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爱情观39577(3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诗经中的爱情观39577(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中的爱情观39577(3页).doc(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诗经中的爱情观39577-第 3 页思无邪论诗经中的爱情观 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六百年左右的诗歌三百零五首,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论语中也有对诗经的评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整部诗经的内容,也都是思想纯正毫无邪念的。诗经中有大量诗以爱情为主题,也体现着“思无邪”。关雎作为诗经的开篇,可见其在整部诗集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所体现出的爱情观也可以作为诗经里爱情观的代表。这首诗讲述了一位“君子”对“淑女”从单方面的爱慕到喜结良缘的过程中,君子内心的情感变化。无论是爱慕时的思念还是喜结良缘之后的喜悦,写的都是男子在追求女子的过程中的
2、感受,而女子的内心变化却丝毫没有涉及。这与一段爱情中,都是男子主动有关。在我国古代的婚姻爱情观里,只有男子主动追求女子才被视为合理的,而女子即使早已对男子有了倾慕之情,也不能表现出来更不能主动追求,这样才显得矜持而守礼数,大不同于西方女性的热情奔放。关雎或许可以称之为一首古代的情歌,却又不同于现代流行歌曲的大胆直白,显得含蓄委婉。“君子”和“窈窕淑女”的结合,在古代可以看作是理想的结合,从中也可以看出诗经的爱情观中对于男子和女子的理想标准,男子要求是社会地位高、品行端正的君子,与之相配的是文静美好的淑女。除了“君子”与“淑女”体现了一段爱情里男子和女子的理想标准外,关雎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理想
3、爱情的标准。诗中的君子对于淑女的爱慕,并不是短暂的邂逅,也不是一时的激情,而是付诸行动去追求,以走向美好的婚姻为最终目的。这样有始有终、负责任的爱情,是被社会所认可和赞扬的。因此,诗经中的爱情,并不推崇短暂的不负责人的爱,而是推崇以婚姻为目的,完美结合的爱情。关雎既承认了男女之间产生爱情是自然而然的事,又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约束和克制,使其符合礼教和道德的标准,因此大量运用比兴手法,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含蓄之美。孔子也赞扬关雎之美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如果说关雎表现的是古代人民对于爱情的美好期望,那么蒹葭则是对凄美爱情的叹惋。关雎中的君子通过努力追求到了心爱的女子,而蒹葭的主人公却因重重的阻碍而未
4、能与心爱的女子结下良缘。那在水一方的伊人,是他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江水阻隔了他的理想,形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但主人公仍对隔着遥远距离的女子心生爱慕,他想冲破重重的阻碍去追求心爱的女子。然而“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可见追求之难,艰险重重。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白鹭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可见追求的时间之长。“苍苍”“凄凄”“采采”描写了芦苇颜色由苍青到凄青再到泛白,渲染了深秋凄凉的氛围,日子一天天地流逝,而主人公却一直等待着,表现了男子对于爱情的执着和真诚。全诗虽然是写男子对于女子的爱慕,却也显得凄婉而含蓄,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惆怅的情致。真是蒹葭长,露为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经 中的 爱情观 39577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