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勉华《中医内科学》(第9版)笔记与考研真题详解.docx
《吴勉华《中医内科学》(第9版)笔记与考研真题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勉华《中医内科学》(第9版)笔记与考研真题详解.docx(38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目录内容简介目录总论第1章导言1.1 复习笔记1.2 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思路与原则2.1 复习笔记2.2 考研真题详解第3章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概要31复习笔记3.2考研真题详解各论第1章肺系病证1.1 复习笔记1.2 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心系病证2.1 复习笔记2.2 考研真题详解第3章脾胃病证31复习笔记32考研真题详解第4章肝胆病证4.1 复习笔记4.2 考研真题详解第5章肾系病证5.1 复习笔记5.2 考研真题详解第6章气血津液病证6.1复习笔记62考研真题详解第7章肢体经络病证7.1 复习笔记7.2 考研真题详解总论第1章导言1 .1复习笔记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和范
2、围2 .定义中医内科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辨证论治的法则,系统地阐述和处理内科病证的一门学科。3 .范围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中医内科学所讨论的内容主要是内伤杂病和除伤寒、温病的外感病)。表1-1外感病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疣之气所致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内伤病金匮要略及内科专著中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杂病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辨证二、发展源流1 .奠基时期(1)黄帝内经为内科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2)战国至秦汉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时期。(3)张仲景提出理、法、方、药的辨证施治原则,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
3、实践密切结合。2 .继承发展时期(1)隋唐巢元芳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2)金元时代四大医家分别是“寒凉派刘完素,张从正“攻下派张从正,补土派”李杲,“滋阴派朱丹溪。(3)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创立了三因学说。3 .系统完善时期明清时期表1-2薛己内科摘要我国最早用内科病名的医书张景岳景岳全书指出“阳非有余,阴常不足”,力主温补之法温病学说吴又可温疫论创唳气”说叶天士的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温病条辨创立三焦辨证理论薛生白湿热病篇王孟英温热经纬促进了温病学说的发展王清任医林改错发展了瘀血理论唐容川血证论提出治血证四大要法三、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其特
4、点4 .分类以病因、病理变化为纲。(1)以病因为纲将内科疾病分为外感疾病和内伤疾病两大类;(2)以病理变化为纲将内科疾病分为热病与杂病两大类。5 .分类的特点病理分类法是在病因分类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病因分类的补充。可把这两类分类法结合起来,称之为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1)外感热病,根据感受邪气的不同分为伤寒与温病,温病又可分为温热病与湿热病;(2)内伤杂病分类的理论基础是藏象学说,分为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病证、肝系病证、肾系病证、经络病证、气血津液病证等。6 .命名原则以病因、病机、病理产物、病位、主症、体征为依据。7 .2考研真题详解本章不是考研复习的重点,暂未编选考研真题,若有最新
5、真题会及时更新。第2章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思路与原则2.1复习笔记一、以病机为核心的辨治思路L 审察病机”是辨证论治的关键;2 .准确运用病机词汇:3 .重视脏腑病机。二、病证结合的辨治思路1.病、证、症的含义与三者之间的关系(1)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2)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3)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和行为表现。(4)疾病的本质和属性,往往是通过“证”的形式表现于临床,而病又是各种证的综合表现。因此,病
6、、证、症皆为人体的病理反映,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2 .辨证与辨病的区别与联系(1)辨证的概念辨证是指从整体观念出发,把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所得的各种资料,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推理、判断,进而获得对疾病某一阶段病情的综合认识。(2)辨病的概念辨病是根据四诊认症、辨病,分析内在病变机理,反映病的特异性及其发展转归,为施治提供依据。(3)区别与联系区别辨证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反映了辨证论治的诊疗体系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对疾病本质和特异性的认识,有利于掌握病变发生发展的特殊规律,把握疾病的重点和关键,加强治疗的针对性。联系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根本手段,辨病又是对中医辨证
7、的必要和有益补充,两者相辅相成,有利于对疾病性质的全面准确认识,提高临床疗效。三、中医内科疾病的辨治原则1 .辨证原则(1)全面分析病情,从整体观念出发;(2)掌握病证病机特点。2 .治疗原则(1)调节整体平衡(2)审证求机论治概念审证求机是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在收集四诊(望、问、闻、切)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取象比类的思辨方法,通过辨析疾病内在病变的外在表现,把握疾病的本质,获得辨证的结论。“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是审证求机论治在临证中的基本应用。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概念a.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
8、因而治法也不相同。因此同病异治是同中求异辩证法思想的具体应用。b.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若出现相同的病理变化,即形成相同的证候时,可以采取相同的治法。因此异病同治是异中求同辩证法思想的具体应用。(3)明辨标本缓急治疗疾病时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4)把握动态变化(5)顺应异法方宜包括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6)据证因势利导(7)先期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是指可能受到传变的脏腑和可能受到影响的气血津液,采取预防措施,阻断和防止病变的发展和传变,把病变尽可能控制在较小的范围,以利于疾病的彻底治疗,
9、取得最好的疗效。(8)重视调摄护理3 .2考研真题详解本章暂未编选名校考研真题,若有最新真题会及时更新。第3章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概要3.1复习笔记一、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4 .六淫和六气的含义(1)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2)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变化;(3)六淫产生因素:气候突变,超过机体正常的适应范围;人体抵抗力下降,不能及时应变。5 .六淫致病特点(1)外感性: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而发病;(2)季节性:六淫引起的疾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如夏季多暑病,冬季多寒病;(3)相兼性:既可单独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如风寒湿痹等;
10、(4)地区性:致病与工作生活区域相关,如久居湿地易患湿痹。6 .辨证论治(1)风风邪的概念a.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特性的外邪称风邪。b.风为六淫之首,虽属春令主气,但四季皆有。c.风邪侵入所发病症为外风证。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a.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第一,风邪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而属阳邪;第二,风性疏泄,侵袭人体,使肌媵开泄,出现汗出恶风等症状;第三,风邪易袭阳位,即风邪易于侵犯人体的上部和肌表,故常见头痛、感冒、恶风发热等病症。b.风性主动:其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如抽搐,震颤,甚至角弓反张,都属于风。c.风性善行而数变:第一,善行:发病部位善动不居,游走
11、不定,变化迅速,如痹证中行痹,常见游走性关节肌肉疼痛;第二,数变:发病迅速,变幻无常,如等麻疹之皮肤瘙痒,此起彼伏。d.风为百病之长:第一,风邪常兼他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第二,风邪袭人,致病最多:风邪终岁常在;风邪侵人,无孔不入,可遍及全身。证治分类表3-1风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流清涕,咳嗽,痰稀。舌苔白润,脉浮而紧疏风散寒荆防达表汤加减风热发热,微恶风寒,少汗或无汗,头痛,咳嗽,痰黏或痰黄,鼻流浊涕,咽痛,口渴。苔薄,舌边尖红,脉浮数疏风清热桑菊饮加减/银翘散(风热较甚)风入经络肢体关节游走疼痛,或拘急不利,项强,口眼歪斜,甚则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舌苔薄白,脉
12、浮弦祛风通络防风汤、牵正散、玉真散(2)寒寒邪的概念a.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寒邪。b.寒为冬令主气,也可见于其他季节。c.寒邪侵入所致病症称为外寒,分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和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a.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表3-2寒邪袭表,阻遏卫阳恶寒、无汗直中脾胃,损伤脾阳脱腹冷痛、吐、泻直中少阴,损伤心肾之阳恶寒肢冷、下利清谷b.寒性收引:气机收敛,膜理、经络、筋脉收缩挛急。表3-3侵袭肌表恶寒无汗寒客血脉头身疼痛脉紧寒客关节关节屈伸不利C.寒性凝滞: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滞不通,不通则痛。表3-4侵袭关节一身尽痛或关节剧烈疼痛(寒痹)犯
13、中焦脱腹冷痛寒客肝脉少腹,阴部冷痛注意:复习时应注意寒邪各个特点所引起症状的不同。证治分类表3-5寒邪侵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身痛或骨节疼痛,痛处不移,得热痛减,遇冷痛剧,筋脉拘急不利。舌苔薄白,脉浮紧辛温发汗散寒解表麻黄汤加减中寒恶寒战栗,肢体麻木,四肢冰冷挛痛,面青咬牙,神志迟钝,昏迷僵直,呼吸缓慢,口鼻气冷,皮肤隐紫。舌苔白滑,脉象沉伏助阳破阴温里祛寒四逆汤加减(3)暑暑邪的概念a.暑为夏令主气,系火热所化;b.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夏季;c.纯属外邪,无内属之说。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a.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邪致病,出现壮热、心烦、面赤、脉洪大等:b.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14、;c.暑多夹湿。证治分类表3-6中暑头昏胀痛,胸闷,恶心欲吐,身热烦渴,短气,四肢无力,或皮肤干燥,色红而热,少汗,或汗多肤冷,尿短赤,甚则突然昏倒,澹语,抽搐。舌干少津,脉细数无力清暑生津人参白虎汤加减/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汤(气阴大伤)暑执 ,八、入夏时常发热,肌肤灼热,汗少,或午后热甚,口渴引饮,食少,倦怠无力。舌苔薄白或薄黄,舌质微红,脉细数清暑益气养阴生津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暑湿身热不扬,恶风少汗,胸闷腹胀,恶心,纳少,口苦黏或淡,大便清薄,肢体酸困。舌苔腻,脉濡数清暑化湿蕾香正气散加减(4)湿湿邪的概念a.凡致病具有重着、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湿邪。b.湿为长夏主气,也可见于其他季节。c
15、.湿邪侵入所致病症称为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住潮湿所致。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a.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第一,湿性类水,故为阴邪;第二,阴胜则阳病,以损伤脾阳为主;第三,气机升降失常,出现胸闷、脱痞等。b.湿性重浊:第一,重即沉重、重着,临床表现以沉重感为特征,如头重如裹,四肢沉重;第二,浊即秽浊,指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如面垢哆多,小便浑浊。c.湿性黏滞:第一,黏即黏腻,指症状的黏滞性,分泌物、排泄物黏滞,如大便粘滞不爽;第二,滞即停滞,指病程的缠绵性,起病缓,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d.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性重浊,易伤人体下部,以腰膝以下症状多见。证治分类表3-7
16、湿困卫表身热不甚,迁延缠绵,微恶风寒,汗少而黏,头痛如裹,肢体酸芳香化湿蕾朴夏重疼痛,或兼见胸膈闷胀,脱痞泛恶,口中黏腻,大便稀澹,面苓汤加色淡黄。舌苔白腻,脉浮濡减湿滞关节酸痛重着,固定不移,或腿膝关节漫肿,转侧屈伸不利,或祛湿慧位仁经络下肢肿胀。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通络汤加减湿毒皮肤疥癣、疮拜、疱疹,脚生湿气,局部瘙痒,流黄水,或见尿化湿二妙丸浸淫浊,女子带下腥臭。舌苔黄腻,脉滑数解毒加味(5)燥燥邪的概念a.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燥邪。b.燥为秋令主气。分为温燥和凉燥:燥与热合,则为温燥;燥与寒合,则为凉燥。c.燥邪伤人,发为外燥。由外感燥邪,肺胃失宣所致。燥邪的性质及致病
17、特点a.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出现口鼻干燥,皮肤干涩,小便短少等;b.燥易伤肺:损伤肺津,使肺宣降失职,出现干咳少痰,痰黏难咯等症状。证治分类表3-8温燥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咳痰不畅或痰中带血,口渴喜饮,唇干咽燥,心烦,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清宣凉润桑杏汤加减/清燥救肺汤(燥邪化火,伤及肺阴者)宣肺说头痛鼻塞,恶寒,发热,无汗,咽干唇燥,干咳痰达表杏苏散加减燥少,痰质清稀,舌干苔薄,脉象浮弦化痰润燥(6)火火邪的概念a.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称火邪。b.火邪无明显的季节性,四季均可发生。c.火热侵入所致病症称为外感火热病证或外火证。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a.火为阳邪,其性趋上
18、:第一,火热之性燔灼升腾,故为阳邪;第二,阳盛则热,出现高热、烦渴、汗出、脉洪数等症;第三,火性趋上,病症以头面部多见,如头痛、咽痛、唇烂等。b.火热易扰心神:心恶热,故见心烦失眠、烦躁不安、神昏憎妄等症。c.火热易耗伤津气:第一,伤津:迫津外泄,消灼阴津,出现口渴引饮、舌干咽燥、尿赤便秘等症;第二,耗气:壮火食气,气随津泄,出现体倦、乏力、少气。d.火热易生风动血:第一,生风:火热燔灼肝阴,使肝阳亢奋,肝风内动,致高热、抽搐、角弓反张;第二,动血:火热灼伤脉络,迫血妄行,致各种出血。证治分类表3-9火高热烦躁,面红目赤,气粗,口渴饮冷,口泻黄连解毒汤加减/牛黄清心执臭,便秘,浸赤,或斑疹吐!
19、ft,或神昏澹火丸(神昏)/牛黄清心丸配炽语,直视,痉厥。舌尖红绛,舌苔黄腻,或解合调胃承气汤(火热内闭而腑盛燥黄起刺,脉滑数或滑实毒实便秘者)火与热的异同表3-10相同点区别:火为热之极,热极能化火火火内生:其性结聚,临床多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易本质皆为阳盛,均为外感六耗血动血,多脏腑郁发或邪郁化火,其性炎上热淫邪气,致病基本相同热外受:其性弥漫,临床多全身弥漫性发热征象,易耗伤阴液,多泛及全身7 .临证备要(1)风邪易兼他邪致病,故应针对不同病邪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属风寒者宜疏风散寒,风热者宜疏风清热,风湿者宜祛风除湿。(2)寒邪为病,治疗用药的原则是辛热散寒。因寒邪伤及阳气,故应注意回
20、阳救逆。(3)暑邪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暑易夹湿,宜合用芳香化湿之品。(4)外湿致病当分清湿在卫表还是在经络。在卫表者宜芳香化湿解表,配宣达气机药,使气行湿化;湿在经络关节者,易兼夹风邪,宜配伍祛风胜湿药。(5)外燥重在辛散宣肺。温燥重在辛凉,适当加用养阴生津药;凉燥重在辛散透表,不宜多用甘寒养阴药。(6)外感六淫之火多为火毒相并,充斥三焦,治宜泻火解毒,兼清三焦之火,配合通腑泄热药,导热下行。火毒之邪传变迅速,易内闭心包,故应及早使用清心凉血开窍药物。二、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内生五气是指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是在疾病过程中由于人体气、血、津、液和脏腑生理功能的异常,从而产生类似风、寒、
21、湿、燥、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8 .辨证论冶(1)内风含义内风主要是肝经病变的一类证候表现。病理因素风、痰、火,三者相互搏结。辨证原则分为虚、实:属实者为肝阳化风,或热极生风;属虚者为阴虚风动或阴虚血少,筋脉失养。临床表现轻则头晕目眩,四肢麻木,抽搐或震颤;重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证治分类表3-11肝阳化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肌肉咽动,震颤,或头痛如掣,言语不利,步履不实,面赤,甚则突然昏仆,口眼歪斜,不省人事,舌红苔薄,脉弦平肝息风潜阳天麻钩藤饮、镇肝息风汤加减热极生风壮热如焚,头痛,两目上视,手足抽搐,项强,甚则角弓反张,神志不清。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清热凉肝息风羚角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内科学 吴勉华 中医 内科学 笔记 考研 详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