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喜看稻菽千重浪》课堂实录.docx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喜看稻菽千重浪》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喜看稻菽千重浪》课堂实录.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喜看稻菽千重浪课堂实录一、明体知的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喜看稻菽千重浪。首先, 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昨天课堂上的内容。昨天我们阅读了夏日 终曲上的两篇通讯和本课课文,通过共同讨论,明确了人物 通讯和消息的区别。具体是生:消息短,通讯长;消息针对事件,通讯塑造人物。师:嗯,这是篇幅和报道对象的不同。生:内容上,消息比较简洁,人物通讯相对丰富。生:阅读效果上,通讯比消息形象生动。师:这种形象生动是因为通讯采用了更丰富的表达方式,包 括生:描写、议论、抒情。消息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因此, 人物通讯更具有主观性,消息更客观。师:我们昨天的结论是一一人物通讯是新闻的一种,当然
2、具 有新闻性,但它较多地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相 对于消息这样纯粹的新闻,又具有文学性。(板书:新闻性、 文学性)可以说,人物通讯是一种比较特别的新闻。我们知道, 面对不同的文学体裁,往往需要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达成不 同的阅读目标。那么,面对人物通讯,我们应该读出些什么呢? 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前的单元导语。(生齐读。)师:我们可以看到,导语明确指出了学习本单元的能力目标。(PPT展示)五、课后作业2010年4月28日,首届“中国心灵富豪榜”在北京隆重发 布,“首富”的称号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摘得。请你替 主办方为他写一段颁奖词。要求:根据“心灵富豪”的身份定位,既要呈现出获奖者
3、的主要事 迹,又要与获奖者得到的荣誉称号相符合。文字简短,富有文 米O助推资料:(1 ) 2004年度“感动中国”奖项给袁隆平的颁奖词。(2)梦圆大地:袁隆平传(姚昆仑)。(3)纪录片时代我。(4)纪录片为时代而歌:袁隆平。(5)纪录片农业的力量袁隆平的两个梦(大国根基第一集)。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抓住典型事 件,把握人物精神;了解新闻评论的观点,学习阐述观点的方 法;辨析和把握新闻的报道立场,提升媒介素养。师:大家可以看到,课本用两个分号,把提出的目标分成了 三层,分别是理解客观事实,明确作者的态度观点,辨析报道 立场。今天,希望我们能够通过学习喜看稻菽千重浪这篇 课文
4、,学到人物通讯的阅读策略,达成这三个层级的目标。二、因事解人师:我们先来看看对所有新闻而言都最重要的部分事件。 昨天我们已经进行了这个任务,现在谁来展示一下? (PPT展 示:概括各小节中关于袁隆平的具体事件。)生:第一节,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袁隆平在长沙马 坡岭田间工作。师:等一下,先请坐。我们再齐读一下昨天任务的具体要求。(PPT展示:用“时间+事件经过”的形式,概括核心内容,表 达要简洁,不要大量摘抄原文。)(生齐读。)师:什么是核心内容?生:不要小事?师:不需要详细讲述事件的具体经过和相关枝蔓,只简单说 明最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好,请继续。生:第一节,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
5、。生:第二节,1964年7月5日,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生:第三节,1992年,袁隆平致信人民日报。生:我觉得致信人民日报不是核心事实,写信只是手段, 说明杂交稻高产优质才是核心。师:袁隆平为什么要选择在此时,用这个方式来作说明?生:为了反驳。我觉得这条应该是:1992年,用高产优质 的事实反驳对杂交稻的贬斥。师:很好,抓住了重点。继续。生:第四节,1998年,袁隆平预计,亚种间超级杂交稻将 在近几年内应用于生产,并将在21世纪初大面积生产中发挥 巨大的增产作用。师:首先,这个概括是不是有点长?其次,这一节涉及的时 间点很多啊,我们一起看看有哪些。生:1986, 1995, 1996, 1997
6、, 1998。生:1986年后,不断取得突破。师:新闻的时间要精确。生:1986年到1998年,不断取得突破。师:好。第一小节中还有一个时间和事件。生:2001年袁隆平接受记者采访。师:为什么大家在概括时不把它算作核心事件呢?生:其他事件都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2001年不在这条 线里。生:其他事件都是围绕杂交稻的研究展开的,接受采访不算 研究。师:那为什么还要写这件事?生:这只是个引子。师:表述非常准确。同学们已经注意到了,除了文章开头的 引入部分,这些事件明显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的,讲述了袁 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缘起、研究过程、经历的波折和取得的成 果。这体现了人物通讯中的一条线:过程线(板
7、书:过程线), 也就是以事件发展的逻辑一一比如时间、地点的变化,事件的 前后因果一一作为线索,按照它来组织材料。找出过程线,就 是要梳理清楚通讯展示给读者的新闻事实。师:但是我们看课文的四个小节,并不是按照过程线来拟定 标题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从这些“眼睛”里能看到什 么内容?生:人物精神。师:(PPT展示表格。表格略)给大家一分钟,根据标题和 内容,梳理这四个小节体现的人物精神。(生阅读,动笔勾画批注。)师:第一小节。(师根据学生的表达进行板书。)生:通过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栽培稻株、验证遗传学规 律等事件,说明他是一个有实践精神的人。生:他亲自下田,说明他能吃苦。生:从大片稻田中发
8、现特殊的稻株,说明他细心敏锐,善于 观察。生:这一小节的标题有一种拼搏感。师:是的。“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出自我们学过的沁园 春长沙,后面一句是生(齐):浪遏飞舟。师:这样迎流而上的强健姿态和拼搏精神,与袁隆平勇于实 践、追求真理的工作态度是高度一致的。引用诗句,是一种文 学性的表达。我们接着梳理。生:第二节讲袁隆平顶住权威的指责和压力,表明他不畏权 威,勇于创新。师:他也参考了世界上以往的研究成就和方向,这仅仅是不 畏权威?生: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生:发现实验难度大但不退却,说明袁隆平不畏难。生:攻克难关靠的是18个科研单位的大协作,说明他有协 作精神。师:好,继续。生:第三节中,袁隆平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喜看稻菽千重浪 统编 高中语文 教材 必修 上册 课堂实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