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医案临证医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医师承医案临证医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师承医案临证医案.docx(7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医师承医案临证医案目录不癖32心悸34刃I .月|1 n6!/()汗证51J 月经不调53崩漏55癥痕56痹证6066痙疮. . .67黄褐斑68风团69脂溢性脱发.72豚.,74口 疮75舌沟炎7778感冒感冒是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或时行病毒,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恶 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种常见多发疾病。老师治疗感冒遵从伤寒论之意,从 六经立论。他认为临床上凡是用中药汤剂治疗感冒者,大多是西药效果不好,或用辛凉及清 热解毒之中成药也难奏效的病人。按六经辨证乃太阳病深陷入里,出现合病并病之证候。之 所以难治是因为单纯辛凉或单纯辛温解决不了问题,其治法应立足“清三阳之热,
2、补太阴之 虚,温少阴之寒”,其中少阳经是三阳与三阴之门户枢纽,常兼里兼外,可寒可热,故以麻 黄汤、桂枝汤、小柴胡汤、理中丸、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方加减治疗,常获显效。、和解少阳、调和阴阳法治疗感冒病例1:胡某,女,79岁。201I年11月1日初诊。主诉:间断性恶寒汗出多年,再发半月余。初诊:病人40年前曾患疟疾,持续多天方愈。自此之后,每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 汗出,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如清热解毒口服液、感冒通等无效,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半月 前因受凉再次出现上述症状,经输青霉素、清开灵注射液等无效。现症:恶寒,低热,夜间 汗出,乏。舌边尖红,舌苔厚腻微黄,脉弦紧。体温37.5。血常规:WBC5.2
3、X109/L, N0.65, L0.35o中医辨证:感冒(太阳少阳合病)西医诊断:病毒性感冒治法:和解少阳,解表温里。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柴胡15g,黃苓12g,桂枝10g,白芍15g,干姜10g,煥牡舫30g,花粉15g,常山15g, 茵陈20g,金银花20g,连翘20g,甘草10g。3剂,水煎服。医嘱:忌生冷辛辣食物,避风寒,勿过劳。二诊:2011年11月14日。目前精神尚可,服药平和,畏寒减轻,汗出减少,仍感乏。 舌尖红,苔厚膩微黄,脉弦细。以上方加黄黄30g,白术10g。3剂,水煎服。三诊:201I年11月17日。病人畏寒症状已消失,体温正常,无不正常汗出,稍感乏, 纳食正常。舌
4、质淡红,苔腻,脉弦细。体温36.5。为巩固治疗,中药照上方加防风10g。3 剂,水煎服。【按语】患者数十年来防御外感之极差,脾肺气虚,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 低热,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伴乏明显。既往治疗大多为辛凉解表、 清热解毒之品,致使太阳之邪内陷,少阳枢机不利,又有内陷太阴之势。伤寒论原文提 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 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历代医家均认为该方是治疗少阳 兼水饮的方剂。伤寒论中认为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变的枢机,不仅是表证传里的 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的枢机。所
5、以少阳病多有兼证,少阳病有阴证机转”,临床运用 该方,当理解方义,灵活调整药物的用量。柴胡桂枝干姜汤系小柴胡汤化裁而成。外解少阳 表邪,里温太阴寒湿。方中柴胡、黃苓合用,和解少阳,疏利肝胆;桂枝、干姜、甘草合使, 能温化大阴水饮以益中;瓜萎根、牡蛎合配,可生津润燥以止渴,逐饮消满以开结。共组成 外解少阳、内温太阴、解表温里双治之法。从伤寒论六经辨证用药看,柴胡、黄苓为少 阳和解之主药;干姜则是温化大阴里寒之佳品,今柴、苓与干姜配伍,则成少、太双医之法。 通过服用本剂,可早杜邪传大阴而化寒,为治少阳入大阴去路之良方。因为病情迁延,体虚 不固,故合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二、发汗
6、利湿、兼清里热法治疗感冒病例2:曹某,女,24岁。201I年11月26日初诊。主诉:全身酸困疼痛1周。初诊:1周前因受凉致全身酸困疼痛,经输液(用药不详),出现尿结晶,继而出现周 身疼痛,头痛,嗜睡,腋下淋巴结肿痛,伴咽痛,乳头刺痛。经人介绍遂来诊。现症:全身 酸困疼痛,头痛,干,右侧腋下淋巴结肿痛,伴咽痛,乳头刺痛,月经色暗,有少量血块。 既往史:曾患瓶髓关节炎,原有月经不调病史,近期检出卵巢囊肿。舌质暗,舌苔白,脉弦 缓。中医辨证:感冒(太阳与少阴合病)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治法:发汗利湿,温阳解表,清热利咽。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解毒利咽汤加减。炙麻黄6g,附子3g,细辛3g,桂枝12g
7、,白芍24g,炙甘草10g,羌活20g,防风10g, 玄参15g,牛蕩子15g,射干12g,山豆根10g,柴胡15g,黃苓10g,连翘20g,金银花30g, 党参15g,苏叶12g,生姜30g。3剂,水煎服。医嘱:慎食辛辣凉食,畅情志,勿过劳。二诊:201I年11月28日。服上方乏、全身酸困疼痛愈,咽痛止,现仍头痛,右腋下 淋巴结肿大疼痛。舌质淡红,舌苔白,脉弦细数。处方:炙麻黄6g,附子3g,细辛5g,桂 枝12g,白芍24g,炙甘草10g,羌活20g,防风10g,玄参15g,柴胡15g,黄岑10g,连翘 20g,金银花30g,党参15g,苏叶12g,煥牡蛎20g,鳖甲15g,川茸30g,苍
8、术10g,白芷 6g,生姜30g。3(I,水煎服,每日1剂。三诊:2011年11月31日。服上方病愈,右腋下淋巴结肿大消失,疼痛消失,现每饮冷 水则加重,足跟痛,大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脉弦数。处方:炙麻黄6g,附子3g,细辛 5g,桂枝12g,白芍24g,炙甘草10g,羌活20g,防风10g,玄参15g,柴胡15g,黄苓10g, 连翘20g,金银花30g,党参15g,干姜12g,煥牡蛎20g,鳖甲15g,川茸30g,苍术10g, 白芷6g,生姜30g。3剂,水煎服。【按语】“感冒” 证多因正气不足又外感风寒湿邪等导致肺卫功能失调所致。患者全 身酸困疼痛,为寒湿侵袭人体而致,卫阳郁遏,寒邪伤营
9、,血寒凝滞,不通则痛。营血虚滞, 木郁化火,热木火刑金,毒炽盛,故干、咽痛。治当发汗利湿,温阳解表,清热利咽。方中附子大辛大热,人少阴温里助阳;麻黄味辛性温走太阳发汗解表;配合细辛 通彻表里,内散少阴之寒;外解太阳之表,使风寒湿得以外散,而又固护里阳, 成为表里双治之法。合用九味羌活汤,外散风寒湿邪,兼清里热。其中加羌活辛苦性温, 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为治太阳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防风辛甘性温,为风药 中之润剂,祛风除湿,散寒止痛。金银花、连翘气味芳香,在透散卫分表邪的同时,兼顾了 温热病邪易蕴结成毒及多夹秽浊之气的特点。另配高老自拟解毒利咽汤(牛号子、玄参、射 干、山豆根),可清热
10、解毒,利咽消肿。加入鳖甲味咸性寒,滋阴清热,软坚散结。诸药合 用,风寒湿邪外散,里热郁毒得清,菅卫调和,血脉通畅而则诸症自愈。三、清解三阳、温补三阴法治疗感冒病例3:董某,女,35岁。201I年11月19日初诊。主诉:头痛、发热1月余。初诊:患者因感受风寒,出现发热、头痛、咽痛。到某医院门诊求治。西医诊断为“上 呼吸道感染”,给予西药治疗,热退但仍觉身热不扬,故又求治于中医。现症:自觉发热, 体温37, 干苦,渴喜饮,食欲不佳,精神不振,大便稀薄。舌质淡,舌苔黄,脉弦紧。患者原有慢性结肠炎病史。中医辨证:感冒后遗症(六经合病)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治法:清解三阳,温补三阴。处方:奔豚汤合麻黄附
11、子细辛汤加减。柴胡18g,黃苓12g,炙甘草10g,白芍15g,当归15g,川茸30g,生地15g,干姜15g, 葛根30g,桑白皮15g,炙麻黄10g,附子6g,细辛4g,党参20g,苏叶12g,桂枝15g,白 术6g,生姜30g。3剂,水煎服。医嘱:慎食辛辣凉物,避风寒,畅情志。二诊:201I年11月24日。服药后病情好转,发热减轻,后顶部头胀,现食欲可,二便可。 舌质淡,舌苔黄。上方去生地,加麦冬10g。4剂,水煎服。三诊:2011年11月29日。精神好转,服药后仍自觉身热,头痛止,睡眠欠佳,食纳可, 大便稍稀,每日23次,小便可。舌质淡,舌苔黄。治上方加生龙牡各30g、夜交藤30g、
12、竹茹15g。3剂,水煎服。【按语】患者原有慢性结肠炎病史,说明患者素体脾阳虚损,气血虚弱。患者感受风寒1 月余未愈,为正气虚损,无驱邪外出而为。低热、头痛、口苦、口渴欲饮为太阳、少阳、 阳明(三阳)同病;食欲不振,大便稀薄为脾肾阳虚之证,即太阴、少阴虚寒;厥阴肝血虚 滞则见发热、头痛等症。治以清解三阳,温补三阴。选用奔豚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奔 豚汤出自金匮要略卷上,具有和血平肝,降逆平冲功效,主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 热。高老认为:奔豚汤为治奔豚之主方,又为清解三阳之良方。方中黄苓清解少阳,葛根清 解阳明,生姜、桑皮发散太阳;在清解三阳的同时,当归、白芍、川茸合用,调厥阴、疏肝 木,缓
13、急止痛;炙甘草、半夏温补太阴,和中健脾。本案中在奔豚汤的基础上合麻黄附子细 辛汤则增强发散太阳之功,二则温散少阴之寒;加柴胡以助黄苓清解少阳之热;加党参、 干姜、白术合炙甘草为理中,温补太阴,健脾祛湿,补气扶正;加苏叶归脾肺经,宣发皮毛、 疏散风寒;加生地甘寒滋阴,清肝凉血。三诊患者睡眠欠佳加生龙牡、夜交藤以养心安神。 诸药合用,可使三阳热清,三阴得补,邪祛正复,诸症悉除。咳嗽咳嗽是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冲击息道,以发出 咳声或伴咯痰为临床特征的种病证。高老认为:外感咳嗽病程较短,多伴有发热、头痛、 恶寒等,起病较急;内伤咳嗽起病慢、病程长,一般无外感症状,常伴
14、脏腑功能失调的证候。 应注意辨痰的颜色、性质。痰少或干咳无痰者,多属肺金燥热、阴虚证;痰多者,属脾虚痰 湿;痰白清稀者属虚寒证;痰白而稠厚者属脾湿;痰黄而黏稠者属肺热。在脏腑辨证上紧扣 脾肺,推崇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观点以及土不生金、木火刑金的理论。在临床上 见到许多寒热错杂之顽症,常常寒热并用,自拟姜辛五味止咳汤加减治疗咳嗽疗效颇佳。、益气养阴、宣肺止咳法治疗咳嗽病例1:郭某,女,51岁。2008年8月28日初诊。主诉:咳嗽10余年,伴大便稀。初诊:患者干咳,每至冬天发病,至春而愈。近半年加重,入秋即咳。到某西医医院就 诊,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给予西药治疗,效果欠佳,故求治于
15、中医。现症:干咳 无痰,咽痒,大便稀,纳可,小便可。舌质红,苔白,脉弦。既往有慢性阑尾炎病史。中医辨证:咳嗽(气阴两虚)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治法:益气养阴,宣肺止咳。处方:姜辛五味止咳汤加减。党参30g,麦冬10g,五味子12g,干姜15g,细辛4g,柴胡15g,黃苓10g,炙麻黄6g, 附子6g,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15剂,水煎服。二诊:2008年9月2I日。咳嗽明显改善,现遇冷咽痒,咳嗽无痰,纳可,二便调。舌 淡,苔白,脉弦。以上方加桔梗12g、半夏12g。15剂,水煎服。三诊:2008年10月14 0 咳嗽基本止,偶尔咳嗽,无痰,咽中犹如物阻,大便每日 次, 便稀。舌
16、淡,苔白,脉弦。上方去桔梗、半夏,加黄黄30g。10剂,水煎服。四诊:2008年10月24日。服上方,咳嗽明显改善,每天偶咳两声。自觉咽有物阻,大 便稀,每日1次。舌质淡舌尖红苔白,脉弦。上方加白术10g、茯苓20g、陈皮15g、苏叶 12g、桔梗12g。15剂,水煎服。【按语】内伤咳嗽” 证,多因感冒迁延日久,脾肺气虚,肝阴血虚,致使土不生金, 木火刑金,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作。本案辨治应该注意以下三点:是患者患病日久,气 阴耗伤。二是遇冷而发咽痒,为风邪犯肺之象。三是大便稀,为脾肾阳虚,清阳下陷之证; 舌质红,脉弦,为本郁化热所致。故在益气养阴的基础上,加入疏风(肝)宣肺、温补脾阳 之品。
17、方选姜辛五味止咳汤(干姜、细辛、五味子、茯苓、紫荒、冬花、白前、炙甘草)加 减。方中党参大补脾肺之气,麦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党参、麦冬合用,则益气养阴 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温,敛肺止咳,养阴生津。三药合用,补润敛,益气养阴,使气 复津生;配伍大辛大热之干姜,温脾肺以化痰饮,助党参培土生金;更配麻黄附子细辛汤, 温肾散寒、宣肺透表,与五味子相伍,温一散敛,使散不伤正,敛不留邪,且能调节肺 司开合之职;桂枝、白芍补肝疏肝,以疏脾士之壅滞;柴胡、黄苓清肝疏肝,以制本火刑金; 炙甘草补中调药;加陈皮、桔梗理肺化痰,宣肺利咽。是以咳嗽之治,需详审病情,辨析症 因,方能切中病机,准确施治。二、温化寒饮
18、、解表宣肺法治疗咳嗽喘证病例2:杜某,男,18岁。1998年11月24日初诊。主诉:间断性咳嗽、胸闷4年,再发并加重1周。初诊:病人4年前因感冒后引起咳嗽、吐痰、胸闷,寒冷天气加重,服用感冒清、克咳 敏、复方甘草片可减轻,但缠绵难愈,每到冬天即反复发作,多次中西药治疗效果欠佳。1 周前,因感寒再次出现咳嗽、吐痰量多黏稠色白,夜间加重,咳甚则胸腹疼痛,胸闷气喘, 纳差乏,干烦躁。静脉点滴青霉素3天无明显效果,多种止咳药服之无效。舌淡稍暗, 苔薄白根部稍厚,脉浮紧。听诊两肺可闻及痰鸣音。X线透视:两肺纹理增粗,支气管炎。中医辨证:咳嗽(内寒外热)西医诊断:支气管炎治法:温化寒饮,解表宣肺。处方:苓
19、甘五味姜辛汤合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加减。茯苓30g,炙甘草10g,五味子10g,干姜10g,细辛3g,生石膏30g,炙麻黄3g,杏仁 10g,陈皮20g,枳实10g,厚朴20g,桂枝15g,白芍15g,罂粟壳3g,生姜10g,大枣3个。 日1剂,连服4天。二诊:1998年12月8日。病人服上方4剂,咳喘、胸闷等症状已消失,随之停药。近 2天因受寒后上述症状复发,但症状轻微,又咳喘、胸闷,无初诊时严重,吐痰黏腻不爽, 食欲、大便正常,小便色黄,常有黏稠鼻涕,舌淡红稍暗,苔薄黄,脉缓。治以温化寒饮, 疏风宣肺。拟方苓甘五味姜辛汤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减。处方:茯苓30g,炙甘草10g, 五味子10g,
20、干姜10g,细辛3g,半夏15g,桂枝10g,白芍10g,杏仁10g,厚朴10g,荆芥10g紫燕30g,陈皮20g,竹茹15g。3剂,水煎服。三诊:1998年12月11日。病人服上方3剂,咳喘、胸闷减轻明显,咳痰减少,鼻涕黏 稠仍有鼻塞,病人自述病已去其八成,要求巩固治本,舌淡红稍暗,苔薄黄,脉缓。上方去 陈皮、竹茹,加柴胡15g、黄岑10g。水煎服,日1剂,连服3天。【按语】感冒后引起咳嗽是临床最常见的类疾病,可分为风寒、风热、燥热、痰湿等。 病人病史达4年,因感冒后引起咳嗽、吐痰、胸闷,寒冷天气加重,缠绵难愈,每到冬天即 反复发作,多处中西药治疗效果欠佳。是因寒饮内停,积宿久留,外感寒邪,
21、郁而化热,形 成本寒标热之证。苓甘五味姜辛汤为治寒痰的常用方剂,以咳嗽痰稀色白、舌苔白滑、脉浮 紧为证治要点。金匮要略原文日:“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 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本案病人外邪(风邪)与宿疾(寒痰)相合,胶着不去, 故见咳嗽、吐痰量多黏稠色白,夜间加重,口干烦躁气喘为肺经郁热之征,故以苓甘五味姜 辛汤合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进行加减治疗。从六经辩证分析,本案涉及太阳、少阳、太阴同 病,故用麻黄汤、桂枝汤发散太阳,干姜、茯苓、陈皮、枳实、厚朴、甘草调补太阴,柴胡、 黄苓清解少阳,各归其所,各司其职。三、肺脾肾肝同调治疗咳嗽喘证病例3:梁某,男,47岁。20
22、09年1月2日初诊。主诉:气喘1。年余,加重2年。初诊:患者于10年前出现咳嗽、气喘症状,晨起吸烟后症状加重,伴咳嗽、吐白痰, 未予治疗。近2年症状日渐加重,遂来诊。现症:阵发性咳嗽、气喘,吐白痰,鼻塞,活动 后气喘加剧,心慌、胸闷,饮食尚可,便滝,一日34次。舌质暗,舌苔黄腻,脉细数。 过敏原:橡胶、冷空气。心电图提示:卖性心动过速:心率103次/分;侧壁及下壁缺 血,T波改变。胸片提示:支气管炎性改变(肺纹理增粗,模糊,肺中下野点状阴影)。中医辨证:咳嗽;喘证(太阳太阴合病)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治法:外散风寒,内温化饮。处方:小青龙汤合生脉散加味炙麻黄6g,桂枝15g,炙甘草10g,干姜
23、12g,细辛3g,五味子10g,白芍15g,党参30g, 麦冬10g,陈皮20g,杏仁10g,附子6g,茯苓30g,厚朴20g,白芥子12g,苏子15g,莱版 子15g,柴胡15g,黃苓12g,生姜30g。6剂,水煎服。二诊:2009年1月9日。咳喘明显减轻,活动后仍有气喘,大便稀薄,1日23次。 舌质红,舌苔膩,脉细数。上方炙麻黄9g、干姜18g、附子9g、黃苓10g,加入白僵蚕15g、 白术10go 6剂,水煎服。三诊:2009年1月13日。偶的轻微咳吐白痰,活动后稍有气喘,大便稀薄,1日23 次。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上方干姜25g、细辛5g、附子12g、白芥子15g,加入地 龙1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师承 医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