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广仁主编)课题绪论、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和发展授课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 学 目 的1 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中医学的学科属性;2 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大体过程。教学过程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1)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畴(2)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3)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4)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2、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1)形成的基础和方法:(2)理论体系的确立:黄帝经、伤寒杂病论、难经,本经(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魏晋隋唐时期:王叔和脉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思邈千金方。宋金
2、元时期:言三因方;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金元四大家:完素寒凉派、从正 攻邪派、杲补士派、朱震亨滋阴派、元素。明清时期:介宾、养葵 命门学说;吴又可、叶桂、薛雪、吴培温病学说。近代与现代:收集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 中西汇通现代研究。3、中医学的继承与创新: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4小结重占 、难点1重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金元四大家的理论创新;明清命门学说与 温病学说的新理论。2难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的个整体系 统,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 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思 考 題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
3、是什么?2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学术特点各是什么?3明清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4中医学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参 考 文 献1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20012王芝拦主编.中医基础理论.科技,20013谢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复习应试及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导丛 书.清华大学,2003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广仁主编)课题绪论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授课时数2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教 学 目 的!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教学过程1整体观念(1)人体是个有机整体: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
4、,说明结构的完整性及结构与功能的统 性。病理上的整体性:局部病变与整体病理反映的统关系。诊治上的整体性:由外察,整体调节。(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地域环境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四时多发病;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地域环境 对发病的影响。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性;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4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模式(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5小结重 占 、 难 点1重点:(1)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2)人体有机整体的构成;(3)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2难点:(1
5、)人体怎样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要求从 释。“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两个方面来阐思 考 也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是什么?人体这个有机整体是怎样构成的?请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来论述。怎样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念构建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参 考 文 献1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20012王芝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科技,20013谢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复习应试及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导丛 书.清华大学,2003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广仁主编)课题绪论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辨证论治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容授课时数2教学
6、方法启发式教学教 学 目 的1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2 了解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主要容。辨证论治;教学过程!辨证论治(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病、证、症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和联系,证的时相性和空间性特征。(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辨证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等。论治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等。(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4)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容简介3小结重 点 难 点1重点:证、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2难点:(1)证的基本概念:证,是指疾病过程中某阶段或
7、某类型的病理概括,由一组相对 固定的、有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阶段或某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是 中医治病的依据。(2)证的时相性与空间性特征:证反映疾病的阶段性本质,表明了其时相性特征;证反 映疾病不同类型的本质,表明了它的空间性特征。思 考 题证与病、症在概念上有何区别?辨证与论治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是什么?何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临床上怎样运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治原则?参 考 文 献1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20012王芝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科技,20013谢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复习应试及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导丛 书.清华大学,200
8、3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广仁主编)课 题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精气学说授课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 学 目 的! 了解古代哲学畴中精与气的基本概念;2 了解古代哲学畴中精、气概念的形成;3 了解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主要容;4 了解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教学过程1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1)精的基本概念:在古代哲学中,精,又称精气,泛指气,是指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 细微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包括人体)的本原;在某些情况下,精气又指气的一部分,即 气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精概念的形成之源:水地说。(2)气的基本概念:气,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
9、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与气 的概念是同一的。气概念的形成之源:云气说,发展为“元气一元论”。2精气学说的主要容:(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2)气的运动与变化:气机;气化。(3)气的中介作用及其意义(4)天地精气合化为人:生命产生的哲学观和医学观的比较。3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的影响(1)对中医学精气学理论的影响(2)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4小结重 点 与 难 点1重点:精气的基本概念与精气学说的容。2难点:(1)精、气概念在古代哲学与中医学中的区别:在哲学中,精即气,是宇宙的生成本原, 有时是指气的精粹部分。在中医学中,精是指精,是人体生命的构成本原,是种有形的液 态物质;而气是推动和调控人
10、体生命活动的动来源,是无形的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2)中医学的精气理论并非来源于古代哲学中的精气学说,而是古人对人体生命现象观 察、体悟和推理的结果:精概念源于对生殖之精的认识,气概念源于对呼吸之气和人体热气 的体悟。思考即!古代哲学中精与气的基本概念是什么?与中医学的精与气概念有何区别?2精气有哪两种存在形式?3气机与气化有何区别?4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的精气理论有何影响?5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对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构建有何理论意义?参 考 文 献1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20012王芝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科技,20013谢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复习应试
11、及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导丛 书.清华大学,2003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广仁主编)课题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的概念授课时数2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教 学 目 的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2掌握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规律及其相对性与绝对性。3 了解阴阳概念的形成过程;4 了解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教1阴阳的概念(1)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 括。学过(2)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事物和现象阴阳属性的规定:比类水火的特性来确定:凡类水者皆属阴,类火者皆属阳。(3)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相对性:可转化;可再分
12、阴阳;因比较的对象不同而异;绝对性:某些事物的属性固定不变,不可反称。2小结程重 点 难 点1重点:(1)阴阳的基本概念;(2)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2难点:(1)阴阳与矛盾的区别;(2)阴阳之中再分阴阳的理论渊源一阴阳互藏互寓。思 考 题1阴阳的基本概念是什么?2阴阳与矛盾有何区别?3事物阴阳分属的依据是什么?4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的和绝对性格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别阐述之。参 考 文 献1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20012王芝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科技,20013谢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复习应试及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导丛 书.清华大学,2003课程名称
13、中医基础理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广仁主编)课题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二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的基本容授课时数2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教 学 目 的!掌握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与互藏、消长、转化、自和与平衡等运动规律和 形式。教学过程1阴阳对立制约:对立:相反;制约:抑制、削弱、排斥、格拒。2阴阳互根互用:(1)阴阳互根:阴阳双方相互依赖而存在,如寒与热等。互根关系失常出现孤阴与独阳。 (2)阴阳互用:阴阳之间在互存基础上的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气与血的关系。 互用关系失常出现阴阳互损。3阴阳交感与互藏:4阴阳消长:此消彼长和此长彼消的消长形式与阴阳的对立制约相关联;阴阳之间
14、的此 消彼亦消和此长彼亦长与阴阳的互根互用相联系。5阴阳转化的含义、形式及在依据和条件:(1)形式:渐变,突变;:(2)在依据:阴阳互藏互寓,即阴中有阳,阴中有阴;阴阳消长:(3)条件:事物发展的基现阶段,即经曰重、极、甚”等。6阴阳自和与平衡:(1)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恢复协调平衡的能力和趋势;(2)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大体均势和稳定状杰。7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交感、互藏、自和、平衡之间的关系。8小结重 点 难 点1重点:阴阳的对立、互根、互藏、交感、消长、转化等运动规律和形式。2难点:(1)阴阳消长的形式:阴阳互为消长、阴阳皆消皆长。(2)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交感、互
15、藏之间的逻辑关系。思 考 題1阴阳对立制约和阴阳互根互用的涵义是什么?请举例说明之。2阴阳交感的在机理是什么?3阴阳互藏的涵义及其意义各是什么?4阴阳消长的形式有哪些?各与阴阳的哪些运动规律相关?5阴阳转化的依据和条件各是什么?阴阳消长与阴阳转化的关系如何?6阴阳自和的涵义是什么?7阴阳平衡的机制是什么?参 考 文 献1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20012王芝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科技,20013谢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复习应试及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导丛 书.清华大学,2003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广仁主编)课题第一章:中医学的
16、哲学基础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授课时数2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教 学 目 的!掌握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教学过!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3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1)阴阳偏盛(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4)阴阳转化4用于疾病的诊断5用于疾病的防治(1)指导养生(2)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盛的治则、(3)分析归纳药物性能6小结阴阳偏衰的治则程重 点 难 点1重点: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偏盛偏衰的治则2难点: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思 考 也1如何区别阳盛则热与阴虚则热?2如何区别阴盛则寒与阳虚则寒?3阴阳偏盛偏衰的治疗原则各如何?4怎样理解阴
17、中求阳与阳中求阴?参 考 文 献1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20012王芝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科技,20013谢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复习应试及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导丛 书.清华大学,2003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广仁主编)课题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三节: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概念和基本容授课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教 学 目 的12掌握五行的概念。掌握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和母子相及的概念、规律。教学过程!五行的概念(1)五行的基本概念:(2)五行的特性:木日曲直、火日炎上、土爰加色、金日从革、水日润下。(3)事物和
18、现象的五行归类:2五行学说的基本容(1)五行生克相生的概念、次序、母子关系,举例说明。相克的概念、次序、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举例说明。(2)五行制化与胜复制化的概念、规律(生中有克,克中有生)。胜复的概念、规律(有胜则复),(3)五行乘侮相乘的概念、次序和原因。相侮的概念、次序和原因。相乘与相侮之间的关系。(4)五行母子相及(1)母病及子:母能令子虚及其举例。(2)子病及母:子盛致母实、子盛致母虚、子虚致母虚。3小结重 点 难 占 、1重点:(1)五行的概念及特性。(2)五行生克制化乘侮及母子相及。2难点:(1)制化与胜复规律。(2)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3)相乘和相侮同时发生的机制。思 考
19、也!什么是五行的生克和制化?2五行相乘和相侮的概念、次序和产生原因各是什么?3五行的特性各如何?参 考 文 献1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20012王芝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科技,20013谢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复习应试及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导丛 书.清华大学,2003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广仁主编)课 题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三节: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授课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式教学教 学 目 的!掌握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重点是在病理和防治原则方面的应用。2 了解精气阴
20、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方法论方面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3 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教学过程1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五行学说在生理方面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说明五脏之间的关系。(2)五行学说在病理方面的应用:相生关系的传变;相克关系的传变;(3)五行学说在诊断方面的应用:(4)五行学说在防治方面的应用:指导脏腑用药;控制疾病传变;确定治则治法: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指导针灸取穴;情志相胜疗法等。2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1)注重宏观观察。(2)注重整体研究。(3)擅长哲学思维,包括中和思维、类比思维。(4)强调功能联系。3小结重占、 难 占、
21、1重点:(1)相生关系的治则治法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治法: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益火补土法(2)相克关系的治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2难点:(1)相生与相克关系的传变。(2)佐金平木、益火补土、培土制水等治法的概念。(3)益火补土法与培土制水法有何区别?思考題!怎样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病理的传变?2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各是什么?试述之。3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各是什么?试述之。参 考 文 献1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20012王芝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科技,20013谢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全国高等中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基础理论 课程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