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与概念——面向中国思想的实情本身.docx





《经验与概念——面向中国思想的实情本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验与概念——面向中国思想的实情本身.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播与概念一面向中国思想的青本身在西方哲学引入中国之后,对中国传统经典及其义理思想的诠释获得新的语境与范式。与立足于传统西方形而上 学的范畴和概念体系来构造中国哲学义理系统的做法相比,陈少明先生的一系列论著特别突出了思想产生的经验性和处 境性。这些围绕着具体的人、事、物所展开的日常经验,成为哲学概念的源头活水,而非相反:“哲学研究不只是研究哲 学文献,而是面对生活经验。它所要解释的对象,以及解释赖以成立的基础,都在生活世界。”(1)陈少明:做中国哲 学:一些方法论的思考,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第109页。这两种不同的解释路向突出反映了经 验与概念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同时包含
2、了日常生活与哲学沉思之间的内在关系。重新诠释中国传统经典的当代思想道路,隐含着对西方哲学及其现代处境的判断。陈少明先生对通过西方范畴概 念体系重构中国思想的努力抱有警惕,因其使得中国经典“固有的完整意义被肢解”,“中国古典无形中变成说明西方哲学 的例证”(2)陈少明:重提“中国哲学”的正当性,江汉论坛2003年第7期,第34页。因此,他试图恢复中国哲 学的主体性与独立性,并重新打开中国哲学自身独有的意义世界。这一努力的关键落脚处即在日常经验这一“实情本身工 陈少明先生的论著侧重于非体系化、个案化,更像精神在经验世界中的漫游与吟唱,而非总体性的概念建构。他的思考 方法偏向于通过个案进行描述和显现
3、,而非依据于本原和根据进行体系奠基。不过,西学对中学研究的影响是不可回避的。在这方面,陈少明先生同样借重了西学资源来廓清中国哲学研究再 出发的前提。他早年合著的反本质主义与知识问题: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扩展研究对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消化 和吸纳可视作一个线索。这一线索对于理性的边界范围和构成方式做出了必要的检审,对黑格尔式大全一体的所谓“无限 理性主义”“绝对理性主义”抱有警惕的态度,并由此而在非本质性的“相对理性”中展开哲学思考。用该书“余论”的话来说: “所谓相对理性有两层含义:其一,区别于绝对理性,要求限制自身的作用范围,即防止理性的僭妄;其二,同时也表示, 知识的有效性是相对于特定的生
4、活形式而言的。”(3)张志林、陈少明:反本质主义与知识问题: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 的扩展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4页。后期维特根斯坦对日常语言的重视和陈少明先生关注的 日常经验有暗合之处。而其“家族相似”一说,同样为他在拒绝比附西方思想的前提下坚持“中国哲学”提供了支持。(4)陈 少明:重提“中国哲学”的正当性,江汉论坛2003年第7期,第34-35页。这使我们不必焦虑于中国是否有哲学, 也不必拒绝“哲学”这一称谓,因其只是对“根本问题”的思考,并无统一定义。陈少明先生既反对西化中国哲学,也反对抛 弃,哲学,这一概念以对抗西学的态度。需要指出的是,这并不意味着陈少明先生的中
5、国哲学研究又成为某种西方哲学范式的中国实践。他早年对维特根 斯坦的使用,仅在于廓清方法论和思考前提。即便如此,这一隐含的西学线索也反映出他对黑格尔式绝对理性主义及其 概念、范畴体系的保留态度,因为这意味着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概念本体论进路封锁了中国经典所依赖的经验世界,而 中国哲学并不是一种依托于概念本质的无限普遍性、超感性和绝对性而展开的思想世界。一、相对理性、绝对理性、虚无主义前文所谓“相对理性”的方法论并不是反理性的,而是一种立足于具体的生活经验和处境所展开的理性主义,“相对 理性主义要求更全面地理解生活与知识的相互关系”(5)张志林、陈少明:反本质主义与知识问题:维特根斯坦后期哲 学的扩
6、展研究,第213-214页。因此,它对绝对理性的批判并不是康德式的,而是立足于特定的共同体与处境,立 足于局部,并不依赖概念的普遍定义这一先验方式,也不通过本质主义的普遍性思维来规定生活经验。相反,它充分尊 重生活经验自身的自足性、有限性、局部性,并通过具体生活情境的时机、关系、事件等而展开理性思考。(6)参见陈少 明: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一种哲学性思考,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从这个意义上说,陈少明 先生的哲学方法论是在对以黑格尔-马克思一系的中国哲学解释进行系统反思的前提下进行的,同时伴随着他对所谓“内 在解释”和“外在解释”的双重反思。(7)参见陈少明:知识谱系的转换:中国哲学史
7、研究范例论析,做中国哲学:一 些方法论的思考,第33-43页。毋庸讳言,20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哲学传统解释框架的突破,多少包含着对黑格尔主义退潮的接纳。 李泽厚先生借助了康德的主体性理论及其对马克思哲学的改造,张祥龙先生借助了海德格尔与现象学资源,陈少明先生 则借助了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这几条不同的道路都隐约包含着对黑格尔大全一体的概念论体系的反思。立足于此,陈少明先生试图借助于经验的显现而打开“中国思想的实情本身:这一通过经验与人、事、物的情境性、 局部性而展开哲学思考的方式,意味着经验必须从普遍概念的本质性规定中释放出来,并应该赢得更为优先的思想地位, 成为理性思考的源头活水
8、。这一说法也许对黑格尔来说并不公平。在黑格尔看来,概念与经验之间并不存在这种绝对的矛盾。逻辑学体系恰 恰是富有现实性的精神与生命。概念绝不与经验脱离,也不是哲学家自身纯粹的虚构,相反,富有经验性的概念及其绝 对理性主义体系才是真正的“实情本身:黑格尔的这一做法自有其良苦用心。自笛卡尔以来的主体性传统,已经踏上抛 弃传统形而上学的道路。这在康德的主体性哲学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完成,也是尼采、海德格尔所揭示的虚无主义前夜。 形而上学之死,正是“上帝之死”。超感性的概念、理念和“上帝”,无法再俘获和规定感性的经验世界并为之赋予价值的立 法。黑格尔正是在这一处境中最大限度地弥合了这一分裂性虚无主义局面,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验 概念 面向 中国 思想 实情 本身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