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普通心理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普通心理学笔记.docx(4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普通心理学第一编绪论第一章关于心理学的研究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1、个体心理个体心理异常复杂,分为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三方面认知,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开始于感觉和知觉。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的认识。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2、个体的现象与行为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起作用。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从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是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即通过对行为的客观记录、分析和测量来揭示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3、个体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
2、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是人的意识的第一个特点人的活动具有明确目的,能够预先计划达到目的的方法和手段,这是人的意识的另一特点。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存在,而且具有自我意识;不仅能认识事物,还能揭露和掌握认识过程的规律。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多数是在无意识情况下出现的。人在清醒的时候有些心理现象也是无意识的。意识是让你的精神活动的重要特征,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支配。4、社会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心理学的任务1、心理学要研究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心理过程,心理结构,心理的脑
3、机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心理与环境。2、心理学研究的类型因果研究:揭示心理现象的因果关系。相关研究个案研究3、研究心理学的意义理论意义:正确描述和解释人的心理现象的实质和起源,对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有重要意义实践意义:揭示心理现象的规律,有助于人们运用这些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从而为不同领域的实践服务。4、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处于基础学科的地位。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前者以脑的形态和功能参数为自变量,观察不同生理状态下的行为或心理活动的变化。后者研究心理活动的变化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发展心理学,
4、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人的心理的个体发展。前者叫比较心理学,后者叫毕生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相结合为工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5、心理学是一门中间学科,或称边缘学科。一名心理学家常常需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的知识素养三、如何研究心理学1、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1879年,冯特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宣告了实验心理学的诞生。2、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等观察法的缺陷是难以进行重复观察,观察结果难以检验证实;难以进行精确的分析;未对条件严加控制,可能出现不需要研究的现象;观察结果易受观察者本人的兴趣、愿望、知识经验和观察技能的影响。心理测验法注意
5、的两个基本要求是测验的信度和效度实验法,分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现场试验)。双盲实验。个案法,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方法发展而来四、心理学的发展历史1、现代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在欧洲,心理学的历史可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亚里土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将心理动能分为认知功能和动求功能。到19世纪末才独立成为一门科学。2、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主要是法国17世纪的唯理论和英国17、18世纪的经验论。唯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笛卡尔,重视理性和天赋观念经验论起源于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和洛克,认为一切知识观念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循着两个方向对立发展,英国哈特
6、莱和法国康蒂亚克发展了洛克思想中唯物主义方面;贝克莱,休谟发展了唯心主义的方面。19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形成联想主义思潮,对现代学习、记忆和思维的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和华生的行为主义都深受影响。3、实验生理学的影响近代哲学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而现代心理学的实验方法直接来源于实验生理学。如德国人雷蒙德发现了神经冲动的电现象,赫尔姆霍茨用青蛙的运动神经测量了神经的传导速度。4、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重要心理派别1879年德国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脱离哲学独立成为一门科学学科。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心理学中派别林立的
7、时期。构造主义:奠基人是冯特,代表人物是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将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研究方法上强调内省法。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詹姆士,代表人物是杜威,安吉尔。主张研究意识,但不把意识看成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性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帮助有机体适应环境行为主义:华生。主张反对研究意识,而应研究行为;反对内省,采用实验法。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有维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重视心理学实验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
8、象。人类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尤其是性冲动。这些欲望以无意识形式支配人,并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行为中。欲望或动机受压抑,是导致神经病的重要原因。5、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生理心理学研究行为主义研究心理分析的研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心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始于明末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的西国记法,艾如略的性学确述。中国现代心理学开创始于1917年,标志是北京大学首建心理学实验室,1920年南京高师建立第一个心理学系,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在南京成立)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一、神经系统的进化1、神经系统的起源原生低等单细胞生物,如变形虫,内浆与外浆的分化是
9、动物神经系统产生的前奏。原始多细胞生物,身体各部分为适应环境变化而逐渐分化,腔肠动物如水蛆,水母,海蛰等。水蛆已经具有了高等动物反射弧的雏形,是神经系统的最初形态。已形成网状神经系统,但神经元之间没有突触连结,联系仍是原浆性的,无神经节,无中枢,神经细胞的兴奋可传向任何方向。2、无脊椎动物思维神经系统(繁盛于寒武纪)环节动物,如蚯蚓;节肢动物,如昆虫。神经系统分为链状和节状蚯蚓:每一个体节中央有一个神经节,头部神经节发达,称“发头现象二发头现象的出现为脑的产生准备了条件。神经系统在腹侧成链索状。昆虫:神经细胞更趋集中,形成三个大的神经节,在头部,胸部和腹部3、低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奥陶纪)脊
10、椎动物神经系统的通型是管状神经系统。神经管前端膨大部分首先形成脑泡,随后逐渐进化出前脑,间脑,中脑,延脑和小脑。两栖动物的前脑发展成为两个半球,爬行动物开始出现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的出现时神经系统演化过程的新阶段,使脑真正成为有机体的一切活动的最高调节者和指挥者。4、高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主要是指哺乳动物。神经系统更加完善,大脑半球开始出现沟回,扩大了大脑皮层的表面积。脑的各部位机能日趋分化,大脑皮层成为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从低等脊椎动物到高等脊椎动物脑的进化遵循的方向:脑的相对大小的变化。脑的大小与身体大小比值说明了脑的进化水平。脑指数EQ用实际大小和预期大小的比值来表示(猫的为1.0)。
11、随着进化阶梯的上升,脑指数也是逐渐上升的。皮层相对大小的变化。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新皮层容积的增加大于灵长类内部其他动物中新皮层容积的增加。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在不同的进化阶梯上,皮层区的发展水平有明显的差别。二、神经元1891年,瓦尔岱耶提出神经元这一名称,确立了神经元学说。1、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由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组成。胞体形态各异,有圆形,星形,梭形和锤体形等。胞质内的神经原纤维和尼氏体是神经元特有的结构。树突是接受信息,轴突是传送信息。神经元有不同形态,按突起数目可分为单极细胞、双极细胞和多极细胞,按功能分为内导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外导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
12、连结形成的中枢神经系统叫微回路,是脑进行信息加工的的主要场所)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沟通有重要作用,为成熟的神经元提供支架,并在脑细胞受损时帮助其恢复。在神经元周围形成绝缘层髓鞘,使神经冲动得以快速传递。给神经元输送营养,清除神经元间的过多神经递质,脑血管屏障就是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的,防止病毒侵入脑组织。2、神经冲动的传递动作电位变化产生局部电流,进而导致动作电流的反复传导,形成电传导,即神经冲动。当任何一种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跃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的交替出现。动作电位:神经受刺激,细胞膜通透性变化,Na+临时通道打开,轴突外的正电荷会被离子
13、泵吸入细胞膜内部,膜内正电荷会高于膜外。静息电位:正常情况下,轴突内电压为负,外为正,电压相差70豪伏。这种当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测得的电位变化叫静息电位。3、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神经元之间化学传导的关键结构在于突触。突触分三部分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神经元内的神经冲动到达轴突末梢时,突触前成分中的突触小泡会破裂,将神经递质释放出来。当这种神经递质经过突触间隙后,迅速作用于突触后膜,激发后膜成分中的分子受体,打开或关闭某些离子通道,改变膜的通透性,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神经递质在使用后并未被破坏,而是借助离子泵从受体中排出,又重新回到轴突末梢,重新包装成突触小泡,再重复利用。4
14、、神经回路神经回路才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最简单的一种神经回路就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神经元的连接方式除一对一外,还有三种典型方式:发散式,聚合时,环式。三、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1、周围神经系统由31对脊神经,12对脑神经和植物性神经三部分组成。脊髓前根纤维属运动性的,后根纤维属感觉性的,混合后的脊神经是运动兼感觉的。脑神经由脑部发出植物性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交感神经从脊髓发出,支配胸腹部的脏器和血管的活动;副交感神经一般位于脏器附近或脏器内壁。在机能上具有拮抗性质,交感神经在发生紧急状况时动员全身器官处于
15、准备状态;副交感神经则其平衡作用,抑制体内器官的过度兴奋。植物神经过去叫自主神经,其不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但生物反馈研究证明,人可以经训练随意控制内脏的活动,如调解体温、血压和心跳等。2、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上接延髓,下端终止与一根细长的终丝。脊髓横切面中央是呈H形的灰质,主要成分是神经元胞体和神经纤维,外面是白质,由神经束组成。脊髓灰质的前端含大型多极神经元,其轴突组成脊髓前根,直接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灰质后端是小型多极神经元,接受进入脊髓后根的纤维,把外界的感觉信息输送给脑。脊髓是脑和周围神经系统的桥梁,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1)、脑
16、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延脑在脊髓上方,被覆小脑,是有机体的生命中枢,支配呼吸、排泄、吞咽等基本生命活动。桥脑在延脑上方,延脑和中脑之间,对人的睡眠具有调节控制作用中脑在丘脑底部,小脑、桥脑之间。分三部分,中央灰质支配眼球、面部肌肉的活动;中脑四叠体,视觉和听觉的反射中枢;大脑脚的黑质和红核与调节身体姿势和随意运动有关。脑干的广大区域还有白质和灰质交杂的结构叫网状结构,按功能分为上行激活系统和下行激活系统两部分。上行体统控制机体的觉醒或意识状态,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和维持注意状态。若遭破坏,会使陷入持续的昏迷状态,不能对刺激做出反应。下行系统能加强或减弱肌肉的活动状态。(2)、间脑,包括丘脑
17、和下丘脑。丘脑是脑干上方、大脑两半球下部的两个鸡蛋形的神经核团。是个中继站,除嗅觉外的所有外界感官信息都经丘脑传向大脑皮层。丘脑是网状结构的一部分,对控制睡眠和觉醒有重要意义。下丘脑是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皮下中枢,对维持体内平衡,控制内分泌腺活动,调节情绪有重要意义。(3)、小脑小脑在脑干背面,分左右半球,表面灰质叫小脑皮层,协助大脑维持身体平衡和协调动作。一些复杂动作一旦学会就会编入小脑,并能自动运行。另外小脑在某些高级认知功能如感觉分辨中也有重要作用。(4)、边缘系统大脑内测面最深处边缘,结构包括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附近大脑皮层等。边缘系统比脑干、间脑和小脑出现得要晚,哺乳动
18、物以下的有机体没有边缘系统,其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关。边缘系统中的海马在记忆功能中有重要作用。杏仁核与情绪有密切关系。3、大脑的结构和机能(1)、大脑的结构大脑占中枢神经系统总体积的一半以上,重量约为脑总重量60%左右。从进化观点看,大脑比脑干出现的晚,是各种心理活动的中枢。大脑半球表面分布有沟裂,沟裂间隆起的部分称为脑回,三条大的沟裂是中央沟、外侧裂、顶枕裂,将半球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颗叶几个区域。每一叶内的小沟裂将分为许多回。大脑皮层是由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鞘神经纤维组成,成灰色即灰质。由外到内分六层。大脑半球内面由大量神经纤维的髓质组成,叫白质。其中对两半球的协调活动有重要作用的是肌月氐体
19、。(2)、大脑皮层的分区及机能大脑皮层的机能分区思想源于19世纪的颅相学。初级感觉区:包括视觉区、听觉区和集体感觉区。接受来自眼睛、耳朵和皮肤表面与内脏的各种刺激。初级运动区: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的前部,主要功能是发出动作指令,支配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言语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布洛卡区受损导致运动性失语症,威尔尼克中区受损导致听觉性失语症,言语视觉中枢受损导致视觉失语症或失读症。联合区:不接受任何感受系统的直接输入,也很少直接支配身体各部分的运动。联合区是大脑皮层上进化较晚的一些脑区,和各种高级心理机能有密切关系,进化水平越高面积越大。依其分布和功能,可分成感觉联
20、合区、运动联合区和前额联合区(3)、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数学、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右半球主要负责情绪,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四、脑功能的各种学说1、定位说脑功能的定位说开始于加尔和斯柏兹姆的颅相学。而真正的定位说开始于对失语症病人的研究,代表人物有波伊劳德,布洛卡,威尔尼克和潘菲尔德。2、整体说代表人物是弗罗伦斯和拉什利。拉什利的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原理。3、机能系统学说代表人物是鲁利亚,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若个别环节受损伤,高级心理机能就会受影响。鲁利亚将脑分成三个紧密相连的机能系统,第一机能系统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又
21、叫动力系统。第二机能系统接受、加工和储存信息;第三机能系统负责编制行为程序,调节控制行为。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4、模块说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的重要理论,认为人脑在功能和结构上是有高度专门化和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五、内分泌腺和神经一体液调节1、内分泌腺的概念神经系统是有机体的一种重要的整合机制,保证了有机体的整体性和有机体与环境的统一。内分泌腺也是一种整合性的调节机制,通过内分泌腺分泌的化学物质来实现。人的腺体分为有管的外分泌腺和无管的内分泌腺。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是从共同的系统演化而来的,都
22、是细胞间的化学信使。神经递质对邻近的细胞迅速发生作用,而荷尔蒙是对远方的细胞缓慢发生作用2、内分泌腺的分类与机能甲状腺:促进机体代谢机能,增进机体发育的过程。机能亢进会导致胃口大增,但不增加体重,过分敏感紧张,分泌不足会导致精神迟钝,记忆减退,容易疲劳。儿童不足会导致发育停滞,智力落后,记忆思维发展落后,骨骼神经系统发育不全,呆小症甚至白痴肾上腺素:分皮质和髓质两部分。肾上腺皮质激素维持体内的钠离子和水的正常含量。不足会导致精神萎靡、肌无力等。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和少量去甲肾上腺素,作用是兴奋交感神经,促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胃肠肌肉松弛,瞳孔放大等。脑垂体:分泌激素较多,能控制多种不同的内分泌
23、腺,有主腺之称。性腺3、神经一体液调节所有内分泌腺的活动都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神经系统通过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来影响各种效应器官的活动。神经体液调节的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植物性神经系统直接支配,另一种是通过下丘脑神经核先影响脑垂体,再分泌各种激素进一步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小结:神经系统的进化经历了网状神经系统,链状神经系统,节状神经系统和管状神经系统等几个发展阶段。大脑皮层是进化过程中最新的部分,组成高级心理过程的中枢一侧化优势是人脑的重要特点,左半球有语言和数学功能,又称优势半球。脑下垂体和肾上腺是两种最重要的内分泌腺。第二编人的信息加工第三章感觉1、感觉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感
24、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它和一切心理现象一样,具有反射的性质,不仅包含了感受器的活动,还包含了效应器的活动外部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等。内部感觉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等2、近刺激和远刺激考夫卡把刺激分为近刺激和远刺激。近刺激是感觉器官接受到的刺激,可随感觉器官发生变化;远刺激是物体本身的属性,不会太大变化。3、感觉的编码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缪勒最早研究了感觉的编码问题,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认为每种各感觉神经都有自己的特殊能量,性质上是相互区别的,
25、只能相应产生一种感觉。感觉不取决于刺激的性质,而是感觉神经的性质。神经特殊能量学说否定了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认识上是错误的。现代神经生理学告诉我们,感觉的性质是由客观世界刺激的性质最终决定的。感觉编码不仅发生在感官中,而且发生在神经系统的不同层次上。关于感觉编码的两种代表理论:特异化理论和模式理论。前者主张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后者认为编码是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4、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刚引起感觉的微弱刺激的能力绝对感觉阈限: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觉阈限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绝对感觉阈限越小,感受性越大差别
26、感受性:对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的刺激变化量的觉察能力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最小变异量差别阈限越小,即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变异量越小,差别感受性越大。韦伯定律:K=AIU,即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JND与元刺激量的比值是固定的K值。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但韦伯定律是针对中等强度的刺激来说的,费希那定律:P=Klg I,感觉量P与刺激强度I是对数关系。其中K为常数。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长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数级数上升。但以韦伯定律为基础,假定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是相等的,故也只适合中等强度的刺激。斯蒂文斯乘方定律:P=KIn, P指感觉大小,I指刺激的物
27、理量,K为常数。知觉到的大小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对能量分布较大的感觉通道(如视觉、听觉)来说,乘方函数的指数低,因而感觉量随刺激量的增长而缓慢上升;而对能量分布较小的通道(温度觉、压觉)来说,乘方函数指数偏高,因而物理量变化的更明显。但数量估计法不得不收到背景效应和反应偏向的影响。二、视觉1、视觉刺激人类获得的外界信息中80%来自视觉光是具有一定频率和波长的电磁辐射,频率范围在5X1(?45xlO”Hz,波长在380780nm之间。光的特性决定了人的视觉特性2、视觉的生理机制包括折光机制,感觉机制,传导机制,中枢机制折光机制:眼球壁分三层,外层为巩膜和角膜,有屈光作用;中层为虹膜、睫状肌和脉
28、络膜,中间为瞳孔,调节瞳孔的大小;内层为视网膜和视神经内段,感光细胞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眼球内容物有晶体、房水和玻璃体,都有屈光介质,加上角膜构成屈光系统。感觉机制:视网膜的最外层是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第二层是双极细胞及其他细胞,最内层是神经节细胞。视网膜中央窝只有椎体细胞,没有杆体细胞,是对光最敏感的区域。在离开中央窝1620处杆体细胞最多,边缘处锥体细胞最少。中央窝附近的盲点是由视神经节细胞的神经纤维组成的视神经。杆体细胞感受明暗,昏暗条件下发挥作用;锥体细胞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是昼视器官。光刺激下形成视觉色素,感受细胞因之释放神经冲动。传导机制:电信号从感受器产生后,沿着视神经传至大脑
29、。传递机制由三级神经元实现。第一级是网膜双极细胞,第二级为视神经节细胞,传至丘脑外侧膝状体,第三级神经元的纤维从外侧膝状体发出,终止于大脑枕叶的布鲁德曼17区。传导过程中出现聚合和侧抑制作用。中枢机制:视觉的直接投射区为大脑枕叶的纹状区(布鲁德曼第17区),为视觉信号初步分析区。相邻脑区进步加工。视觉感受野。神经系统的高级神经元能够对视网膜上具有某种特征性的刺激物做出反应,这叫特征觉察器,保证了机体对环境中的视觉信息做出选择性反应。反馈调节:感受器输入的外界信息经头脑加工,将通过传出神经调节视觉器官的活动,使视觉器官更有效地感知外部世界。3、视觉的基本现象(1)、明度指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
30、暗程度的感觉。视亮度指从白色表面到黑色表面的感觉连续体,由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决定的,与物体的照度无关。反射率高显白,反射率低显黑。正常情况下视觉系统能对光强做出反应的范围是10-6107烛光而2,又分为暗视觉范围,中间视觉范围和明视觉范围。视网膜上杆体细胞分布密集的地方(离中央窝1620度处),对光明暗感受性高,明度的绝对阈限值较低。锥体细胞集中的中央窝明度分辨绝对阈限值高。锥体细胞能吸收可见光谱中所有波长的光,但对中央部分(500625nm)最敏感。杆体细胞也可覆盖所有波长光,但对较短波长更敏感。当人们从椎体视觉(昼视觉)向杆体视觉(夜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光照条件下人的视觉机制是不同的。
31、(2)、奥颜色三个特性:色调,明度,饱和度。色调决定于波长,明度决定于照明强度和反射系数,饱和度决定于灰色及其他颜色。三维空间的颜色立体说明,从圆周到中心表示饱和度的变化,中心为灰色,圆周上各颜色饱和度最高,越往中心颜色越不饱和。颜色饱和度由圆周向上下方向变化,离黑白两端越近,饱和度颜色混合:分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色光混合是一种加法过程,将各种波长的光相加;颜料混合是一种减法过程,某些波长的光被吸收了。色觉缺陷:主要是色弱和色盲。色弱是刺激光较弱时分辨不出任何颜色,在男人中占6%,是一种常见色觉缺陷。色盲分全色盲和局部色盲。全色盲只能看到灰和白,缺乏椎体系统。局部色盲一般只看见灰、蓝、黄,看不
32、见红和绿。色觉理论:三色说,认为视网膜上有三种不同感受器,每种只对光谱上一个特殊成分敏感。红色感受器对长波敏感,绿色感受器对中波敏感,蓝色感受器对短波敏感。对立过程理论:视网膜上存在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在光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在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照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在视觉系统的更高级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3)、视觉中的空间因素视觉对比:明度的对比效应。颜色的对比效应,对比使物体色调朝着背景颜色的补色方向变化。马赫带: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
33、条。来自网膜细胞的侧抑制作用。视敏度:即视力,分为最小可见敏度,最小间隔敏度和游标敏度。最好观察条件下,人能够观察到的最小物体为0.5弧度秒宽的细线。游标敏度是分辨两条线段的相对移动,人可分辨的最小偏移为2弧度秒。视网膜上的锥体细胞是分辨细节刺激的主要感受器,中央窝附近视敏度最大。(4)、视觉中的时间因素视觉适应,分暗适应和明适应。暗适应时间较长,而明适应进行很快,时间很短暂。红色眼镜因为红光不能漂白杆体细胞的视色素,可加快暗适应过程。后像:正后像和负后像。颜色视觉也有后像,一般为负后像。闪光融合:刚刚能引起融合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率叫闪光融合临界频率。费里一波特定理是指亮度和闪光融合频率的对数
34、呈线性关系。亮度中等时,闪光融合频率随闪光照射视野区域的扩大而增加。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前一个闪光的觉察。三、听觉1、听觉刺激声波的物理特性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人耳能接受的振动赫兹为16Hz20000Hz,低于或高于又叫次声或超声波。振幅越大压力越大,测量声音的强度水平用声压水平SPL,单位为分贝dB 声波的物理特性决定力听觉的基本特性,即音调,音响,音色。2、听觉的生理机制耳朵由三部分组成:外耳,中耳,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收集声音中耳:包括鼓膜、三块听小骨、卵圆窗和正圆窗。声音经中耳的传音装置,声音大约提高了2030倍,为生理
35、性传导。还有空气传播和骨传播,骨传播排除了体内各种噪声的影响。内耳包括前庭器官和耳蜗。耳蜗是人的听觉器官,包括三部分,鼓阶、中阶和前庭阶,分隔鼓阶与中阶的基底膜上的柯蒂氏器的毛细胞是听觉的感受器。听觉系统的单个神经元编码声音的频率(音调),不同的神经元对不同的频率有最大的感受性。3、听觉的基本现象、音调人耳最敏感的声音频率范围是1000-4000HZ,音乐的音调一般在505000Hz,言语的音调一般在3005000Hz之间。人耳能觉察到的频率变化范围是0.3%,也就是人耳能分辨出1000-1003Hz两种音调的差别,即音调的差别阈限。1000Hz以上的声音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几乎是线性的,以下不是
36、线性,音调的变化快于频率的变化。音调不仅决定于频率的高低,还受声音的持续时间、强度和复合声音的影响。(2)、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理论频率理论:罗费尔提出的,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镣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但有局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1000Hz以上的快速运动,与人耳能接受超过1000Hz以上的声音不符。共鸣理论:赫尔姆霍茨提出的理论,主要根据是基底膜的横纤维具有不同长短,因而能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发生共鸣。声音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也叫位置理论。行波理论:冯贝克西发展了共鸣学说,提出行波理论。声音传入内耳,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
37、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到达基底膜某一部位时达到最大值然后消失。声音频率不同,最大振幅的位置也不同,频率越低,越接近蜗顶;频率越高,最大振幅越接近蜗底,从而实现对不同频率的分析。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提出。认为,声音频率低于400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相对应的。声音频率高时,神经纤维按照齐射原则发生作用,来反应5000Hz以下频率较高的声音。(3)、音响对人来说,音响的下阈为OdB,上阈为130dB,物理强度为下阈时物理强度的100万倍。声压超过情感阈限会使人产生痛觉。(4)、声音的掩蔽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叫声音的掩蔽
38、。声音的掩蔽依赖于声音的频率、掩蔽音的强度、掩蔽音与被掩蔽音的问隔时间等。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也增加。四、其他感觉1、皮肤感觉肤觉的四种基本形态: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触觉:皮肤不同部位的触觉阈限是不同的。面部对压力最敏感,其次是躯干、手指和上下肢。手指的阈限值最低,感知两点间的两点辨别阈限值也最低。痛觉:保护机体免受伤害。2、嗅觉和味觉对不同性质的刺激物有不同的感受性;和环境因素、机体状态有关;适应会使嗅觉感受性明显下降。人的味觉有酸甜苦咸四种,味蕾分布位置也不一样。舌尖对甜味比较敏感,舌根对苦敏感,舌两侧对酸敏感,舌中对咸敏感。脊椎动物没有单独的味神经,味觉在皮层上也没有精确的定位。
39、温度对味觉的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有明显的影响。温度从17度逐步上升时,对甜味的感觉阈限逐渐下降,在37度时最低,之后感觉阈限又开始回升。3、内部感觉主要有动觉、平衡觉(静觉)和内脏感觉平衡觉的感受器位于内耳的前庭器官,包括半规管和前庭两部分。半规管是反应身体旋转动作的器官,前庭是反应直线加速或减速的器官。当前庭器官兴奋时,视野中的物体出现移动,人的消化系统也会出现呕吐、恶心等现象,如晕车、晕船等。前庭器官的稳定性可经训练得以改进。内脏感觉性质不确定,缺乏准确地定位,因此又叫“黑暗感觉”第四章知觉一、知觉的一般概念1、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
40、,包含了相互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2、知觉中的信息加工数据驱动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进行加工概念驱动加工:自上而下的加工,知觉系统不仅加工外部输入的信息,还加工头脑中已经存储的经验信息。3、知觉的生理机制现代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心理学揭示了大脑皮层不同区域的分析、综合机能。感觉皮层的一级区对外界信息进行初步分析和综合,二级区主要负责整合的机能,三级区主要视觉、听觉、肤觉、动觉皮层部位的重叠区。额叶是人的言语活动主要器官,负责计划、监督和调节行为。额叶损伤患者的知觉障碍是和言语活动与行为调节的障碍相联系的。人的视觉系统中的两个功能不同的子系统:一个是由枕叶到颤
41、叶的通路组成的“是什么”系统,一个是由枕叶到顶叶的通路组成的“位置”系统4、知觉的种类根据人脑所认识事物特性,将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是错觉。二、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将对象从背景中分离。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不仅存在于空间的刺激组合中,还存在于事件系列中,对一个物体的知觉往往受前后相继出现的物体的影响。知觉定势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活动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辩证的、相互依存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同时对部分的知觉也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人对整体的知觉可能优于对个别成分的知觉,即“整体优先”,说明对整体特征比对局部特征更敏感
42、。视觉加工早期,视觉系统对刺激的整体性质(拓扑性质)更敏感。知觉的整体性不仅依赖于刺激物的时间和空间的分布,还依赖于个体的知识经验。3、知觉的可理解性理解有助于将对象从背景中分离,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4、知觉的恒常性即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稳定性。恒常性的种类有形状的恒常性,大小的恒常性,明度的恒常性和颜色的恒常性等。影响知觉恒常性的条件:视觉线索;知识经验;三、空间知觉1、形状知觉一个物体的轮廓不仅受空间上相邻的其他物体轮廓的影响,还受时间上前后出现的物体轮廓的影响,称轮廓的掩蔽当客观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们在一片同质的
43、视野中也能看到轮廓,这种轮廓叫主管轮廓或错觉轮廓。当视野中出现不完整因素时,视觉系统倾向于将它们完整起来,变成简单、稳定、正规化的图形。图形组织所遵循的原则:临近性;相似性;对称性;良好连续;共同命运;简单性图形识别:根据已有经验和当前信息识别知觉到的图形。还存在启动现象。特征捆绑问题:注意参与到其中,直觉到事物的整体眼动:微动和跳动。微动对维持视觉映像稳定性,避免网膜因注视而产生局部适应有重要的意义。跳动是一种更重要的眼动,与信息提取有关。2、大小知觉大小-距离不变假设:视网膜上投影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成正比,而与距离成反比。物体大小=网像大小X距离。进行大小知觉时,环境中的视网膜投影的大小和
44、知觉距离线索提供了物体大小的信息。物体的熟悉性对大小知觉有影响。邻近物体的大小比较对大小知觉也有影响。体态变化对知觉大小有影响。3、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提供深度和距离知觉的线索:肌肉线索:调节,只能在较小的距离范围内起作用。辐合,指眼睛随距离的改变将视轴汇聚到注视的物体上,根据辐合角大小获得距离的信息。调节在深度知觉中只有很小的作用,辐合的作用较大。单眼线索:指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线索。会出现对象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看远处的物体模糊;相对高度,照片上位置较高的景物给人以远的感觉;纹理梯度(结构级差),视野中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和投影密度发生有层次的变化,如砖墙上面的砖投影较小,密度较
45、大;运动视差,近处物体看上去移动得快,方向相反,而远处的物体看上去移动得慢,方向相同;运动透视,观察者向前移动时,视野中的近处事物流动的速度快,远处事物流动的速度慢。双眼视差:当物体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时,看到单一物体;当视像落在网膜非对应部位但差别不大时,人们将看到深度和距离;两眼视差进一步加大,将看到双像;当距离超过1300米时,两眼视轴平行,双眼视差为零,对判断距离便不能起作用。4、方向定位视觉定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会的听觉的方位定向,几个规律是:随声源偏离头部中切面的角度加大,判断左右声源方向越容易。头部中切面23度范围内的声音容易混淆。如果以两耳连线的中点为顶点作一圆锥,
46、圆锥面上出发的声音容易混淆人的两耳相差27.5厘米,便产生两耳刺激的时间差、强度差和位相差。这是人耳进行声音定位的主要线索,四、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1、时间知觉四种形式: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时间知觉依赖于人脑对事物或时间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的分析和综合,与大脑的广大脑区有关。额叶在时间知觉中起重要作用。时间知觉的各种依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有机体的各种节律性活动,即生物钟;借助计时工具。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感觉通道的性质,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倾向于把时间估计的越短,事件
47、数量越少性质越简单,倾向于将时间估计的较长。在回忆往事时,同一段时间,经历越丰富感觉时间越长;人的兴趣和情绪2、运动知觉即认识物体的运动特性针对运动物体的网像运动系统,针对静止物体的头-眼运动系统似动: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动景运动:一定的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如电影,活动性商业广告诱发运动:即相对运动自主运动:自我感觉运动后效:先注视运动的物体,在注视静止物体时会发现朝向相反方向五、错觉1、错觉是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的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出现种种歪曲。研究错觉有助于揭示正常知觉客观世界的规律,消除错绝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利影响。2、错觉种类分为大小错觉、形状和方向错觉、形重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等、大小错觉缪勒一莱耶错觉(箭形错觉)、潘佐错觉(铁轨错觉)、垂直一水平错觉、贾斯特罗错觉(双曲线错觉)、多尔波也夫错觉(圆形面积错觉)、月亮错觉(2)、形状和方向错觉佐尔拉错觉:一些平行线由于附加线段影响而不平行冯特错觉:两条平行线因附加线段影响显得中间狭两端宽的弯直线爱因斯坦错觉:许多环形曲线中,正方形四边略显弯曲波根多夫错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