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2轮复习:高考古文翻译的采分点解析与特练.docx





《高考第2轮复习:高考古文翻译的采分点解析与特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第2轮复习:高考古文翻译的采分点解析与特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届高考第2轮复习:高考古文翻译的采分点解析与特练 考点:1 .忍辱负重.晋书王彪之传(节选)2 .史记张释之列传(节选).晋书李密传(节选)3 .墨子非乐(节选)与荀子乐论(节选)【考点研究】一、“拆”解词语,逐词对译考虑到文言文多单音节词,且文言翻译要求字字落实,所以拆分词语是准确翻译语句中词语的最直接 方法。二、“留”专有名词和熟语.需要“留”而不译的内容包括: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 物名、度量衡、特殊称谓等专有名词;在现代汉语中常用的熟语,比如成语或习惯用语。1 .避免保留过多。可以把某个词语拆分一下,看拆分后是否可以翻译或者翻译出来的意思是
2、否符合客观实 际,以此判定是否保留这个词语。三、“删”无意义的成分.删去无实义或不必译出的虚词。如句首语气词“盖” “夫”、音节助词“之”、连词“而”、句末语气 词“也” “耳”、形容词词尾“然”等。1 .注意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同义复词只翻译其中一个即可,翻译偏义复词时应把起陪衬作用的那个词删 去,否则译文就会显得啰唆或不合文意。四、“换”古代说法为现代说法.翻译时需要“换”的情况:将古代汉语词汇换成相对应的现代汉语词汇;将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节词 换成相对应的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将古今异义词换成古代汉语中的意思;将通假字换成本字;等 等。1 .避免遗漏和译错。首先,要注意每个词都应翻译到位,
3、避免文白混杂,不伦不类;其次,要保证替换的 词语是正确的。五、“套”固定句式“套”,即套用固定句式的翻译。比如“此之谓也” 一般翻译为“这说的就是”,无乃乎” 一般翻译为“恐怕吧等,遇到语句中有这种固定句式的,就按照一般的翻译内容套用。六、“调”倒装句为现代语序“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直译的基础上,将古文倒装句的语序调整成现代汉语的语序,使 译文通顺。调整语序的情况序号类型解析1状语后置翻译时要将状语移到谓语的前面;2定语后置翻译时要将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定的中心语之前;3主谓倒装翻译时要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4宾语前置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弗之罪也”,翻译时应将宾语“之”移到
4、动词“罪”之后。七、“补”齐省略成分1.在翻译时需要增加或补充成分的情况序号类型补充解析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等;如果句子成分的省略影响句意的表达, 翻译时要加上省略的内容,并加上括号。补充文言文中省略的内容,如介词、关联词等;数词后面补充量词;李密有时间就去学习,忘记了疲劳。他师事谯周,谯周的门人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李密年轻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国被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 帝下诏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迈,没有人侍奉赡养,就没有接受官职。他上书武帝说:“我因 命运坎坷,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
5、亲改变 了守节的志向。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年幼丧父,便亲自抚养。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 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臣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只 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 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皇帝看了李密的表章说:“李密出名,一点也不假啊。”于是就不再征召李密。后来,李密的祖母去 世了。等到李密的丧期结束后,皇帝又征召李密到洛阳任洗马。司空张华问他:“您觉得安乐公刘禅怎么 样? ”李密说:“可以和齐桓公相提并论。”张华问他为什么这样说,李密答道:“齐桓公得管仲而称霸
6、 天下,用了竖刁而死于非命;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能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而亡了国。因此知道他们的成 败是一样的原因。”张华又问:“孔明的言教为什么这样琐碎? ”李密答道:“过去舜、禹、皋陶交谈, 所以简洁雅致,大诰与平常人说,适宜琐碎。没有和孔明旗鼓相当的谈论者,他的言教就琐碎啊。” 张华点头称是。后来李密做到温令一职,而厌恶从事(官职名,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经常给别人写“庆父 不死,鲁难未己”的字句。从事拿着他的这些字向司隶告状。司隶认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驳回了从事 对李密的弹劾。李密很有才能,常常希望得到升迁。而朝廷里没有为他说话的人,只能升任汉中太守一职。 自己认为朝廷没有重用
7、他,很有怨言。等到皇上在东堂给大臣赐食蜜饯的时候,让李密作诗。他在诗的最 后写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人们这样说,有因就有 果。朝中没后台,不如把乡还。明君坐朝上,俗语怎成真?)武帝为此很生气,于是,都官从事奏请皇帝 罢免了李密的官职。后来,他在家中辞世。五、墨子非乐(节选)与荀子乐论(节选)子墨子言日:“仁者之事,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 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 食之财,仁者弗为也。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
8、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 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即我以为未必然也。今有大国即攻小国,有大家即伐 小家,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天下之乱也, 将安可得而治与?即我未必然也。是故子墨子日:“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 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是故子墨子日:“为乐非也。”(节选自墨子非乐)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 臭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 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
9、源,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 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乡里族长之 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 足以治万变。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故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 其节奏,而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入所以揖让也。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10、如是,则 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声于是白,光辉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是 王者之始也。(节选自荀子乐论) 彳强释】(廉肉)指声音M清晰和饱满:缀江指古代乐舞中舞者的行列位置。L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1)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2)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 之变/尽是矣。B.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 之变尽是矣。C
11、.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 变尽是矣。D.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岸/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 变/尽是矣。3.A.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B.C.D.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 使其声足以乐而不尊 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其化人也速不正确的一项()度:考虑流:放纵方:原则化:变化4.A.B.C.D.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墨子认为音乐不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所以开展音乐活动是错误的。荀子认为人的情感变化表现在音乐之中,这种表现必须进行引导才能避免祸乱。乐论从设置音乐的原则
12、和方法两个角度批驳了非乐的观点。荀子认为音乐感化可使家庭内部相爱相亲,朝廷上下相慕相敬,天下百姓归顺服依。结合文本,谈谈墨子和荀子对待音乐的见解有何不同。你更赞赏谁的观点?请简述理由。五、墨子非乐(节选)与荀子乐论(节选)【答案】1. (1)这是先王设立音乐的方法,可是墨子却反对音乐,有什么办法呢?(2)民众和睦协调、同心同德,那么兵力就强劲,城防就牢固,敌国就不敢来侵犯(围攻)了。【解析】(1)题得分点有:“是也”,判断句;“非”,否定、反对;“奈何”,怎么办。(2)题得分点有:“和齐”,和睦协调、同心同德;“则”,那么;“婴”,侵犯(围攻)。2. B【解析】句子大意是:音乐,就是快乐,它是
13、人的情感必不可少的。所以人不能没有音乐,人有快乐就一定通过声音流露出来,通过行动表现出来;人之所以为人,声音、行动、性情变化都表现在这音乐中 了。“必不免”意思是“必不可少”,中间不能断开;“人情之所必不免也”主语是“乐”,此句是判断句, 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人不能无乐”中的“乐”指“音乐”做句子的宾语;“乐则必发于声音”的“乐”是指“快乐”,做句 子的主语;两个“乐”字中间应断开,排除C;“人之道”是句子的主语,为了表强调,较长句子的主语后可稍作停顿,因此“道”后可断开;“声音” “动 静” “性术”是三个并列词语,各自断开,排除D。3 . D【解析】D.句意:(音乐)教化人迅速。化:教
14、化。4 . A【解析】A. “墨子认为音乐不具有审美价值”说法错误,结合原文“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 琴瑟、竽笙之声。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可知,文中墨子认为开展音乐活动是错误的, 是因为音乐不具有实用价值,不能为百姓解除忧患。但他没有说音乐不具有审美价值。5 .墨子认为兴乐厚敛万民,劳民伤财,无补于“兴天下之利”,所以“为乐非也”。荀子则认为快乐必须通过音乐来表现,音乐的表现可以加以引导,使其“乐而不流”感动人的善心,这是 立乐之方;同时通过配合协调等立乐之术来使家族和睦、君臣和谐、万民归依,从而达到感染教化的目的, 所以兴乐乃王道之始。我更赞赏墨子的观点。如春秋时贤
15、人繇余就曾说过:“礼乐法度,此乃中国所以乱也,自上圣创为文法, 以约束百姓,仅仅小治。其后日渐骄淫,借礼乐之名,以粉饰其身;假法度之威,以督责其下,天下怨望, 因生篡夺。”(意为:礼乐法度会约束百姓,只能获得小的安定,而后可能借礼乐之名督责百姓,引发民 怨。)墨子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其观点貌似浅显,实则切中要害,入木三分。赞赏荀子的观点亦可。从音乐可以影响人们的精神状态,达到君臣、父子、长少的和谐;可以激发人们保 家卫国的爱国热情等角度分析。【解析】根据文段一,“仁者之事,必务求兴天下之利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厚措敛乎万民, 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 “为乐非也”可知,墨子的观点
16、是“为乐非也”,他认为兴乐厚敛万 民,劳民伤财,无补于“兴天下之利”。文段二,“是王者之始也”是荀子对音乐总的观点。“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这是从人们对音 乐的需要性讲,荀子认为人的快乐必须通过音乐来表现;“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 焉” “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 “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 “然后名声于是白,光 辉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这是从音乐具有的作用来讲的,他认为音乐可以感动人的善心,使 家族和睦、君臣和谐、万民归依,从而达到感染教化的目的。第二问,“你更赞赏谁的观点?请简述理由”,选取任意一个观点都可以,但要分析理由。赞赏墨子的观点,
17、可以从音乐的消极作用,即不能为百姓解决实际需求的角度谈,结合文中墨子观点,也 可以结合其他名人对音乐的观点,分析统治者的主要职责在于关爱百姓,不能让“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 衣,劳者不得息”,不能为了不实用的音乐,搜刮百姓等。赞赏荀子的观点,可以从音乐的正面作用谈起,如现代社会中积极正能量的歌曲对人们精神上的引领作用, 激发人们的爱国之情;慰藉人们的心灵;便于宣泄情感,更好地投入工作等。【译文】墨子说:“仁人做事,必须讲求对天下有利,为天下除害,将以此作为治理天下的准则,对人有利的 就做,对人无利的就停止。”仁者替天下考虑,并不是为了能见到美丽的东西,听到快乐的声音,尝到美 味的食物,使身体安适
18、。因此减损、掠夺百姓的衣食财物,仁人是不做的。民众有三种忧患:饥饿的人得不到食物,寒冷的人得不到衣服,劳累的人得不到休息,这三样是民众 的最大忧患。然而即使为他们撞击巨钟,击打响鼓,弹奏琴瑟,吹起竽笙,舞动干戚,民众的衣食财物就 能得到吗?我认为未必是这样。现在大国攻击小国,大家族攻伐小家族,外寇内乱盗贼共同兴起,不能禁 止。然而即使为他们撞击巨钟,敲击响鼓,弹奏琴瑟,吹起竽笙,舞动干戚,天下的纷乱就能得到治理吗? 我认为未必是这样的。所以墨子说:“向百姓征敛很多钱财,用来制作大钟、响鼓、琴、瑟、竽、笙,使 之发出声音,以求有利于天下,为天下除害,是于事无补的。”所以墨子说:“从事音乐活动是错
19、误的!”(节选自墨子非乐)音乐,就是快乐,它是人的情感必不可少的。所以人不能没有音乐,人有快乐就一定通过声音流露出 来,通过行动表现出来;人之所以为人,声音、行动、性情变化都表现在这音乐中了。所以人不能不快乐, 快乐就不能不表现出来,这种快乐的表现如果不加以引导,就不可能不出现混乱。先王厌恶这种混乱,所 以创作了雅颂的音乐来引导人们,使那乐声能够充分表达快乐却又不放纵,使那音律的宛转或舒 扬、繁复或简单、清脆或浑厚、停顿或推进,都足够用来感动人的善良之心,使那些奸邪污浊之气没有途 径能和民众接触。这就是先王设立音乐的原则,但是墨子却反对音乐,有什么办法呢?所以音乐在祖庙之中,君臣上下一起倾听它
20、,就没有人不和谐恭敬的;音乐在家庭之中,父子兄弟一 起倾听它,就没有人不和睦亲近的;在乡里家族之中,年长的和年少的一起倾听它,就没有人不和睦顺从 的。所以音乐是审定一个主音来确定乐调和谐的,是配合上各种乐器来调整节奏的,是共同演奏来完成乐 曲的,它足能用来率领统一的原则,足能用来整治各种变化。这是先王设立音乐的方法,可是墨子却反对 音乐,有什么办法呢?所以,人们听那雅颂的音乐,意志胸怀就开阔了;拿起那盾、斧等舞具,练习那俯仰、曲伸 等舞蹈动作,容貌就庄重了;跳在那舞蹈的行列位置上,合着那舞曲的节奏,队列就方正了,进退就整齐 了。所以音乐,对外可以用来征讨诛伐,对内可以用来谦恭礼让。音乐影响人深
21、远,教化人迅速。音 乐中正平和,那么民众就和睦而不放纵;音乐严肃庄重,那么民众就心齐而不混乱。民众和睦心齐,那么 兵力就强劲,城防就坚固,敌国就不敢来侵犯。像这样,那么百姓就没有不安心地住在自己的住处,喜欢 自己的家乡,从而使自己的君主得到满足的。然后,君主的名声就会因此而显赫,光辉因此而广大,四海 的民众就没有不愿意得到他,并把他作为君长的。这是称王天下的开始。(节选自荀子乐论)142.解决翻译时遗漏省略成分应注意的问题词类活用中的省略部分应补全,比如使动用法就要加 “使” “让”等词,意动用法就要加“感到” “认为” 等词。词类活用必须按活用后的意思翻译,不 得加括号。序号注意点树立较强的
22、语境意识,翻译时不要仅仅“就词译词”,而要联系上下文,做到“瞻前顾后”;翻译完要重读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有无遗漏的成分。八、“转”字面意义为比喻义和借代义考点解读序号类型示例(1)不能过度意译。比如“甘丰”,可以翻译为“甘甜、丰盛的食物”,不能翻译为“好 吃的东西” “又甜又多的食物”等。(2)不要解释词语。翻译时不能 解释习惯性用语。“脂膏” “揭竿”都不能从字面上翻译为“油脂”和“举起木杆”;“下车伊始”可以翻译为“刚刚到任”,不能把“下车”翻译为“从 车上下来”。【考点对接】一、忍辱负重忍辱负重韩信己定临淄,遂东追齐王。项王使龙且将兵,号二十万,以救齐,与齐王合军高密。客更说龙且
23、日: “汉兵远斗穷战,其锋不可当。齐、楚自居其地,兵易败散。不如深壁,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闻 王在楚来救必反汉汉兵二千里客居无地齐城皆反之其势无所得食可无战而降也。”龙且日:“吾平生知韩 信为人,易与耳。寄食于漂母,无资身之策;受辱于挎下,无兼人之勇;不足畏也。且夫救齐,不战而降 之,吾何功?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也。”十一月,齐、楚与汉夹潍水而陈。韩信夜令人为万余囊,满盛沙,奉水上流,引军半渡击龙且,佯不 胜,也走。龙且果喜日:“圉知信怯也! ”遂追信。信使人次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太半不得渡。即急击, 杀龙且。水东军散走,齐王广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阳,虏齐王广。(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复习 古文 翻译 分点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