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气象局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计划.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县气象局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气象局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计划.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县气象局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计划今年来,县气象局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按照“强发展、求突破、勇争先”总体要求,高标准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切实发挥趋利避害作用,为*打造“*第一门户”和争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典范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保障。一、2022年工作总结(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守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今年以来,*总体气候形势严峻复杂,极端灾害天气事件多发。今年梅汛期全县面雨量581.5毫米,较常年偏多41%,位列全省第二,最大站点辉埠镇高峰村743.6毫米,位列全省单站首位。面对复杂天气和异常气象灾害,县气象局坚决扛起守好防灾
2、减灾“第一道防线”的责任,做到“提前服务、严密监测、及时预警、主动响应”。以“精准预报、靶向预警”为抓手,强化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保障,充分发挥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消息树”作用。建立突发灾害性天气逐小数短临预报服务机制,确保滚动跟踪服务到位,提升气象预报精细化服务能力。细化出台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叫应清单,实现部门-乡镇(街道)-村(网格)的点对点快速叫应,畅通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传播“绿色通道”。圆满完成2022年中国龙舟公开赛*站、省青少年皮划艇锦标赛、YOUYOU音乐节等重大活动以及中高考、节假日等气象服务保障。今年以来,共发布决策服务材料177期,各类预警信息321次,点对点叫应285次
3、,启动应急响应10次,预警信息接收达53万余人次,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得到县委书记、县长等领导和相关部门、乡镇(街道)的高度肯定,其中梅汛期成功应对最强降水获县委县政府通报表扬。 (二)坚持“高效协同、整体智治”,积极构建气象安全社会治理新机制深化“网格+气象”工作机制,推进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与基层治理体系深度融合,实现190名气象信息员与基层网格员“二合一”,队伍管理更加规范、高效。入汛前,完成部门联络员、协理员、网格员和信息员全员培训。建立健全“部门联合认定、政府发文公布、建立防御规则、数字在线管理、联合协同监管”的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机制。强化气象安全监管,完成对51家重点单位
4、开展气象安全检查,联合文旅、经信等部门对全县3A级以上景区、化工企业、自建成品油罐等企业开展防雷安全专项监督检查。建立“一企一档”工作机制,推动全县46家易燃易爆场所、危化企业完成*市企业自治平台的注册申报,实现了安全监督管理的线上智慧监督管理。完成“互联网+监管”实施清单100%认领,检查实施清单100%编制,事项主项覆盖率达标。 (三)坚持“项目引领、提升能力”,扎实推进气象事业现代化步伐融入*县“十四五”发展规划总体格局,联合县政府出台关于推进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建设和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全力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综合工程(一期)工程建设,5月底已完成竣工验收并正式投入使用。加快实施*
5、气象防灾减灾综合业务平台建设,将于11月底之前完成平台建设并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我县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加快实施*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新建8个乡镇气象自动站,优化监测站网布局,提高气象灾害预警及防灾减灾工作能力。深入谋划*气象科普馆建设。(四)坚持“趋利避害、价值转换”,扩大气象服务普惠辐射面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向*省气象局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省局同意将*县同弓乡胡柚基地作为气象服务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项目,并给予省级资金补助20万元。围绕*胡柚、香柚、油茶、食用菌等农业主导产业,以“农业气象观测基地、基本信息账、农业气象指标体系、服务产品、数字化农业气象服务平台、服务终端、标准规范、气象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气象局 2022 工作总结 2023 工作计划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