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七.docx(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 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题18古代中国的农业课程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匕要耕作方式和上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Z必备知谓拓辰融冬/1一、耕作方式1 .刀耕火种:原始社会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用“火耕”手 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2 .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铁犁 牛耕传统耕作方式形成。(2)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出现楼 车、大镰等工具。东汉时出现一牛挽犁,取代之前的耦犁。(3)唐代出现曲辕犁,传
2、统犁基本定型。:关键词汇: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 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地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精耕细作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 南北朝时期是形成期,隋唐宋辽金元时期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 是深入发展期。二、土地制度1 .演变过程:商周井田制一一战国商鞅变法确定土地私有制一一北魏 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2 . 土地兼并:(1)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2)表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3)危害:造成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导致 国家赋税收入减少。:以图解史:对土地兼并问题
3、的理解认识新的耕农三、赋税徭役1 .赋税:(1)表现:主要是田亩税、人头税。另有杂税、附加税和临时性征收(2)影响: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的沉重负担。2 .徭役:(1)表现: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沉重无偿劳动。(2)影响:导致大批劳动者长期离开土地,破坏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 引发社会动乱。:知识补遗两税法两税法: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 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它的实行改变了 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既 扩大了税源,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土 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四、水利
4、兴修1 .战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2 .两汉:关中“井渠”;王景成功治理黄河。3 .隋唐至明清:灌溉工具不断革新,陆续出现立井水车、高转筒车、水 转翻车以及风力水车等。-关键能力.索弟提升探究点一 精耕细作一一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境素材1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状况材料朝代粮食亩产水平(市斤)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春秋战国91(全国)614.82. 394%秦汉117(全国)1 048. 355. 7294%魏晋南 北朝122(北方)215(南方)1 167. 73. 8590%隋唐124(北方)328(南方)1 450. 926
5、. 4290%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思维交互: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农业发 展的趋势。提示:趋势:粮食亩产水平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全国 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下降。2 .农耕技术的发展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和牛耕技术开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 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锌是全铁外, 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曲辕犁出 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合在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 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思维交互:据材料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牛耕
6、技术发生的变化,结 合所学知识指出对农业发展有何影响。提示:变化:牛耕技术逐步推广普及(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从黄河流域 推广到江南);耕犁不断发展,耕作技术不断进步;因地制宜,出现适应 不同地区土质、特点的耕犁。影响:提高了农业产量,发展了农业经济; 改变了农业经营模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业的主要经营 模式。3 .水利工程的兴修材料我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的社会,历代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头等 大事,尤其重视兴建水利工程。公元前246年,为耗竭秦国国力,韩国 派水工郑国入秦游说,在泾水和洛水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本为“疲秦”之策的郑国渠却在完工后发挥了 “强秦”的作用,使干旱的 关中平原旱涝
7、保收,为战国时期秦国的强盛和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 础。湖州太湖漆港是太湖流域特有的古代水利工程类型,源于在太湖 滩涂上的纵港横塘的开凿。始建于春秋时期,北宋时形成完整体系。 因为有了太湖濠港,太湖平原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和蚕丝品生产 地,孕育出“苏湖熟、天下足”的杭嘉湖平原和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文化之邦。陈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何以千年不衰 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兴修水利工 程的原因。提示:原因: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农业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 重要来源;中国水旱灾害频发,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水利灌溉是保证农 业生产和提高农业产量的重要因素。4 .小农经济的发展材料
8、自尧舜追溯农业发达之时,亦必在千年左右。我国农业发达, 总在五千年以前了。中国的农业,是如何进化的呢?一言以蔽之,曰: 自粗耕进于精耕。总而言之:农业有大农制和小农制。大农制的长处 在于资本的节约,能够使用机械,以及人工的分配得宜。小农制的长处, 则在以人尽其劳,使地尽其力。所以就一个人的劳力,论其所得的多少, 是大农制为长。就土地同一的面积,论其所得的多少,则小农制为胜。 中国农夫的技能,在小农制中,总可算首屈一指了。这都是长时间自然 的进化。吕思勉著中国通史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 特征,分析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提示:基本特征:小农经营;自给
9、自足;铁犁牛耕;精耕细作。有利因素: 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大量水利工程的修建; 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拓展延伸】1 .精耕细作的概念: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 动,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 量。2 .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 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沿用。(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提高土地利用率。(3)改变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 全取决于气候好坏。探究点二租佃契约
10、一一土地政策与租佃关系1 . 土地制度的演变材料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表现出衰败的趋势,至春秋时 期,井田制度已无法激励生产积极性,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民不 肯尽力于公田”“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迟也” 的局面时有发生。至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革,意在废弃井田制度。公 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商鞅变法实行“为田开阡陌封疆”“除 井田,民得买卖”,从而彻底废除了古老的“田里不鬻”政策。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演进的逻辑及其当代启示 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商鞅在制度和政策两个层面对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贡献,分析战国时期土地制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提示:贡献:制
11、度上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政策上实行重农抑 商政策。原因:铁犁牛耕的使用;私田大量出现,井田制瓦解;井田制打 击生产积极性;各国实行变法,从法律上确立土地私有制。2 .租佃关系发展材料 宋代,买卖田宅必须经过“立契”的法定程序,凡加盖官印的称 为“红契”,表示官府确认,不加官印的称为“白契”。宋代法律规定, 盗种公私田者,要受到笞刑或者徒刑的处罚。租佃契约到期,租佃关系 结束,农民可以另租土地,地主可以另佃。契约未到期,禁止佃户逃离, 也不允许地主私自撤佃。佃户欠租,官府要以强力帮助地主索取。尽 管当时佃户的法律地位很低,但与部曲制的部曲相比地位和处境好一 些。宋代,典卖土地、房屋的现象
12、成为普遍现象,被法律所承认并成为 制度。摘编自宋代的租佃制和典卖制 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归纳宋代经济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其影响。 提示:特点:注重以法制规范经济行为,契约式租佃制普遍,佃农处境 改善。影响:稳定了经济秩序,推动了农业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繁荣,加 剧了土地兼并。【名家评史】宋初一反历代王朝抑制兼并的土地政策,采取了 “不抑兼并”的措施。 宋初把全部的政治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消除内部对皇权的威胁问题 上,经济上采取大度宽容的办法,将臣下的注意力转移到“财力”方面。 唐朝时期,随着均田制瓦解、两税法颁布,表明封建政府对土地私有化 的变相承认,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的进程随之
13、加速。因此, 土地兼并实乃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宋太祖实行“藏富于民”的思想, 不管兼并者如何富有,只要在大宋国土之内,通过赋税,财富最终会归 国家所有。王兵试论宋代“不抑兼并” 土地政策对经济的影响解读:宋朝通过“不抑兼并”增加社会财富,从而达到增加政府收入的 目的。【拓展延伸】租佃契约关系的特征(1)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契约内容包 括田亩的位置、数量、类别以及地租偿付的方式及数量。(2)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 显著的提高。魏晋隋唐时期的部曲、佃户都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迁移 的自由,到宋代时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削弱,佃户的身份、
14、 地位提高。(3)产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式。宋代地租主 要有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4)租佃制呈现复杂化趋势。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在土地所有 者和实际耕种者之间出现了二地主阶层,从而使土地所有权、占用权 和使用权分离。探究点区域开发一一大运河与江南经济的发展情境素材 1 .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材料 南方土地肥沃,水道交错,便于灌溉,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农作 物生长,还有丰富的资源。随着南方地区的不断开发,适应水田生产的 工具不断被创造出来。东晋南朝时,牛耕技术在南方逐渐普及,唐代发 明了曲辕犁。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黄河流域屡遭战乱,而且战争规模 大,持续时间长,破坏力强,使
15、北方经济屡次遭到严重摧残。而江南地 区相对安定,接纳了大量的北方流民。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 使黄河流域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由战乱前的60%下降到37%,长江 流域首次成为中国人口的重心。人口的大量增加为江南经济注入新的 力量,江南经济突飞猛进,迅速超过了北方。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思维交互:根据材料,概括古代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提示: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技术的提高与工具的改进;北方战乱不断, 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2 .江南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影响材料一 至于元嘉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会土 (会稽,今浙江绍兴)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 一金。荆城(即荆
16、州,指今湖北、湖南地区)跨南楚之富,扬部(扬 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材料二 北方南下的个体流民或农户,不可能有现成的良田耕种,所 以深入还未被圈占的山地,开垦小块土地以维生,便成为一种可能的 选择。长江流域不少的丘陵、山地,为旱作农业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空 间。东晋南朝政权在发生大旱、稻作因缺水难以进行时,敦促种麦。 东晋南朝时期面食流行,甚至成为朝廷规定的贡品。何德章六朝江南农业技术两题 思维交互: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南朝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并指出其 影响。提示:表现:物产丰盈,粮食充足;南方土地大量开垦;纺织技术进步明 显;商业活跃。影响:丰富了江南
17、人民生活;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工 商业发展及江南城市发展;江南地区影响力日益增强。【学术链接】六朝时期是珠江三角洲开发史上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 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稻作农业的发展;第二,经济作物广泛种 植,如荔枝、香蕉等;第三,手工业生产进步,如造船、纺织等;第四,海外贸易崛起,如广州的海外贸易繁荣;第五,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 繁。摘编自赵庆伟六朝时期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开发3 .大运河开凿的作用材料589年,隋朝统一全国,605年,隋炀帝征调300万民工,用6年 的时间凿通了 2 700多千米的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在南北之间建 成了一条运输通道。运河沿岸经济繁荣,扬州、淮安成为大都市。
18、唐 代大运河连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接纳着日本、波斯、天竺等国的 商船。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大运河的作用。 提示:作用:加强了南北交流,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促进运河沿岸 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连通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经济文 化交流。:精准预测命题前瞻:1.以下为诗经中农业生产工具词汇出现次数的统计表,由此可知()类别词及次数整地类农具词帮(4次)铲(1次)镇(2次)收割类农具词锋(1次)艾(1次)仓储类农具词场(5次)圃(2次)仓(3次)庾(2次)縻(1次)百室(2次)A.经部要籍兼具史部文献的价值B.集体农耕已经被个体农耕取代C
19、.自然经济成为主导的经济成分D.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已经形成【解析】选A。通过题干中的统计表可知,出现了很多种农具,说明诗 经这部文学作品同时也具有史料记载的某些价值,故选A。诗经 主要记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而此时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 在此种制度之下,耕作方式是大规模简单协作,不是个体农耕,排除B; 统计表只是列举了很多种农具,没有提及自然经济,排除C;材料未涉 及铁犁牛耕,排除D。2.北齐均田令中,有“每丁给永业田(不必归还政府的土地)二十亩, 为桑田,其中种桑五十根,榆三根,枣五根”的条文。隋朝均田令也规 定了永业田必须“课之以桑、榆及枣”“以备生生之资,以供养老之 具”。据此可知(
20、)A.农民的负担逐渐减轻B.均田制推动了小农经济发展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D.政府的土地政策趋向于宽松【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政府规定农民种桑、榆、枣,是通过发展 农民必要的农副产品实现自给自足,来维持和稳定小农经济,B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农民的负担和农产品商品化问题,A、C错误;材料只是 说永业田的种植,并没有体现土地政策趋向于宽松,D错误。3.以下是唐宋时期我国南北主要地区公共水利工程项目统计表,它主 要反映了()北方陕西河南山西唐321132北宋12725金、南宋4214南方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唐18442029北宋43861845南宋731853663A.唐朝时期北方经济更为发达B.政府
21、忽视北方水利兴修C.政府政策促进经济重心南移D.南方水利技术领先北方【解析】选C。材料中唐宋时期南方修建的水利设施大大超过了北方, 表明当时南方农业发展受到政府重视。这促成了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 南移,C正确。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中期以后,南方无论 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会,都逐渐超过了北方,故A错误;由于 北宋始终没有完成国家的统一而南宋更是偏安一隅,所以北方修建的 水利设施数量必然不及南方,但这并不是因为政府不重视,故B错误; 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南北方水利设施技术,D错误。【拔高训练】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 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
22、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 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 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解析】选D。魏晋时期北方经济优于南方,故A错误;B表述过于绝 对,故B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故C错误;南方形成与 北方对峙的政权,说明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发展,故D正确。4.史料对比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王同学在研究先秦农业发展 时,摘录了下表材料。比较表格内容,可以得出最合理的推论是()史料A诗齐风:公田“维莠骄骄”。国语周语:“今陈国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民罢于逸乐”
23、。史料B墨子:“农夫蚤(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吕氏春秋:“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 所匿迟也”A.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出现B.广泛使用了铁犁牛耕C.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和逐渐确立D.农民在田间集体耕作【解析】选C。史料A中“公田” “田在草间”反映的是井田制下的 生产情况;史料B中“农夫蚤(早)出暮入” “分地则速”反映的是土 地私有制下小农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史料A到史料B 反映了土地制度的变化,故C正确;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基本特点 是男耕女织,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故A错误;汉代开始广泛使用铁犁牛 耕,故B错误;井田制是集体耕作,故D错误。5
24、,中国古代农民的实际负担,并不等同于政府的赋税征课额,历史上 赋役历来就有“明税轻、暗税重,横征杂派无底洞”的弊病。这一弊 病根源于()A.农业社会以农为本的经济理念B.农耕经济时代小农经济的脆弱性C.专制王权之下法治精神的匮乏D.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价值追求【解析】选C。“明税轻、暗税重,横征杂派无底洞”说明“征发无 度,税无定准”,体现了法治精神的匮乏,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农业社 会以农为本的经济理念,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农耕经济时代小农经济 脆弱性的信息,排除B; D与材料无关,排除。6. (10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材料一当时人们已认识到水与土是农
25、业的基础,“食之所生,水与土 也”。宋国的农业灌溉条件也比较优越,宋境内有睢水、获水、扳水 等水流,当时人们在睢水筑起堤防,旱时便可决水灌田。这些水流不仅 利于宋境的农田灌溉,也使水上交通得以便利。摘编自新民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经济材料二 “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水工郑国)凿泾水 自中山西渠就用注填阕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 (古代容量单位)。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 曰郑国渠。摘编自司马迁史记河渠书(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并说明其时代背景。(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商鞅变法的有关知识,说明战国时期水利工程 修建的主要意
26、义。(6分)解析】第题第一问原因,结合材料一 “人们已认识到水与土是农业的基础农业灌溉条件也比较优越”可知宋国人们重视水利兴 修和灌溉;第二问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从大动荡、大变革的社会形势、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的政治局面、奴隶经济衰落及生产 力突破等角度进行分析阐述。第(2)题根据材料二“以富魏之河内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 强,从水利工程修建对农业生产、商业交通、诸侯富强及秦国经商 鞅变法统一全国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阐述。答案:(1)原因:重视水利兴修和灌溉。时代背景:大动荡、大变革;周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经济也逐渐摆脱奴隶制的桎梏,得到 空前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极
27、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4分) 主要意义: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发展了农 业生产;有利于商业、交通运输的发展;使诸侯国富强起来,兼并其他 国家,从而实现局部统一;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奖励耕织,兴修水利,国 力增强,最终统一中国。(6分)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 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题19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及商业经济课程要求1.列举古代中国手T业发展的魅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依本特征 ;2.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N必备知诵,拓展融冬/
28、一、发达的手工业经济(一)基本类型1 .家庭手工业:长期附属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了 “男耕女织”的经济 形式,自给自足。2 .田庄手工业:包括粮食等作物栽培、蚕桑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 集、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等,是自然经济活动中 的重要内容。3 .官营手工业:(1)从汉武帝时代起,政府垄断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行业。(2)专门负责制造宣庖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3)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 传。(5)匠户没有人身自由,其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的束缚。(二)主要成就1 .纺织业的发展:(1)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
29、生产的专职官员,“妇功”成为“国有六职” 之一。(2)汉代: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4)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5)元代:棉纺织家黄道婆对纺织工艺进行革新。(6)明代:在作坊中出现了雇工。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标 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2 .先进的冶金技术:(1)先秦:冶铜业在西周时期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春秋晚期出现最早 的人工冶炼铁器。(2)汉代:汉武帝推行铁业官营制度,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 也有了革命性的变化;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
30、。(3)南北朝:出现了灌钢法,用于制作兵器。:知识补遗:古代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由西汉汉武帝时的张骞首次开拓,被 称为“凿空之旅”,但西汉末年在匈奴的袭扰下,丝绸之路中断。东汉 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绝了 58年的西域,并将这条线路首次延伸到 了欧洲罗马帝国。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 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2)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 “海上香料之路”。其 航线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东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 朝鲜、日本。南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 东非沿海诸国。(3)影响:丝绸之路的开辟,
31、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中国古代经济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重 要通道。二、逐渐发展的商业经济(一)商业活动1 .远古:出现早期的商品交换。2 .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3 .西周: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4 .春秋战国:出现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5 .汉代: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6 .唐代:商船中有“俞大娘航船”,陆路商运十分发达,出现客舍、邸 店、车坊等辅助性经营场所。7 .宋元:海处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 源之一。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壬” o8 .明清:(1)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
32、了会馆。(2)在按地域结成的商帮中,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二)“市”的发展1 .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2 .汉代:“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3 .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一一“草市” o4 .唐朝:“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5 .宋朝:“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 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6 .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相当繁华。(三)商业都会的崛起1 .战国:有的城市已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2 .两汉时期: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 成。3 .唐代:长安、洛阳的
33、商业最为繁荣;扬州曾经“雄富冠天下”。作为 地区经济中心的杭州、湖州也成为物产繁富、商业发达的都会。4 .宋代:都市商业繁盛,汴京最具代表性。5 .清代:乾隆时期的苏州,财富“甲于天下”,盛泽镇、汉口镇、佛山 镇、景德镇、朱仙镇等成为著名城镇。:以图解史:理解三种手工业的地位,百营手闻_tJ之前明中期手工业I- h皆干业)为主J之后q家庭手工业)-蛤终处从修地位:关键词汇:“市” “草市” “夜市” “晓市”(1) “市”: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政府 直接监管,宋代以后有所改变。(2) “草市”: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 地域限制。(3) “夜
34、市”:指城市中的“市”在时间上继续延长到夜间贸易,打破了时间的限制。(4) “晓市”:也称早市,是拂晓前进行交易的市场,也打破了时间的限-关键靛力-素弟提升加探究点商品经济发展情境素材.U1 .城市的流动材料宫城- r皇城 朱雀门IU 口东口市 niiii1 11 11 11 11 1通H门 延峭开一叫门金册门延平rjs图二北宋东京城布局图思维交互:观察材料图片及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城市“流动”的特点。提示: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分布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转 移,且南方越来越多;城市内部坊市界限被打破,且出现娱乐场所瓦 肆。2 .商业与货币材料明中后期,已经产生了一批以资本形式将财富投向商
35、业的富商, 并且按地域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商业资本的规模达到了一定程度, 甚至出现了合伙经营。其中一部分商业资本还投向了手工业生产。白 银作为贵金属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小买卖都用白银 来交易,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地方,劳动力的价格也开始用白银来计算。 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刘荒、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思维交互:据材料指出明中后期,商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提示:商帮出现;商业资本规模扩大;部分商业资本与生产相结合;白 银成为主要货币;城市的经济职能加强,商业市镇大量兴起。3 .经济发展的局限性材料就中国来讲,汉唐宋元这几个领先世界的朝代都是国际贸易逆 差,通货
36、纯流出。只是到了明代和清前中期,出现了历史性的反转:中 国在国际上变得“只卖不买”,至少是“多卖少买”。我们卖出自己 的产品,而且往往卖得很廉价,价格很有“竞争力”,却不买或很少买 外国货,只愿收银子。于是出现巨额的顺差,外边的白银大量涌进中国, 最初是日本银,后来更是海量的拉美银,形成了所谓的“白银时 代”。与汉唐宋元那时“富国(相对于交往对象而言)的逆差”形 成对照,所谓明清时期的“白银时代”其实是“穷国的顺差”。秦晖古商路上的逆差贸易 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贸易顺差形成的 原因。提示:中国产品价格低廉;产品的稀缺性;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民众 消费能力较低;新航路开
37、辟与早期殖民扩张。4 .海外政策的转变材料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 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 商转为寇”。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 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 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 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 变。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
38、的原因及其影响。提示:原因:沿海安全形势所需;影响沿海百姓生计;海禁政策已不合 时宜。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 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史论阐释.*一、从唯物史观看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 .活动地点与时间:由城市特定地点和时间转向农村,最终时空限制 逐渐消除。2 .交易内容及媒介:由土特产、奢侈品为主到农副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由物物交换到使用货币,由金属货币到纸币。3 .城市职能: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专业化城市发展;在集 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发展迅速;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 市。4 .商人组织:由宗族亲缘组织向地缘组织和行业组织发展演变
39、。5 .交易范围:由地区贸易到全国性贸易,国内贸易向对外贸易扩大。二、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不 同 点实施时期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目的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 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 经济防御外来侵略势力,维护封建体制内容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商业活动来华贸易影响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 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 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经济文 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 流相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同内容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点影响阻碍了商
40、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名家评史】明代外贸中心已由宋代的广州转移到邻近江南发达地区的福建,且走 私商港、岛屿也多在闽、浙近海岛屿。这些都表明,东南沿海特别是 江南产品适应了输出的要求,海外市场的拓殖刺激了江南商品性生产 和经济货币化。到19世纪初,中国对外贸易一直占据出超优势,但结 果更多的是生产商品化的扩大、市场化的深化,难以见到生产力质的 突破和生产关系结构性的革新。似乎一切都发生在内陆国家农耕社会 经济的藩篱内,地方社会的动机和要求匍匐在国家意志下。明清地方与国家视域中的“海洋” 解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市场的需要,明清外贸中心逐渐靠近生 产更发达的江南地区。但商品经济的发展并没有
41、带来生产力的质的提 高,而只是量的增长。同时,虽然商品经济开拓市场的需求增加,但是 封建国家为了巩固统治仍然限制其发展,实施“海禁”政策,阻碍了商 品经济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拓展延伸】明朝的海禁与弛禁明朝海外政策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官方海外开放时期一转折时期一 对海外民间社会开放时期。明初官方垄断对外贸易,明代所谓的海禁大部分时期都是针对日 本的带有经济制裁性质、经济封锁性质的贸易禁运、军事禁运。(2)明初官方垄断对外贸易弊端暴露,明朝中叶平定外来侵扰后,政策 调整,转向对民间社会开放,海外政策完成了从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 的转移,即将官方层面的开放下移到民间层面的开放。(3)从政策作用来说
42、,明初的海外开放政策,明后期的海外开放,造就 了郑和、郑芝龙等海上英雄人物,并引发明中叶社会内部的深刻变迁, 显示了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新的发展变化。这是中国直到明末海上力量 并不落后于西方的最好证明。精准预测命题前暗1.司母戊大方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亲妇妫而 制。铸造此鼎,采用泥范铸造法,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 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这反映了当时A.青铜器开始作为礼制象征B.人工冶铜方法相当普及C.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庞大D.青铜铸造工艺水平高超【解析】选D。著名的商代司母戊大方鼎,采用了泥范铸造法,经过制 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流程
43、才铸造成功,反映 了当时青铜铸造工艺水平高超,故选D;由材料”为祭祀其母亲妇妍而 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知当时青铜器作为礼制象征,但何时开始作为 礼制象征材料没有表述,排除A;材料反映当时青铜铸造工艺水平高超, 没有涉及人工冶铜方法普及问题,也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的生产规模 问题,排除B、Co2.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一位正在送外卖的酒店伙计形 象。据描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东京梦华录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这说明,北宋()A.重农抑商政策废除 B.城市经济繁荣C.坊市格局已被打破 D.自然经济瓦解【解析】选B。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均体现了
44、北 宋城市饮食服务行业发展迅速,商品化程度高,方便了市民的日常生 活,说明北宋城市经济繁荣,故选B;重农抑商政策作为中国古代的一 项重要经济政策,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排除A;坊市格局被打破指的是 商业区和居住区界限的消除,不符合题意,排除C;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是鸦片战争之后才开始的,排除Do【拔高训练】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招募平民煮盐,政府统一收购发卖。唐朝中期时实行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政策,在产盐之地设立机构将 食盐收购并卖给商人。这一变化()A.增加了盐业市场化成分B.废除了政府对盐业垄断C.提高了手工业者积极性D.减少了政府的赋税收入【解析】选A。汉武帝盐铁官营,而唐朝中期尊重市场规
45、律,充分发挥 商人与商业机制的作用,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故选A;唐朝中 期政府仍然控制盐业,只是增加了市场化成分,排除B;材料内容主要 强调了唐朝实行商运、商销政策增加了盐业的市场化成分,没有强调 是否提高手工业者积极性问题,排除C;材料内容没有强调经营方式的 变化对政府赋税收入的影响,排除Do3.欧洲瓷器史中提到:“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 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 洲风格的器皿有时欧洲主顾订购的器皿带有盾形纹徽。”这一现 象说明 ()A.市场需求刺激制瓷业发展B.欧洲改进了中国制瓷技术C.官营手工业垄断制瓷技术D.中国被完全卷入世界市场【解析】选A。材料反映欧洲的订购使得中国的瓷器更加多样化,所 以是欧洲市场需求刺激了中国制瓷业的发展,故A正确;材料信息没 有说欧洲改进了中国的制瓷技术,故B错误;官营手工业的产品是不 投放市场的,与欧洲市场出现中国瓷器的说法冲突,且材料未提及官 营手工业,故C错误;中国被完全卷入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 D错误。4.明清时期,江南苏湖地区桑蚕业和棉纺织业发达,“民间于秋成之后, 家家纺织,赖此营生,上完国课,下养老幼”。这说明()A.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不发达B.苏湖地区出现了专业的手工工场C.蚕棉业是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