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与纵隔胸部成像及病变推理.docx
《肺与纵隔胸部成像及病变推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肺与纵隔胸部成像及病变推理.docx(5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肺与纵隔胸部成像及病变推理胸部疾病种类繁多,胸部又具有良好的自然对比,X线 检查和CT检查在胸部的应用很普遍。由于MRI的流空效应,不 使用对比剂,心血管也可成像,有助于了解纵隔肿瘤与心脏大血 管的关系,MRI检查常用于纵隔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肺内空 气对超声波的反射强烈,使超声检查对肺部病变的诊断受到限制。 超声检查主要用于胸腔积液的诊断、超声导引胸膜下肺内病变穿 刺活检和胸腔积液引流。第一节检查技术一、X线检查1.胸部摄影:是胸部疾病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常规摄 影体位如下:(1)正位 通常为后前位,站立前胸壁靠片,双臂尽可 能内旋,X线自背部射入。不能站立的患者,采用仰卧前后位。(2)侧位
2、 患侧侧胸壁靠片,两手抱头,X线自健侧射 入。(3)斜位常用于显示肋骨腋段的骨折。(4)前弓位 立位 主要用于显示肺尖部及与锁骨、肋 骨重叠的病变。2 .胸部透视,方法简单、可多体位观察病变、并可观 察隔肌的活动度及心脏的搏动状态等。透视不易发现细微病变, 因此仅作为胸部摄片的补充检查。3 .特殊检查高千伏摄影即应用电压不低于 120kV. 5111As7mAs的摄影。由于X线穿透力强,可减少胸壁软 组织、肋骨对肺内病变的干扰,使肺纹理显示清楚,有利于中央 型肺癌、纵隔病变及尘肺等的观察。由于DR、CT及MR的应用, 高千伏摄影应用已不多。4 .造影检查血管造影主要有肺动脉及支气管动脉造 影,
3、用于检查肺动脉瘤、肺动静脉屡、肺动脉发育不良及不明原 因的咯血。由于螺旋CT,尤其是多层CT增强扫描的应用,肺部 血管造影也已很少应用。二、CT检查1 .普通扫描(平扫)系不使用对比剂的常规扫描,扫 描范围通常从肺尖至肺底,也可根据定位片所见进行局部选层扫 描。对多数胸部病变,平扫能满足诊断要求。平扫通常分别使用 肺窗观察肺,纵隔窗(或称软组织窗)观察纵隔。2 .增强扫描通常是在平扫的基础上进行,为经静脉 快速注射对比剂后再进行的扫描,仅使用纵隔窗观察。主要用于 鉴别病变为血管性或非血管性、明确纵隔病变与心脏大血管的关 系、了解病变的血供情况,帮助鉴别良、恶性病变等。3 .高分辨力扫描 高分辨
4、力CT扫描技术为薄层(1mm2mm)扫描及高分辨力算法重建图像的检查技术。主要用于观察 病灶的微细结构,对弥漫性肺间质病变及支气管扩张的诊断具有 突出效果,常多用肺窗观察,它是常规扫描的一种补充。4 .动态扫描注射对比剂后对某感兴趣区行多次快速 扫描,以了解对比剂的浓度变化,主要用于明确血供丰富的病灶 或血管性病变。5 . CT灌注成像在静脉快速团注对比剂时,对感兴趣 区层面进行动态CT扫描,从而获得感兴趣区时间-密度曲线,曲 线中CT值的变化,可反映组织中碘聚集量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可有效地反映局部肺组织血流灌注量的改变。6 .多层面CT扫描 系X线管一次旋转过程中同时获得 4、8或1
5、6层面图像数据的成像系统。多层面CT扫描明显缩短 胸部扫描的时间,提高纵轴方向的空间分辨力。多层面CT扫描 可对肺部病灶进行多方位观察,且具有肺结节分析功能、肺支气 管成像、肺含气量测定及支气管仿真内镜功能等。三、MRI 检查1 .检查方式自旋回波(SE)、反转恢复及饱和恢复序 列,以自旋回波最常用。此外,有减少呼吸运动伪影的呼吸触发 相位编码技术、心电门控技术、流动补偿技术、快速自旋回波(FSE) 及平面回波(EPI)等技术。常规应用SE-T1WI及FSE-T2WIO2 .扫描断面常规先行横断面成像,必要时行冠状面 或矢状面成像。3 .肺血管成像成像技术有时间飞越法和相位对比法 两种。时间飞
6、越法是利用流动相关增强效应,相位对比法是利用 血流中的相位效应。第二节影像观察与分析一、正常影像学表现()X线检查1 .胸廓正常胸部X线影像是胸腔内、外各种组织、器官包括胸 壁软组织、骨骼、心脏大血管、肺、胸膜和膈肌等相互重叠的综 合投影。某些胸壁软组织和骨结构可以投影于肺野而形成能与病 变混淆的阴影。(1)胸壁软组织:胸锁乳突肌和锁骨上皮肤皱褶:胸锁乳突肌与颈根部 软组织在两肺尖内侧形成外缘锐利、均匀致密的阴影。锁骨下皮 肤皱褶为与锁骨下缘平行的3mm5nlm宽的薄层软组织影,系锁 骨上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投影。胸大肌:胸大肌在肌肉发达的男性,于两侧肺野中外 带可形成扇形致密影,下缘锐利,呈一斜
7、线与腋前皮肤皱褶续连。 两侧胸大肌影可不对称。乳房及乳头:女性乳房可重叠于两肺下野形成下缘清 楚、上缘不清且密度逐渐变淡的半圆形致密影,其下缘向外与腋 部皮肤续连。乳头在两肺下野相当于第5前肋间处,形成小圆形 致密影,多见于年龄较大妇女,也可见于男性,多两侧对称。(2)骨性胸廓:骨性胸廓由胸椎、肋骨、胸骨、锁骨和肩胛骨组成。胸椎:正位像上横突可突出于纵隔影之外,与肺门重 叠时不要误为肿大淋巴结。肋骨:肋骨后段呈水平向外走行,前段自外上向内下 斜行。肋骨前后端不在同一水平,一般第6肋骨前端相当于第 10肋骨后端的高度。前段肋骨扁薄,不如后段肋骨的影像清晰。 第110肋骨前端有肋软骨与胸骨相连,肋
8、软骨不显影,肋骨前 端呈游离状。成人肋软骨常见钙化,表现为不规则的斑片致密影, 不要误认为肺内病变。肋骨及肋间隙常被用作胸部病变的定位标 志。肋骨有多种先天性变异,如颈肋、叉状肋及肋骨融合。胸骨:正位胸片上,胸骨几乎完全与纵隔影重叠,仅 胸骨柄两侧外上角可突出于纵隔影。侧位及斜位片上胸骨可以全 貌显不。锁骨:两侧锁骨内端与胸骨柄形成胸锁关节,两侧胸 锁关节应对称,否则为投照位置不正。锁骨内端下缘有半月形凹 陷,为菱形韧带附着处.边缘不规则时,勿误为骨质破坏。肩胛骨:肩胛骨内缘可与肺野外带重叠.勿误为胸膜 肥厚。青春期肩胛骨下角可出现二次骨化中心.勿误为骨折。(3)胸膜:胸膜菲薄,分包裹肺和叶间
9、的脏层和与胸壁、纵 隔及横隔相贴的壁层,两层胸膜之间为潜在的胸膜腔。在胸膜 返折处且X线与胸膜走行方向平行时,胸膜可显示为线状致密影。 后前位片常见于第2肋骨下缘,表现为与肋骨下缘平行的线形阴 影称伴随阴影。常规胸部正位片多可见水平裂胸膜,表现为从腋 部第6肋骨水平向内止于肺门外1cm处的水平线状致密影。侧位 片上,斜裂胸膜表现为自后上(第4、5胸椎水平)斜向前下方 的线状致密阴影,在前肋膈角后2cm3cm处与膈肌相连;水 平裂起自斜裂中点,向前水平走行达前胸壁。肺叶间裂的变异常见的有奇叶副裂,系肺的发育过程 中.奇静脉被包入发育中的右肺叶内,由奇静脉两侧的四层胸膜 形成,表现为自右肺尖部向奇
10、静脉方向走行的弧形线状致密影, 以小圆点状的奇静脉为终止点,其内侧肺组织即奇叶。2 .肺(1)肺野:充满气体的两肺在胸片上表现为均匀一致较为透 明的区域称肺野。两侧肺野透明度基本相同,其透明度与肺内所 含气体量成正比。为便于指明病变部位,通常人为地将两侧肺野 分别划分为上、中、下野及内、中、外带。横的划分:分别在第 2、4肋骨前端下缘引一水平线,即将肺分为上、中、下三野。 纵的划分:分别将两侧肺纵行分为三等分.即将肺部分为内、中、 外三带。此外第一肋圈外缘以内的部分称为肺尖区,锁骨以下至 第2肋圈外缘以内的部分称为锁骨下区。(2)肺门:肺门影主要由肺动脉、肺叶动脉、肺段动脉、伴 行支气管及肺静
11、脉构成。正位胸片上,肺门位于两肺中野内带第 25前肋间处,左侧比右侧高1cm2cm,两侧肺门可分上、下 两部。上、下部相交形成一钝的夹角,称肺门角,而相交点称肺 门点,右侧显示较清楚。右下肺动脉内侧有含气的中间支气管衬 托而轮廓清晰,正常成人其横径不超过15 mm。左下肺动脉由 于心脏影的遮盖不能见其全貌。侧位胸片上两侧肺门大部重叠, 右肺门略偏前。肺门表现似一尾巴拖长的“逗号”,其前缘为上 肺静脉干,后上缘为左肺动脉弓,拖长的逗号尾巴由两下肺动脉 干构成。(3)肺纹理:在充满气体的肺野,可见自肺门向外呈放射分 布的树枝状影,称为肺纹理。肺纹理由肺动脉、肺静脉组成,其 中主要是肺动脉分支,支气
12、管、淋巴管及少量间质组织也参与肺 纹理的形成。在正位胸片上,肺纹理自肺门向肺野中、外带延伸, 逐渐变细,至肺野外围几乎不能辨认。下肺野肺纹理比上肺野多 而粗,右下肺野肺纹理比左下肺野多而粗。(4)肺叶、肺段、肺小叶:肺叶由叶间胸膜分隔而亦右肺 分为上、中、下三个肺叶,左肺上、下两个肺叶。肺叶与肺野的 概念不同,肺叶前后重叠。肺叶由25个肺段组成,每个肺段 有单独的段支气管。肺段常呈圆锥形,尖端指向肺门,底部朝向 肺的外围,肺段间没有明确边界。各肺段的名称与其相应的支气 管一致。肺段由多数的肺小叶组成。肺小叶既是解剖单位又是功 能单位。肺小叶由小叶核心、小叶实质和小叶间隔组成。小叶核 心主要是小
13、叶肺动脉和细支气管,其管径约1mm左右。小叶实质 为小叶核心的外围结构。小叶间隔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内有小 叶静脉及淋巴管走行。小叶的大小不完全一致,直径约为10mm 25mm。每个小叶又由35个呼吸小叶(又称腺泡)构成。终末 细支气管直径约0. 6mm0. 8mm,在腺泡内继续分出1、2、3级 呼吸细支气管,然后再分为肺泡管、肺泡囊、最后为肺泡。肺泡 壁上有小孔,称为肺泡孔,空气可经肺泡孔相互沟通。呼吸细支 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为肺的气体交换部分。肺叶:胸片上,借显影的叶间胸膜可分辨肺叶.多不 能完整地显示肺叶的界限,但结合正侧位胸片常可推断各肺叶的 大致位置。右肺上叶:右肺上叶位于右
14、肺前上部,上缘达肺尖,下缘以 横裂与中叶分隔,后缘以斜裂与下叶为界。右肺中叶:右肺中叶位于右肺前下部,上缘以横裂与上叶为 界,下缘以斜裂与下叶分隔.自横裂最外端向内,向下斜行至右 膈内侧部,内界直达右心缘,呈三角形。右肺下叶:右肺下叶位于右肺后下部,以斜裂与上叶及中叶 分界。左肺上叶:左肺上叶相当于右肺上叶和中叶所占据的范围。左肺下叶:左肺下叶相当于右肺下叶所占据的范围。正位胸片上,上叶下部与下叶上部重叠,中叶与下叶下部重 叠。侧位胸片上,上叶位于前上部,中叶位于前下部,下叶位于 后下部,彼此不重叠。副叶:副叶是由副裂深人肺叶内形成,属于肺分叶的先天变 异。奇叶为常见的变异,因奇静脉位置异常,
15、奇静脉与周围的胸 膜反折形成奇副裂,分隔右肺上叶内侧部分成为奇叶。奇副裂呈 细线状影,自右肺尖部向内、下走行至肺门上方,终端呈一倒置 的逗点状.是奇静脉断面的垂直投影。肺段:胸片上不能显示其界限。在病理情况下,单独 肺段受累,可见肺段的轮廓。肺段的名称与相应的支气管一致。肺小叶:胸片上不能显示其轮廓。单个肺小叶实变可 表现为直径1cm2cm的片状影。一个腺泡的直径约为4mm7mm。 当腺泡范围内发生实变时,胸片上可表现为类圆形结节状致密影, 称腺泡结节样病变。(5)气管、支气管:在高千伏胸片上,气管和肺门区的主支 气管、叶支气管可以显示。气管在第56胸椎平面分为左、右 主支气管。气管分叉部下壁
16、形成隆突,分叉角为6085。 两侧主支气管逐级分出叶、肺段、亚肺段、小支气管、细支气管、 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囊。右侧主支气管分出上叶支气管后至中叶支气管开口 前的一段称为中间支气管。左侧无中间支气管右下叶支气管共分出背、内、前、外、后五支肺段支 气管,左下叶支气管则分为背、内前、外、后四支肺段支气管。3 .纵隔纵隔位于胸骨之后,胸谁之前,介于两肺之间,上为胸 廓人口,下为横膈。两侧为纵隔胸膜和肺门。其中包含心脏、大 血管、气管、食管、主支气管、淋巴组织、胸腺、神经及脂肪等。胸片上除气管及主支气管可分辨外,其余结构缺乏对比。 只能观察其与肺部邻接的轮廓。纵隔的分区在判断纵隔病变的来 源和
17、性质上有重要意义。纵隔的分区方法有多种,有较为简单的 六分区法,即在侧位胸片上,从胸骨柄体交界处至第4胸椎下缘 画一水平线,其上为上纵隔,下为下纵隔;以气管、升主动脉及 心脏前缘的连线作为前、中纵隔的分界,再以食管前壁及心脏后 缘连线作为中、后纵隔的分界。从而将上、下纵隔各分为前、中、 后三区,共6区。4 .横隔横隔由薄层肌腱组织构成。分左右两叶,介于胸、腹腔 之间。两侧均有肌束附着于肋骨、胸骨及腰椎。横膈上有多个连 结胸腹腔结构的裂孔,主动脉裂孔有主动脉、奇静脉、胸导管和 内脏神经通过;食管裂孔有食管及迷走神经通过;腔静脉裂孔有 腔静脉通过。止匕外,还有胸腹膜裂孔及胸骨旁裂孔,为横膈的薄 弱
18、区,是膈疝的好发部位。左右横膈均呈圆顶状,一般右膈顶在第5肋前端至第6 前肋间水平,通常右膈比左膈高1cm2cm。横膈的圆顶偏内侧 及前方.所以呈内高外低,前高后低。正位胸片上,膈内侧与心 脏形成心膈角,外侧逐渐向下倾斜,与胸壁间形成尖锐的肋膈角。 侧位片上,膈前端与前胸壁形成前肋膈角;圆顶后部明显向后、 下倾斜,与后胸壁形成后肋膈角,位置低而深。平静呼吸状态下,横膈运动幅度约为1cm2. 5cm,深 呼吸时可达3cm6cm,横膈运动两侧大致对称。横膈的局部发 育较薄弱或张力不均时,向上呈一半圆形凸起,称为局限性膈膨 出,多发生于前内侧,右侧较常见,深吸气时明显,为正常变异。 有时在深吸气状态
19、下,横膈可呈波浪状,称为“波浪膈”,系因 膈肌附着于不同的肋骨前端,在深吸气时受肋骨的牵引所致。(二)CI检查胸部的组织复杂,有气的肺组织、脂肪组织、肌肉组织 及骨组织。因为这些组织的密度差异很大,其CT值的范围宽广, 所以在观察胸部CT时,至少需采用两种不同的窗宽和窗位,分 别观察肺野与纵隔,有时还需采用骨窗,以观察胸部骨骼的改变。 胸部CT图像是胸部不同层面的断层图像,普通CT只能进行胸部 横断面成像,多层螺旋CT除横断面成像外.可行冠状面及矢状 面的成像。1 .胸壁纵隔窗观察可分辨胸大肌、胸小肌。胸大肌前方为乳腺。 胸小肌较薄,位于胸大肌上方之后。后胸壁肌肉较复杂。腋窝的 前壁为胸大肌和
20、胸小肌,后壁是背阔肌、大圆肌及肩胛下肌。腋 窝内充满大量脂肪,检查时如上肢不上举可见腋窝走行的血管影, 勿误为淋巴结。胸骨柄呈前凸后凹的梯形,两侧后方的凹陷为锁骨切迹, 与锁骨头形成胸锁关节。胸骨体呈长方形,成人剑突多呈小三角 形高密度影。胸椎位于后胸廓中央。肋骨断面呈弧形排列,第1 肋软骨钙化突向肺野内,不要误为肺内病灶。肩胛骨于胸廓背侧 呈长形斜条状结构,前方可见喙突,后方可见肩峰及肩关节盂的 一部分。螺旋CT三维重建可立体显示胸部骨骼。2 .纵隔前纵隔位于胸骨后方,心脏大血管之前。前纵隔内有胸 腺组织、淋巴组织、脂肪组织和结缔组织。胸腺位于上纵隔血管 前间隙内,分左右两叶,形状似箭头,尖
21、端指向胸骨,胸腺边缘 光滑或呈波浪状。儿童胸腺外缘常隆起,成年人胸腺外缘平直或 凹陷。胸腺的密度取决于其内的脂肪含量,老年人胸腺几乎全部 为脂肪组织代替,仅见一些细纤维索条状结构。前纵隔淋巴结包 括前胸壁淋巴结和血管前淋巴结,前者CT上难以显示。血管前 淋巴结位于两侧大血管前方,沿上腔静脉、无名静脉及颈总动脉 前方排列。中纵隔为心脏、主动脉及气管所占据的部位。中纵隔结 构多,包括气管与支气管、大血管及其分支、隔神经及喉返神经、 迷走神经、淋巴结及心脏等。心脏各房室之间有少量脂肪组织, 所以CT上可大致区分各房室。左、右心膈角区可见三角形脂肪 密度影,常对称性出现,右侧多大于左侧,为心包外脂肪垫
22、,注 意不要误为病变。中纵隔淋巴结多数沿气管、支气管分布,主要 有气管旁淋巴结、气管支气管淋巴结、奇静脉淋巴结、支气管肺 淋巴结(肺门淋巴结)、隆突下淋巴结。CT不能显示走行于纵隔 内的神经。后纵隔为食管前缘之后,胸椎前及椎旁沟的范围。后纵 隔内有食管、降主动脉、胸导管、奇静脉、半奇静脉及淋巴结。 后纵隔淋巴结沿食管及降主动脉分布,与隆突下淋巴结交通。纵隔淋巴结接受纵隔、两肺、胸壁及横眼的淋巴引流, 右侧汇人支气管淋巴干,左侧汇人胸导管。3 .肺常规CT只能从某横断面上观察某一个断面的肺野或肺 门。两肺野可见由中心向外围走行的肺血管分支,由粗渐细,上 下走行或斜行的血管则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断
23、面影。有时中老 年人两肺下叶后部近胸膜下区血管纹理较粗,系仰卧位扫描时肺 血的坠积效应所致,勿误为异常。肺叶及肺段支气管与肺动脉分 支血管的相对位置、伴行关系及管径的大小较为恒定,肺动脉的 管径与伴行的支气管管径相近。右肺门:右肺动脉在纵隔内分为上、下肺动脉,上肺动 脉常很快分为分支分别伴行于右上叶的尖、后、前段支气管。下 肺动脉在中间段支气管前外侧下行中,先分出回归动脉参与供应 右上叶后段。然后有右中叶动脉、右下叶背段动脉分出,最后分 出2支4支基底动脉供应相应的基底段。右肺静脉为两支静脉 干,即引流右上叶及右中叶的右上肺静脉干和引流右下叶的右下 肺静脉干。左肺门:左上肺动脉通常分为尖后动脉
24、和前动脉分别供 应相应的肺段。左肺动脉跨过左主支气管后即延续为左下肺动脉, 左下肺动脉先分出左下叶背段动脉和舌叶动脉,然后分出多支基 底动脉供应相应的基底段。左肺静脉也为两支静脉干,即引流左 上叶的静脉进入纵隔后与左中肺静脉汇合形成左上肺静脉干,引 流左下叶的左下肺静脉干。叶间裂:由于叶间裂处实际是其两侧相邻肺叶的边缘部 分,普通CT图像上其边缘部分的微细血管、支气管等结构已不 能显示,所以在肺窗上表现为透明带。当叶间裂走行与扫描平面 接近垂直或略倾斜时,则可显示为细线状影。高分辨力CT图像 上,叶间裂可清楚显示为线状影。横断面上斜裂可见于第4胸椎 平面以下的层面,表现为从纵隔至侧胸壁的横行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纵隔 胸部 成像 病变 推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