青年在人生路上必须有所取舍时,将“诚信”抛掉了。对于人生来说,诚信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做人的根本,怎么可以抛弃呢?尽管这个故事并没有结论,但其中蕴含的道理是很清楚的:诚信不可抛。要按这个道理立意,就是命题者通过话题材料给予考生的提示。因此,作文的话题虽然只是“诚信”二字,但作文是必须按“诚信不可抛”来写的。高考作文中还有少数考生写诚信可抛,究其原因,若非有意唱反调,就是未看出材料中隐含的观点。 再看下面的题目: 中国足球队经过44年的努力,经历了6次失败之后,终于圆了进军2002年世界杯的梦。对这次冲击世界杯的成功,有人评说是我们机会和运气好,既未与日、
9、韩照面,又避开了伊朗、沙特。否则,结果如何还很难说。你认为是这样吗?请以“运气”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注:2002年世界杯,日、韩两国为主办国,其球队直接出线,不参加亚洲区的选拔赛;中国队在亚洲区十强赛的分组中,抽签编入B组,伊朗、沙特在A组) 这个题目的话题材料中说中国足球队出线是靠运气,显然有失片面。因此,话题材料中的问题:“你认为是这样吗?”就隐含着一个“不是这样”的答案。看出了这一点,就知道要在辩证立论上下功夫了,既不能全部否定运气的作用,也不可把成败的根本原因归于运气,起根本作用的还是主观努力和实力。如果写这个题目时,以“好运来了挡也挡不住”立论,就
10、与命题者的意图相悖了。 2、吃准材料,抓住关键问题思考立意 读懂话题材料,不仅与能否确立正确观点有关,还与能否抓住关键问题构思文章,使文章的立意与表达的重点符合命题要求有关。如果抓不准材料中的关键问题,作文就难免或浅或偏。 2000年高考作文题的话题材料说的是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会上一位学者以4个图形的实例说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而这个被说明的道理就被用作话题。这个话题,也就是我们构思文章的前提。面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有什么思想感受,想到些什么,想怎么办,是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问题。抓住这些关键问题去思考立意,就容易写出一定的深度。如果停留在为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补充例证,虽然并不偏题,但文章
11、立意容易偏浅(因话题材料已说明此意)。如果对这些问题根本没注意,而去改写、扩写这个会议故事,就完全偏离命题要求了。再举两个例题: 第1题:世界永远处在变化之中,自然界在不停地变,社会在不停地变,人在不停地变。有位哲人说:世上惟一永恒的事情就是变化。面对这变化无穷的世界,人该怎么办呢?请以“变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写这个题目不能停留在反映“变化”上。话题材料已经说明了世界是变化的,再停留在反映这一点上便不符合命题要求。要紧紧抓住话题材料提出的问题“面对这变化无穷的世界,人该怎么办呢?”来思考作文的立意,写出鲜明的观点来。如“以变应变”、“与时俱进”等,以及
12、我们不仅要适应世界的变化,更要探索变化的规律,主动地去改变世界等等。这样抓住关键思考立论,文章就有了深度。 第2题:随着交通、通讯越来越发达,随着网络的出现,世界似乎正变得越来越小;而随着对宇宙的探索和研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地球不过是人类居住的一个小小的村落。于是,一个新名词“地球村”出现了。“地球村”,多么形象的称呼。对此,你有什么联想、想象或见解呢?请以“地球村”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写这篇文章容易犯的毛病就是重复话题材料已经说明的意思,地球变小了,变成村落了。这是话题材料已经说明的意思,不宜再多说。这个题目实际上是要求以“地球已经是个村”为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话题 作文 审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