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蜡烛》教案6篇.docx
《2022《蜡烛》教案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蜡烛》教案6篇.docx(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蜡烛教案6篇蜡烛教案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我整理的蜡烛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蜡烛教案 篇1教材分析: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是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的,他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坟堆是南斯拉夫老妇人育乞西为他堆的,她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老妇人对一个苏联青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
2、情谊。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教学目标: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
3、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二、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词语积累(1)烧灼:烧、烫,使受伤(2)珍藏:认为有价值而妥善地收藏;(3)穿越:通过;穿过。(4)目睹:亲眼看到。(5)拂晓:天快亮的时候。(6)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7)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8)匍匐:爬行。(9)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竭,尽。(10)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11)耸立:高高地直立。(12)柔和:温和而不强烈。(13)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14)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15)颤巍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1
4、6)肃穆:严肃安静。(17)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3、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主要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俄罗斯问题,诗集友与敌,长篇小说日日夜夜,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等。1949年访问中国,并于次年出版了描写中国人民进行解放战争的战斗的中国一书。三、探究质疑1、整体把握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7段):写苏联红军要偷袭桥头堡时,有一位战士牺牲了。
5、第二部分(813段):写老妇人育乞西亲眼目睹这位战士牺牲的经过。第三部分(1431段):详写老妇人育乞西置生死于度外,安葬红军烈士,还在坟堆上点上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第四部分(3244段):写苏联红军寻找战士尸体时,却发现坟堆、老妇人和烛光。2、本文为什么要以蜡烛为题。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3、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事件发生的时间是1944年9月19日早晨,地点是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附近的一块方场。起因是五个红军战士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结果其中一个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红军
6、战士牺牲在方场上了。连长准备第二天再去进攻时,再埋葬这位战士。(一)分析第一部分:故事的开端(二)分析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叙述的地点发生了转变,以老妇人的住处为中心进行交代。4、文章中多次写到炮火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响起来,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第10段)第二层被炮火轰毁了,她就搬到楼下去住,住在楼下的人早已搬得一个不剩了。后来楼下也毁了,老妇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第11段)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老妇人被这一震,耳朵也聋了,脑袋碰在墙上,失去了知觉。(第13段)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
7、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碎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第16段)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第18段)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第20段)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第24段)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第30段)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突出老妇人在炮火中种种行为的感人力量。同时,炮火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响起,似乎也喻指法西斯的炮火在反法西斯各国同盟的友谊的巨大力量面前也望而却步了。6、第17段:中关于”
8、她“的动作描写的词语有哪些?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穿,翻,看见,理,弯,坐 反映的感情:对年轻战士的哀怜、叹息。7、老妇人能够舍身掩埋红军战士的动机是什么? 动机:痛恨法西斯,热爱自己的祖国。(红军战士是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的,他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坟堆是南斯拉夫老妇人育西乞为他堆的,她不忍心红军战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土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8、文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老妇人的身体不是很好?两次“休息”“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颤巍巍”等词。掩埋烈士的每一步老妇人都非常吃力,假如笼统地说“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那就不够感人,作者是这样写的:“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
9、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这样描述,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听得见,真是感人肺腑。9、写老妇人安葬烈士的礼仪也很具体,例如掩埋之前“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一个一个动作都作了描写,也是很感人的。10、阅读第28段,“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坏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不舍得用,珍藏到今天。”(1)“摸出”能不能用“拿出”或者“取出”来代替,为什么?不能换。“摸出”与后边的“揣在怀里
10、”相呼应,说明老妇人把这支大蜡烛藏得很深,只能用手去摸索着拿出来。说明她非常珍惜这支蜡烛。(2)为什么要交代这支蜡烛的来历?补充说明这支蜡烛的来历,才能说明这支蜡烛对老妇人来说是多么珍贵,也才肯附托出老妇人的这种行为是多么伟大,令人敬佩。四、小结课文: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复述课文第二课时一、导入:本文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战地通讯。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焦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文章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二、分析课文第三部分:1、这一部分的开头照应了第一部分
11、连长的决定攻下桥再埋葬契柯拉耶夫。可是他们找不到那位烈士的尸身,后来士兵们发现了那个坟堆,还有燃着的蜡烛,他们知道烈土是被葬在这里了,然而这些战土怎么也想不到是一位老妇人为这位烈士安葬的。2、老妇人又送了另一支蜡烛,并且为它点燃,临走时“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虽然没有说一句话,可此时无声胜有声。老妇人明白这些异国战土是为了解放南斯拉夫而战斗在此,牺牲在此的,她心中怀着对他们的崇敬与仰慕之情。由此,我们更加憎恨法西斯侵略者的卑劣行径,心中也加深了对“和平”二字的理解。3、蜡烛是本文中人物情感的寄托线索,请 从课文再找出有关烛光的描写。蜡烛是这篇文章中一个小小的道具。文章在第28段交代了蜡
12、烛的来历“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这个交代说明了这支蜡烛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虽然渺小,但却是老妇人的宝物,老人把它最珍贵的宝物奉献给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文章后面多次对烛光进行描写,特别是文章的结尾处“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烛光的写照,而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这烛光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老人与烈士之间的母子深情。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深挚的情谊,战争才能够取得胜利。4、这里有3处提到了老妇人的“黑色大围巾”,这有什么特殊的意味?黑色给人一种沉重肃穆之感
13、。老妇人不只用自己的行动,也在用自己的衣着表现对红军士兵的哀悼。这围巾也渲染了一种沉郁悲凉的气氛,衬托了人们悲哀的心情。(渲染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寄托老妇人的哀思。)5、整个场面庄严肃穆,老妇人从始至终不说一句话,这样设计的用意何在?这里既有缅怀死难战友的怀念又有对老妇人高尚心灵的烘托,此时无声胜有声6、请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个场面的氛围:肃穆7、老妇人为什么要:“十分庄严的对他们深深鞠躬。”既是表示感谢又是表达敬意。8、老妇人为什么:“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过于悲伤,不忍心再去看。9、“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表达了红军什么样的心情。“目送”写出这些战士对老妇人的敬意
14、10、将“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改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有何不好?改后不能体现蜡烛的珍贵。(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11、“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一方面表示老妇人是在身体极其虚弱的情况下安葬红军战士的,从而表现了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战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另一方面也歌颂了红军战士对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体贴关切。12、谈谈结尾句的含义:结尾两句话讴歌了南斯
15、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份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份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为和平而战是每一个人的心声,在这共同的战斗中用血肉凝成的友谊将永远长存。)13、读了课文后,你又感受到了什么?这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14、这篇文章的感人之处在什么地方?首先当然是题材感人,但是感人的题材要写得感人,写作方法也是重要的。探究这篇战地通讯的写法,可以悟到,作者在落笔之前,对事件之所以感人的种种因素是作了分析的,在叙述过程中,在感人的因素上就着力描写。再则,突出蜡烛,更是作
16、品成功的关键。事件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分析起来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土;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造成了感人的效果。(写炮火,不是笼统地写一句就算了,几乎隔几行就写炮火,叫人一直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老妇人在炮火之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三、总结:1、写作特色(1)选材恰当,真实感人。(2)烛光,象征生命,象征情谊。(3)描写细腻,意境深远。四、作业1、课后练习一。2、完成练习册。第三课时一、导入面对这样的烛光,我们感受到了老师那份情同母子的爱。可同样的蜡烛,在南
17、斯拉夫老妇人的手里,却有着不同的意蕴,它会使我们感受到一种超越国界的情感。二、合作探究1、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呢?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2、课文中的老妇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吗?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
18、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3、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文章不断对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4)、老妇人的动作“跪”、“爬” (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4、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对“黑
19、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三、语段品读,体会精神。1、学生品读课文语段,畅谈感受。例:课文倒数第二小节。感受: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2、内心体验: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
20、,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a、 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b 、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3、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四、小结学生可能这样说: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五、作业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2、把你想像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不少于二百字。蜡烛教案 篇2、把握文章的思路,能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
21、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超越国界,情同母子的感情。、激发爱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的能力。深入体会文中的感人的地方。蜡烛的象征意义的理解。、资料收集。、预习课文。、多媒体课件。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写的是一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情怀。表现在对苏联红军的行为上。这节课力求以蜡烛为主线,设计教学环节。通过对文章的内容和语言的品味,把握母亲的情怀。设计教学时考虑文章的长度和要求,适当进行一些挑选,使课堂更加紧凑。一、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知道,蜡烛是我们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东西,人们对它可能不太会有太多的关注,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那两枝点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的蜡烛至今仍然闪耀着微弱的光芒,它照亮了所有憎恶战争,热爱和平的
22、人们的心。今天,让我们重温多年前的那感人的一幕,去体会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一种不分国界,情同母子的感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二、背景和常识介绍同学们,我给大家布置了几个预习任务,其中就有一个是要大家收集一些关于西蒙诺夫的资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找到?教师安排两个学生回答,然后加以指点。预习过本文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本文发生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不知道同学们对二战有多少了解?教师安排两个同学回答,然后加以指点,归纳。三、蜡烛啊蜡烛,你是如何被点亮大家都知道,这篇课文以蜡烛为题,全文中多次出现蜡烛,今天我们这节课便以蜡烛为主线,讲解分析课文。老师一共为大家安排了向蜡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蜡烛 2022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