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讲《伤寒论》第1-2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续]第三节太阳病变证.docx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1-2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续]第三节太阳病变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郝万山讲《伤寒论》第1-2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续]第三节太阳病变证.docx(24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续】第三节太阳病变证一、变证治则P1二、辨寒热真假P3三、表里先后治则P7四、热证P12(-)虚烦证1、桅子豉汤证、桅子甘草鼓汤证、桅子生姜豉汤证2、桅子厚朴汤证3,桅子干姜汤证4、桅子鼓汤禁忌证5、虚烦证治(虚烦证小结)(二)邪热壅肺证(麻杏石甘汤证)(三)胃热弥漫,津气两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四)协热下利证(葛根黄苓黄连汤葛根苓连汤D 1(五)黄冬汤与黄冬加半夏生姜汤证五、虚证P26(一)心阳虚证1、桂枝甘草汤证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入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4、桂枝加桂汤证(二)阳虚兼水气证1、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苓桂枣U.汤)2、佚苓桂枝白术甘草
2、汤证(苓桂术甘汤证)3、桂枝去桂加茯萃白术汤证(三)脾虚证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脾虚气滞腹满证-虚中夹实)2、小建中汤证(气血两虚,心脏失养证3、桂枝人参汤证(协热F利证)(四)肾阳虚证1、干姜附子汤证(肾阳突然虚衰烦躁证)2、茯苓四逆汤证(阴阳两虚烦躁证3、真武汤证(阳虚水泛证)【水气病小结】(五)阴阳两虚证、廿草干姜汤证、芍药廿草汤证2、芍药甘草附子汤证3,炙甘草汤证(复脉汤)六、结脚证P61(一)结胸辨证()热实结胸证1、大陷胸丸(病位偏高的热实结胸证)2、大陷胸汤证(病位偏中、下的热实结胸证)(1)阳明湿热发黄证和大结胸证两者之间的鉴别(2)大陷胸汤适应症(3)大陷胸汤在临床上
3、的应用(4)大陷胸汤的使用禁忌证3、小陷胸汤证(三)寒实结胸证结胸证小结七、脏结证P82(一)脏结辨证(二)脏结证治禁及其危候八、痞证P85(一)热痞证1、大黄黄连泄心汤证2、附子泻心汤证.(-)寒热错杂痞证I、半夏泻心汤证(痰气痞)2、生姜泻心汤证水气痞)3,甘草泻心汤证(胃虚客热上扰痞)4、胃虚痰阻痞证(旋覆代赭汤)九、痛证类证P103(一)下利证(治利四法)(二)上热下寒证十、火逆证P107十一、欲愈候P109十二、太阳病类证P111(一)十枣汤证 (二)瓜蒂散证十三、【太阳篇小结P106下面我们就谈太阳变证,太阳变证的证治。什么叫变证?我 们在讲伤寒论概论的时候,曾经给它做过,一个概念
4、的介绍, 所谓变证就是六经病失治(没有及时的治疗,失去了治疗的机会) 或者误治(错误的治疗)以后,结果使六经病的临床症状发生了 变化,新的证候又不能用六经正名来命名的,也就是说新的病证 不属于阳明病,不属于少阳病,不属于少阴病 不能够用六 经正名来命名,后世医家统统的把它叫做变证。如果这个病是由 太阳病失治或者误治而来,这把它叫做太阳变证。如果这个病是 由少阳病失治或者误治而来的,就把它叫做少阳变证。依次类推。 当然太阳变证都是由于太阳病失治或者误治造成的。一、变证治则我们看原文第16条的前一部分,先看变证的治疗原则:“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 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
5、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太阳病三日,在太阳病的病程中,已经过了三天。“已发 汗”就是已经用过发汗的方法,或者是因为汗不如法,或者是由 于用的方子药不对证,结果病没有好。“若吐、若下、若温针”或 者是又用过了催吐的方法,或者又用过了泻下的方法,或者又用 了温针(温针就是火针,就是我们前面所谈到的火疗方法之一)。 “仍不解”,结果用了这么多错综复杂的治疗方法,病邪仍然没有解除。“此为坏病”,“坏病”就是变证。后世医家认为,仲景为 什么把它叫做坏病呢?就是很典型的一个六经病,让你用了错综 复杂的治疗方法,把病给治坏了,使病情复杂化了。所以坏病就 是变证中由于多次误治或者用了多种方法的
6、误治,导致了病情的 复杂化,这就叫“坏病。既然病情已经复杂化,它已经不是单纯 的表证,“桂枝不中与之也”,再给【桂枝汤】是不可以的。“不中” 犹言不可,是楚国的方言,就是不可以。为什么?因为症状已经 发生了变化,已经不是【桂枝汤】证了。对于这种错综复杂的病证,怎么治疗?第16条提出了十二 字基本原则,这就是变证(坏病)的治疗原则或辨证的治疗原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观其脉证”就是了解他现有的脉象和证候表现。“知犯何逆”就是了解他过去用过什么样的错误的治疗方法, 就是怎么误治的。(这个“逆”字我前面曾经提到过,广雅疏证这部书里对逆字的解 释,它说“逆,乱也”,接着说“乱亦错也,我
7、们过去总觉得逆就是不顺, 就拿不顺这个词来解释它,然后慢慢也引申到错误,实际上逆字本来的意 思就是乱的意思,逆乱逆乱就是乱的意思,乱本身还有错的意思。)“随证治之”,然后再根据现有的脉证,根据过去他用过什么 样的错误治疗方法,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治 疗方法。(我们说伤寒论创立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和治疗原则, 所谓个体化的治疗原则,就是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辨证论治这 四个字在伤寒论中没有出现过。在文字的表述上,最能够体现辨证论治精神的就是第16条的这十二个字:“观其脉证,知犯 何逆,随证治之,所以我们要求本科同学一定要把这十二个字背 会。我们的题库里经常填空的时候说,辨证的治疗原则
8、是什么? 坏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就是让大家填这十二个字。)我的讲义在编排的时候,就把变证(坏病)可能出现的情况 做了一个总体的描述。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 也,当和胃气,宜调胃承气汤”。就是汗不得法的时候可以成虚证,也可以成实证。发汗以后 病情没有好,结果出现了什么症状呢? “观其脉证”,现在是有“恶 寒”,这个恶寒已经没有发热了,当然是里阳虚的表现,汗后可以 导致里阳虚。“不恶寒,但热者,实也”,汗后也可以出现不恶寒, 但热的这种里实热的证候。那么对于里实热的证候应当怎么治疗 呢? “当和胃气,宜调胃承气汤”,那就随证治之,它是实热的, 你就清泻实热;如果它是
9、虚寒的,你就温里散寒。这就体现了 “随 证治之”的原则。(误治以后形成的变证或虚寒或实热,虚寒的就按虚寒的治, 实热的就按实热的治。为什么同样是一个发汗的误治,有的病人 就出现了虚寒,有的病人就出现了实热?这主要是由病人的体质 因素造成的。如果这个病人是素体阳气偏虚,误治以后可能就导 致了阳气更衰而阴寒内盛;如果这个病人素体阴虚而阳亢,误治 以后就使阴液更加受损,阳气更亢,就可能使邪气从阳化热,化 燥成实。所以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这种变证、坏病,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疾病的发展是没有固定的规律的。 但是在治疗上,那就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工)我们接着往下看,“下之后,复
10、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 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他举这条例子就是说误下以后,也可以造成表里阴阳俱虚的 一种表现。“下之后,复发汗”,误下,伤了里阴,发汗,伤了 表阳,严格地说,如果既有表证又有里证的话,应该先解表,后 攻下,现在先下后汗,治疗次序颠倒,所以先下伤了在里的阴液, 后汗伤了在表的阳气。下面两个症状:“振寒”是阳气被伤的表现,是病人出现了寒 战。“脉微细”,微是阳虚,细是阴虚(微主阳虚,细主阴虚),所 以这是阴阳两伤。仲景自己怎么解释的呢? “所以然者”,之所以 造成这样的情况“以内外俱虚故也”,“以”就是因为,“内外”就 是表里。这是因为表里阴阳之气都虚的缘故。这个证候应该用【
11、四 逆加人参汤】来治疗,用【四逆汤】补阳气,用【人参】来益气 生津补阴液。误治以后造成的变证或坏病不是固定的,可虚,可 实,可寒,可热,治疗的时候就“随证治之二、辨寒热真假第11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 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发热和恶寒是外感病最常见到的一组症状,我们在前面第7条曾经谈到:“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是阳证,以恶寒为主要特征而不发热的是阴 证,这是在解释这条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这条所描述的是 阴阳分证。可是这一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 髓也”,这是讲的另外一种特殊情
12、况。你摸起来病人身上是热的, 可是病人反而要加衣覆被,向温就火,这个热可能只是在皮肤的 一种假象。“皮肤”是说疾病的表面现象或者假象,而“骨髓”是 指疾病的本质、内里、疾病的真实情况。“热在皮肤”是说这个热 是表面现象,“寒在骨髓”是说内里是真正的阴寒内盛,是寒证。所以这里描述的是一个什么证候呢?是一个“真寒假热证”, 或者说是一个“阴盛格阳证”,或者说是一个“阴盛阳浮证阴盛于内,阳浮于外,阳气是含有热量的,能够释放出热能 的细微物质。当虚阳被格、浮于体表的时候,在体表出现了热象, 但是疾病的本质确是阴寒内盛,寒邪盛而真阳衰。所以说是寒在 “骨髓”,热在“皮肤”,“皮肤”说的是浅,“骨髓”说的
13、是深。例:真寒假热证我刚入大学的时候,老师带我们到病房参观。病 房有个小伙子,18岁,他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在医院住院.几年后等我毕 业到医院做住院医生的时候,发现这个小伙子还在那儿住院。我想他几年 间可能是断断续续的出院、入院。这时他的病已经到了晚期,他的全血减 少,血红素只有几克,白血球只有几百个,出血现象特别明显,不敢刷牙。 即使不刷牙,他的牙龈也是经常有血痂,因为他血小板也少啊。面色苍白, 唇爪不华,畏寒蜷卧,那时是春天接近夏天了,天气已经很热了,别的病 人都只是盖一个毛毯,他却盖着毛琵,盖着棉被还盖着一个棉大衣.因为他白血球很低又合并了感染,合并了感染就发烧,38、9度,甚至39度以上
14、. 我的上级中、西医师都很精通,既然合并了感染,当然要用抗菌素。各种 抗菌素都在用,发烧就是不退。我们用中药呢,用辛凉清解的,用甘寒的, 用苦寒解毒的,烧都不能退.这个时候,我的上级医师就说,要不咱们请 老中医大夫会诊,还请宋老宋孝志老师.(宋孝志老师当年是我们东直门医院出奇方治奇病的一个很有名的老 专家。以前我们曾经提到过,一个过敏性哮喘的病人,每年的五一以后到 十一之间哮喘,我们宋老师就用了【桅子豉汤】两味药,每味药都是15克, 治疗那么一段时间后,这个人哮喘不再发作了.所以他是一个出奇方治奇 病的前辈,我们就把他请去了。)我陪着宋老到了病房之后,宋老说,小伙子,伸出手来我摸摸脉吧. 小伙
15、子蜷在被窝里,慢慢的把手伸出来.宋老摸了摸脉,过了一会说,小 伙子你想喝水吗?他说我总口是干的,我想喝水.宋老说你想喝凉的呢还 是想喝热的?他犹豫了半天也没说出到底想喝凉的还是热的。宋老师一看 他没有确切的回答,就叫我给他倒半杯热水,半杯凉水,然后我就倒了, 把两个杯子拿到床头柜上。你一看就知道哪个是热水,哪个是凉水。小伙 子慢慢伸手过去之后,一碰到凉水杯马上就缩回来了,然后再去够那个热 水杯,端过来慢慢的喝了一口,也没有咽,就把杯子放在那,过了半天才 咽下去。宋老师说,我看完了.回到办公室,宋老师也不理我,随便拿了 一张纸就在那写,第一个药,炮附子10克。我一看愣住了,我们用的银 花、连翘、
16、公英、地丁、石膏、知母,宋老师开头就是炮附子。第二个药, 干姜10克,第三个药,红参10克。这个时候我发话了,我说,宋老, 这个病人是再障的病人,由于他血小板特别低,他合并了感染以后发高烧, 现在体温是39度。宋老回头看了我,你是中医大夫还是西医大夫。我以 为老头糊涂了,忘了我了,半年前还和他抄方.我说宋老,您不认识我拉? 我说我是谁谁谁,宋老不理我。其实我后来想,宋老嫌我说的这个话不符合中医辨证的特色.因为我给他说的是这个病人是再障的病人,是合并感 染才发烧,我用的完全是西医的术语,请一个老中医来会诊.宋老第四个 药是炙甘草6克,这不就是【四逆加人参海】吗?他把纸放在那说,你要 敢用呢就给他
17、用,你要不敢用就不要给他用,扬长而去。等我的主管医师 来了,我给他看这个方,主管医师看了也一愣,想了半天他说,既然我们 请宋老了,既然老前辈用这个方子,我们就慢慢的用.当然你不要下长期 医嘱,一天一付药,第二天看情况再给他开一付药。第一天,我们为什么 不敢用热药啊?在我们的心目中,出血倾向非常明显,动不动鼻子就出血, 牙龈经常有血痂,再加上他发高烧,你说能用热药吗?我们心里转不过这 个弯来。好,第一天用完药后很平静,既没有出血倾向,体温也没有升高, 但是也没有下降。第二天用完了,通常情况下到下午,他应当是39度左右, 第二天下午居然是38. 5度左右。第三天用完了还很平静,体温成38度了, 有
18、下降的倾向。用了几付以后体温逐渐下降,体温正常了。一个星期以后 完全不烧了。我们主管医师也很奇怪,说咱们再去问问宋老,为什么他用 了热药居然体温能降下来。宋老当口就跟我说“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 在皮肤,塞在骨髓也“,你学过这句话吗?说实在的,我们本科同学上学的 时候认真听讲,仔细按照老师要求来背诵伤寒论原文.可是这是在本 科二年级的时候学的,以后学了内科,学了临床各科,再加上烦琐的临床 实习,就把低年级的时候所学的这些功课早忘到九霄云外了.所以当老师 念到这条原文的时候,我隐隐约约记得伤寒论里边有这么一条原文. 你看这个病人盖了那么厚的被子,这不就是虽然他发高烧,身大热反欲得 衣吗?我一想是
19、啊,可是我天天查房,天天见到这种情况,并没有把这种 情况当作一个辨证的重要依据.你看他心里觉得烦热,所以才去够那个凉 水杯,当他摸到这个凉水杯的时候他觉得冷,马上就缩回来了,这不就是 真寒吗?所以他有些虚热,因此他为什么不能说清楚他想喝热的还是想喝 凉的,他心理有些虚烦,他觉得想喝凉的,可是他觉得又冷,不敢喝凉的,所以他犹犹豫豫说不出想喝什么水。我让你弄两个半杯的热水和凉水,就 是想试试他到底是想喝热的还是想喝凉的。你看他去够那凉水杯,马上就 缩回来了,凉水都不敢碰,你再给他用银花、连翘、公英、地丁、石膏、 知母,你是想害他还是想救他呀?宋老就是这么非常严厉的在说我。这就 是“身大热,反欲得衣
20、者”,这就是阴盛阳浮.阴盛阳浮这个词,宋老没有 说阴盛格阳,说阴盛阳浮,书上没有,老前辈说的这么一句话,虚阳浮于 外可以有持续的发热,这就是虚阳浮于外的一种表现。这个小伙子这次用 了【人参四逆汤】以后,烧退了,以后再也没有发烧,一直到死。当然有 许多疾病,只能是治了病救不了命。三个月后,这个小伙子死于脑溢血。 当然这个死于脑溢血是他疾病本身的发展,血小板太少了,这种出血倾向 必然发生的,所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我们这 里是根据病人主观愿望“反欲得衣”来判断这是真寒。实际在临床上, 你还可以观察舌苔、脉象,二便来了解他是真正的寒还是真正的 热。像这
21、种寒证,舌淡,苔白,淡不渴,脉微细,大便偏稀, 小便清长,这些里寒的症状,都可能存在。这是前半段。后半段“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这个“身大寒”主要是指摸上去手脚是发凉的,手足厥冷。可是病人 反而扬手掷足,不欲近衣,不多穿衣服,不盖被子,表现了一派 烦热的临床特征。这种寒就是表面现象,这种手脚发凉就是表面 现象,而疾病的本质是真正的热。这描述的是什么证候呢?这描 述的是一个真热假寒证,实际上是热邪内伏,使阳气内郁而不能 外达,这就是厥阴篇所说的热厥。摸上去手脚是凉的,你很容易 判断手脚冰凉,会不会是真阳虚衰,四末失温。很容易判断是虚 寒证,但事实上这种证候你怎么知道是热
22、邪内伏呢?它是胸腹灼热,所以这个“身大寒”不是全身冰凉,应该有胸腹灼热,应该有口 渴心烦,应该有舌红苔黄,还应当有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或置 说便秘澧赤,便秘尿赤等等。所以我们通过舌象、脉象,通过病 人口渴,心烦,扬手掷足,不欲近衣,我们知道这是内真热而外 假寒,是热邪内伏使阳气内郁而不能外达所造成的热厥证,所造 成的真热假寒证。但是后世医家很少说它是阳盛格阴,这种证候在治疗上,如 果是里热没有成实的,我们就用清法。所以在厥阴病篇第350条, 说“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这就是讲的一个真 热假寒证的里有热,里热没有成实的时候的治法。也还是在厥阴病篇,他说热厥,“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
23、,必 口疮烂赤”,那个“厥应下之”是指的热厥,里热已经成实的种治 法一用下法。当然张仲景在厥阴病篇对热厥已经成实的治法, 提出了下的原则,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方子,具体的方子在“可下病 脉证辨治篇”,提出了用【承气汤】、用【大柴胡汤】等等。如果我们把第11条和前面所学的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 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联合起来看的话,第7条 讲的是常规现象,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是阳证,是热证,以恶寒 为主:要特征的是阴证,是虚寒证,这是讲的常规现象。而第11条 “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 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讲的是非常规情况。知常达变这 就使我们在
24、临床上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下面举两个小小的例子,就是看起来有热象,实际上是虚寒证。这两个例子在我们的教学大纲里,并不是重点条文。我们在 这里顺便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一个是120条,一个是122条。先谈120条,“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 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 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 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太阳病,当恶寒发热”这是太阳表证的表现,可是现在这 个病人出现了“自汗出”,按照后面的证候的推测,这仝“自汗出” 是阳虚,阳不摄阴的表现。“反不恶寒发热”,这个“自汗出”因为 不是表证,不是中风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伤寒论 郝万山讲 太阳 病脉证 三节 病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