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古诗三首》教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古诗三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古诗三首》教案.docx(1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古诗三首教案古诗三首教案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我整理的古诗三首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三首教案1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1、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方法,感受诗情。2、突破方法:充分朗读,讨论。1、了解三位作者生平。2、收集思乡的古诗。一、学习泊船瓜州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
2、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生回忆,师总结: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2、交流资料,了解诗人: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3、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4、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
3、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同桌互读,练说。 指数名学生说。 小结: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
4、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5、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感情朗读。6、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
5、吧。 练习背诵。二、学习秋思长相思1、回顾内容,谈话入题: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2、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3、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指名答。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同桌
6、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感情朗读。 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4、入情入境,深情朗诵: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设计者
7、将三首古诗融为一体,第一首古诗精讲,第二首略讲,第三首古词就基本上放手让学生自己悟,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上的循序渐进。在诗文学习中,教师较好地抓住了以诗情为主的教学方式,没有拘泥于以诗讲诗,同时又注意了三首古诗的一贯性,让学生体会到,乡思的表达也各有不同的特点。如果在最后一部分加上一个三诗的对比,相信对表达方式的感悟,学生会有更深的理解。古诗三首教案2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
8、朗读。配乐磁带。2课时。第一课时一、学习牧童1、复习所见,范读导入: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全体同学齐背所见:清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过渡: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师配乐范读。 生猜大意,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悠闲、舒适、自在、自得其乐等。2、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借助工具书、注释、与
9、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指名诵读,正音。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 /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3、设身处地,感悟诗情: 师:想象一下
10、,如果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生互动交流: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家一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诵读全诗。结束本诗学习。二、学习舟过安仁1、借助画面,导入新诗: 观察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看一看,诗歌是怎么描写他们的? 生自由读诗:“遮”,注意要读翘舌音。记住字形。读通、读顺全诗。 通过读注释或借助工具书,基本理解诗歌大意。2、检查自学,深入探讨: 指名读诗,正音,注意“篙、棹”两个生字的读音。 再读全诗,并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读懂。 师生互动交流诗歌大意,可以先交
11、流自己读懂的语句,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共同交流探讨。(全诗大意:一只不再扬帆划桨的小船中间,坐着两个小男孩,很奇怪的是,没有下雨,这两小孩居然撑着伞,仔细一看,原来他们撑伞不是为了遮风挡雨,而是舞动着伞柄起到类似扬帆的作用。) 说一说: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淘气的样子表现出来。 指名读、齐读。读后点评。3、布置作业,延伸拓展:背诵两首诗。预习清平乐村居。第二课时一、课题导入,介绍知识1、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中间有个分隔符号,前者是词牌,后面是词的题目。)2、
12、师生互动介绍有关“词”的知识。3、师小结:词原是配乐而歌唱的一种诗体,起源于唐代,宋代是词鼎盛时期,句的长短随着曲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也就是上下两段。宋代的苏东坡、李清照等都是著名的词人。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课题入手,想象内容:师:课文描写的村居生活是怎样的一幅场景?诗人是怎么描写的?2、练习朗读,读准生字音,读顺诗句。3、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困惑,或板书黑板,或与学生个别交流。提倡组内合作,借助注释以及工具书,初步理解词的大意。4、指名读文:其他同学正音、评价,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亡、剥”两个字在本课的读音。5、交流比较生僻、不易理解的词。
13、如,醉里、相媚好、亡赖。6、指名说大意,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距离农家低小的屋檐不远处,是一条清澈流淌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绿色的青草,屋檐下,有两个头发发白的老头、老太正借着酒意说着悄悄话。大儿子十分勤快,在溪边的田间地头种豆,老二呢,正忙着编织鸡笼。最顽皮、可爱的莫过于最小的那个孩子了,瞧,他趴在溪边剥莲蓬,正忙得不亦乐乎呢!)三、发挥想象,加深理解1、师:这一家子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能想象得出老两口正在说什么悄悄话吗?2、生各抒己见。只要想象合理,都应该给予肯定。3、这一家子的其乐融融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么怎样通过朗读把这样的一家子带到我们面前呢?请同学们边读边在头脑里产生相
14、应的画面,看看他们各自在忙些什么?4、生自由练读:展示读,集体评议,纠正。再读。提醒学生在读的时候是否表现出乡村自然环境的优美,“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温馨、和睦,以及“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轻松、活泼、愉快。四、改编歌曲,激发兴趣1、师:词本身就是为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建议学生自己尝试配乐演唱。师可范唱苏轼的水调歌头,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2、生练习试唱。众评议。五、总结谈话,回归整体1、师:关于词、关于辛弃疾,我们才刚刚有了很肤浅的认识,希望同学们课外多阅读些经典文学作品,吸取更多传统文化的精华,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2、诵读全词,结束本课时学习。六、布置作业,积累升
15、华1、背诵课文。默写牧童。2、收集、背诵其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开展一次背诵比赛。古诗三首教案3(五年级下册2单元第五课)一、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诵读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三)过程和方法: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背诵和默写课文。二、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三、教学难点: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四、教学准备:多媒体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语有人说,童年
16、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同学们就和老师一起来读一读童年这首诗。(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1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三) 精读诗文,走近画卷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1学习第一首诗。(1)作者介绍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
17、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2)识字牧:m,“牛”撇要短,竖长而挺拔。组词:牧童、牧场、放牧蓑:su,中间横左右出头,下部笔画舒展,下部是衰,不是哀。组词:蓑衣、蓑笠(3)课文详解“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朗读。释义: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弄”:逗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量,而是为了
18、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寂静)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 然后朗读。释义: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场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越野里的草地上。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的写了下来,却让读者不仅浮想联翩。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的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4)主题思想牧童这首诗向我们描绘了黄昏牧童归来后休憩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生活的向
19、往和追求。(5)整体感知大声朗读牧童这首诗,说说整体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一个“弄”,一个“卧”。(可爱、调皮、疲倦)(6)从牧童这首诗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然与恬静的生活,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牵无挂、自然放松。同时,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2学习第二首诗。(1)作者介绍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中兴四大家”。代表作:诚斋集(2)识字篙:go,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字头,上下
20、结构,组词:长篙 棹:zho,船桨。木字旁,左右结构,组词:棹夫遮:zh,掩盖。“庶”写紧凑,四点相协调,组词:遮盖、遮挡(3)课文详解“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说说诗意,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释义:一只小渔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释义: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不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怪生:怪不得)这里省略了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也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3)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三首 2022 古诗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