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概述习题及答案(第 1章).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教育心理学—— 概述习题及答案(第 1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 概述习题及答案(第 1章).docx(4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育心理学一概述习题及答案(第1章)一、选择题1 .以下儿项哪一个不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A.学生的学习兴趣B.学习动机C.教师的工作压力D.教师的社会地位2 .1877年()出版了世界上第本教育心理学。A.赫尔巴特 B.赫尔巴特C.桑代克 D.卡普切列夫3 .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在()A.1903年 B.1913年 C.1924年 D.1934年4 .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华生B.桑代克 C.布鲁纳 D.加涅5 .1924年我国第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A.陶行知B.蔡元培 C.潘菽 D.廖世承6 .20世纪20年代,教育心理学主要受到的影响。()A.实验教育学 B.教
2、育社会学 C.心理测量学D.程序教学7 .有关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搭配恰当的组是()A.桑代克联结说B.格式塔场论C.勒温完形说D.奥苏伯尔认知法现说二、简答题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答案选择题 l.D 2.D 3.A 4.B 5.D 6.C 7.A二、简答题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答:(一)教育心理学的起源: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19世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政治经济的发展,普及教育的改革相继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运动”、“教育要依靠心理学”。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进行了心理与教育相结合的尝试。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
3、育心理学,它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在这一阶段,教育心理学汲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30到40年代,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年代,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在美国,学习理论成为这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2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在动物和人的学习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杜威则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这”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牛.了相当深影响。在前苏口关,维果斯基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
4、论”和“内化论”。前苏联教育心学家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学科心理学获得了大量的成果。在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一些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科学研究,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大都模仿西方,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三)成熟与完善阶段:60年代到现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围绕着计算机辅助教
5、学的条件和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80年代以后,多媒体计算机问世,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则注重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研究,它推动了前苏联的学制与课程改革。以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的学习理论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列昂节夫和加里培林等提出了学习活动理论。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在60年代受十年动乱的冲击,研究曾-度中断。70年代末,我国教育心理学重新繁荣。教育心理学家们自编了多本教材,同时,许多专家、学者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其中有些研究的规模、水平己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至此,教育心理学作为门独立
6、学科,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成为心理科学中个较大的分支,研究成果无数,对实践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教育心理学一,理发展与教育习题及答案(第2章)一、选择题1 .以下儿项中不属于人格结构的是()A.气质 B.性格 C.自我调控系统D.图式2 .皮亚杰是的心理学家.()A.匈牙利 B.瑞士 C.瑞典 D.美国3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已经获得客体永久性。()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D.前运算阶段4 .对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描述,不正确的项是()A.一切以自我为中心B.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C.思维具有不可逆性D.已经可以很好地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区分开来5 .前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文化
7、历史发展理论”。()A.乌申斯基 B.赞科夫 C.维果斯基D.柯尔伯格6 .“最近发展区”是由提出来的。()A.赞科夫B.列昂捷夫C.鲁利亚 D.维果斯基7 .埃里克森是国学派的心理学家。()A.美国行为主义B.法国精神分析C.美国精神分析D.德国行为主义8 .埃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分为()A.四个阶段 B.五个阶段C.六个阶段D.八个阶段9 .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看,青春期个体面对的最大冲突是()A.角色统一与角色混乱B.自主与羞怯C.勤奋感与自卑感D.友爱亲密与孤独10 .运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出道德发展阶段论的心理学家是()A.德国的赫尔巴特B.美国的埃里克森C.美国的柯尔伯格D.德
8、国的柯尔伯格11 .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儿童道德发展的“好孩子取向”阶段属于哪个道德发展水平?()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好孩子水平12 .以下关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种理论是根据美国社会的情况作出的划分;B.该理论中的每个阶段是人的一生道德发展的必经阶段,且具有不可逆性;C.柯尔伯格认为人的各个道德发展阶段持续的时间不一致:D.柯尔伯格的理论反映出人的道德发展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13 .对于智力的性别差异,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男性的智力普遍比女性高B.男性较之女性在视觉和辨别方位能力方面比较强C.女性的抽象思维比男性更优秀一
9、些D.男性的嗅觉普遍比女性灵敏14 .教育应当根据人的气质差异因势利导,对此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胆汁质的人脾气暴躁,应当采取暗示性的教育,以防引起逆反心理B.抑郁质的人比较敏感,教育者要引导其积极思想,防止丈自卑心理C.粘液质的人很固执,教育起不了什么作用,要顺其自然D.多血质的人,灵活多变,易于教育,但要防止他重蹈覆辙15 .当人们对客观事物作出判断时,如果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干扰,这种人属于()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 C.沉思型 D.辐合型16 .把人的认知风格分为沉思型和冲动性的心理学家是()A.威特金B.斯金纳C.卡根D.弗洛伊德17 .对于认知风格属
10、于场依存型的学生,适合的教学方法是()A.为其提供无结构的材料,让他自已探索B.多鼓励学生自学C.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总结出结构性的知识D.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些明确的指导和讲解18 .下面有关个体心理的性别差异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婴儿出生就存在心理上的性别差异B.在思维发展发面,男性的思维水平明显比女性的要高c.从婴儿期到青春前期,女孩的言语发展一直优于男孩D.女性的理解记忆和长时记忆优了男性19 .以下几位心理学家哪一个属于认知心理学派()A.皮亚杰 B.埃里克森 C.弗洛伊德D.华生20 .以下著名的心理学成果,哪一个不是维果斯基提出来的()A.认知地图B.内化学说C.最近发展区D.
11、高级心理机能二、简答题1 .概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2 .什么是高级心理机能?它是如何产生的?3 .什么是“最近发展区”?4 .简评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5 .简述柯尔伯克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主要内容。答案一、选择题ID 2.B 3.A 4.D 5.C 6.D 7.C 8.D 9.A 1O.Cll.B 12.B (解析:这些阶段并不是每个人的道德展的必经阶段,有的人只停在某个阶段永远达不到最高阶段)13.B 14.C 15.B I6.C 17.D I8.C 19.A 20.A二、简答题1 .概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答: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
12、,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的质的不同阶段,据此,他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2 .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从出生到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也是逐渐发展的,般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的探究;其认识事物的顺序是从认识门已的身体到探究外界事物;而且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本阶段儿童还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为事物命名。3 .前运算阶段(27岁)运算是指内部化的智力或操作。这阶段儿童已经具有了符号功能,表象U益丰富,其认知活动已经不只
13、局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开始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心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还不是内化的动作格式;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把自己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即所谓的泛灵论;而且认为其他的所有人跟(1己都有相同的感受,表现为不为他人着想,切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特点,儿童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不知道物体事物不论其形态如何变化,其物质量是恒定不变的。4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
14、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直量和面积等的守恒,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这阶段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儿童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5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宜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2 .什么是高级心理机能?它是如何产生的?答:高级心理机能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来的,他在他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中说明了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维果
15、斯基区分了人的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这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如基本的知觉加工和自动化过程;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如记忆的精细加工.正是高级心理机能,使得人类心理在本质上区别了动物。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这两种机能是融合在一起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实质是以心理工具为中介,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根据恩格斯关了劳动在人类适应自然和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了工具改造自然的作用的思想,维果斯基详细地论述了他对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和中介结构的看法。工具的使用导致了人类新的适应方式,不再像动物一样是
16、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是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因而就产生了有别了地级心理机能的高级心理。从这个意义上说,维果斯基认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或者说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互作用。3 .什么是“最近发展区”?答:“最近发展区”是维果斯基在说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时提出来的,他认为“儿童的教学可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所谓“最近发展区”的思想,就是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
17、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为此,在确定儿童发展水平及其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从这个意义上,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他主张教学应当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教学可以带动发展。根据“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它一方面可以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如果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上都不仅考虑到
18、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而且能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给儿童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这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4 .简评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答:埃里克森把发展看作是一个经过一系列阶段的过程,根据每个阶段不同的危机和冲突,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8个阶段:(1)信任对怀疑(0-1.5。这一阶段尤其是生命的头几个月,婴儿开始探索周围的世界是否可靠。本阶段的基本冲突是信任对怀疑。如果婴儿得到较好的抚养并与父母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儿童将对周国世界产生信任感,否则将产生怀疑和不安.这一阶段相当于皮亚杰所说的感知运动阶段的早期,他们刚刚开始意识到他们与周围世界是独立的,并开始意识到物体的守恒性(2)自主时羞怯(1.5
19、-3.这一阶段中的儿童开始表现出自我控制的需要与倾向,他们能凭自己的力量做越来越多的事情,渴望自主,也开始认识到自我照料(像吃饭、穿衣、大小便)的责任感。针对这些特点,成人应该给予儿童适当的关怀和保护,以帮助他们力信心的形成。如成年人未能对儿童试图掌握基本的动作技能和认知技能的试给予鼓励,则幼儿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本阶段体会到过多的怀疑和羞怯的个体,可能会导致其一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3)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这阶段儿童的活动范围逐渐超出家庭的圈子,他们想象自己正在扮演成年人的角色,并因能从事成年人的角色和胜任这些活动而体验一种愉快的情绪.而由了儿童能力的局限,他们出于自我
20、动机的活动常常会被成年人禁止,可能会降低从事活动的热情.因此,本阶段的危机就在于儿童既要保持对活动的热情,又要控制那些会造成危害或可能会被禁止的活动。(4)勤奋感对自卑感(6、7岁12岁.本阶段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学习,面临来自家庭、学校以及同伴的各种要求和挑战,产生勤奋感。而且随着社交范围的扩大,儿童在不同社交范围活动的经验,以及完成任务和从事集体活动的成功经验,助长了儿童的胜任感。其中的困难和挫折则导致了自卑感。显然,成年人鼓励儿童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的勤奋是必要的。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危机未解决好、往往是其以后学业颓废的重要原因,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对儿童的自我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5)角色同一
21、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这一阶段大体相当于少年期和青春初期。此时个体开始体会到自我概念问题的困扰,也即开始考虑“我是谁”这一问题,体验着角色同一与角色混乱的冲突。前几个阶段形成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创造性和勤奋感都有助于个体更自信地面对各种选择,从而使个体成功地获得角色同一性。(6)友爱亲密对孤独(18-30岁)。这一时期相当于青年晚期。此时,个体如能在人际交往中建立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可形成一种亲密感。这种意义上的亲密感是指,个体愿与他人进行深层次的交往,并保持一种长期的友好关系,学会与他人分享而不计较回报。如果害怕被他人占有和不愿与人分享便会陷入孤独中。(7)繁殖对停滞(3060
22、岁。本时期包括中年期和壮年期。这里指的是广义上的繁殖,不仅包括人的繁衍后代,而且包括人的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基本能力或特征。本阶段个体面临抚养下一代的任务,并把下一代看作自己能力的延伸。发展顺利的个体表现为家庭美满,富有创造力。反之则陷入自我专注,只关心自己的需要与舒适,对他人及后代感情冷漠以至于颓废消极。(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0岁以后)。本阶段相当于老年期。这一阶段,个体的发展受前几阶段发展的影响极大。如果个体在前几个阶段发展顺利,则在这一时期巩固自己的自我感觉并完全接受自我,接受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意味着个体获得了自我完满感:相反,没有获得完满感的个体将陷入绝望,并因而害怕死亡。埃里
23、克森把发展看作是一个经过一系列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的发展中,个体均面临一个发展危机,个体解决每一个危机的方式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以及社会观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有人称他的理论为发展危机论。这种理论有许多值得肯定的方面,例如对人的心理的研究:既注重社会因素也注重文化因素:不是只在意识心理发展的某一方面,考察各方面的关系;不是只研究某一年龄段,而是涉及人的一生。但是,由了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其理论有过分强调本能相对忽视人的意识、理智等高级心理过程在发展中的作用的倾向;K发展阶段的划分以及每一阶段中主要矛盾的确定是否合理,是否适合不同文化背景卜人的发展实际,都是引起争论的焦点,这些均需进一步的研究。5 .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心理学 概述习题及答案第 1章 教育 心理学 概述 习题 答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