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备课讲稿.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备课讲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备课讲稿.doc(1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高血压联盟(中国)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全文)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力生副主任委员:龚兰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委员孔灵芝方圻王文王海燕(女)纪宝华朱鼎良朱俊余国膺吴兆苏吴锡桂张维忠周北凡林善锬姚崇华洪昭光诸骏仁盖铭英游凯葛洪蒋雄京潘长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学术委员会委员孔灵芝方圻王文王蔚王兴宇王海燕王继光宁田海冯建章刘力生刘国树华琦向红丁吕卓人孙宁玲朱俊朱曼路朱鼎良纪宝华余国膺吴宁吴可贵吴兆苏吴海英吴
2、锡桂张麟张宇清张廷杰张维忠李一石李光伟李舜伟汪道文沈潞华陈兰英陈春明周北凡林善锬武阳丰金宏义姚崇华洪昭光胡大一赵冬饶明利徐成斌诸骏仁郭静萱钱荣立钱贻简顾东风顾复生高润霖戚文航黄峻龚兰生惠汝太曾正陪游凯葛洪蒋雄京谢晋湘潘长玉戴玉华戴闺柱魏岗之前言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在多次广泛征求各学科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由我国20余位心血管、肾脏、内分泌、神经科、妇产、行为、营养、管理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历时一年修订编写完成。本次指南的修订是根据我国近年来的心血管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进展,并参考借鉴了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和指南建议2003年WHO/ISH高血压处理指南。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
3、的变化,我国的心血管病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均有增长的趋势。据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有高血压患者约1.6亿。但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均很低,我们面临的高血压防治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本指南从我国高血压流行状况和防治实际出发,提出符合国情的全人群和高危人群相结合的防治策略,强调人群防治,同时加强高血压病人的治疗。高血压的危害性除与患者的血压水平相关外,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合并的其它疾病情况。因此,在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中,除仍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定在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根据血压水平分为正常、
4、正常高值血压和1、2、3级高血压之外,还应当根据合并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同时患有的其它疾病,将高血压患者分为4层(组),即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并依此指导医生确定治疗时机、治疗策略与估计预后。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这就要求医生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干预患者检查出来的所有可逆性危险因素,并适当处理病人同时存在的各种临床情况。对于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应是140/90mmHg以下,而对于合并糖尿病的病人,血压应降至130/80mmHg以下。在初始用药的选择方面,主要根据个人情况,结合社会经济情况,根据我国的现状,群体的治疗应是尽可能在一般高血压患
5、者中推荐使用廉价的降压药物,首先提高治疗率,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控制率。临床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利尿剂、b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AT1)拮抗剂(ARB)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或由上述药物组成的固定剂量复方降压制剂。为使血压达标,大多数高血压病人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降压药联合应用。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要点:要点1指南的修订与强调的要点l l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呈增长趋势,估计全国有高血压患者1.6亿,但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l l控制高血压是预防心血管病的主要措施。脑卒中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
6、的关键。l l治疗目的是通过降压治疗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l l根据危险分层,确定治疗方案l l血压从110/75mmHg起,人群血压水平升高与心血管病危险呈连续性正相关。l l正常高值血压(120139/8089mmHg)者,应改善生活方式以预防高血压及心血管病的发生。l l降压目标:普通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老年人的收缩压降至150mmHg以下,有糖尿病或肾病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至130/80mmHg以下。l l利尿剂、b阻滞剂、ACEI、钙拮抗剂、ARB及低剂量复方制剂均可作为降压治疗的起始药和维持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7、选择用药。l l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2种或2种以上的降压药方可达到目标血压。强调改善生活方式对高血压的防治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对高血压患者有益,而且对血压正常高值人群也有好处。对特殊人群的防治,包括老年高血压、妊娠高血压以及同时患脑血管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糖尿病或肾脏疾病的高血压病人,指南也有相应的论述。高血压防治必须采取全人群、高危人群和病人相结合的防治策略,从控制危险因素水平、早诊早治和病人的规范化管理三个环节入手,构筑高血压防治的全面战线。努力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而以上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观念的转变和战略的转移。从以疾病为主导,转向以健康为主导。从以患者为中心,转向以人群为
8、中心,将工作的重心前移,普遍提高人群的保健意识和健康水平。从以医疗为重点,转向以预防保健为重点,综合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以专科医生为主,转向全科医生、护士、预防保健、检验、公共卫生等人员共同参与的团队管理。从以大医院为中心,转向以社区为中心,将高血压防治的政策、措施、成果和经验变成社区实践。从卫生部门转向社会共同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各相应部门、专业团体、企业、新闻媒介及社会各界的作用,建立广泛的高血压防治联盟和统一战线。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为我国21世纪的高血压预防工作和临床实践指明了方向。为使指南的原则变成行动,需要政府部门、学术团体以及社会各界全方位的支持配合,使防治一线的工作人员认真贯
9、彻,服务于广大城乡居民,为将我国高血压防治提高到新的水平做贡献。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根据我国近年来的心血管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进展,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报告和指南,对199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进行修订。2004年底先行发表初稿(实用本),反复征求意见基础上,2005年全文发表。1人群高血压流行情况高血压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一百多年前Riva-Rocci发明了袖带血压计后医学界才对高血压的生理和病理意义有了认识。20世纪50-60年代开展了大量人群血压分布及血压与心血管病关系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证实了高血压是引起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研究高血压的流行特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0、是高血压诊断标准的确定。人群血压的分布接近正态分布。如何确定高血压和正常血压的分界点(cutoffpoint)一直是高血压流行病研究的重点。从理论上讲,分界点的确定是人为的,但从临床角度看,这个点应该是能区别“有病”和“无病”的最佳点。这和确定任何呈正态分布的生理指标正常值的原则是一样的。经过多年的观察、研究和论证,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是能够最佳地(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好)预测高血压所导致的心血管病的分界点。但是,是采用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各家有不同的意见。由于收缩压测定(根据柯氏音第一音)比较准确,故最初推荐使用收缩压。以后研究发现舒张压的临床意义更大,故又
11、推荐使用舒张压。此外还对平均血压以及近年来对脉压的重要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结果说明这两种指标不适合作为区分“高”和“正常”的指标。经过多年争论和研究后,现在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同时采用收缩压和舒张压两个指标。因此“收缩压140mmHg及/或舒张压90mmHg”被国际上公认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在确定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同时,国际上也对血压测量的方法、仪器、环境和测量次数等影响因素作了明确的规定,形成了血压测量的标准化方法,对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和国际间比较起到重要推动作用。1.1高血压流行的一般规律经过多年的流行病学研究,现在对高血压在人群中的流行特征和规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高血压流行的一般规律是:(
12、1)高血压患病率与年龄呈正比;(2)女性更年期前患病率低于男性,更年期后高于男性;(3)有地理分布差异。一般规律是高纬度(寒冷)地区高于低纬度(温暖)地区。高海拔地区高于低海拔地区;(4)同一人群有季节差异,冬季患病率高于夏季;(5)与饮食习惯有关。人均盐和饱和脂肪摄入越高,平均血压水平越高。经常大量饮酒者血压水平高于不饮或少饮者;(6)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经济文化落后的未“开化”地区很少有高血压,经济文化越发达,人均血压水平越高;(7)患病率与人群肥胖程度和精神压力呈正相关,与体力活动水平呈负相关;(8)高血压有一定的遗传基础。直系亲属(尤其是父母及亲生子女之间)血压有明显相关。不同
13、种族和民族之间血压有一定的群体差异。1.2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其变化趋势我国曾进行过三次大规模高血压人群抽样调查。1958-1959年第一次调查(部分省市),共调查15岁以上人群约50万。当时各地采用的诊断标准不一致,加上统计技术落后,故未能得到精确的患病率数据。粗略地计算,平均患病粗率为5.1%。1979-1980年第二次全国抽样调查,共查15岁以上人群约400多万。采用了当时的世界卫生组织标准(160/95mmHg为确诊高血压,140/90mmHg和160/95mmHg之间的为临界高血压)。由于当时理解有误,没有把血压值是140/90的人诊断为高血压。根据当时的标准(收缩压141mmHg
14、及/或舒张压91mmHg),总的临界以上高血压患病粗率为7.73%。1991年第三次全国抽样调查,共查15岁以上人群90多万。完全采用了当时的国际标准(收缩压140mmHg及/或舒张压90mmHg或两周内服降压药者),结果总的患病粗率为13.58%。如按第二次调查采用的标准(收缩压141mmHg及/或舒张压91mmHg)计算,患病粗率为11.88%。由此可见,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太可能根据上述三次调查结果精确地估计高血压患病率的变化趋势。但这些资料明显地反映了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的上升趋势。特别是第二次和第三次调查,采用了同样的年龄组和血压测量方法。在采用了同一标准(第二次调查的标准)后数据完全
15、可比。结果显示,从1980年到1991年的10年间,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上升了4.15个百分点,绝对值增长了54%。我国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脑卒中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有研究提示脑卒中发病率约250/10万人,而冠心病发病率约50/10万人。脑卒中发病是冠心病的5倍。因此,我国心血管病防治的重点是预防脑卒中。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积极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措施。我国人群血压水平从110/75mmHg开始,随着血压水平升高而心血管发病危险持续增加,与血压180/110mmHg时,心血管发病危险增加10倍。近年来,由于社会变革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及相关危
16、险因素均有增加趋势。据2002年卫生部组织的全国居民27万人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但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畜肉类及油脂类消费过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1.6亿多。与1991年比较,患病率上升31%。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与1991年比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差水平。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6%,空腹血糖受损率为1.9%。估计全国糖尿病现患人数2000多万,另有近2000万人空腹血糖受损。与1996年比较,大城市20岁以上糖尿病
17、患病率由4.6%上升到6.4%,增加39%。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估计全国血脂异常现患人数1.6亿,其中高胆固醇血症2.9%,高甘油三酯血症11.9%,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7.4%。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全国超重人数2.0亿,肥胖人数6000多万。儿童肥胖率已达8%,应予以重视。与1992年比较,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调查表明,膳食高能量、高脂肪和少体力活动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高盐饮食与高血压患病密切相关,饮酒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密切相关,脂肪摄入多且体力活动少的人,患上述慢性疾病的机会多。1.3我国人群高
18、血压病患者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高血压流行病学和防治研究的重要参数。1991年全国血压抽样调查收集了有关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数据(表1中1991年资料,引自中国高血压杂志1995年增刊,17页)。表11991年,2002年我国人群高血压患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高血压人数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1991年:城市男女合计37820357527357232.139.435.614.719.717.13.34.94.1农村男女合计26816286515546711.715.913.94.46.45.41.01.41.2总计1290
19、3926.312.12.82002年:总计2980030.224.76.1*2002年的定义:知晓率为可被诊断为高血压的调查对象在调查前就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者的比例;治疗率为可被诊断为高血压的调查对象中近2周内服降压药者的比例;控制率为可被诊断为高血压的调查对象中目前通过治疗血压在140/90mmHg以下者的比例。表1的数据表明,目前我国人群高血压患者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服药)率和控制率都很低。此外,农村的相应各率明显低于城市,男性低于女性。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资料显示,人群高血压患者知晓率为60%,服药率为40%,控制率达25%;2000年以上三率分别达70%,59%和34%。以上流行病
20、学资料显示,近半个世纪来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上升很快。其他研究资料还表明,心血管病的其他危险因素(血脂异常、肥胖、糖尿病、吸烟等)也呈明显上升趋势,加快了高血压的致病过程。导致高血压和其他危险因素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带来的一系列不健康生活方式所致。其中最重要的是膳食不平衡,吸烟和过量饮酒,缺乏体力活动和心理压力增加。这些不良趋势,以及很低的人群高血压控制率,是对我国人群高血压防治的一个严重的挑战,也是一个机遇。每一名医务工作者对我国高血压的流行态势及其将导致的后果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保持高度的警觉,并采取有力的防治措施。1.4心脑血管病成为中国人首位死
21、因,高血压是第一危险因素最近发表的我国40岁17万人群8年(1239191人-年)随访结果表明,总死亡20033人,总死亡率为1345.2/10万人-年。前三位死亡的原因(死亡率/10万人-年)分别为心脏病(296.3)、恶性肿瘤(293.3)、脑血管病(276.9)。总死亡的危险因素第一位是高血压(相对危险:RR=1.48),此后是吸烟(RR1.23)和缺乏体力活动(RR=1.20)。心脏病占总死亡的23.1,恶性肿瘤占22.3,脑血管病占21.3。心脑血管病合并占总死亡的44.4%。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负担是巨大的,据2003年统计我国高血压直接医疗费为300亿元人民币,脑血管病为263亿元
22、,心脏病为288亿元。据估计我国心脑血管病每年耗费(直接医疗费和间接耗费)3000亿元人民币。2.血压与心血管病危险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率呈连续正相关。许多与高血压有关疾病发生于通常被认为是“正常血压”者,因此,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危险不仅取决于血压水平,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数量和程度。2.1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国际公认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是:超重、高盐膳食及中度以上饮酒。我国流行病学研究也证实这三大因素与高血压发病显著相关,但又各自有其特点。2.1.1体重超重和肥胖或腹型肥胖中国成人正常体重指数(BMI:kg/m2)为1924,体重指数24为超重,28为为肥胖。人群体重指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高血压 防治 指南 备课 讲稿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